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我們要祝賀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

蔡康永說:

我們要恭喜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把大部分心力拿去應對真實的生活,恭喜他們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蔡康永:我們要祝賀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

蔡康永:我們要祝賀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

蔡康永:我們要祝賀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


仔細的把蔡康永這句話分析開來,會發現,不發朋友圈的人可能有這麼幾種心態。

其中一種是“我清楚自己的喜怒哀樂,我也不需要所謂的感同身受”。

魯迅先生的《而已集·小雜感》一書中描寫過: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由此可見,人類的悲歡離合實際上是並不相通的,面對其他人,我們的憐憫、雀躍、悲傷、憤慨可能終究只是表面功夫。所以所謂的感同身受,也只是虛浮的體會。

因為世界上本就沒有什麼感同身受,直到同樣的事情發生到你的身上。

蔡康永:我們要祝賀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

另外一種心態:我不想把自己的生活證明給任何人看,自己的好與不好都是真實的,而不想成為別人口中家長裡短的素材。


現實社會人心浮躁,妄議他人,更是常態,自己曬了精緻的披薩蛋糕,內心歡喜,

在他人口中就會變成:又在窮精緻,那個破東西有什麼好吃的,不如我的饅頭來的實際;

殊不知,他卻在偷偷查看披薩價格,呵呵···

曬了一張加班照,配文“致敬辛勤努力的自己”。

他人口中可能會變成:加個班也要曬,是在炫耀自己是奮鬥青年嗎?

也有可能會變成:活該加班,誰讓你掙得多。評論內容卻仍舊是:好辛苦哦,不要太拼。

人,有時候就是這樣,簡短的溫馨文字背後,蘊含了讓人脊背發涼的人性。

懶惰、嫉妒、陷害···


所以,不發朋友圈,將自己的生活點滴記錄在心裡,不成為他人口中議論紛紛的素材,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有自己的想法,與身邊人直接分享,何必在乎那屏幕對面是歡笑還是陰沉的嘴臉。

蔡康永:我們要祝賀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

就像小時候,我想要一個很漂亮的筆袋,10元錢,當時覺得是鉅款,可父親依然買了下來,並在筆袋裡給我裝了幾隻顏色好看的熒光筆,並送了《十萬個為什麼》、《安徒生童話集》給我

那種童年的幸福感,即使沒有手機、沒有朋友圈、沒有點贊、沒有評論,且沒有向任何人訴說,

但那種小心翼翼呵護的幸福感,卻足夠我回味很久,成為彌足珍貴的記憶。

蔡康永:我們要祝賀那些不發朋友圈的人

長大後,很多人覺得不幸福,是因為他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別人幸福” 。而如果一個人連朋友圈都懶得發了,一定是有比“曬”更重要的事做。

比如活在當下,和最愛的人在一起、一場甜甜的戀愛、每天都是開心的事情,即使不開心,也有人及時安慰···

如此,歲月靜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