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讓四百死囚犯回家過年,結果如何呢?

丿ZouJunWei丶


李世民是唐朝最有作為的一代名君,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明君。但是,李世民歷來被人詬病的是,他的皇位來的不正。

他是通過發動政變,殺了自己的哥哥太子李建成,然後登上的皇位,當上的皇帝。正是因為李世民的皇位來的不正。

所以,在他當皇帝之後,勤勤懇懇的工作,極力的想證明自己的能力,想告訴世人,選擇我當皇帝,就是對的。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李世民才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好君王的名聲。

你看他和房玄齡,杜如晦的故事,他和魏徵君明臣直的故事。無一不是彰顯唐太宗李世民的寬大為懷,英勇無比。

通過上面的事蹟,我們也可以得出,其實李世民放400名死囚回家,也是他一次精心安排的炒作而已。

為什麼這麼說呢?

還是因為他想極力的證明自己,他要通過死囚的事蹟,告訴後人。他統治的大唐王朝,到底有多麼的清明。

在古代的時候,一般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就是太平盛世了,但是,唐太宗覺得,若是自己治理的天下,達到這個地步,還不行。

他必須要超越古人。

要怎麼超越古人呢?

所以,這時候死囚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了,畢竟在唐太宗統治的時候,連死囚都是講信用,就不用說其他的人了。

那絕對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一個清明世界。

這件事大致的經過,是說當時快過年的時候,唐太宗去了一趟監獄,然後他看到這麼多死囚,覺得他們很可憐。

於是,他就有了放這些死囚回家,和家裡的人團聚的想法。

不過,在放走死囚之前,他和死囚約法三章。

這些死囚必須過完年之後,在返回監獄裡來,繼續坐牢。

因為他們是死囚,等到秋後是要問斬的。四百名死囚一聽,還有這好事。

所以,他們就答應了。

就這樣李世民把他們給放走了,到了明年秋後問斬的時候,李世民數了一下,發現所有的死囚都回來了,竟然一個都沒有少。

他沒想到這些人如此的講信用。

所以,他大為感慨,然後把所有的死囚,全部給赦免了。

你看連死囚都是如此的講信用,不得不說唐太宗統治的時代,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時期,你覺得呢?


漢史趣聞


李世民釋放390名被判處死刑的囚徒,讓他們回家探親,並約定來年秋天再回來受刑,而這390名死刑犯竟然毫無一人爽約,在規定的時間內按時回來受刑。而李世民見這些囚徒果然如約而至,便把他們都赦免了。



可以肯定的是,這件事情是真實發生的,並不是史官們為了替李世民粉飾而故意捏造的子虛烏有事件。宋代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這樣記載: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如果大家對於《資治通鑑》的記載有懷疑的話,那麼唐代的白居易也在其《七德舞》一詩中有過這麼兩句話: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因此,太宗縱囚一事,應屬千真萬確。

但是在這件事情的背後,是否真的如史書上所載,囚徒們都是心甘情願的主動回來,恐怕也未必,背後怕是另有隱情。

實際上,宋代的大文豪歐陽修在其《縱囚論》中就對此事提出過質疑,認為這是李世民沽名釣譽而做出的行為(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

歐陽修認為,即便是君子,想要做到視死如歸,也絕非易事,更何況是那些死刑犯。歷朝歷代,能被判處死刑的犯人,大部分情況下是那些罪大惡極之人,是小人裡面的小人,想要這些人做到君子都難以做到的事情,何其困難。(刑入於死者,乃罪大惡極,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寧以義死,不苟幸生,而視死如歸,此又君子之尤難者也)

只能說,縱囚一事,有貓膩。

唐太宗李世民,在歷朝歷代的帝王中,確實還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寬容的君主,對於臣子很少有大開殺戒的事情發生。但是別忘了,李世民一生征戰沙場,又踏著自己兄弟的鮮血登上了九五至尊的寶座,李世民可沒有想象中那麼仁慈。


近400名死刑犯,李世民說房就放,那是因為李世民有絕對的把握知道這些死刑犯會乖乖的回來。也許,李世民在事先就已經和這些囚徒已經約定好:如果他們能按時回來,那麼回來之後就赦免他們;如果他們不能按時回來,那麼等待他們必然是滅頂之災。

