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過年真的沒意思嗎?

flyli36228810


從提問者的角度來看,可能是這個壓力和責任也比較大,會覺的沒意思,但是畢竟過年作為中國幾千年的一個重要文化傳統節日,是不可能丟棄的,過年包含了太多文化習俗,太多太多故事,同時拉動國家消費支出,作為老人和小孩還是非常趁這個節日想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其實生活是需要每個人仔細品味的這樣你才會發現身邊很多有愛有歡樂的好人故事,不管是過節還是平時的日常生活,只有品味了,用心了才會留下美好的回憶!


才子amp佳人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覺得過年沒有了以往的樂趣,這些說明了我們長大了。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就是過年的幸福,陪伴家人。

1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少了那些童趣。記得小時候我們拿到壓歲錢樂成麻花。然後約上三倆小夥伴衝進小賣部,出來後每人手上便是武器齊全,塑料槍支,滿滿口袋的塑料子彈。外加一根根小鞭炮,趕著去打仗的樣子。記得我以前太調皮了,約上幾個夥伴,點燃了鞭炮,把手炸受傷不說,數著一二三跑開,把鄰居家老阿伯的花菜給炸開了,炸爛了好幾棵,這樣自然是被臭罵一頓,後面還賠了錢。還有一次把一口水缸給砸破,我傻傻幻想這是司馬光砸缸的劇情,被老媽捉起來臭罵一頓。還記得用塑料槍支去打別人點燃的煙,和小夥伴比比看誰的槍法更準,接著去瞄準路過落單的燕子。

2 對於剛剛走向社會的年輕人來說,你自己經濟獨立了,可以自己賺錢養活自己。過年回家自然是給別人發紅包的份,家裡親戚有小孩的,自然是免不了包個小紅包,讓孩子以你為榜樣。有長輩的也得發個紅包以表孝順,說明你已經長大了,不像小時候那樣滿心期待壓歲錢,等於沒有了對壓歲錢那種滿心期待的感覺,少了年少時的小慾望。

3 催戀愛,催婚,抱孫子。時間刻不容緩,轉眼80後、90後都陷入被催婚,催戀愛的局面。90年的虛歲都27了,單身狗回家面對的就是七大姑八大姨的balabalabala,然後外加父母的催促。再是比較,誰誰誰和你一樣大,孩子都可以打醬油了,誰誰誰和你一樣大,帶了那個妹子(帥哥)回家了。然後讓你陷入惡性循環的恐慌,過年就是一場批鬥會,讓你恐懼再去拜訪七大姑八大姨。原以為的結婚的定義成了繁衍後代的事實,我們濫記於心的話,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單身貴族此類安慰自己的話都成了硬傷。

以上這些都是我們覺得過年越來越沒意思的源頭。所以聽著牛奶咖啡的《越長大越孤單》,誰都會有某個時刻害怕孤單的感覺,這是一個成長的必然過程。就像宮崎駿的《千與千尋》裡的一段話。"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至始至終陪著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即使不捨,也該心存感激,然後揮手道別。"所以我們要習慣這種所謂的告別,習慣成長的孤獨,那麼你就不再患得患失了。做一個溫暖的人,用自己的溫度去融化世態炎涼,或者你的溫度微不足道,但是隻要平常心對待,一切都會美好如初。


柬埔寨人才網


過年是回家,是熱鬧、是團圓。闔家團圓的春節來臨的時候,一家子熱熱鬧鬧的圍在一起吃團圓飯。父母在,不管多遠都要記得回家過年,陪他們一起吃年夜飯 。小時候總會特別喜歡過年,因為可以有新衣服穿,可以領壓歲錢,直到自己長大以後才發現,過年只要有父母在身邊,一起吃頓團圓團飯,那才是真正的年。




鄂州警花


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兒了,真想回到過去過個年。媽會從外地給我和弟弟買好過年穿的衣服,每人一套。但也只限於上衣+褲子,新鞋子新襪子什麼的是沒有的。新衣服只有到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敲響以後才可以換上,因為中國人講究辭舊迎新嘛。對我們家來說看春節聯歡晚會是一個傳統,記事開始家裡人就會聚在一起看聯歡晚會。有些上了年紀的大人撐不到最後一個節目就去睡了,而我,總會是要等到12點的鐘聲敲響,然後換上新衣服在出去找鄰居家的孩子們一起放鞭炮



松軒家的電影院


以前過年確實挺有意思的,小的時候生活節奏比較慢,打工的臘月初幾就開始放假回來過年。進入臘月二十以後去廟裡還願的人比較多,有些婦女去上香不敢點炮,這時一堆小孩圍上去幫人把炮點了,過過放炮的癮。晚上廟裡會放兩三部露天電影,吃過晚飯以後拿著小板凳去佔地方看電影。大年初一跟著大人去磕頭,人家給的壓歲錢買冰激凌,買擦炮玩。

