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有效的背誦唐詩宋詞?

小小趙的老媽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是兩個孩子的寶媽。大寶12歲,喜歡看書,背誦唐詩孩子一直很喜歡。二寶5歲,能背50首左右。二寶從兩歲半開始,就經常給他聽唐詩,後來聽的多了,不經意間孩子就會背很多首了。

我家兩娃愛唐詩

大寶12歲了,應該是小時候聽多了故事,所以一直很喜歡看書,也喜歡唐詩。二寶背唐詩也很牛。大概從二寶兩歲半起,我就買了唐詩帶音的掛曆,不管孩子在玩什麼,我都會按響給孩子聽。後來二寶經常自己按。大概半個月左右,二寶就會背了《遊子吟》。當時興奮的我抱著二寶又親又愛,和孩子開心壞了。唐詩宋詞本來就朗朗上口,孩子聽多了就很容易會背。

後來,我把孩子背唐詩的視頻發朋友圈和抖音,很多朋友點贊,我就經常給孩子分享並告訴他自己有多棒。慢慢的,孩子就養成了讀唐詩,還很配合我朋友圈打卡的任務。

二寶愛上唐詩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每天晚上,我都會陪他親子閱讀,有時候是唐詩,有時候是故事,還經常和孩子互動。其實孩子很喜歡父母的陪伴,還有唐詩和故事的。

如何讓孩子有效的背誦唐詩宋詞?

想讓孩子做一件事,最好的辦法是讓他喜歡上唐詩。而且開始不要著急讓孩子去背誦。多給孩子創造環境,讓孩子多聽多讀,效果很好。如果你刻意讓孩子去背誦,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效果反而不好。

和孩子一起早讀:一日之際在於晨。和孩子早起,每天堅持早讀,養成好習慣。這樣更利於孩子背唐詩宋詞。

和孩子訂目標贏獎勵:身邊的很多興趣班,都是用積分和玩具吸引孩子的興趣,雖然這樣做會讓孩子為目標而學習,但是等孩子實現目標後,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愛學習的好習慣。

讓孩子讀唐詩錄視頻:二寶背唐詩很是配合我錄視頻,很多朋友點贊,小傢伙更有信心去學習。人都喜歡聽到表揚和鼓勵,或者引導孩子找平臺參加唐詩學習錄音打卡,很多小夥伴一起學習,更加有氣氛和興趣。

希望能幫到你。

我是王書霞,陽光愛學習的全職寶媽,如有別字,請多多包容。因為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別人的經驗也只能供我們參考。 育兒是一項最了不起的工程,需要我們要不停的學習和成長。碼字不易,歡迎關注、點贊和轉發。 努力像陽光,溫暖每個人;傳遞正能量,關愛每個孩子。

書霞育兒說


1.誦讀詩詞需要對韻律有感覺


從兒歌開始找韻律。很多媽媽從孩子剛能說完整的話就開始讀詩詞,實際上是不可取的,孩子對古詩詞涉及的詞彙很生疏,對詩詞不知不解,只是鸚鵡學舌般地去說,記憶的難度大,容易挫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而兒歌接近生活又朗朗上口,孩子很容易接受,適宜培養孩子的韻律感。

堅持到孩子三歲半左右,就基本有了對韻律的感覺。

2.誦讀詩詞前要對詩詞進行篩選。

記得我五年級時因為聽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便吵著爸爸給我買了《唐詩三百首》,背了沒十首就喪失了背下去的興趣,這一頁頁的都是長+難。


所以當兒子開始背詩時,我選擇了簡單易懂的詩詞,以五言開始,從生活接觸的事和物開始;再七言,以後再背一些稍長的如《遊子吟》《長歌行》等。現在還清晰地記著,兒子誦讀第一首詩的情景——

我和兒子在村裡的小河邊玩,正巧看見幾只白鵝在水裡嬉戲,它們伸長脖子叫,輕鬆的划水,潛水,追逐……兒子興奮地大叫:鵝!鵝!使勁地拽我的衣服,“看呀,它在嘎嘎叫,瓜子划水好有趣……”這時,想起了《詠鵝》,便說了出來,他表示跟著我一起念,三遍之後便能背出來了。這是觸景生“誦”吧。