說到底,死刑犯也是爹生娘養的,也有家人,他們能跑,但是他們的家人又能跑到哪裡去?恐怕從那些死刑犯離開牢籠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包括其家人就已經處於帝國最嚴密的監視下了。

與其做毫無意義的掙扎,還不如賭一波,賭他們回去之後沽名釣譽的李世民會真的赦免他們,這樣以後還可以清清白白做人,不用生活在陰影之下。事實的結果也確實如他們所料想的一樣,李世民為了博取名聲,真的赦免了他們。

毫無疑問,這是囚犯與李世民之間相互配合演的一場好戲,結果也是皆大歡喜:死囚重獲自由,李世民也博取了好名聲。

李世民為什麼要這麼做?恐怕還是脫離不了當年的玄武門之變。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不僅殺了自己的大哥和三弟,而且對於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們也沒有放過,這件事情也成為了李世民人生中揮之不去的一個汙點。而偏偏,李世民是一個容不得自己有汙點的人,這就是為什麼李世民要去看褚遂良記錄的起居注,為什麼要去幹涉史官。

而這次縱囚事件,也可以看成是李世民為了宣揚自己形象而自導自演的一出大戲。


小鎮月明


事情是說在唐貞觀六年年末(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審查複核案件。當唐太宗李世民看到30多個死囚時,覺得很是可憐,就下了一道聖旨:“把這些死囚一律放回家,與家人團聚,一年之後的秋天來京城執行死刑。”

接著太宗又下了一道命令:把全國的死囚都放回去,來年都到京城,一起問斬。於是乎,全國390個死囚都回了家。唐太宗李世民他在位期間,朝廷每處決一名重囚犯,他都要求“三覆五奏”,並把死刑的終審權收歸中央,以免出現冤假錯案。他還一再告誡大臣們說:“死者不可復生,用法務在寬簡。”

不過當時皇帝的這一做法還是引起了一片譁然。因為夠得著判死刑的,除了一些真的被冤枉的,肯定都是罪大惡極之人。這些死囚可都會有一些殺人越貨、強盜無恥之徒。一旦放縱他們,豈不天下大亂。

而更為關鍵的是,這個命令沒有保障措施,也就是說沒有警察跟著,全靠自覺。如果讓一個人去相信死刑犯的保證,我估計他自己心裡也犯怵,但是唐太宗還是這樣做了,放這些人回去。

後來的結果是“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也就是說被放回去的全國390個死囚,在沒有人帶領,也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都自己按時從全國各地返回長安,沒有一個逃跑或隱藏的,最後太宗將這些死囚們全都赦免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唐太宗貞觀十三年(貞觀元年是指唐太宗執政的第一年,即公元627年),全國戶數恢復至304萬,人口達1235萬人。差不多一千萬人中,只有390人被判死刑,可見當時真的可能有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景象。

在貞觀時期,可以說是基本上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官員執法時鐵面無私,但量刑時又反覆思考,慎之又慎。唐太宗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由於唐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史書記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

唐帝國的存在,以它包容的態度,創造了我國古代的一個輝煌的時代,那是真正的萬國來朝。許多人可能會疑問,前面放那些人回去還可以理解,但是如果赦免那些人,那麼如何對那些被害人交代呢。想想可能是唐太宗從大局層面上出發,想要樹立起社會的品德標杆吧。

總的來說,唐朝的貞觀之治是我國古代王朝的一個巔峰。而英國那個時候扒竊或偷食物可以處死刑、超過40先令的盜竊一般都可以判處死刑。曾有人因為盜竊一頂帽子、一塊手絹、甚至一片牛肉而被處死。一直到到1801年,13歲的布朗寧因為偷了一個調羹而被絞死(PS:例子來自天涯社區)。


小王子木有錢


“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是白居易在《新樂府》裡歌頌唐太宗李世民的詩句。眾所周知,李世民即皇帝位後,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極負盛名的貞觀之治。彼時,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官吏各司其職,百姓安居樂業,真正做到了夜不閉戶,道不拾遺。據統計,貞觀四年(630年),全國判處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貞觀六年(632年),死刑犯才增至三百九十人,而白居易的詩裡所說的,正是李世民和這三百九十個死囚的事蹟。

