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當時的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抵擋住馬其頓方陣嗎?

餘八百


如果亞歷山大沒有走錯路的話,他首先碰到的將是變法後力戰中原六國的大秦帝國。我覺得亞歷山大的軍團碰到大秦鐵軍估計只有被團滅的份。

首先從裝備以及作戰方式上看,亞歷山大的軍隊是重裝步兵,配以少數騎兵(只有一個騎兵團2000人不到),而這種類型的軍隊在中原戰國裡都有,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魏武卒方陣,魏武卒也是以密集戰陣出擊的。可是魏武卒在碰到秦軍的時候也佔不到便宜。

其次,從兵力上看亞歷山大到達亞洲的部隊只有15000人左右,而秦軍當時的常備軍就有10萬,再加上預備役與駐防軍加起來30幾萬人。碾壓亞歷山大軍團無壓力。

第三,戰鬥意志上的差距。亞歷山大軍隊從希臘出征再跨越新疆總共有兩萬公里路,大家都想著回家。秦國將士不僅是以逸待勞在家門口打仗,還有那個斬首立功的獎勵,那個興奮度絕對比嗑藥還厲害。

第四,軍事理論的差異性。從戰爭角度來看,亞歷山大實際上挺君子的,指揮部隊打仗還是規規矩矩的,當面鑼對面鼓的交戰。而秦軍就不同了,當時的中原戰國已經深韻兵者詭道的道理並認真貫徹執行,比如商鞅騙了公子章奪河西,秦軍夜襲奪蒲城等等。像亞歷山大這種老實人跟秦軍秦惠王張儀交戰肯定要吃虧。


優己


這個問題挺有趣的,我也曾經思考過,答案挺簡單的:驕傲的亞歷山大如果能迎著東方的驕陽踏上秦國的土地,鐵定會夕陽西下、重新做人的!為什麼?

首先看雙方領袖,亞歷山大pk秦惠文王。

不可否認,亞歷山大是歐洲的驕傲,個不大,有霸氣,有好奇心,也挺好學習,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其疆域東自費爾幹納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爾幹半島,北從中亞細亞、裡海和黑海起,南達印度洋和非洲北部。東征路上所向披靡,確實是馬其頓村最靚的仔。但東征路上,一直以為馬其頓以外都是荒蠻的他,結果現實中驚歎於大流士宮殿的豪華,感嘆“這才是做國王應有的環境與生活啊”。說到底,眼界太屯了。況且他的勝利完全是建立在波斯衰落的基礎上,我承認他的偉大,也知道他的僥倖。

而秦惠文王,那是奠定後來大秦帝國基業的重要人物,文治武功自不必說,手下更是人才濟濟: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是生在帝王家,穩準狠的一p。

總結一下,都是英雄人物,但亞歷山大在歷練、底蘊上差的不是一丟丟。

接下來我們看武器與裝備,這個無需多說,大多數的歷史學家都知道,這個階段的歐洲乃至波斯是無法和我們比較的,秦朝的鐵器、青銅冶煉技術保證了武器的硬度、韌度等質量遠高於對手的,而且大規模戰役的武器裝備的完整性更是凌駕於馬其頓之上。

其次我們看軍隊數量,亞歷山大出發時越3萬步兵、5000騎兵,幹掉波斯後加上投降、僱用的也就增加不到5萬。秦朝那時候多少,那是上百萬的概念!就亞歷山大這數量,你咋好意思玩?我不否認戰爭歷史中有很多經典的以少勝多,那得看跟誰,張儀、公孫衍是何許人也?那是玩合縱連橫的戰略戰術上的大謀略家;㮙裡子是幹嘛的?中國歷史有名的風水大師與軍事統帥。還玩以少勝多嗎?哈哈,還是拿你最拿手的方陣硬懟秦朝吧。

馬其頓方陣在平原上確實將軍隊的兵種配合發揮到了極致,這也是亞歷山大之所以成為帝國的大殺器。但在秦朝,你不好使!為什麼呢?中國大部隊打仗打得太多了,可以說積累下太多的經驗,地形、天氣、後勤糧草、裝備、陣法上的研究都無不精深。秦朝的連弩、河西走廊的地形、虛虛實實的陣法足夠讓亞歷山大大開眼界的

最後補充一點,亞歷山大要想和秦朝掰掰手腕,你得先過匈奴騎兵這一關。從波斯不管從西域還是崑崙東進,補給能不能跟上不說,疲憊茫然下被匈奴全殲的概率都是很大的。

所以結論其實很清晰。亞歷山大是個值得敬仰、千古傳唱的王者,但當時秦朝的國力真的不是亞歷山大的用武之地。也好,碰不到,也算是互相給了面子





易中天地寬


秦軍的由國家統一配備,國家設有專門保管兵器的倉庫,並實行嚴格的的保管制度。秦軍普遍使用的兵器是矛、戈、鉞、殳、鉤、劍、鏢、箭等。戰國時出現的先進武器弩機,此時更加完善,威力頗大,小弩射程為150 米,大弩射程竟達900米。秦時的矛長達6。3米,劍長超過90釐米。將士身著的甲衣由金屬扎葉製成,不同兵種著不同形式的甲衣,說明秦軍的組織和裝備業已相當完善


西子燕來


首先,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不是走錯了路,而是選擇走了對的路。軍隊到達興都庫什山北麓後,必然沿著綠洲,沿著河流溯源而上,到達開伯爾山口,進入富饒的印度。之前的雅利安人等都是這麼走的,亞歷山大算是沿著前人的足跡。

