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核動力航母在18級颱風中會不會被吹翻?

小小達利源


能,雖然目前標記的風級只有17級。但並不是說沒有更強的風出現。

甚至說根本不需要所謂的18級的颱風就足以掀翻一艘航母。


簡單的說下風等,常用的是12級。

在10級風的時候咱們就叫做狂風了。海面上可以掀起9-10米高的海浪。前面的動圖就是美國小鷹號航母在10級風中行駛的景觀,我們可以看到在10級風的情況下,海浪就已經開始覆蓋飛行甲板了。


過了10級後就是暴風和颶風了,然後12級以上就是颱風。一直到17級的時候風速已經達到了每小時220公里以上,掀起來的浪高達到了14米左右。


但這個只是蒲福風級表的一個上限。真正在自然界的風還有颳得比風級表中更大的。例如今年2月的超級颱風蝴蝶。

2019年的蝴蝶颱風,最強的時候風速超過了280公里/時,比17級風的220公里/時又高了至少兩個等級。


如果航母遇到這樣的颱風,是必然會沉的。


如果我們再縮小下臺風等級。航母的設計規範是抗多少級風的,這才是一個問題的關鍵。

超過設計的情況都是難以保持的情況。


一般而言,美國航母抗風等級設計的都是抗12級颱風。也就是在風速132公里/小時、14米左右的浪高下可以“存活”——而不是不受損失。

如果風的級別繼續加大,到13-14級別的時候,實際上航母就已經可能傾覆了。並不需要“18級”風。


是不是需要弄一個能抗更大風的航母呢?實際上已經沒有意義了。航母不被吹翻而很可能將自己掰斷。

這裡就有一個海浪的問題了。海風可以形成海浪的波峰浪谷。在某些情況下大型船隻在建造過程中會考慮長度問題,不出意外的話,長度都會在450米以內。如果太長則會在海面行駛的時候有可能船體的某些部分會懸空。懸空的船體會失去浮力直接掰斷。


而颶風來臨的時候海面海浪擾動很大,會形成很多更短的波峰浪谷。如果船在這種環境下行駛——直接掰斷!


所以說抗風等級僅僅是航母設計的一個考慮因素,並且也不會無限放大。


當然了目前大部分遠洋大型船隻都有氣象雷達的。這些氣象雷達是可以幫助他們躲開臺風的。


軍武數據庫


這是肯定的了,但是實際情況中並沒有18級颱風這個定義,颱風最高等級是17級。其次美國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防風等級是12級,也就是其可以在不高於12級颱風的情況下逃離颱風海域。


航母作為最大、最貴、最先進的大型軍艦,航母代表的就是武力的象徵,特別是美國建造的滿載排水量超過10萬噸的大型核動力航母了。雖然航母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軍艦存在,但是面對這個星球上71.8%都是海洋的情況下,航母再大也是一粒沙子的存在,就像藍鯨一樣,雖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但是面對一艘郵輪而言,體型依舊很渺小。所以一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面對星辰大海而言就是一葉扁舟。

船隻躲避颱風天氣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進港口避風,畢竟港口的環境風平浪靜一些。如果颱風要登陸陸地的話,那船隻反而要離開港口,去公海躲避颱風天氣。因為颱風很可能會引起海嘯。所以在刮颱風天氣大多數船隻都選擇出海躲避颱風。而且颱風的到來不光意味著強風,同時還意味著暴風雨的到來,所以就算大型核動力航母可以在臺風天氣航行,其也是不具備任何戰鬥力的。






雖然尼米茲級航母在設計建造之初就設計可以抵抗12級颱風,但是這是大型航母在面對颱風時的優勢,如果是那種一兩萬噸的航母就不具備能夠抵禦12級颱風的能力和底氣了。雖然航母出現已經百年曆史,而且在這百年之中也沒有一艘航母因為颱風而沉沒的,但是歷史上有多艘航母在遇到颱風時搞得艦破人亡。像美國二戰期間有一個多達13艘航母的特混編隊在菲律賓附近航行時就遇到了颱風,三艘驅逐艦沉沒,800多人死亡,150架艦載機報廢,有兩艘航母的艦艏直接被吹爛,損失可畏慘重。所以不管是多大的船在遇到颱風時都有可能沉沒,畢竟颱風引起的海嘯浪高十幾米,流速七八百公里。就像電影《2012》中的航母一樣,直接被打翻沉沒。所以不管是一艘航母還是一群航母,大自然都有能力將其一網打盡。







