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業務、SOHO……2020,他們這樣開工


趨勢與洞見

2020,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原本熱鬧、休閒的春節假期被不安、焦慮、恐懼籠罩。

正式開工第四天,大多數科技公司都已迎著困難開始運轉。

他們面對的攔路虎包括大規模雲辦公的各種問題——連不上企業內網;語音、視頻溝通掉線;員工在家辦公效率低、信息同步不及時;還有可能“顆粒無收”的業務——線下門店關閉,員工只能帶薪休假、延期上班;大客戶項目難以獲客和線下交付;供應商、物流公司等任何環節不開工,產品就無法按時生產發貨。

從SaaS軟件公司到硬件廠商,從大公司到中小企業,都在努力應對疫情對業務的影響。

本文采訪了網易、華為雲、出門問問、Teambition、石墨文檔、肯耐珂薩、深信服、庫柏特、雲深互聯、致趣百川和飛巴商旅等科技公司,這是他們的抗疫實踐,在這個緊要關頭,希望給同類型公司以借鑑。

1.突發的不可抗力

調業務、SOHO……2020,他們這樣開工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此次疫情打擊最大的是to C的線下服務——尤其是旅遊、餐飲、零售、影視等行業。

根據《中歐商業評論》2月5日發佈的“清華、北大聯合調研995家中小企業”報告:67.1%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85.01%的企業最多維持3個月,只有9.96%的企業能維持6個月以上

“旅遊業幾乎受到巨大沖擊,業務量斷崖式下降,不少從業者破產。”商旅行業綜合解決方案公司飛巴商旅CEO陳倩楠對「甲子光年」感嘆道。

“旅遊服務商的損失是加倍的,因為要兩頭押款——給上游的航空公司、酒店等交定金來控資源,也就是要包大量機位和酒店房間,否則利潤太薄;對下游的旅行社、企業客戶,平臺則要月結或季結,所以也需要中間墊付,有大量押款。心疼旅遊行業的從業者。”陳倩楠談到。

這種商業模式下,旅遊行業中間商不僅沒有一分進款,還要支出人力成本、上游墊付成本和下游C端用戶的大量全額退款,很多沒有充足現金流的中小企業已瀕臨倒閉。

在陳倩楠的朋友圈裡,甚至已有從業者轉型微商,通過賣面膜、賣魚油、賣口罩補貼業務虧損。

同樣受疫情重創的,是受整體供應鏈影響的硬件科技公司。

某消費電子廠商CEO對「甲子光年」預估,按最樂觀的情況,如果2月底疫情得以控制,公司將損失30%的全年效益,第一季度營收基本為0;如果更悲觀來看,疫情持續到4月份-6月份,惡性影響將難以估量。

如今,這家公司的業務面臨著供應商復工難和國際貿易政策變化的兩重阻力。

其供應商中,有一家零部件廠商位於武漢,因其復工時間延後而影響了整個產品線的生產效率;另外,自從1月31日WHO(世界衛生組織)將中國肺炎疫情列為PHEIC(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海外產品的出入關檢查時間與財務成本將增大,貨運是否會暫停還處於待定狀態。

根據閃存市場的研究,由於疫情影響,電子產業的大部分公司第一季度的銷售額和需求平均減少 15-20%。

第三個重災區是依賴大客戶的to B 科技公司——這種業務模式在AI浪潮之中成長起來的公司裡尤為常見,對他們來說,疫情帶來的影響可能持續到下半年。

比如出門問問的to B業務也遭受了不小打擊,原計劃在年後交付的車載等語音交互項目已因疫情延期。

某科大訊飛員工也對「甲子光年」談到,目前科大訊飛已啟動的線下實施業務不超過10%,大部分問題還是可以遠程解決,“但像需要現場實施部署的智慧城市、智慧教育等交付型業務無法遠程搞定,可能需要做針對性調整,這些項目也多在後半年交付”。

To B科技公司最受影響的是兩個環節:銷售和交付

有些公司的業務雖在線上,但需要通過線下拜訪、舉辦會議沙龍、參加招投標獲客。這是因為大客戶的採購流程複雜,需經過面對面商務溝通、PoC測試、交付部署等環節,平均成單週期一般都在半年。

