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百家飯長大的我,春節帶博士妻子回農村,給鄉親們分紅13萬多元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朱雙傑,是安徽滁州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教師,主要從事食用花卉加工理論與技術研究。我和妻子都是博士,今年春節,我回到老家安徽省安慶宜秀區羅嶺鎮妙山村,給村子裡的24戶鄉親們分紅13萬多元,主要是去年我帶領24戶鄉親種植金絲黃菊15畝,解決村裡近40名勞動力脫貧就業。這可能是我從上大學到現在,做的最有意義的一個春節的故事了。

我的父親是村子裡的一位醫生,也是退伍軍人,母親是農民,記得小時候,父親每天下班後便無償為村裡人看病。至今記得無數次父親給人看病,母親為人倒水情景。為了給村裡人省看病的錢,母親也學會給病人掛水。那時父親常告訴我,長大後要多做有益社會的事情,我當時並不知道父親話裡的用意。現在想來,父親是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對村裡鄉親們的一片赤子之心。

我幼時家貧,上學一直得到鄉親們幫助。我老家羅嶺鎮,以前屬於桐城,後來劃歸安慶市宜秀區,這裡素有“三分山水三分田,還有一分是莊園”及魚米之鄉的美譽,鎮子裡出過嚴鳳英,鄧稼先等大家,他們的故事,在我幼年時代,就深深的埋藏在我的內心裡,尤其是鄧稼先報國的故事,我決定長大後,也一定要好好讀書,考上大學,不辜負父母親還有村子裡鄉親們的囑託,這是我考上大學後的照片。


父親對我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皖南尊師重教的文風也深深的滋養了我,我後來讀了碩士,博士,也成了妙山村鄉親們的驕傲。後來,我應聘到滁州學院當了老師,一直想著,我心中的妙山村,還有村子裡的鄉親們,父母親去世後,我想,再為鄉親們做點事。

今年1月16日,農曆臘月二十二。我帶領妻子董麗麗博士回到家鄉妙山村,在村裡朱氏祠堂前給鄉親們分紅13萬餘元。經初步估算,去年鄉親們金絲黃菊畝產收入達5000元,是我們村傳統水稻種植收入1000元4倍以上。分紅大會上,鄉親們非常開心,踴躍報名擴大種植,預計今年種植面積將擴大至120畝。

我是滁州學院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教師,主要從事食用花卉加工理論與技術研究;愛人董麗麗是安徽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園藝作物栽培與遺傳育種。我們每次回家鄉為已故父母掃墓,都得到家鄉父老鄉親熱情接待。每次回想起鄉親們送我到村口的情景,都有著一種說不出的感動,次次喚起我對父母撕心裂肺的思戀和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愧疚。站在離家的山坡上,眺望家鄉落後的面貌,我每次都問自己,如何回報家鄉父老的厚愛。


我家兄妹四個,幼時家貧,那時候鄉親鄉鄰常常幫助我們,“有時候從菜地回來路過家門口也要給家裡送把青菜”。得益於鄉親們的幫助,我們兄妹們都很爭氣,我和弟弟妹妹先後考取大學,哥哥做點小生意收入也還不錯。經和愛人董麗麗商議,我們決定利用自己研究專長回饋家鄉父老。通過市場調研及查閱文獻,認為金絲黃菊既有很高的觀賞價值,還具有生津清火、明目效果的功效,市場前景廣闊,可作為家鄉致富的切入點。

2016年至2017年,我們開始在安徽農業大學高新技術產業園開展金絲菊花的栽培技術研究,這兩年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驗室和菊花地中度過,通過查閱資料,廣泛求教,栽培過程親力親為,探索菊花育苗、做畦、施肥、澆水、病蟲害防治等,2017年底基本掌握了金絲黃菊高產栽培技術。

同時,我結合自己在食品加工方面的研究專長,研究了金絲黃菊加工技術,掌握了金絲黃菊的節能脫水技術,以及金絲黃菊酒、酸奶、餅乾等系列休閒食品開發技術,以及金絲黃菊面膜、精華液等價格技術。


2018年,在家鄉三叔朱愛寶家自留地試種成功。2019年我動員妙山村馬咀和朱老屋兩個生產小隊農戶種植菊花,和24戶簽訂了保底協議。2019年4月至2020年1月,我們帶著6歲的兒子回家鄉16次,指導菊農制苗、做畦、施肥、灌溉、防蟲害,送肥下鄉,送水泵下鄉等,行程累計達1.1萬公里。

11月是採收、加工金絲黃菊,初步估算2019年金絲黃菊每畝均產可達1000斤,菊農每畝增收達4000元。在當地羅嶺鎮政府和妙山村委的支持下,以及妙山村鄉親的積極參與下,我們村的金絲黃菊已銷售到江浙一帶,已成為地方知名品牌,並被立為妙山村脫貧致富的品牌產業。為了拓市場,我們下一步工作重點是在村子裡扶貧車間的基礎上,建立標準化生產廠房。

