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為何在長平之戰後,寧死也再不肯再對趙出戰?

白起在長平之戰滅趙軍四十五萬人後,為何寧死也不肯再乘勝攻趙?

一、長平之戰後白起的選擇

趙武靈王通過胡服騎射,使得趙國軍事實力大增,再加上魏國、齊國、楚國這樣的老牌大國在秦國的攻勢下落敗之後。

到了戰國後期的時候,趙國成了秦國統一天下最大的障礙。

而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爭奪國際話語權的關鍵性戰役,但由於趙王的急功冒進和趙括的策略不當,致使趙軍落入了白起的包圍,最終導致趙軍“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僅“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

長平之戰的失敗,也標誌著趙國徹底失去了和秦國分庭抗禮的實力。

白起為何在長平之戰後,寧死也再不肯再對趙出戰?

【劇照】

《史記·白起列傳》:武安君病癒,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秦王自命,不行;乃使應侯請之,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秦王使王齕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秦王聞之,怒,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

在長平之戰後趙國遭受了重創,秦昭襄王和范雎都幾次請白起為將帶兵伐趙,甚至於王齕失敗後,秦王還強迫白起去前線指揮軍隊,可白起幾次都拒絕了。

這件事激怒了秦王,本應封侯拜相的白起被秦王直接貶為士兵。

後來,在范雎的暗示下,秦王對白起被貶後消極的態度愈發不滿,竟逼迫白起自殺。

直到秦王下令白起自殺的那一刻,白起還感到很委屈:“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

白起為何在長平之戰後,寧死也再不肯再對趙出戰?

【伐趙】

面對被削弱後的趙國,白起是出於什麼原因考慮,才始終不肯帶兵伐趙呢?

二、關於白起不肯帶兵伐趙的五點原因分析

1、諸侯怨秦,必然不肯坐視秦國滅趙,所以秦國伐趙,可能面臨一打六的局面

不同於春秋時期諸侯為了爭霸而展開的爭鬥,戰國時期的戰爭已經進入了以兼併統一為目的的階段。

秦國打敗趙國之後,山東六國單獨任何一個國家都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抗衡,如果這時候他們六國再坐視白起滅掉趙國,那結果就是秦國更加強大,餘下的五國和秦國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所以,出於唇亡齒寒的道理,白起深知,如果此時再和趙國開戰,那麼秦國的對手便不止趙國一國,而是要加上其餘五國諸侯聯軍的勢力。

如此一來,縱然秦國軍事實力強大,可一打六的情況下,恐怕很難說自己就能夠穩勝了。

白起不想貿然去打這一仗,他知道此時出兵,必然要面對諸侯聯軍,與其硬碰硬,不如暫避鋒芒,再尋機會。

白起為何在長平之戰後,寧死也再不肯再對趙出戰?

【劇照】

2、邯鄲易守難攻,加上白起又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了趙國主力,由他帶兵,反倒會激起趙國百姓激烈的抵抗

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滅了趙國四十五人,僅放了“二百四十人歸趙”報信,這是什麼概念呢?

《史記卷八十一•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記載:“趙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

趙國是一個四戰之國,【其民習兵】,而長平之戰是趙國的主要戰場,趙國前後投入了45萬軍隊到長平。

加上趙國還需要防禦燕國、匈奴人,這種情況下,趙國的總兵力至少在55萬到60萬左右。

《戰國策》:今趙卒之死於長平者已十七、八,其國虛弱。

去掉還未成年的趙國人,以及老人、婦女外,按照父母妻兒一家五口徵召一個青壯年的比例來算,趙國的總人口約在二百多萬。

此時的趙國百姓,提起白起可以說是恨之入骨。

如果此時白起帶兵出戰,毫無疑問,趙國百姓們勢必會勇敢抵抗到底,這樣一來,秦國士兵在征服趙國的過程中會付出很慘重的代價。

白起為何在長平之戰後,寧死也再不肯再對趙出戰?

【劇照】

3、秦國遠征趙國,補給線太長,秦軍難以維持這樣的長距離作戰

《史記·白起列傳》: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

邯鄲是趙國的國都,秦國如果要遠征邯鄲,不說中間還有一個魏國、以及諸侯聯軍的騷擾。

哪怕光是搭建這條補給線,為大軍提供糧草補給,從人力和資源的投入來算,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遠距離搭設補給線,除了成本高,其中的風險也不容忽視,當初長平之戰時,秦國為了擊垮趙軍,連國內15歲以上的青壯年都給徵集了過來,用來阻斷趙國的補給。

《史記·白起列傳》: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趙括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因為補給線被切斷,軍中無力提供糧食了。

如今秦軍征戰邯鄲,也面臨著同樣的風險。

白起為何在長平之戰後,寧死也再不肯再對趙出戰?

【秦趙】

4、秦死傷過半,國內空虛

白起不願意攻趙的第四個因素,往往容易被大家忽略,那就是秦軍真的是毫無代價便拿下了“趙括”嗎?

顯然,並不是這樣,從戰況來看,趙括並不像史書記載那麼無能,他取得的成績也不小。

秦國為了擊敗趙國,徵召了自己國內15歲以上的男子,這已經是一次魄力很大的決戰氣勢了。

白起在勸秦昭襄王不要打趙國的原由上,提到: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趙國本是能和秦國分庭抗禮的軍事強國,秦國以秦卒死傷過半為代價,換取了長平之戰的勝利,但如果秦國再用這餘下的秦軍去打趙國,無論成敗,都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白起認為,這樣做不值得。

5、白起認為秦朝勝算不大,而且就算秦國打敗趙國,也會被螳螂捕蟬的黃雀們撿漏

秦國攻打趙國邯鄲的時候,趙國的守將是白起的老對手廉頗,往外是信陵君魏無忌他們帶來的諸侯聯軍。

白起深知,以廉頗的作風,肯定會藉著邯鄲城的地利,拖著秦軍。

白起為何在長平之戰後,寧死也再不肯再對趙出戰?

【地圖】

邯鄲是趙國的都城,自然不是那麼輕易就能攻下來的,秦軍必須要做好久戰和損失慘重的代價。

真到了那個時刻,秦趙兩國分出了勝負,剩下的便是疲憊的秦軍,與諸侯聯軍交戰了。

《戰國策·卷三十三·中山策》中,白起對秦昭襄王說的話:圍其國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未可拔。掠其郊野,必無所得。兵出無功,諸侯生心,外救必至。

秦國派王陵率領二十萬秦軍攻打邯鄲,廉頗僅靠著十萬士兵便堅守了一年之久,期間秦國幾次增兵都沒有拿下趙國,反倒是秦軍被隨後支援來的魏無忌給打敗了。

邯鄲之圍中,趙國上下一心支援廉頗保衛國家,趙相平原君趙勝最給力,他散盡家財後,還帶著妻妾加入軍中,去抵禦秦軍。

白起為何在長平之戰後,寧死也再不肯再對趙出戰?

【插圖】

這個場景,印證了白起的猜測。

總結

白起是一位極為敏銳的軍事家,他在秦昭襄王想要乘勝攻擊趙國的時候,卻提前從趙國經歷長平之戰後廉頗、趙王等趙國領導集團的反應中,分析得出了此時若出戰,秦國輸多勝少的結論,令人欽佩。

白起能夠在戰爭前,通過趙國民風、國際關係、君臣內部的關係等等因素,作出準確的判斷,這點也啟示我們:當我們立志要做成一件事時,可以先確定相關因素,然後從各種因素內在聯繫出發,考慮出可能產生的結果,便可以儘可能規避風險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1】《史記·白起列傳》

【2】《史記·廉頗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