以往,Q1正是銷售人員面銷談客戶的高峰期,而如今面銷機會為0,這部分損失靠線上溝通很難彌補。

雲安全賽道公司雲深互聯CEO陳本峰告訴「甲子光年」,銷售和商務團隊的情況目前不容樂觀:“To B行業,線上只能知道個大概,具體東西還得靠offline去推進。”雲深互聯原本計劃了很多線下市場沙龍和對重要客戶的點對點拜訪,現在全被打斷,“客戶現在也不出門,我們只能做直播,把線下的活動全部改成線上,現在也只能這樣了。”陳本峰說。

智能營銷SaaS廠商致趣百川市場總監韓佳新也告訴「甲子光年」,致趣百川去年在北上廣深等城市聯合合作伙伴做了80多場線下獲客活動,但到今年,節前做的2020年活動計劃全部被打亂,“5月前的線下活動基本都取消了”。

其實幫助公司獲客也是致趣百川的業務之一,春節期間,就有大量客戶在諮詢韓佳新直播獲客的方式和效果,韓佳新談到:“問題還並不是怎麼做直播,而是如何轉化,看一場直播就買你幾十萬的軟件,其實還不太現實!”

交付更是乘著AIoT浪潮興起的新興科技公司的大痛點——由於數據的敏感性或部分產品、服務的特性,交付很難被線上辦公替代。

總部位於武漢的智能化機器人公司庫柏特CEO李淼告訴「甲子光年」,封城之下,他們最難受的就是項目無法進場。

就在2月4日,庫柏特節前中標的一家外企大客戶負責人還在緊急與李淼討論應對之策。庫柏特和這家公司有兩個項目,一個在武漢漢口,一個在上海;前者已做完了方案和準備工作,卡在了進場環節;後者原定今年6月下旬交付,如今時間變得不可控。

“漢口的項目就在疫區正中心,地圖上最紅的點,這個項目肯定短時間內沒法交付。”李淼告訴「甲子光年」,他們的業務涉及到3D相機和機械臂等硬件,雖然其產品有遠程調控功能,但總會多少涉及客戶現場的安裝、調試工作,而庫柏特目前不在武漢的員工大概只佔10%。

因為此前現金流狀況較好,李淼是在無奈中堅持:"我們前幾年每年都是2~3倍的增長,突然出現這個事,今年的目標要至少下調一半,保持和去年一樣就不錯了。"

而他告訴我們,自己身邊一些線下業務佔比大的武漢科技公司已直接關門。“比如做智能停車場運營的、IoT領域的,老闆節中就發通知,不做了。”

總體而言,強線下交互和高客單價的行業,如工業設備、智能製造等都受到了嚴重衝擊

一些公司甚至會開始考慮減薪和裁員以減少損失。

調業務、SOHO……2020,他們這樣開工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網上流傳的降薪方案

上圖是網上流傳的一個降薪方案,但真實公司的運轉中可能很難按工資梯隊全員降薪,具體的降薪裁員措施還需要結合疫情對業務的細緻影響,再考慮哪些部門需要縮減。

可以預判,隨著各公司陸續進入開工期,對內、對外溝通逐步展開,未來兩個月,行業中可能出現一波人員調整潮。

2.春節不停歇

調業務、SOHO……2020,他們這樣開工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疫情爆發的同時,各公司也馬不停蹄開始應對。

首先就是人員安全。

從1月20日鍾南山對外證實“人傳人”開始,大量科技公司就開始制定疫情防控預案,這充分顯示了企業組織在大型危機中充當社會組織一環的作用。

出門問問還針對疫情專項成立了辦公效率小組和心理支持小組,關注工作效能、員工健康的同時,為員工提供心理疏導、關懷和支持。

騰訊、網易等互聯網公司的員工在春節期間每天都要進行健康打卡。字節跳動的飛書團隊則用兩天時間緊急開發並上線了健康報備應用,並在經過優化後對外免費開放。

其次,受疫情影響,各地都推遲了復工,另一個科技公司之中的普遍做法

是通過遠程學習彌補返工時間的損失

如IT基礎設施產品和服務供應商深信服就在2月3日到9日之前安排了充實的在線課程,員工必須每日學習4-5個小時,平臺會自動記錄員工學習狀態,連代理商等合作伙伴也不能“倖免”。他們將於2月10日進行相關專業認證考試,員工的學習情況和考試結果還會跟績效考核掛鉤。