以後,我帶他出去時會找適宜的地方誦適合的詩,比如《梅花》《元日》等。

當然,不是所有的詩都能找到適合的場景的,這時,我們可試著畫出來,此畫此景同樣能調出詩意。比如《池上》。


3.擬定誦讀時間表,對時間,數量有明確控制。

誦讀詩詞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重在堅持,輕易不要改變計劃,即使真的有一天漏讀,第二天也要補回來,“逼”孩子堅持下去。

誦讀詩詞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對美的感知,提升孩子的內在素養,使孩子成為像董卿一樣的氣質美女。


努麗


試過一小時讓孩子理解並背誦3~5首古詩的奶爸說說立竿見影的原理、方法和舉例。

一、原理

唐詩宋詞朗朗上口、節奏感強,低齡孩子耳朵靈(語言敏感期),只要經常聽,孩子記和背誦沒多大問題。難點在引發孩子對古詩文的持續興趣,初步理解詩意,發展孩子的形象思維能力甚至語言表達、肢體語言能力!

通常家長們覺得古詩宋詞離我們時代久遠,能理解,枯燥無味。

其實不是這樣的。掌握相關方法,每首古詩都滿滿的畫面感,都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將古詩的畫面感和故事挖掘展示出來,孩子就很喜歡。

孩子喜歡了,就學得快記得牢。孩子有超乎我們想象的學習能力(看看孩子無師自通玩手機)

二、具體方法及步驟

1、故事導入

每首古詩都是一個故事。如果你覺得沒什麼故事,那是因為沒真正理解這首詩。(那也沒關係, 會逐步分享小學生必背古詩的學習案例,關注一下)

2、展示古詩

注意不要逐字逐句的講解(古詩的整體感很強,用現代語言來逐句逐字翻譯解析,會變味了,通過下面這步驟讓孩子初步理解詩意很容易)

讓孩子跟讀一到二次即可,也不要急著讓孩子背誦。

3、畫古詩



別擔心不會畫或畫得不好看,孩子自己塗鴉自己看得懂就行。

4、鼓勵孩子看圖再複述一次故事

可發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哦。

5、家長和孩子一起玩角色扮演遊戲

像《尋隱者不遇》可分別扮演詩人與童子對話。

一些描述景為主的詩可擬人化。

這樣還或發展孩子的肢體語言表達能力。很多中國人講話溝通時只有嘴巴在動,顯得呆滯沒感染力,是內斂的中國文化讓人缺少這方面的訓練。

看似步驟多,其實大人熟練了,孩子適應了,基本二十分鐘內就完成了。

三、具體例子

1、故事導入

詩人李白住在城裡,他很喜歡喝酒、遊山玩水交朋友。

有一次,他鄉下的朋友汪倫寫信給李白,說:我們這裡桃花譚邊的桃花開了,我自己釀的酒也香了,養的豬和雞也長肥了……你要不要來我這裡玩啊?

李白聽了,很高興,就坐船過河到鄉下汪倫家去了。

到汪倫家,他倆邊喝酒邊聊天,邊賞桃花……玩得可開心了。

這一天,李白要回城了,他覺得汪倫對朋友很熱情,如果知道自己回城,一定要送很多當地土特產什麼的,還要送很遠……

為了不麻煩朋友,李白一大早就悄悄溜出汪倫家,自己走到江邊,坐上渡船,正想離開……

忽然聽到岸邊傳來歌聲腳步聲,回頭一看,只見汪倫和幾個鄉親挑著裝當地特產,邊唱著歌邊趕來碼頭送行呢。

李白很感動,心想:那千尺深的桃花潭水也比不上汪倫對朋友的情誼深厚啊!

2、跟讀一次遍

3、畫古詩

小明同學聽了故事,讀了一遍《贈汪倫》,並畫下了張圖。 從圖中可看出他已直觀理解古詩詩意了,如畫出李白找朋友和離開朋友回家的兩條足跡(虛線),畫了汪倫挑著禮物、邊舞邊唱來到江邊送他。

4、孩子邊看畫邊講述一次故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1e07d000006d433bd6a89\

速強畫說兒童教育


如何讓孩子有效地背誦唐詩宋詞?

