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俗話,俗話為什麼稱為俗話,不稱廢話?

Learning200


俗話是千百年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經驗的總結。!只有歷史悠久的勤勞民族才能產生這些智慧的結晶,二三百年的美國是做不到的。


千秋雪MElJING


這裡所講的俗話,其實就是諺語、歇後語、警句等至理名言。

只所以能歷代傳頌,就因為這些語句,能令人受益不淺,對人大有裨益。更主要的是在人言談或寫作中,一句精闢的俗話引用,能使人談吐生色、文筆增輝如畫龍點睛、言簡意賅、意在言外;或則妙語解頤、趣意橫生。

這一類民族光輝燦爛的文化傳統,浸潤著人們的心靈,陶冶著人們的情操,只所以能一直傳承,是古人生活中的真知灼見,它們是經歷了千百年的公認的至理名言,絕無人敢言廢話。


奇堯最棒


1、天下烏鴉一般黑

天下烏鴉一般黑,主張一竹杆打死一船人,一個活口兒也不留。在管理學上這叫“暈輪效應”,例如:談到東北人,馬上就有人接話道:“我知道,東北人都豪爽。”談到河南人,馬上就有人接話道:“我知道,河南人都愛騙。”談到日本人,馬上就有人接話道:“日本人,沒有一個好東西!”東北人都豪爽嗎?不一定!河南人都愛欺騙別人嗎?不一定!日本人都壞嗎?不一定。這些都是受到“天下烏鴉一般黑”俗話的影響。

2、一個巴掌拍不響

“一個巴掌拍不響”是中庸之道的產物,主張各打50大板,誰都不能說吃虧,誰都不能說佔便宜。實際上,有些時候,一個巴掌是能拍響的,例如用這巴掌拍馬屁。“一個巴掌拍不響”是仲裁方無能的表現,無法做到賞罰分明,只能和稀泥,做老好人,主張各退一步。例如媒體多次報道:某某在街上行走遭受到搶劫,你還能用“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嗎?“一個巴掌拍不響”實際上就是保護“強盜”,打擊“弱者”,向“惡勢力”妥協。

3、蒼蠅不叮無縫蛋

蒼蠅不叮無縫蛋是散播和加速散播謠言的有力“理論基礎”。這句俗話常常被“問題男女關係”所引用,而往往受害方都是女性,因此,說起這句俗話,特別得理直氣壯,令人無以作答。

4、是金子總會發光

“是金字總會發光”是成功者欺騙失敗者的有力藉口、謊言和工具,同時,這也是那些不得志的人自我安慰常用的語言。不發光,一定不是金子,只有發了光的才可能是金子。那怕是塊玻璃,正好被陽光照耀而反射出光芒引起人關注的目光,而深埋地下的金子,有可能永遠被深埋,不為人所知。

5、人挪活,樹挪死

“人挪活,樹挪死”是目前“跳槽族”自我“鼓勵”有力的理論支撐點。當在某個崗位上幹得稍微不順心的時候,一些人就開始想入非非。“人挪活,樹挪死”這句大俗話,實際上並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邏輯推理。人挪就活嗎?也不一定,看見過很多在各單位之間跳來跳去的人,也很少看見“有所突破和提高”,他們不能腳踏實地,這山望著那山高。相反,到是有很多踏踏實實在原來崗位上努力勤奮的人,做出了一點成績,所以人挪也未必“活”。如果抱著“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心態去工作,不管走到哪裡,都是很難做出一番成績的。

6、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句話,是給沒有“真憑實據”說話者找到殺人的“刀和槍”。

7、我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

“我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通常是年長者對年輕人“不聽話”的告誡。判斷問題的對錯,和年齡無關。扯上年齡,就是“拉上虎皮”,為自己的心虛鼓勁壯膽。如果年齡就是一切,那麼一個學校的校長一定是該校年齡最大的;一個企業的總經理一定是該公司最老的;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一定都是百歲以上的老者。。。持有“我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觀念的人主張“論資排輩”。

8、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早就應該改成“老鄉見老鄉,背後來一槍”了。近幾年來,老鄉謀害老鄉的案件時有發生,網友們一定要保持警惕,即不能見到老鄉就“不設防”,也不要一見老鄉就“談鄉色變”。中國人,要拋開“地域親熱”,瞭解一個人要全面地去考證,老鄉不是綠色通行證。

9、各掃門前雪

“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主張圈地為牢,倡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各掃門前雪是自私自利的表現。這幾年幾乎每個季度都有媒體報道,有女孩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強暴了,而且圍觀者數眾。這些圍觀的人實際上就是“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句大俗話堅定的支持者。在“各掃門前雪”的大俗話前,“見義勇為”正在淪落。

10、無風不起浪

“無風不起浪”是極為惡毒的一句話。似乎任何事情只要冠上這句話,一切都可以解釋了,它被捕風捉影者慣用,“無風不起浪”給予造謠者有力的支持。可以這樣說,這“浪”不是因“風”而起,完全就是人為的“攪動”!