貞觀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唐太宗李世民到監獄親自過問囚犯(古稱錄囚),看到了已判死刑的這三百九十二人,“閔之”,就和他們約定好,現在我放你們回家,明年秋天,你們自己回來領死。第二年到了約定的時間,“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在沒有監管的情況下,全都按時回來了,“無一人亡匿者”,為了表彰囚犯的誠信,李世民把他們的罪名都赦免了。據後代史學家分析,此事正是體現李世民執政的民本位思想。當時,戰亂初平,舉國上下,到處是田園荒蕪,百姓流離的景象,而唐太宗親自參加了反隋戰爭,從中認識到了勞苦大眾力量的偉大,在吸取隋朝滅亡的前提下,李世民從一登基,就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為政強調以民為本,政令也多是愛惜民力,並下令輕徭薄賦,讓百姓能安心生產,耕作有時,衣食有餘。正是這種與民休養生息的為政方針,使大唐迅速從戰亂的蒼夷中恢復過來,並締造了後來舉世暏目的貞觀之治。

同時,唐太宗李世民以民為本,對人命的重視,還體現在他設立的死刑覆奏制度。李世民認為,死刑是至關重大的,所以規定門下省監督各級官員,凡有判了死刑的犯人,二天之內要五次複議,稱“五覆奏”,下到各州的也要“三覆奏”,以達到“蓋欲思之詳熟”,“盡無冤”的目的;而行刑當天,當吃齋、禁樂以保持清醒的思維;如有依法當處死但其情形可以憐憫的犯人,記下情況上報朝廷決策。同時,對於執行死刑的日期,李世民也有明確規定:陰雨天、下雪天不能殺,冬天春天夏天不能殺,只有在秋後才能對犯人執行死刑,這也是後來“秋後問斬”的來歷。當時因為這套死刑執行制度而免於死罪的人很多。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當時歷朝歷代君王不以庶民利益為重,重刑罰,輕教化的風氣下,李世民能敏銳的覺查以民為本的重要性,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但是,北宋歐陽修對李世民的做法卻不怎麼認可,他在《縱囚論》裡寫道:“吾見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烏有所謂施恩德與夫知信義者哉?”意思是這不過是太宗和罪囚們事先約定的一場政治秀,太宗藉此以成賢君之名,罪囚們也得不死之惠。簡而言之,李世民乃沾名沽譽之輩,有這種看法的還有清代大儒王夫之。

沾名沽譽也好,心懷百姓也罷,我們只須看到有唐一朝,在太宗李世民的帶領下,勵精圖治,用人唯賢,從諫如流,輕刑訂律,最終締造了百姓安居樂業,國家經濟發達,各民族關係密切,萬國來朝的貞觀之治。其它功過,就任憑大家去說吧。


風中談歷史


一、白居易的詩歌《七德舞》

早在唐朝武德年間,高祖李淵時期,軍中就有《秦王破陣樂》這種歌舞,內容為秦王李世民的各種英勇善戰的事蹟。目的是鼓舞士氣,提高軍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勵志作用。輔助作用是休閒,休整。

貞觀七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制定大型歌舞——《破陣樂舞圖》。後來又經過魏徵﹑虞世南等修改歌詞,多次商榷,最後更名為《七德舞》。"七德"語出《左傳.宣公十二年》,指的是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這七件事。



唐憲宗元和年間,大詩人白居易在看過《七德舞》後非常感動,詩興大發,揮毫潑墨書寫了這首唐詩中的精品之作——《七德舞》。

此詩歌聲律優美,且穿插了一些安邦治國的膾炙人口的,值得傳頌的小故事。

白居易《七德舞》原詩名為《七德舞-美撥亂,陳王業也》,全詩如下:

