膠東方言拾趣:兒子娶媳婦,為何稱為“將媳婦”

膠東方言拾趣:兒子娶媳婦,為何稱為“將媳婦”

  婚姻自古就是人生大事,古代結婚有“六禮”,程序繁雜,很是講究,具體到各地又有不同的瑣細習俗,單說跟嫁娶有關的方言就各有差異,極為有趣,在此以膠東方言為例,擷取一二。

  兒子娶媳婦,稱為將媳婦,“將”,嫁娶意,偏義在“娶”。《詩經·召南·鵲巢》中有“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輛將之。”嫁女兒稱之為“打發閨女”或“出門子”,這裡的“打發”含“攆”和“輕率對待”意思,女孩子在孃家到了一定的歲數就得出嫁,所謂“閨女大了不中留,留來留去成冤仇”;出門子指的是,這腳踏出去離開自己的家門,從此就是人家的人了,再回來就是客人,花轎前腳走,後面一碗涼水潑在當地,“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覆水難收。新娘家的親戚朋友來參加婚禮叫“望轎”,因過去的迎娶工具主要是花轎,就有了這個說法,意思是親朋好友給出嫁的女子送行,看著新娘上花轎。

  媒人說和親事叫“提親”“做媒”,也叫“保媒”,保的什麼,保證媒人嘴裡說的都是真話,還是保證兩家聯姻一定幸福?沒人知道,實際上誰能保證,又能保證什麼,就算保得了一時,誰能保得了一世。

  男女雙方相親要先看人再看家,“看人”,也叫“過目”,如果雙方都感覺有眼緣,下一步就是看家了。“看家”,也叫“上門兒”“看場兒”,最古雅的說法叫“盼家”,實際上就是女方到男方家去見家裡人,同時也是去看男方家的經濟情況,包括房子、家居,包括男方及其家裡人待人接物等諸多方面,也就是女方實地考察,依此來判斷未來婆家的一切是否合自己的心意。

  婚禮是喜事,凡事都喜歡用“紅”色,稱事稱物也多帶“紅”字,彩禮稱“紅定”,彩的本意是“物品種類繁多”,也就是說彩禮不只僅有禮金,還要有食品、服飾等一干物品。統籌料理整個婚禮的人叫“大僚”,也叫“紅總”,即婚禮的大總管。

  結婚需找良辰吉日,男方要請陰陽先生按照兩人的屬相和生辰八字“擇”一個日子,稱之為“好日”,然後通知女方,叫“通日子”。

  定下婚期,就開始辦嫁妝,結婚前一兩天(選雙日子),男方要到女方家裡“搬嫁妝”,或“抬櫃桌”,因為嫁妝裡必有箱子,也叫“搬箱”。嫁妝以“抬”為單位,因在沒有機械搬運的時候都是靠人抬,“抬”數越多嫁妝越豐厚,四六抬居多,二抬的較少,富戶也有十餘抬的。結婚當天女方要找“送客的”,在親戚關係中,女婿是高客,閨女出了嫁也成了客。送客人一般找本家哥哥或叔叔擔當。

  結婚第二天或第三天,按禮道是女方家裡人到男方家裡“開箱”,但現在為了省時省事,都簡化為結婚當天一起進行,並給了個好聽的名字叫“跟腚紅”,最好要去個小男孩兒,含祈孕求子的意思。

  婚後第三天,新人回門兒,這是女兒第一次回孃家省親,俗稱“看三”、“瞻三”,回門的時間不同,在第四天叫“瞻四喜”,在第九天,俗稱“瞻九”。

  方言在指稱事物的時候形象準確,比書面語言更多了些趣味,但由於許多習俗形成時間已久,加之方言會出現轉音或發音不準確等情況,就造成了在稱事稱物時知音不知字的困擾,我們只能儘可能地接近生活,去找尋較為貼切的解釋。

發表於《煙臺晚報-煙臺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