主要負責渠道和商務關係的深信服員工李武發就趁此機會補充了技術知識——對產品功能、技術框架和PoC測試的瞭解有利於他更好地開展工作。

部分企業則加班加點,直接來到抗疫一線,響應疫情中的各種突發業務需求。

由於退改業務爆發,飛巴商旅CEO陳倩楠告訴「甲子光年」,整個春節期間飛巴員工都沒休息:在大部分一線城市的機場都有飛巴員工24小時駐場,處理著客戶到境外又被迫返航、因大面積航班延誤的被迫退票和改簽業務,以及臨時發起的安全檢查等事件。

除夕的一個電話會議,也讓數字廣東的粵省事(“粵省事”是一款集成民生服務微信小程序)團隊忙碌起來,他們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快速推出“粵省事·疫情防控專區”功能,提供關於疫情狀況、權威防疫資訊、群防群治戰疫情和防疫便民服務等線上服務。

時間緊、任務重、團隊成員分散各地,為達成目標,粵省事團隊找到了合作兩年多的騰訊TAPD——一款在騰訊內部運行了十多年的敏捷協作平臺,並迅速在TAPD上建立了專門的版本迭代,統一管理開發需求,在線實時分配任務,確保每個版塊落實到個人。

經過96小時的線上奮戰,第一版本在1月27日迅速上線,此後4天裡,粵省事又快速迭代了6個版本。

不為用戶所知的是,因疫情突然,時間緊迫,員工又四散在全國各地,粵省事團隊的很多成員都是左手抱娃、右手抱電腦幹活。

調業務、SOHO……2020,他們這樣開工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粵省事團隊員工左手抱娃、右手抱電腦工作

華為則參與了全國關注的火神山醫院建設,火神山的5G基站、視頻會議設備、管理平臺等都是由華為出力迅速搭建完成。

調業務、SOHO……2020,他們這樣開工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1月31日晚,華為與中國電信經過半天緊急協調聯合搭建5G遠程會診平臺,員工在調試遠程會診系統

3.學習雲辦公

調業務、SOHO……2020,他們這樣開工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更大的考驗在開工之後——中國進入了超大規模雲辦公狀態,各公司都要開始學習和適應雲辦公節奏,這涉及到產品選擇、方法流程、組織方式等方方面面。

首先是各線上辦公工具都受到了空前的用量挑戰。

華為雲副總裁、聯接與協同業務部總裁薛浩告訴「甲子光年」,WeLink從1月25日開始推出免費策略後,第一天就新增了近4000個企業/單位;團隊協作工具Teambition宣佈企業版免費開放政策當天(1月28日),也新增了8000+用戶

到2月3日早上開啟第一波雲辦公高潮時,很多廠商更是出現了“招架不住”的情況,#企業微信釘釘崩了#也登上微博話題熱搜。

WeLink出現了短暫的登陸限流現象:“我們預期到了這個需求會爆發,也做了充分的準備,但實際的業務量依然遠超我們的預期,會議等主體模塊都工作正常,一些查詢模塊、註冊模塊等小功能會有一些瓶頸。”薛浩說。

他還對「甲子光年」透露,開工後,華為內網流量增加了20倍,外網流量增加了幾百倍。WeLink每天的流量都在前天的峰值基礎上再增長50%-70%;每天新增的註冊企業數量增長率為40%-50%。