【七德舞-美撥亂,陳王業也】 白居易七德舞,七德歌,傳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觀舞聽歌知樂意,樂終稽首陳其事。太宗十八舉義兵,白旄黃鉞定兩。擒充戮竇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亡卒遺骸散帛收,飢人賣子分金贖。魏徵夢見子夜泣,張謹哀聞辰日哭。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剪須燒藥賜功臣,李勣嗚咽思殺身。含血吮創撫戰士,思摩奮呼乞效死。則知不獨善戰善乘時,以心感人人心歸。爾來一百九十載,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聖人有作垂無極。豈徒耀神武,豈徒誇聖文。太宗意在陳王業,王業艱難示子孫。



其大意是:

太宗生擒王世充,殺死竇建德。他安葬陣亡將士遺骸,重金贖回因飢貧被變賣的老百姓子女,親自為良臣魏徵及張公謹治喪,放大量的宮女出宮讓她們自由婚配。讓死刑犯歸家,數月後盡數歸來無一私逃,得特赦。太宗剪鬍鬚為大將李勣作藥,太宗吮血治大將軍李思摩箭傷。太宗使人心迴歸,歌七德,舞七德。

白居易《七德舞》詩中這兩句話:“怨女三千放出宮,死囚四百來歸獄”流傳很廣。

二、貞觀之治

唐太宗是中國唐朝歷史上,乃至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明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其政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

北宋司馬光和歐陽修都對他高度評價:

司馬光的評價為:"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而歐陽修的評價為:"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

"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思就是以正道示人。

因唐太宗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期間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昌盛局面,故史稱"貞觀之治"。



1、知人善任,用人唯才

唐太宗實行以功臣代世胄,科舉代門第,廣開平民高仕的機會,清除舊社會的觀念和惡習。開創了讓能者上,知人善任,用人唯才,不問出身的好局面。

李世民手下人才濟濟,如人稱"房謀杜斷"房玄齡,杜如晦,還有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李績、李靖,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同時,李世民還重用建成舊部和一些降將,如魏徵、王珪,尉遲恭、秦瓊等。

太宗求賢若渴,嚴格遵循德才兼備的原則來選拔人才,曾先後5次頒佈求賢詔令,並增加科舉考試的科目,擴大應試的範圍和人數,當時真是"人才濟濟,文武兼備"。



2、虛懷若谷,從諫如流

唐太宗重用人才,虛懷納諫,從諫如流,營造出政治清明的氛圍。太宗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臣下直諫。朝中除以魏徵以外,又如王珪、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

太宗注意納諫,諫官不少於35人,尤其就被他稱為自己的一面鏡子的魏徵更是在這方面表現特別出色。



3、注重法治,主張量刑謹慎

唐太宗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

唐太宗重視立法,而且以身作則,帶頭守法,是法律的忠誠的踐行者和維護者。

在貞觀時期執法時鐵面無私,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量刑慎之又慎。

唐太宗曾說:"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

由於太宗的苦心經營,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據史書記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集權社會法制的最高標準--"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太宗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穩固邊疆,使唐朝在當時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三代以後,治功莫盛於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明憲宗語)。

三、赦三千宮女還家

唐太宗說:“婦人幽閉深宮,情實可愍,今將出之,任求伉儷”[愍(man)本義指令人憂患;痛心的事情]。

於是令左丞戴胄等,於掖庭宮西門,揀出數千人,盡放歸,即“怨女三千放出宮”。

這可以說是一大快事,當時很多宮女會一輩子在宮中服務,難得回家一次,更別說被放出宮了。在這方面,或許太宗與長孫皇后享受夫妻伉儷情深,會由己推人,才做出了這一英明決定。



此事肯定是深得民心的,特別是對那些年老的宮女來說,再不回家,可能一輩子都回不了了家,也會耽誤自己的終身大事。

這些宮女回家會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影響,老百姓會初一十五燒香拜佛為唐太宗祈福呢!

而且宮女們回家併成家後,會為社會添丁,給社會注入新鮮的血液和生命力。真是值得拍手叫好!

四、放四百死囚回家探親

“怨女三千放出宮”得到大家的高度評價之後,那“死囚四百來歸獄”具體是什麼情況呢?