這個問題很好,因為學習要講究效率,背誦更是如此。

杜甫是背誦的典範,除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之外,他還有“群書萬卷常闇誦”的驚世駭俗之舉。

“群書萬卷常闇誦”,究竟是怎麼個“誦”法?

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揣摩,我歸納為一點,要想有效地背誦,就必先做到——

開列背誦清單,

堅持按單背誦!

譬如一百篇清單,二百篇清單,三百篇清單……一千篇清單等等。

然後按照清單,不斷增加內容,日積月累,由少而多,最後達到較高的境界。

如果沒有背誦清單,背誦者就會陷入迷茫,因為不知道該背什麼。或者今天背了這幾篇,明天又背那幾篇,後天又背另外幾篇……這樣看起來背得很多,實際上卻走火入魔——掉進了學習的誤區。

這是因為——

開荒,是為了耕種;背誦,是為了運用。

可你背得啃啃巴巴,壓根兒沒法運用;就等於開荒,這塊地還沒開好,又去開墾那塊地。結果,前面開著,後面荒著,到頭來一無所有,後悔莫及啊!!

因此,奉勸年輕的學子,要想有效地背誦,就請參考傻老師的經驗——

開列背誦清單,

堅持按單背誦!



傻吃悶睡871


提的問題太好了[贊]。我相信每位家長和孩子都會遇到這個問題。也有家長問過我同樣的問題。

我們現在用的方法就是讀,讀,讀熟。不是一直讀下去,而是今天讀2-3遍,明天再讀2-3遍。孩子是缺乏耐性的,讀的次數多了,他就不耐煩了,反而適得其反。一般三天閨女能背下來。以後要時常溫習,不是說背過就不復習了。古詩詞韻律好,琅琅上口。讀熟了以後,就像唱歌一樣。古詩詞其實就是古代的歌曲,很多的詩詞都是可以吟唱的。

也可以給孩子看詩詞視頻,裡面有小故事,講的都是詩詞大意。

大家一起總結吧。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多探索,多試試,找到適合的方法,才能取得效果最大化。





墨硯一家親


【人魚薇沫】這個我倒有些心得,背誦古詩詞對孩子是有很多好處。

1.可以加強對字句的理解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用詩也會吟

電視劇中《慶餘年》範閒穿越到了古時,背了三百首唐詩,被奉為詩神,皇帝都高看一眼。

可見背詩的重要性。

2.可以有很好的畫面感

有些詩就如同一幅美好的風景畫卷,用文字展出給我們美崙美煥的畫面。

那麼如何讓孩子背那些拗口,又不理解的文字呢?


1.找畫面

大寶背詩的時候,早期我都是找一些畫面極強的詩。

比如第一道就是《小池》

作者:楊萬里 (宋)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我找到了泉水、池塘、初綻蕾的荷花,還有蜻蜓立在上面的照片。

孩子在看過這幅美好的小圖片後,很輕鬆的就背下了古詩。

這首詩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從近景到遠景,從下往上,讓孩子有一個空間的理解力。

2.比賽

有些詩比較晦澀,也沒有相關的畫面感。

比如:

作者:佚名 (唐)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徵人尚未還。但願龍庭神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這詩的第一句就很難找畫面,我就和寶寶比賽,看誰先背下來。

一般遇到背誦課都是這樣,我也順便記一下那些美好的句式。


寶寶的記憶力肯定是勝過我的,或者故意讓她勝利,調動她的小小積極性。

3.打卡

製做一個漂亮的打卡表,每背一首詩就畫個對號,或是貼朵小紅花。

孩子非常喜歡這類的活動,有時我忘記了帶她背詩,她會主動要求。


以上三點結合,從年紀不大就開始,到孩子大了,就會有自律。

背誦這件事,如果小時候覺得不難,以後也不會覺得難。我就是從小自己發明各類背誦方法,從來不覺得可怕,倒是要用動腦的問題就不願面對了。


但為了孩子我還得想出更多的辦法應對,所以對付她,已經讓我很動腦了。


人魚薇沫


2013年考古證明襄陽宋代前舊城址在鄒灣,證實了現襄陽古隆中的位置是假的!古隆中的方位和距離與“襄陽說”的依據相差太遠了,鄒灣與古隆中路徑有40一50裡遠,而且方向也是錯的。足以能證明襄陽古隆中諸葛亮故居是個不能自圓其說的假古蹟。襄水畔漢襄陽舊城址發現的習馬懿印章和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族譜就是鐵證。

真實的諸葛亮的寓居地早已灰飛煙滅了,遺址應在何處已經沒人能夠說清楚了。

襄陽與南陽的世代爭議終於結束了!

