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宇通、思念、花花牛等製造業企業紛紛入局房地產,你怎麼看?

瀛史拾貝


因為房地產的利潤都是暴利,前幾年房地產形勢好的時候,利潤能達到50%左右,做得好的話,利潤甚至能達到60%,就這幾年形勢不太好的情況下限購的情況下,利潤也能達到30%到40%,想一想,那些大的企業會放過這麼賺錢的行業嗎?花花牛賣多少包奶才能夠有這麼多的利潤?思念賣多少湯圓才會有這麼高的利潤,現在都是全民房地產,大家可以去做個調查,看看你們自己所在的城市每年的財政收入,房地產佔到多少?現在房地產支撐一個縣的財政,一個市的財政


粵海之鷹


如果大家對鄭州的房地產市場瞭解的比較多的話,宇通廣為人知的是宇通客車,是鄭州乃至河南非常知名的企業,其實宇通旗下的綠都地產公司早已涉足地產而且走向了河南走向了全國;同樣思念也是河南比較著名的食品公司,思念旗下的瀚海地產、大觀地產也早已涉足房地產。反倒是花花牛作為河南響噹噹的乳品企業,涉足房地產是什麼情況呢?

2018年11月13日,北龍湖一宗城鎮用地、教育用地底價成交,宗地編號鄭政東出【2018】26號(網)以343329萬元成交,競得人為河南廣思實業有限公司。這個公司與花花牛是有關係的。恐怕因為這個事情,題主才會這樣提問。

據我所知,與花花牛有關的公司拍得北龍湖地塊,背後同樣也是一個老牌的房地產開發公司。河南廣思實業有限公司的母公司為河南佳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佳田實業起家平頂山,是平頂山知名房地產企業。佳田實業的創始人,正是河南花花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關曉彥。

公司運作、資產運作,背後還這個企業的老闆發展戰略、經營理念決定的。所以大家不能被表象迷惑,有的是做實業、製造業然後涉足房地產,有的是做了房地產又去做實業、製造業。所以,題主的問題,我回答是:這都是正常的市場行為。

最後,大家都非常關心房地產的健康發展,尤其是房價到底是漲是跌,因為房子對每個人太重要了。所以最後我的建議是:請相信“房子是用來住的”這個定調。



思想實驗田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火爆,很多實體企業紛紛湧入這個門檻不高的行業。堅持做實體,不忘初心的企業不多了。這裡我又要不自由的點名表揚一下華為,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做通訊產業,沒有進入房地產賺快錢。

鄭州宇通客車是全球知名的客車製造商,全球市場佔有率在15%以上。實力如此雄厚的客車巨頭也不免俗,進入了房地產行業。綠都地產就是鄭州宇通的下屬企業。它成立於2002年,也就是說鄭州宇通在十幾年前就已經佈局房地產行業。(鄭州宇通客車旗下的綠都地產)

思念是河南知名的食品企業,旗下的思念水餃已經享譽國內。可是思念集團同時也佈局了房地產企業,食品和房地產,兩個風馬牛不及的行業,都結合在了思念集團。一家做食品的企業為什麼要做房地產?很簡單,房地產可以賺快錢,食品只能一步一步的摸爬滾打,賺不了快錢。思念集團旗下有兩大地產品牌,分別是中部大觀地產和瀚海地產,不過現在已經整合在一起了,叫做瀚海大觀地產。

資本自由流動的社會,社會上的資本總是有利潤低的行業流向利潤高的行業,古今中外,概不能外。但是大量資本從實體經濟流入房地產行業,從長期來看,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並沒有好處。這典型的脫實就虛的表現。一個國家真正的實力,尤其是是綜合經濟實力,是建立在製造業的基礎之上的。服務業,包括房地產業是依附於實體經濟的。如果實體經濟虛弱了,像房地產這樣的服務業能長期興盛嗎?

不過現在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逐漸飽和,也有部分房地產行業向實體經濟轉型。其中許家印的恆大集團就是一個例子。近幾年來,恆大集團不斷向實體經濟擴張。許家印通過買買買,購入了大量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產業鏈企業。這對於持續十幾年的脫實就虛,是一個好的現象。


財經知識局


傳統制造業佈局房地產其實還是看中房地產的利潤

第一、雖然說這幾年房地產行業的利潤在急劇下降,但是相比於傳統制造業來說利潤還是很豐厚的。大家知道一般來說房企開發一個項目的利潤在20-30%之間,但是傳統制造業的利潤想要保證10%都是很難的,加上這幾年的經濟下行壓力越來越大,依靠汽車、消費品等為主營業務的企業想要獲得長期的銷售增長越來越難了。

第二、傳統制造企業進行轉型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除去宇通、思念等這些上市企業都面臨業績壓力外,花花牛也在積極佈局上市,更需要良好的業績支撐。對於上市企業有所瞭解的朋友應該知道,上市企業都要為自己的業績負責的,如果說業績連續3年不達標就會有被退市的風險。而且我國近幾年對於上市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以花花牛為例,早在2008年就準備上市,至今仍然沒有成功。