《新唐書.刑法志》“六年,親錄囚徒, 閔死罪者三百九十人, 縱之還家, 期以明年秋即刑; 及期, 囚皆詣朝堂,無後者,太宗嘉其誠信,悉原之。”



《新唐書》記載,貞觀六年,死刑犯增至三百九十人。太宗開始找原因,不是量刑過重呢?裡面有沒有冤情呢?於是,他開始走進監獄,拿起案宗,親自理獄,開始瞭解實情。

這一年的歲末,唐太宗最後對四百名該處死刑的犯人起了惻隱之心,與他們交流,並簽訂君子協定,先特赦他們,放他們回鄉歸家過年,辦理後事。如果此段時間不再有新的犯罪記錄,會有好處。如果反之,那另當別論,並要求他們於第二年秋天迴歸,再來執行死刑。次年秋,四百囚犯盡數歸來,無一私逃。

或許是由於當時人民安居樂業,不公平的現象少之又少,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他們盡數歸來以後,均得到特赦。



太宗此舉,我覺得有如下原因:

一是太宗為己正名,他弒殺兄弟,逼退老爹,內心深處肯定也覺得自己的這個皇位的獲得怎麼也有些名不正言不順。那麼如果來個名正言順的大赦天下死刑犯,那麼影響肯定很大,效果肯定很好。而且還通過挽救人的形式進行,效果就更絕佳了。二是唐太宗確實有憐憫之心,為天下眾生考慮,人活一世不容易,儘量少地留下冤情。三是太宗大氣魄,心裡有數,自己的賭注肯定能贏。他相信人在將死之際,如果給他生的機會,他肯定會積極向上,感激涕零。為了生的機會,這些死囚焉有不歸之理?

宋代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這樣記載:(貞觀六年)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 (貞觀七年)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多方證實,此事肯定不假,不過新舊唐書記錄不一,有說290人,有說390人,其實人數多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事確確實實地發生過,存在過。

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曾問當時的大理寺卿劉德威:“這些年來,量刑過重,案犯增多,到底怨誰?”

劉德威直諫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還記得當年張蘊古嗎?只有遵照刑法不遵照君王的看法,才能改變現狀。“

唐太宗大呼:“高見,高見。”

唐太宗下令依法斷案,後來量刑過重、案犯過多的情況才得以改變。

“死囚四百來歸獄”這樣事件是政治秀嗎?歷史自有公論。但無疑它的影響力非常大,李世民仁德愛民的形象慢慢的開始深入人心。



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歐陽修在其《縱囚論》中就對此事提出過質疑,“太宗之為此,所以求此名也”,認為這是李世民沽名釣譽而做出的行為。

有人也覺得李世民曾經去查閱褚遂良記錄的起居注,去幹涉史官的做法就是例證。但誰不注重自己的清名呢?眾說紛紜,還是任憑後人評說吧!


歷史漫談君


400死囚被李世民假釋回家過年屬實,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居然在次年全部自動返回受死,李世民一高興,全部赦免了他們的死罪,而李世民卻被後來的歐陽修和王夫之臭罵了一頓!

我們先來看看事情的經過原委。

據《資治通鑑》記載:“(唐貞觀六年十二月)辛未,帝(唐太宗李世民)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大體是說,公元632年12月22日(農曆),唐太宗為體現親民作風,親自過錄囚犯,看到一批按律處死的犯人,想到馬上就要過年,別人家庭團圓,他們卻身陷囹圄,靜待等死,頓時起了憐憫之心,於是大發慈悲,決定放他們回家與親人團圓,約定明年秋季返回就死。

這件事已足夠讓人驚詫,但李世民接下來乾的事更是驚世駭俗,他下令全國所有死刑犯都要享受這個待遇,等明年秋後問斬前,再讓他們返回京城受死!

類似的“君子協定”在古代並不罕見,但一般是流行在上層社會(君子士大夫階層)裡,堂堂一國之君居然和一幫死刑犯搞“君子協定“,這絕對是空前絕後,毫不靠譜啊!萬一這些人藉此機會逃之夭夭,甚至繼續作案犯罪,那豈不是大唐律法的恥辱和災難?