現代航母在海上航行期間都是有衛星提前預報天氣的,如果遇到前方海況複雜和颱風天氣,都會提前通報繞行,而且衛星能夠提前預測到颱風的運行軌跡,所以在面對颱風天使是隻要做好相對應的緊急預案就可以盡最大可能躲開臺風那無與倫比的破壞力。


魑魅涅槃


真有意思,十八級颱風能吹翻美國核動力航母嗎?能?按國際標準,最高風速是17級,尚沒有題主所說的18級颱風的標準。

1944年12月,在菲律賓東面海面,美國的CVL—26“蒙特利號”航空母艦,戰列艦“新澤西”等上百艘戰艦,正在海上補給和加油,準備再次攻擊呂宋島上的日本航空兵基地。此時的熱帶“眼鏡蛇”強颱風,正在向這支艦隊襲來。17日,由美國綽號”公牛“的哈爾西上將率領著的龐大的第38特遺艦隊出現在海面上。



下面是CVE—74“奈漢塔灣”航母上服役的老兵的陣述:

“奈漢塔灣號”航母主要承擔運輸船隊的護航巡邏,和反潛護航等任務,它比輕型航母還要小,是袖珍型的航空母艦。此次,專門任務是為哈爾西將軍率領的艦隊(主要是輸油船)護航。


12月17日下午4點到6點,海面風速30節~40節(1節=1.852千米/h,換算:55.6千米/h~74千米/h),船變得難以控制,大量灰白色的海水,被大風攪成泡沬,洶湧澎湃向著我們撲來……

“奈漢塔灣號”在不斷變大的巨浪中劇烈地上下顛簸,巨浪掀起了航母前端的飛行甲板,儘管舵手一會轉向左,一會轉向右,但是始終難以平衡船體。不斷有人被吹落水,無法營救,飛行中的戰機也無法停回航母,有的戰機因油耗盡墜海,而人機具歿,有的戰機見航母就降停上去……死神向我們步步逼近……



18日早晨8點,我值班,海水好象被煮沸了,被狂風挾起,又砸向甲板,風速衝破了60節(111.1千米/h),9時最高風速達75節(138.9千米/h),在霧中依稀見到浪高超50英尺,排山倒海地衝向航母,另外兩艘護航航母方向失去控制,消失在迷霧中,此時人們完全不能站立,都趴在甲板上牢牢抓住繩子,海水打在身上如針扎一般疼痛。透過狂風尖叫聲,還聽到使我毛骨悚然的船體的吱吱聲,航母隨時有被解體的可能,恐懼吞噬著艦上的每一個人……


“蒙特裡號”航母起火了,它的甲板上機棚裡的飛機撞來撞去,有散了架的飛機的航油外洩,引發形成大火,又引發甲板下面的艦艙一起著火,航母失去控制,指揮部命令其它艦艇支援撲救,可是大家都是自身難保,誰也無法支援。每當有艦船無線電波消逝,意味著船艦的失蹤……我的後脊樑骨一陣一陣發涼……死神離我很近。

到上午11時風速達100英里/h,巨浪高達70多英尺……船繼續搖擺,有幾處焊縫裂開了,由於船尾伸出的甲板處部份裂開了,海水正在灌入,士兵們排隊到下面舵室幫忙往外舀水……。



船長通知大家要轉向了,大家都死死地抓住一切能抓牢的東西,抓得指關節變成白色……,突然一個浪拍打在航母尾部,將航母掀到空中,像小狗刁起一隻舊鞋子一樣,甩來甩去,螺旋槳露了出來,艦的龍骨也劇烈地顫抖,大家屏住呼吸,只能死勁地抓住能抓的東西,等待著死神的到來……


更大的危險向我們襲來,我們航母的左舷、右舷幾百米遠的迷霧中,有艦船向著我們的正面駛過來了,此時“船、船”!航母上的每個人都發出了死亡前的吼叫,我的心臟象是要跳出了胸腔……