現在長大了,也是孩子的爹了,年味越來越少。今年回來鞭炮不讓放了,也不能點火蒸饅頭了。小孩子也只能在家玩手機,看電視。晚上的露天電影只有放電影的那一個人看。我覺得年以後可能會慢慢淡出我們的記憶吧


小青年旗旗


沒意思,比較一下我童年和我兒子現在對過年是否期盼就知道。我童年冬天天天盼過年,春節期間放小鞭炮很好玩,而年三十晚上全城的煙花是我最喜歡的,會好幾天祈禱年三十不要下雨。而我兒子,不止鞭炮為何物,春節對他來說,只是一個長假……


sunjun5


過年是奮鬥一年家人團聚的日子,還是很開心的,以前爺爺奶奶那輩的時候,姑姑大爺多,孩子也多一屋子人,大人打麻將,撲克,孩子看電視,躲貓貓,放鞭炮幹啥的都有,那時候就盼著過年,因為好吃的好玩的都有,現在大了,都有各自的家庭,也不可能回到以前,


一條心心


還好,我主要目的是回家和父母在一起,別的不重要,因為現在一年只有十一和春節能回去,實在是太不應該了。想想要是能找個離家近的工作就好了。每次回家都會想起一句話:父母在,不遠遊。所以我想這是我春節回去最大的意義了。


趙榮慶


有意思和沒意思的定義,是因為你角色變化了,參與的事情改變了~


小時候,最盼望過年:穿新衣、放鞭炮、去拜年、收紅包,你的角色就是小孩子,你要做/可做的,就是玩玩玩、吃吃吃、收收收


長大後:自己買新衣,領著孩子放鞭炮,為親情/友情去拜年,給老人/小孩發紅包,你的角色是爸爸/媽媽,兒子/女兒,你要做的是維繫自己的家庭/親情/友情

一年到頭在外,辛辛苦苦,無論多遠趕回來吃年夜飯,一家人坐在桌旁,看外面紅燈映雪,祝福著來年平安


什麼叫有意思,在年齡當下做喜歡的事情就好,平平淡淡,平平安安,享受~



臭兒不臭養花不香


現在過年確實沒以前那麼有年味了!

但是這個問題是一個時空變幻造成的問題,同時也是社會文明、風俗習慣演化產生的問題。

首先,過去我們還處在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進化的過渡期,過去的風俗習慣大部分是農耕文明的產物。

過去的風俗習慣是幾千年演變而來的,尤其是中國的農耕文化幾千年的發展,它們是適應生產生活需要而產生的,是生活常識的體現,是一種習慣養成的自發行動,是發自內心的需求所致。所以能夠很好地貫徹和施行。

再加上過去物質很睏乏,一些珍貴的物品和娛樂活動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奢侈享受一下,所以參與感和獲得感就比較強!


工業文明的當下,環境變了,條件變了,一些風俗習慣變得不必要和不適應了,所以那種味道就變了

工業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物質極大地豐富,高科技、智能化使得社會生產和生活更加方便,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以前輕易享受不到物質條件很容易就獲得了,比如過年才穿新衣服、比如過年才吃得起豬肉……有些過年習俗在現在看來確實不適宜了,比如臘月二十三祭灶神、比如臘月二十四“打陽塵”、比如“殺年豬”(只有廣大農村還有)、比如正月初一吃齋飯等等。

工業文明環境下,有些風俗習慣變得不適應面臨自然而然地消失,有些風俗習慣顯得有些落後甚至迷信,帶有封建社會的色彩,所以很難再被推崇,所以也漸漸興不起來了。

在如今的環境和生活條件下,那些風俗參與感不強、獲得感不多,所以年味就越來越淡了。

固有風俗習慣不太適宜了,不被推崇,也沒儀式感,所以年味越來越淡了。


西方國家的節日為什麼備受推崇?

西方的節日是工業文明的產物,適應現代社會環境,所以容易被人們接受,尤其是年輕人踴躍參與和推崇,這是因為他們適合如今的社會環境和生活條件。

西方國家的節日儀式感也很強,代入感同樣很強。


我們國家處在大轉型時期,傳統文化影響根深蒂固,過年的習俗也將發生根本性變化,新的風俗習慣也必將形成,但是跟以前的風俗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畢竟我們是擁有幾千年文明的國家,傳統文化的影響深遠,對於“家”文化的深度認同,對於親情、團圓的渴求,這是永遠難以剔除的。

不管社會如何變化,社會進步到什麼程度,人們過年回家團聚的觀念沒變,這是深入骨髓的基因文化,所以過年的傳統不會消失,只是會形成新的風俗,適應現代社會的風俗。


所以,對於過年有沒有意思,我們還是要導用一句老話,叫做“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同時,究竟有沒有意思,也要看個人怎麼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