襄陽之名應來自襄水河之陽,(襄水河畔的鄒灣一帶),而不是來自現在的漢江之陰,這還如何叫襄?如何叫陽?襄陽有前後兩個古城,鄒灣襄水河畔舊古城可稱為漢襄陽古城在宋代以後移址到漢江岸邊的宋襄陽古城了,只是仍用舊名而已。

就算按習鑿齒漢晉春秋野史所說:亮家在城西20裡(今16.6裡)這是指在襄水畔的舊古城區而言,說的是亮家而非躬耕地!這是兩個概念,把亮家與躬耕地混為一談是“襄陽說”的發明創造,與諸葛亮無關。

現古隆中是在遷移後的宋襄陽古城西十幾裡。這種拿新城址去對照舊書去找寓居地的作法,肯定會大錯特錯的。

難怪岳飛不上山去祭拜諸葛亮,因為至到宋代襄陽假隆中還沒有出現,叫岳飛咋去上山祭拜?

2002年湖北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今襄陽古城東街中段南側發掘出8座墓葬,其中有大型墓葬1座,據考證是東漢三國時期的劉表墓及其家族墓區。

可哪有把死人埋城裡的道理?!這說明在劉表及族人死後許多年內,三國以後至宋(至少有幾百年時間內),今襄陽古城並不存在,那個地方明明是劉表家族的風水墓地!劉表也決不會下令把舊襄陽城遷到自已的祖墳地裡吧!即使三國時新舊城同時存在,新城也不會是現在這個地方。宋以後襄陽說卻以此地址尋找出來的古隆中更是假貨無疑了。

大家還是應當相信諸葛亮親自所寫: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躬耕者本人的話你若不相信,還相信什麼呢?



隱居黃山


碎片化時間合理利用!

1.你唱我和,接送孩子路上,詩詞接龍,歡聲笑語中你一句我一句,比死記硬背效率高多了!

2.每天晚上睡前記憶一首古詩詞,此時記憶力最佳,第二天早上起來再記一次,具有很高的效率。經常學英語的人,應該都知道,有一種“睡眠記憶法”,就是在臨睡前記單詞!

3.學以致用,學完古詩詞後,每天很應景的用上幾句,孩子就會知道,學習不是為了單純的記憶,原來可以用它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或者描述風景!


園丁清淺媽咪


北京今年兩次大雪,拉開窗簾看到窗外的大雪,我對三歲的小孩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忘了重複了幾次,有一天小朋友在聽關於雪人的繪本時忽然把這句詩脫口而出。我也意識到了場景學習的重要性。

刻意地刻板地背誦,不理解也很容易忘記,孩子也體會不到古詩詞的美妙意境。

不如選擇合適的場合進行引導和解說。

如果沒有合適的場景可以通過講故事,說唱等形式,目前諸如婷婷唱故事之類的付費或者免費資源都有很多,可以有意識給孩子磨耳朵。

語言學習是日積月累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作為父母要儘可能地讓唐詩宋詞這種美妙的文化以舒服恰當的方式走進小朋友的成長過程中。





抒小顏聊育兒


理解,是背誦的最大要點,不理解,一切背誦最多隻是把詩當個順口溜,琅琅上口的詩還能被當作順口溜揹著玩玩,那些拗口的詩,孩子只會看到就煩。

很多大人都覺得長大後孩子就會自動理解古詩詞了,其實不可能。要是年齡大了就能自動理解,哪還會有人頭疼《大學語文》呢?

那為什麼我們網上到處都能看到“長大後我理解了唐詩的美”這種文章呢?答案很簡單,只有理解了的人才會寫文章特地說出來,那些討厭唐詩的人始終把這份厭惡埋在心裡。

把唐詩當順口溜死記硬背,最多隻能保證一時,只有理解了詩人所處年代的歷史、詩人生平、古代漢語語法等等一系列東西,才能更加理解唐詩宋詞的美,受用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