幸運,幸運!死神沒有收留我們,由於我的打開了探照燈光,使對方船艦注意到了危險,雙艦擦身而過……。


突然右舷側固定的一架雷擊機,被甩到了左弦側,接著衝過去把前面的兩架戰鬥機掃了出去,其中一架直接入海,一架尾巴卡在炮臺的護罩和攔杆之間,半架懸掛在海上,雷擊機躺在炮臺下面,已嚴重變形……

風持續了兩天,19日拂曉,天空重現亮光。幾天內分散的艦隻相繼歸隊,“赫爾號”、“莫納根號“、“斯彭斯號”三艦沒回來,消失在大海深處,經過幾天搜救,三艘艦上700多名官兵,只剩下不到100名倖存者。



這次熱帶眼鏡蛇颱風,是美國太平洋艦隊自”珍珠港事件”之後遭遇的最大災難,3艘驅逐艦沉沒,146架飛機被毀或吹入海中,20多艘艦艇受到嚴重破壞,800多人喪生。

這次眼鏡蛇的中心風速(據陣述者稱風速衝破75節/小時)計算出:約140千米/h,中心風速相當於13級颱風(41.4米/秒)。(風速計算是按0級~17級,共分為18級,最高為17級其風速是73米/秒=262.8千米/h)。

如果真的颳起了18級颱風,吹翻美國核動力航母是有可能的!


老蛇正宗


18級颱風,目前世界上還沒有這個劃分級別。根據我國氣象局發佈的“熱帶氣旋等級國家標準”GBT 19201-2006 ,颱風的最高風力達17級,屬超強颱風。如果真的有18級超強颱風,即便是美國海軍現役最強的福特號航母也照樣沉入海底。深藏海底的核潛艇倒是沒什麼問題,水面的艦船統統去見龍王。

根據我國“熱帶氣旋等級國家標準”GBT 19201-2006 ,熱帶氣旋可劃分為超強颱風(中心風力為16級或陣風17級)、強颱風(14~15級或陣風15級)、颱風(12~13級或陣風13級)、強熱帶風暴(10~11級或陣風11級)、熱帶風暴(8~9級或陣風9級)、熱帶低壓(6~7級或陣風7級)六個等級。世界上也沒有“18級颱風”這種說法,隨著自然環境遭受的破壞,或許未來會有。



大型軍艦在設計上就考慮到了防風浪、抗沉性的問題,美國核動力航母的抗風能力級別為12級,屬於颱風級別。這個“能抵禦12級的颱風”,指的不是航母在這種情況下還能作戰,而是不影響航母逃離颱風範圍。換句話說就是,遇到這種情況,航母還能夠逃。自從航空母艦誕生以來,還沒有一艘航母被颱風、強颱風、超強颱風吹翻的記錄。實際上,對水面艦船造成傷害的是由颱風、強颱風掀起的浪。


確實是有航母艦隊遭遇颱風的案例,而且整個艦隊受損相當嚴重。1935年9月26日,日本海軍的“第四艦隊”正進行訓練時遭遇強颱風,艦隊受重創:“龍驤”號航母桅杆被颳倒、艦橋損毀嚴重,“鳳翔”號航母前甲板被巨浪擊垮,“最上”重型巡洋艦艦首鋼板開裂,驅逐艦受損更嚴重。此次強颱風共造成54人死亡,這就是“第四艦隊事件”。1944年12月18日,美國海軍第三艦隊遭遇“眼鏡蛇”颱風,受損也是相當嚴重的:“奈漢塔灣”號、“蒙特利”號兩艘航空母艦遭受重創,三艘驅逐艦葬身海底,146架戰機徹底抱廢。


1945年6月5日,同樣是美國海軍第三艦隊再次遭遇強颱風:3艘戰列艦、2艘大型航空母艦、2艘輕型航空母艦、4艘護航航空母艦受損嚴重,共損失飛機142架。2013年8月,一艘200米長、載有5.7萬噸鎳礦的大型貨船遭遇颱風“尤特”,最後傾覆。儘管現代軍艦,尤其是大型航母的抗風能力、抗沉性較二戰時期的戰艦、現代的民用艦船要高得多,但從這些真實的案例上也足以看得出來:颱風的威力以及它對水面艦船的巨大威脅。