其次,亞歷山大大帝的軍隊即使往東,也要看他們能不能到達秦所在所在的渭河平原再說。從興都庫什山北麓到達秦國,與馬其頓到達興都庫什山差不多距離,好像三千公里左右,要越過蔥嶺(帕米爾山結),這個可不好翻越,補給就更難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候,大規模的軍隊也就在這兒玩玩,翻過這山也難以為繼。亞歷山大的軍隊翻過蔥嶺後,要征服沿途的西域各國,河西走廊的匈奴還有其它各族。然後到達黃河邊,大概率沿河往寧夏、內蒙方向去,遭遇北方遊牧民族。

最後,等他們到達秦國時,不知軍隊還有多少人,是不是都成大叔了?哈哈😄


O歸真O


馬其頓方陣就是一個笑話,現在還有人拿來說事嗎?馬其頓方陣依靠的是長槍和他們認為有防護力的鎧甲,其實那是因為歐洲的冶煉落後而已,當時的中國青銅合金的冶煉已經獨步太陽系,他們認為的防護,在當時的中國只不過是一層紙而已。

他們當年不是到不了中國,而只是半路被人打殘了。


孫家酸辣湯


其實亞歷山大是有自知之明的,他的那個馬其頓方陣在別的國家無敵,那是因為沒有遇到中國的軍隊,冷兵器時代,中國軍隊可以說基本無敵,亞歷山大心裡比誰都麵包,他口口聲聲說去東方要打敗中國,其實只不過他喊喊口號罷了,怕別人說他光說不練,乾脆就直接帶兵出征,一路上他心裡直嘀咕,我這不是自尋死路嗎,中國軍隊有孫子兵法,而且人口眾多,我這一點兵,遠道去進攻,和用雞蛋碰石頭有什麼區別,越想越覺得不靠譜,可退回去吧,大話已經說了,又怕別人恥笑,忽然,眼珠一轉,計上心來,來到一個三叉路口,本來去這個向東,他卻向南,說這是去中國的路,誰知最後沒找到中國


洋哥的傳說


大家好,我是[歷史不識君]

假如,亞歷山大沒有走錯路,率領馬其頓大軍殺向當時的中國(戰國),會怎麼樣?

亞歷山大,馬其頓國國王(卓越的軍事家),在他鼎盛時期, 亞歷山大帝國(馬其頓),橫掃中東地區,滅掉波斯帝國、埃及,一路打到印度河領域。

而當時的中國正是戰國七雄時代,假如,亞歷山大向東繼續前進,必定與戰國七雄一戰。誰勝誰負?

亞歷山大完敗無疑!征戰多年,他的軍隊必定多於疲憊不堪,一路征戰,糧草肯定跟不上。即使,有能力與戰國七雄一戰,也打不過。

亞歷山大的軍隊依舊使用著歐洲馬其頓方陣,而當時的中國己經在孫武研究下,有著《孫子兵法》,有著完善、靈活、多變的陣容。

加上戰國各國,都有著近幾十萬部隊,在各國名將帶領下,迎戰亞歷山大的幾萬馬其頓大軍,騎兵、弓弩手、步兵、戰車,輪流上場,把馬其頓方陣瞬間壓制。


可惜亞歷山大沒有繼續向東前進,與戰國名將白起等人相遇,兩大卓越的軍事天才之間的對抗,才是最好的戰鬥。


歷史不識君


首先我覺得東方和西方,不管從文化經濟軍事理念各個方面來說,都不是一個系統的。那裡山大大帝如果來到中國,第一感覺就是水土不服。那他第一步要解決吃的問題,吃什麼呢?馬其頓人當時還是茹毛飲血,對於這麼高級的中餐,他們是吃不習慣的,吃什麼吐什麼,那麼到底吃什麼嘞?我覺得能讓他們吃的挺歡的,就是翔。現在問題好辦了,因為翔這個東西在中國真的是太多了,中國人口眾多,以至於一人丁一天一砣,隨地可拾。馬其頓人歡躍了。可是,翔最終會變成屎。所以,這仗不用打。秦人大方地看著馬其頓軍隊吃翔,然後就屎了。全死了。亞歷山大臨屎時後悔了。水土不服……


曹石山人


這個問題無法準確回答,歷史不能假設,

首先,當時的客觀情況,敵我雙方態勢,究竟是什麼樣的,現在根本無法確定,所以大家都在這拿著一些胡編亂造,子虛烏有的條件在意淫。

另外決定戰爭勝負的絕非僅僅只是戰鬥力,

赤壁之戰,官渡之戰,都是經典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

很多戰爭勝負都是因為惡劣天氣決定的!

只有傻子才會僅僅以兩方兵力強弱定勝負!


清風徐徐撲面來


古代西方歷史上的所謂帝國、大帝以及各種大戰,就跟咱們這裡兩個鄉的村民大械鬥差不多。當時他們就那麼點地方,那麼點人口,這個戰爭、那個戰爭,說起來好像那麼回事,其實都是誇大其詞。古代西方國家其實大點的就一個城市,小點的,也許就是個鄉鎮。在經濟上,當時的地中海文明應當還行,但要支撐一支部隊遠征中國,那就難了。蒙元時期的蒙古人橫掃亞洲歐洲,那是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有大量的馬匹,可以快速行動,也能搶來物資保障後勤。十字軍沒有這方面的優勢,根本到不了東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