雖然很多官員們對此頗有微詞,但皇恩浩蕩,誰也不敢給李世民找不痛快,於是有關部門把390名死囚犯全部假釋回家,然後靜靜等待奇蹟發生的那一刻。

然而,奇蹟真的發生了。

《資治通鑑》:“(貞觀七年)九月……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這意思是說,去年那些被假釋回家的390名死刑犯,在無人監督和催逼的情況下,全都如期趕回京城,聽候發落,無一人藉機逃亡!

此時此刻,恐怕李世民本人也萬萬沒有想到。他震撼了,激動了,感動了,他感念於死刑犯們大義未泯,知恩圖報的精神,乾脆御筆一揮,宣佈390名犯人全部赦免,徹底釋放!你們知恩圖報,沒讓朕丟面子,朕也還你們一條性命!這將是一個名垂千古的佳話!

此事在歷史上一直被認為是法治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案例,認為法治約束和道德教化完全可以並行不悖,比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曾為此賦詩:“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直至近現代,有些監獄出於人性化考慮讓犯人回家過年,也是作為正面典型宣傳的。

但歐陽修和王夫之兩位大V認為李世民是拿律法作秀,搞面子工程,純屬沽名釣譽,歐陽修還專門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縱囚論》,把李世民狠批了一頓。

歐陽修批判李世民的核心思想在於,死刑犯就是死刑犯,小人就是小人,你不能跟小人搞君子協定,否則就算這些小人遵守了約定,也改變不了他們的小人本性,你也是沽名釣譽!

歐陽修並不孤單,他的觀點得到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的認同,王夫之還補充說“古所未有者,必有妄也;人所爭誇者,必其詐也”,既然大家都誇獎你李世民,那就說明你這件事其中有詐!

其實歷代都不缺乏皇帝特赦囚犯的案例,幾乎都是被讚美鼓吹的 ,李世民的做法確有給自己邀買名聲的嫌疑,但自古以來哪個皇帝不是此中高手?李世民不過是用了一招世所罕見的特殊手段而已,這種手段只是特例,不可推而廣之,就連李世民也沒有讓它常態化。

道德和法制從來都不會涇渭分明,從來都是彼此影響,互相補充,歐陽修和王夫之對這件事的理解和批判,大多數還是出自書生意氣——你們都說李世民的好,我偏偏來一個反其道而行之——從這個角度看,他倆的觀點與標新立異、沽名釣譽的李世民又有什麼兩樣呢?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一件神奇的事。

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翻閱死刑犯名單的時候,突然同情心氾濫,決定讓他們回家過年,那這些犯人後來都怎麼樣了呢?

秋後問斬

公元632年,馬上就要過年了。

為了展現親民愛民,唐太宗決定親自看死刑犯的名單,一想到自己吃香的喝辣的,他們卻還要在牢房裡,瞬間淚目,決定放這390名犯人回家過年,還跟這些犯人約定,明年秋天再回來審判。

這件事情已經夠震撼的了,但是接下來李世民幹了另一件事。

他下令,以後所有的犯人都可以享受這個待遇,都等到秋後問斬。

雖然跟犯人都有約定,但怎麼會靠譜呢?

萬一有人逃跑,或者回去繼續殺人放火怎麼辦?