在大自然面前,人的力量還很渺小,這種情況下,只能選擇規避——提前推測出颱風的生成時間、中心風速、移動路徑、影響範圍等,及早避開臺風的影響範圍。隨著科技的進步,各大國都建有一套完善的氣象監測、預警系統。這種預警機制,不僅僅是軍用,還包括民用領域,為的就是防止意外的發生。



儒道之主


只有中心風力達到了12級以及以上的才能被稱為颱風,而如果中心風力大於等於16級的則屬於是超強颱風的範疇了,我們平時聽得比較多的超強颱風風力等級是17級,17級已經是目前定義颱風風力的最高等級,至於題目中說到的18級颱風,形容它的強度一般可以直接說是17級以上,其實別說18級了,哪怕是最初等的12級颱風,其破壞力也是非常恐怖的,颱風還在大洋上的時候威力是最大的,等到它登陸陸地的時候,已經損失了一部分能量了!

▲風速和風壓對照表

颱風的物理破壞因素主要體現在風速和產生的巨浪上面,從查閱的資料上可知,12級颱風的風速就已經達到了32.7-36.9m/s,浪高則是超過了14米,如果是17級以上的超強颱風,其風速已經超過了≥61.3m/s,換成時速則是大於200公里/小時,那這些風速是一種怎樣的概念呢,看上圖,是風速和風壓的對照表,最後一行紅框那裡,12級颱風產生的大於32.7米風速,其風壓為66.42~85.1 10牛頓/平方米,也就是說大概每平方米的面積上,就要承受66~85千克的壓力,至於浪高,沒有直接寫出來,不過我們可以推測一下,12級颱風就有14米高的巨浪,17級以上的超強颱風在大洋深處應該隨隨便便也能生成二三十米高的巨浪吧!


而航母的幹舷高度(甲板到吃水線的垂直距離)通常不會超過20米,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其幹線高度大概在18~20米左右,所以,航母的幹舷高度還沒有超強颱風產生的浪那麼高,真要想著硬抗颱風的話,即使是10萬噸級的航母也會死得很慘,先不說會不會被颱風吹翻或者弄沉,難道甲板上的其他艦載機或者其他設備就不用考慮了麼?比如通信天線等,這些東西在超強颱風面前跟紙糊的有什麼區別?


▲颱風的衛星雲圖

因此,別說是18級颱風了,就是12級的颱風,航母遇上了也吃不消,人類再強大,也還沒到能對抗大自然的地步,在臺風面前,航母跟舢板並沒有多大的區別,看上面兩張圖,就是颱風的衛星雲圖,仔細看看臺風覆蓋的範圍有多大,再想想航母在臺風面前又只有多大,颱風面前的航母,跟一片大河中隨波逐流的樹葉有什麼區別?只不過今天的氣象預警手段那麼發達,在事先有預告的情況下,航母是不太可能直接跟颱風對上的,只要颱風來的時候,入港躲避就行了,開著航母去懟颱風跟找死沒多大區別!


哨兵ZH


首先,我們得認識一個概念,即使現如今人類的科技已經到達了上天入地的地步,但是在面對自然面前,還是顯得渺小無比

美國的航母是全世界最為先進的,這一點毋庸置疑,美國擁有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10艘,和福特級航母1艘,這些航母母艦都是大傢伙,可不是什麼樣的小貓小狗可以挑釁的,擁有上千個水密隔艙,還有好幾層的帶刀護衛,很難擊沉航母,所以說,在人類現有的力量面前,出核武器外,常規武器還是很難擊沉一艘航母的,就算它站在那讓你打,你也是有苦難言

一箇中等颱風抵得上幾百顆氫彈

雖然現在的航母都是按照10級到12級的抗風等級進行設計建造的,但是在面對颱風時,還是要躲得遠遠的,回到媽媽的懷抱裡。這樣一位“颱風之子”的美國將軍哈爾西,不信邪,1944年帶著一艘艦隊,揚言穿過颱風,最終,航母重創,艦載機沉沒海底,驅逐艦也同樣沉沒海底。這是一個經典的教材