一杯古道茶



幸福時光周


俗話,就是當地百姓口口相傳,但有一定的道理的大實話,這些都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規律,雖然有些粗俗不雅,但很實在,充滿著生活的經驗,和做人的智慧,比如說:“窮沒有窮到老,富不能紮下根”。又比如:“一歲不成驢,到老是個驢駒子”這些話在當地很實用,也很有市場。要說這樣的俗語有多少,沒有統計過,世面上也沒見過有這樣的書,我覺得俗語很有價值,可以與格言相比,在這方面應該有人研究,

在這裡我建議頭條平臺,設立一個專門欄目,向廣大網友徵集各地民間俗語,以展現民間文化的風彩,或許會成為今日頭條一道壯麗的風景。


風2202251968


俗話就是通俗語言,常用套話,習慣說法,一般都是有傳統意義和生活道理的,用於書面表達,還有修飾文章的作用。廢話是個貶義詞,是毫無意義的語言,雖然都有個話字,但是二者完全不挨邊。

很多俗話都內涵豐富,極有趣味,比如:

死要面子活受罪

不管三七二十一

拔出蘿蔔帶出泥

有錢難買我願意

飽漢不知餓漢飢

刀子嘴豆腐心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



丨無為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雲夢。

俗話,又稱為俗語意思是指庸俗的話,也就是從老百姓口根據當地習俗說的一些話,一般都是有傳統意義的,有一定的道理。

至於中國有多少俗話,這個目前還沒有統計過,因為各地的語言文化有差異,而且不同地方的習俗都不一樣,所說的語言也是千變萬化,流傳的俗語也是數不勝數,所以想要知道有多少俗話簡直是難上加難。

而俗語根據字數又分為二字俗語(丟臉 草包 哭窮 小氣)、三字俗語(清一色 打光棍 巴不得 老一套)、四字俗語(手下留情 插翅難飛 不講面子)、五字俗語(硬著頭皮上 花錢買氣受 大小是個頭)、六子俗語(與別人不相干 捆綁不成夫妻 名不正言不順)、七字俗語(說得有鼻子有眼 不是冤家不聚頭 鼻子底下就是路)、八字俗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小洞不補,大洞吃苦;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十字俗語(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等。

至於廢話,多是指對於聽的人來說沒有多大用處,意義很小的話,又或者對事情的發展沒有任何正面作用的話語,另外還指以文字或者符號組成的不具有任何意義的句子。與俗話對比起來,還是有一些差別的,至少俗話還有些道理,都是古人的經驗得出的,廢話則可聽可不聽。

以上是我個人觀點,希望我的回答還令你滿意,謝謝。





初識雲夢


“俗話",其實就是歷史上不同環境中產生的生活經驗。它們產生在不同的歷史環境。如封建社會環境、如貧困環境、如戰亂環境。所以這些俗話當脫離了那種環境以後,就顯得落後封建了。

因此,有些俗話,由於環境變了,俗話就變成了廢話,不過死腦殘死封建的人還再用,其實不能亂用的,必須是非分明地辨別!


楊哥之翩翩舞


  廢話,即無意義的話。指的是一段在當時情況下對事情發展沒有任何正面作用的發言,又或者邏輯上矛盾的話。另外,亦指以文字或符號組成但不具備任何意義的聲音或句子。

俗話,詞語,意思為:庸俗的話;俗語;通俗的說法,當地的習慣說法,一般都是有傳統意義的,有一定道理的。《兒女英雄傳》第十一回:“俗話兒說的,‘行行出狀元’;又說,‘好漢不怕出身低’。”巴金《滅亡》八:“俗話說,塞翁失馬,安知非福……也許袁先生還有更大的幸福在日後呢。”魏巍《東方》第五部第七章:“俗話說,‘小心沒大岔’,他就去扒地雷周圍的土。”



龍祥工藝黃濤


意思是:通俗並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簡練而形象化,大多數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經驗和願望。如“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也叫俗話。

引證:

1、丁玲 《一九三一年春上海》之一:“那是因為‘主賢客來勤’。 蕭雲 幾乎說出這句俗語來。”

2、朱光潛 《藝文雜談·<但丁的“論俗語”>》:“他( 但丁 )所謂俗語,就是與教會所用的官方語言( 拉丁 )相對立的各國人民大眾所用的地方語言。”

俗語的反義詞:雅語 [ yǎ yǔ ]

指文學語言。與“俗語”相對。

擴展資料

俗語的近義詞:

一、俗話 [ sú huà ]

解釋:俗語。

引證: 魏巍 《東方》第五部第七章:“俗話說,‘小心沒大岔’,他就去扒地雷周圍的土。”

二、鄙諺 [ bǐ yàn ]

解釋:俗語。

三、俗諺 [ sú yàn ]

解釋:民間流傳的,有較固定句型的,通俗淺顯的格言式短語。

引證:沈從文《新湘行記》:“我很滿意這次過渡的遇合,提起一句俗諺‘同船過渡,五百年所修’,聊以解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