就連當時的歐陽修和王夫之,都站出來指責李世民做的不對。

但是奇蹟真的發生了,第二年秋天的時候,這390名犯人,自覺主動的返回京城,聽候發落,沒有一個人逃跑。

李世民看到之後,無比的感動,他心想這麼多人都願意聽我的,沒讓朕丟面子,我得知恩圖報啊,還你們一條性命。於是一道聖旨,把他們全部赦免了。

但是歐陽修跟王夫之,都認為李世民只在乎自己的面子,拿法律不當回事。大文豪歐陽修還專門寫了一篇《縱囚論》,把李世民狠批了一頓。

歐陽修認為,犯人就是犯人,小人就是小人,不能跟小人搞君子協定,就算小人受了約定,也改變不了小人的本性。

小夥伴,你們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愛問愛答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的得道明君,他的皇位雖說來得有點慘烈,但他登基即位後奮發圖強、革新除弊,施行仁政,他自己更是兢兢業業勤奮工作,使得唐朝在他的治理下越發的強大,當時更是出現萬邦來賀的盛況,他上馬打下了天下,下馬創造了盛世,為唐朝中期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世民賢良能幹,凡事親力親為,虛心納諫,善待百姓,非常關心百姓的疾苦,就連後宮的宮女生活也都關心,在他登基的第二年,他和長孫皇后在後宮共享花前月下的浪漫生活,看到有的宮女年齡偏大,就問她們想不想出宮回家,得到的答覆是肯定的,於是李世民就大手一揮,同意她們回家嫁人生子,還送給她們銀兩,當時一共有三千宮女榮幸的出宮了,這樣做不僅減少了宮裡的開銷,而且還讓當時許多的光棍有了娶宮女的豔福,那些宮女也對李世民感恩戴德,四處傳播李世民的美名,李世民大量裁員,人們失業了,不但不恨他,還要感激他,李世民真是賺翻了。



白居易有兩句名詩“怨女三千出後宮,四百囚徒來歸獄”,將李世民善待老百姓的行為描寫的淋漓盡致。李世民不僅讓三千宮女重回民間,還讓400死囚回家與家人團聚,夠匪夷所思的吧,對,李世民就是這樣敢作敢為。

公元632年的十二月,李世民聽說一些死囚犯搞暴動,他們想回家看一眼家人,於是李世民便來到關押死囚犯的監獄調研,他看到這些死囚犯們目光呆滯,對於獄卒的指令唯命是從,彷彿行屍走肉,看著他們絕望的神情,李世民不免動了惻隱之心,想成全他們,讓他們回家與家人團年。


可監獄長卻連連搖頭,不主張放入,他說這些死囚犯們平時作惡多端,殺人放火,無所不為,一旦放了他們必將危害鄉鄰,而且把他們放了,他們要是不回來,到時候再抓他們也是個麻煩。

李世民覺得監獄長說的話也不無道理,但他還是想給這些囚犯們一次機會,於是他跟這些死囚犯們來了個“死亡之約”,可以放他們回家探親,但次年秋季之前必須回來接受處罰,同意的簽字畫押。

那些死囚早就想回家見家人一面,聽到李世民如此的仁慈,不無感激涕零,如今能與家人再待一年,自然是求之不得,紛紛簽字畫押,高高興興地回家了。


在死囚被放走後,李世民也沒有讓人對他們進行監視,一年之期到來之際,這400死囚如期而至,集體歸來赴死,沒有一個藉機逃走的,李世民好生欣慰,大為感動,又來一個大手筆的舉動,赦免了他們的死罪,願意回家的回家,願意參軍的參軍,悉聽尊便。 或許有人會問,難道李世民真的不怕這些人跑了嗎?答案是肯定的,有的人說這是李世民在跟死囚犯們玩套路,在那時候,他們能往哪裡跑,那時的戶籍管理相當的嚴格,而且當時還有株連制度,你一人跑了,全家人遭殃,這些死囚也不想連累家人,更何況李世民這些善待他們,他們更不想辜負李世民的信任。

實際上這樣做也是有風險的,然而死囚犯們死到臨頭了,還這麼守信用集體歸來赴死讓李世民感慨無限,他深知用殘忍的法度讓人學會做好事是極其困難的,法律是懲戒手段以外的目的,希望人能變好,對於法外開恩,死囚犯們知道感恩,回來領罪又懂得信義,那麼一個懂得信義的人,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他重新開始生活,讓他們都有善念,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很多人認為李世民釋放死囚犯回家過年是出於憐憫之心,或許有這個原因吧,但更多的是這些死囚犯們通過了李世民的考核,他們信守約定,知道感恩。


這可能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例吧,李世民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吧,在那時候是王權高於法制,李世民尊重了生命,但強姦了法治,被害人的生命誰尊重,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在法治社會里,李世民的這一套是行不通的。








遺產君


宋代司馬光曾在《資治通鑑》中記錄這麼一件奇事,貞觀六年十二月,唐太宗李世民親錄囚徒,看到許多必死的囚犯後心生憐憫。


於是李世民命人將已判處死刑的390名囚徒召集起來,與其約定,釋放他們回家探親,但須來年秋後悉數歸案,到時再問斬。

結果卻是令人詫異,此次被釋放回家的死囚,在第二年九月份竟然全部回到京城歸案,無一人逃亡,於是李世民也寬宏大度,慈悲為懷,赦免了這批囚徒。

一時間,這個故事在民間傳為美談,也成為古代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的經典案例,然而一切都是那麼完美嗎?