所以,做人還是得低調點,航母雖大,但還是得彎腰低頭

我們承認,人類的科技武器越發先進,但是在自然面前我們就是呀呀學語的孩子,畢竟我們都是自然所演化出來的。

另外從這裡也希望人類能夠保護環境


歷史直通車


1945年8月,正當盟軍會師東京灣之際,在菲律賓的第三艦隊遭到颱風襲擊,造成兩艘航空母艦重創。相比起大西洋艦艏的一般作戰艦艇能夠從容迎接海浪的拍打而在臺風中衝浪,航空母艦由於甲板為寬大的航空甲板,比起高高翹起的大西洋艦艏,航空甲板是面對颱風時最容易受傷的地方。颱風和航母有著多年對抗的歷史,在今天核動力航母時代,究竟誰會獲勝呢?颱風確實可以吹傷航母,但並不容易吹翻。


近日,我國登陸的一個超強颱風“山竹”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力,據外媒報道將會造成1400億美元的損失。筆者同樣也頂著颱風後斷水斷電斷網的情況來堅持寫作。歷數航母與颱風的戰例,向來是颱風佔有上風,並且航母往往能全身而退,卻不得不一身損傷。日本的第四艦隊事件之中,航母龍驤號後甲板被海浪砸穿大量進水,得益於損管人員的努力,並無沉沒。同樣是本文開頭所提艦隊的指揮官哈爾西在1944年12月也遭遇了颱風,由此他被稱為颱風之子。現代的航母遭遇颱風的幾率非常小,對於天氣的預測是海軍科技進步的所在,航母在遭遇颱風之前會接受指令及時撤回,即使遭遇颱風,現代核航母的抗沉性必定能避免航母被吹翻。

當然,在遭遇颱風之後往往考驗艦艇人員的智慧。遭遇颱風以後若是處理得當,不僅可以保全軍艦,也可以有獎章拿,一舉兩得。就像中途島號航母遭遇颱風後保全,因而美國海軍專門頒發了紀念章。


諸葛小徹


大自然的力量人類無法駕馭!定海神針在那也要晃兩下,別說航母,直接掀翻。鯤應該可以!











世間百態資訊


這個恐怕不會有答案,即便有也只能在理論研究的模塊實驗測試。

畢竟超過12級就很大了,正常情況在風力是有預測的,該規避就規避,除非發瘋的指揮官硬要去檢測。

18級的颱風似乎這個級別不屬於地球,呵呵。

超過12級就已經非人類想象,因此發生什麼事都不可能在預測當中,也許美國核動力航母能頂過去,但也有可能覆滅,兩種情況都可能發生。


鴻哥iouyh福小鋪


對於美國的核動力航空母艦而言,在歷史上各國海軍中的軍艦的大小和排水量那是無以倫比的,其滿載十萬噸的排水量足矣成為歷史上海軍艦艇的最強者!



颱風是自然界中破壞力超強的自然現象力量,其破壞力也是驚人,所到之處幾乎都是暴風帶著暴雨及電閃雷鳴,往往是搞得生靈塗炭!



如此強大的軍艦遇到了破壞力如此強大的颱風,誰能更勝一籌呢?很顯然隨著近些年來人類活動的增加,造成的依然環境的迅速惡化,尤其是形成的颱風的數量和破壞力越來越強,其核心破壞力有進一步上升的可能!



當然如今的颱風的級別最高是17級,但也不排除以後有更高級別的颱風出現,因此出現18級颱風的肯定是存在的,那麼美國的核動力航空母艦能否扛得住呢?很顯然這個答案是無法解決的,或許在未來這些航母退役後美國會測試一下這樣的試想結果!



美國的十萬噸級的核動力航空母艦其造價是及其昂貴的,約60-80億美金左右,使用如此昂貴的航空母艦去測試颱風的威力是極其不明智的,目前美國的核動力航空母艦的設計抗風浪等級是12級,當然對於軍品來說都有一定的預留空間!那麼他應該可以抵禦14-15級的颱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