第三、企業發展需要和地方鼓勵使然。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宇通公司目前擁有職工數萬人,甚至十幾萬人,這麼多的員工自然是需要解決住房問題的。無論是從企業發展角度還是地方支持的角度來看都會允許或者鼓勵這些企業為員工建造房屋,過去叫單位自建房後來乾脆就放開了。其實說白了,房地產企業開發最難的就是土地,只要土地有了其他的事情就很簡單了。加上如今很多城市發展的需要,很多地方都鼓勵這些傳統企業進行轉型進軍房地產,說白了就是幫助地方買地,給地方多增加點稅收。

企業要生存多元化投資並沒有錯,理性看待即可

第一、地方企業的發展很多都離不開地方的支持,也離不開地方的制約。不僅僅是鄭州宇通、思念、花花牛等這些企業,包括恆大、萬科等企業的發家都離不開地方的支持,可以說很多時候企業都是要向地方妥協的,幫助地方並服務於地方的城市和產業建設已經成為一種慣例。尤其是在地方土拍市場不活躍或者低谷的時候,地方企業做出貢獻也就是必然。

第二、房地產企業轉型做實體,實體企業轉型做房地產其實都是為了企業更好的生存,說白了都是政策導向。可以說我國幾乎所有的大企業發展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多元化。房地產發家的做汽車、消費品等,消費品發家的做房地產等,其實說白了還是我國可做的行業太少,有利可圖的行業太少。因為我國目前很多行業的發展還是處於政府引導,政策導向的階段,作為企業來說那裡有政策支持那裡就有利潤。

綜上,對於宇通、思念、花花牛等製造業企業紛紛入局房地產來說個人覺得雖然很多人都會感到反感,但是不得不說這是企業發展過程中多元化的一個必然階段,我們理性看待就是了。各位覺得呢?歡迎關心城市房產和經濟的朋友積極留言、點贊、關注、轉評哦。


勇談房產壹貳叄


首先,分享一下我的個人看法。

房地產行業曾經作為國民支柱產業快速發展了二十多年,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隨之房價越來越高,房地產公司的收入也越長越高。從全國房地產公司的銷售額中就可得知。這也是這樣傳統實體經濟公司為何青睞房地產的一個原因。

進軍房地產,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上述那些公司有充足的土地儲備,大量的現金流,這也就為進軍房地產提供了比較有利的條件。同時鄭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發展前景很好。

但是房地產是一個專業性和技術性很高的行業,需要充分的積累,再配合國家政策才能得到長足發展。國家七月份的政治局會議,發出鄭重聲明:堅決遏制房價上漲。從那時開始,鄭州的房地產市場逐步趨冷,降價盤、維權盤層出不窮。所以風險一直存在。


成本經理說房產


花花牛的老闆,本身就是地產大亨。他是先做的地產,之後唄投資收購的花花牛!不懂不要亂講!


潁川故人新號


傻子現在才去賺最後一個銅板,現在房價已經脫離群眾,崩潰是遲早的事


權哥224415481


這是個好事情。企業都看清了目前的經濟形勢做什麼實業,都去搞房地產多好,有經濟危機了就賣幾套房子緩解下經濟壓力。畢竟咱們國家房價不可能降下來的。


海底的魚


房地產還是發展比較好的一個行業。

【1】眾多的企業還是預感到了未來的市場,未來房地產市場能給這些企業帶來很多的利潤所以說眾多的房企還是進去了房地產市場。靠一塊地可以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還是要靠有實力的公司來把房地產企業做大做強。

【2】中國對房地產的市場需求還是有很多的,但是隨著現在的房地產改革,很多小公司逐漸推出歷史舞臺。在未來市場需要更多的是手裡有大把資金的公司,而不是靠融資來開發自己的樓盤。

以上你說的這些企業是完全有實力可以進入這個市場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河南世家房產


鄭州的房地產業以前確實很火

遠的不說,就在五年前,鄭州的房地產還非常火熱,不管是本地還是外地有很多炒房團。開發商在鄭州拿地幾乎是穩賺不賠,銀行提供貸款,而開發商的利潤也是爆炸式的,恆大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認識一個在鄭州炒房的,

從身無分文到身家百萬,鄭州的房地產業在前幾年可以“空手套白狼”,因此製造業入局房地產一點也不奇怪。

製造業仍然應該是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個國家的強盛可以體現在製造業發達,但不能體現在房地產業發達,只能說房地產業興盛是經濟繁榮的結果。像省內的瑞貝卡發業、雙彙集團等都是在保持製造業的同時,進軍了房地產,這可以看做是一個企業的生存之道,但不是製造型企業的立身之本。

最近三五年,鄭州實行限購,炒房現象大大減少,因此開發商的投資也呈現出了穩妥的趨勢,爛尾樓的數量也在逐步減少。由此可見,房地產可以作為短期獲得經濟收入的手段,但並不適合成為製造企業的立身之本。2019年7月30號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指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strong>

總之,希望鄭州的製造業進軍房地產是作為企業的一個“副業”存在,進軍房地產業迎來一個企業的春天,但退出房地產業也不要讓製造型企業變為“冬天”。

我是河南這些事兒,持續更新更多河南本地問答,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