對於太宗縱囚一事,應屬千真萬確,不過這裡面的囚犯是否都心甘情願回來,背後恐怕有著更大的隱情,也暗藏李世民的謀略。

其實,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就對此事進行過質疑,他認為,縱然是君子,要想做到視死如歸,也絕非易事,更何況那些犯下滔天大罪的死囚,要讓他們的思想達到聖人的高度,那絕對難於登天。

雖說李世民是古代一位難得的寬容君主,不過別忘了,他也曾在戰場上殺人無數,玄武門之變,他的兩位同袍兄弟也死於他的刀下,這麼說來,他的心腸也絕對夠狠。


言及於此,我們不妨設想這麼一副場景,李世民在釋放這些人之前就與其約定:如果你們按時回來,那麼回來就赦免你們;如果不能按時回來,那麼等待他們和他們家人的將是滅頂之災。

那麼這些囚徒就要掂量一下了,自己如果真跑了,家人怎麼辦,皇帝絕對不會放過他們,反正原來都已經死路一條,那麼為了自己的家人,不如賣給皇帝一個面子!

當然,這出由李世民自導自演的歷史大戲也以囚徒最終被全部赦免,君民和諧而完美收場。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李世民為何費盡心機,導演這出大戲呢,要知道,萬一真遇到一個亡命之徒,皇帝的臉面很真的不好放呀!

要說原因,還得提到玄武門之變,雖然李世明是一代賢主,不過上位的過程畢竟不太光彩,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又逼著父親退了位,即使政績在突出,在重視人倫的古代社會,這種做法也必然會引起很多人的異議。

於是,在他上臺後,便一邊收集編造廢太子李建成、兄弟李元吉的黑歷史,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受害者的模樣,一邊繼續向世人顯示其寬宏大度的胸懷,用來說明其得位之正。

當然,這麼多人被判死刑,說明唐代初年的刑法還是很重的,李世民在查閱了大量死囚的罪案後發現,很多人罪不至死。


於是通過縱囚的舉動,也在提醒主管刑獄審判的官員們,讓他們面對人命時,一定要拿捏好分寸。為什麼不明說呢,因為一旦明說就會引起官員的集體自保,這樣對該判的案子反而會裹足不前。

這樣,通過一次釋囚舉動,巧妙地提示了官員,又為自己贏得了名聲,不得不說唐太宗李世民的確智慧過人!


策神歷史


那被判死的400人沒有一人逃跑也沒有一人被處決。他們當中有部分人死於返鄉途中(病死或者野獸襲擊),有部分人被減輕處罰(年歲太大),有300多名死囚犯則是被赦免戴罪立功(充軍加入敢死隊)!

李世民放400死囚犯人回家是貞觀3年的事。當時是李世民自己得了重病,以為自己要死了,就想要做點功德來祈福。李世民於當年的農曆6月30日宣佈大赦天下,而這些死囚徒便於7月1日上路返鄉,並約定農曆7月30日返回都城伏法。這便有了後來的普渡節(現保存在閩南地區)。

在當時出現了一場意外,當時的突厥可汗得知李世民病重,想要渾水摸魚入侵大唐邊疆,攻下了三座大唐邊城。李世民便下令調兵遣將迎戰突厥可汗。當時的丞相魏徵提議從死囚犯中挑選精壯編入軍中,讓他們戴罪立功。李世民覺得有道理,並把這件事交給李靖去辦。李靖從中選取了300多名青壯(其他人則死刑改無期),李靖把這些人編入了敢死隊,然後交由蘇定方統領,蘇定方帶領了這三百多人奇襲了突厥可汗的營帳,打得突厥可汗四散奔逃。戰後,這些人被李世民親自下旨赦免並論功行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