其實,最辛苦的還是我的妻子,我們五六月份基本是一星期回安慶一次,如果兩三個星期一次,我覺得都不算辛苦。七八九十月份基本兩週回一次,有時候也是一週一次。去年妻子二胎,一月二十八號剖腹產,四月中旬就開始往安慶跑了。我們二寶兩個月大就送回妻子老家山東了,到現在都不認識我,因為週一到週五在我在滁州學院工作,週六週日在安慶或在來回合肥的路上。


記得2018年陽曆1月初,妻子在村子裡幫我抬塑料薄膜,挖菊花累的先兆流產。第二天晚上,兒子四十度高燒,妻子躺著不怎麼能動,我沒辦法,凌晨十二點,在大霧中跟在大貨車後面,我從滁州趕回合肥。凌晨三點才到,我幫著妻子照顧孩子,妻子眯了一小會就起來備課,因為第二天學校裡一二節有課,而妻子學院裡規定不能調課,學校督導組又隨時會聽課。等到妻子上完課才趕到醫院,那次,妻子差點昏過去,我至今覺得很愧對妻子。

2019年1月底,妻子懷二寶預產期快到了,我依然在滁州工作,沒辦法,妻子挺著肚子又帶著老大。下雨下雪都得出門,接送老大上幼兒園,她還得上小學期課,妻子懷二寶的時候,她全程產檢我就陪過一次。

2019年7月初,妻子打聽到一株菊花突變體,為了拿到植株進行測序,我倆領著液氮罐去黃山,其實這是非常危險的,一但洩露,我倆絕對玩完。而高速上一個剎車或車速過快可能都會導致傾倒或溢出。回想起來,覺得生活不易是常態,無論付出多麼艱辛,能有一點點回報就已經不錯!


妙山村75歲的袁小華老奶奶高興說,沒想到我這一把年紀還能在家掙錢。她還高興地拿出自己種植的花給大家分享。

村子裡的朱國順說,秋天一到,一片金黃,鄉村那一個美啊!“感謝大雙,讓鄉親掙了錢,還讓村裡這麼美。”分紅這天,我們鎮子上的郝燕燕書記向我們夫婦表示了感謝,稱我們用知識回報鄉里為脫貧攻堅貢獻了力量。喜悅洋溢在鄉親鄉鄰爬滿皺紋的臉上,我此刻也心潮澎湃。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知識讓鄉親們獲得收入,多年回報鄉親的心願終於夢圓。

在我讀碩士研究生前後,父母先後去世,回家的次數也就越來越少。但每每回去,看到村裡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雖然在黨和國家脫貧攻堅幫助下,生活越來越好,但生活的還不富裕。我一直想著用什麼方式幫幫哪些曾經幫助過自己,開始慢慢蒼老的父老鄉親們。今天,我的願望在妻子的幫助下,在鄉親們的支持和參與下,已經變成了現實。


其實,我老家長江邊的安慶的這個鄉村,習慣了水稻種植,剩下的山嶺栽點茶樹,從來沒種植過菊花。但鄉親們相信這個看著長大的我,紛紛拿出了自留地。而我工作的城市安徽滁州,是菊花之鄉。最初我想帶領鄉親們種植滁菊,但當地氣候、栽培技術和產品加工等方面都不適宜。回家分紅前一天晚上九點多,我和妻子趕到了村裡,因為下雨,我還摔了一跤。

袁小華奶奶幫我拿乾淨的布,擦身上的泥水。去年種植是在她老伴在村子裡進行了廣泛動員,只要在家的都參與了菊花種植。由於老人家有病在身,只能種三分畝耕地,但老人家仍愛吃苦愛鑽研,三分畝的土地收入就2200元,是水稻油菜400元收入的5倍以上,老人家決定今年種植面積增加到一畝。

76歲的三叔,在農作為栽培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老人年齡雖大,但始終保持著吃苦鑽研的精神。2018年,三叔專門把家裡最好的耕地拿出來試種金絲黃菊,這一年三叔在我們的指導下,悉心育苗、做畦、施肥、澆水、病蟲害防,不僅菊花品質好,而且掌握了菊花種植技術,給後來菊花種植提供技術指導打下基礎去年。


我不在家鄉的時間來,都是三叔給菊農提供技術指導。此外,每次回去,三嬸都會準備一桌豐盛的菜,離開時都再三叮囑,開車慢些,回家給他們報個平安。去年三叔家種植菊花6分畝,收入3000元以上。

為了給鄉親吃下定心丸,在整個過程中,都是我們夫婦自己購買了加工設備,給每個種植金絲皇菊的鄉親發種植管理工資,菊花采摘後全部收下。

今年臘月二十三,是我們小女兒週歲。還在妙山村的我們沒能趕緊回去給女兒過第一個生日,或許這又成了我們的一個遺憾。但孩子會知道,爸媽很疼愛她,今天做的事情很有意義。我們的故事在新的一年裡還在繼續。如果您有故事,或者您身邊有這樣的故事,歡迎點擊關注圖說江淮,並私信提供故事線索,講述您的人生故事,溫暖每一個前行的心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