除了視頻會議外,對文檔協作、項目管理、HRSaaS等工具的需求也在爆發。

2 月 3 日開工當天,Teambition註冊量達到以往日均註冊量的 5 倍。

國內人力資源SaaS廠商肯耐珂薩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開工第一天非常熱鬧,大量客戶需求湧入,包括線上培訓、協同辦公、在線調研、視頻面試等各種各樣的遠程工具,各種需求數量都超過100個。我們以前花了很多年去教育市場,感覺中國市場進展比較慢,但因為疫情,這種被動式推力反而讓用戶習慣發生巨大的改變。”肯耐珂薩CEO沈健告訴「甲子光年」。

需求湧現,對雲辦公服務商而言是商機,但對需要使用工具進行遠程辦公的員工和企業而言,卻並不容易。

“在使用工具方面,並不是下載幾款C端App那麼簡單,企業級應用一般功能較多,需要運營部門開通賬號、導入組織架構、設置訪問權限等,這些都需要一定的培訓。”雲通訊服務商容聯雲通訊CPO熊謝剛談到,而

如今大量使用企業級辦公產品的用戶,可能是年紀稍大的中高層、學生群體等小白用戶,基本全靠自助解決各種問題

對於需要大量面對面接觸才能開展業務的偏傳統行業的公司,某協同辦公從業者對「甲子光年」談到,他們的數字化水平相對低,可能整個管理模式要進行調整。

其次,雲辦公效率也是一大問題。

從一些工具後臺的數據可以看出,用戶的工作時長其實被拉長,比如用戶使用WeLink的三個峰值為:早上9:30-10:30;下午2:30-3:30;晚上7:30左右。在家辦公的環境和氛圍不一樣,很容易就分心走神,乾點別的事情,工作和生活就更難分開。

但云辦公對企業整體的利好是,員工的溝通、協同都在線化後,有利於企業的“數字化”進程,以往員工線下粗放的工作流程、內容,都將在線上沉澱下來。

Teambition齊俊元對「甲子光年」談到,過去協同還可以依賴線下場景,現在主旋律是在線遠程,一是視頻會議等功能成為剛需;二是數字化辦公讓工具使用的深度變深,比如要把工作任務在線管起來,光拉個群不行,還要藉助專門的任務管理工具;三是必須配合新的管理和協同方法,

當企業發現新的方式可以提升效率,最終“數字化”會留下來。

尤其是傳統企業,在被迫嘗試雲服務之後,可能會對“上雲”這件事有所改觀。“現在像政府和大企業的信任也都建立起來了,以往這些機構都希望將系統部署在他們自己的機房裡,現在都在逐步接受雲的模式。”華為薛浩透露。

而工具的選擇和使用還不是遠程辦公的核心,更難的是一套組織方式,往大了說是文化凝聚力。

石墨文檔創始人吳潔對「甲子光年」談到,開工前,公司針對雲辦公作出了要求:每天開早晚會,早會佈置任務、晚會彙報工作成果、進度;會議紀要要按標準執行;通過OKR方式進行公司目標和跨部門協同管理;開會要打開攝像頭這樣的細節也已成為習慣性動作。

因此,在多數公司關注的雲辦公效率上,需要考慮的是,不再用工作時間來作為衡量指標,而是關注在效果、結果上。員工符合要求的產出、完成指定動作,這些都是通過協同平臺進行管控。

出門問問CEO李志飛把這次疫情帶來的極端情況視作一次提升強化內部管理的機會,他分享了一些提高員工遠程辦公效率的方法:

a. 對員工產出、工作效率做預期管理,管理層研究關於辦公效率的方法論及決策流程等,產出《遠程辦公約定》、《內部應用系統清單》等文檔,系統化雲辦公;

b. 開會效率的提升改進,如會前準備清晰的閱讀材料、會中準時且精力集中,會後即刻形成決策和action文檔。

Teambition團隊更是專門組織了一個對外免費開放的“遠程辦公知識庫”,包括市場部、設計部、客戶成功等部門及近 10 位外部企業管理者一同參與了知識庫的建設,現已上線24篇文章,內容包括實時共享團隊任務、建立信息傳遞規則、即時反饋機制等方法和五菱汽車、商米等公司的實踐案例。

4.深度“在線化”

調業務、SOHO……2020,他們這樣開工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但有些工作不能簡單、快速地通過雲辦公解決,而是要做更長期的佈局——對並非全線上閉環的科技公司來說尤其如此。

在疫情當頭、交通管制和可預見的經濟放緩、勞動力成本升高等長遠趨勢下,改變生產協作方式、降低企業運營成本、努力增加新的業務收入,已成為普遍的應對策略——其中一個核心點就是圍繞“在線化”做更深層、遠期的業務調整

首先,在大的市場方向上,因為疫情,醫療健康、 在線教育、企業服務、本地生活、在線娛樂等行業需求暴增,不少公司已經開始佈局或加大投入

網易(杭州)副總裁、網易智慧企業部總經理阮良對「甲子光年」透露,網易智慧企業部也會在近期對在線教育、在線娛樂、在線醫療等行業做更多的市場投入,在技術支持、服務力度上加強,比如技術上,持續投入核心研發人才和資源到AI、音視頻這兩個方向。“我覺得在線化或者視頻化的速度會變得越來越快。”

春節期間,徐崢以保底價6.3億將《囧媽》賣給頭條系免費首播就是一個例子,既減少了損失,也跟上了電影院線下用戶線上化的大趨勢。

其次,無法開展線下活動,意味著需要從線上進一步找到市場突破口。

雲安全公司雲深互聯就調整了交付方式——原本雲深互聯的安全產品方案裡包含服務器類硬件產品,現在都改為以SaaS模式交付,因為目前無法實現硬件的運輸和安裝。

出門問問目前的市場調整方向是增加線上傳播力度,尤其是在移動端的市場投入比例增大;疫情結束後,也會針對可能出現的運動健身熱潮,在運動手錶等健康和身體監測產品上大力宣傳。

網易智慧企業事業部則調整了原定於2、3月執行的一些偏線下的市場活動和整體營銷策略。比如三月份的500人全國經銷商大會,目前已經取消,但同時也在策劃極具互動性的直播方案;對於老客戶的拜訪,新客戶、新商機的獲取都改為線上溝通。

致趣百川採取了三種市場調整方式:通過直播和內容營銷去引流,然後再去尋找優質線索;其次,做好老客戶的維護,把續約做起來;對以前的認知比較清晰的客戶,促成成單。

“今年的業績是要做到去年的double,去年是做到了前年的double,如今會更有難度,但也會盡量縮短中間的差距。”致趣百川市場總監韓佳新告訴「甲子光年」。

在產品層面,軟件類產品還是能較快應對市場變化,但受供應鏈影響的硬件類產品可能還需要先摸清供應鏈的情況。

出門問問目前還沒有摸清上下游供應鏈的狀態,需要根據相關規定以及他們復工的時間來確定後續的產品生產安排。

一家餐飲類的採購平臺蓮菜網,原本只是做B端生意,現在直接把10種蔬菜打包為定價89元的套餐,送貨上門,做起了C端生意。

容聯雲通訊CPO熊謝剛現在每天都走內部審批申請更多的服務器、存儲資源,以應對持續增長的雲視頻會議等需求。同時還在春節前成立了一支專門應對疫情的百人產品研發團隊,針對教育、金融等行業,進行行業化產品的規劃和開發。

疫情也讓商旅行業綜合解決方案公司飛巴商旅CEO陳倩楠意識到需要通過技術來提升效率。

“在大規模退票的情況下,從上游到下游都沒完全考慮到高併發量的問題,尤其是部分流程必須線下人工確認和審核,我想行業內許多公司將對這些環節進行業務流程和系統的技術改造。我們也將升級系統,給企業提供對員工健康狀態、行程變動、航空公司等交通工具變化的查詢工具等,並把這些工具開放給行業。”陳倩楠談到,雖然投入大,但對於技術相對發展滯後的商旅行業而言,是必須補上的一課。

最後,疫情還帶來了另一個非業務層面的“在線化”——客觀上逼創始人和團隊用更多時間來思考戰略問題

庫柏特李淼告訴「甲子光年」,他們正在考慮尋找業務互補的公司,比如做機器人硬件的公司,探討更深層次的戰略合作,甚至是產業上下游整合的可能性。

“前天(2月4日)一天,我的會議都是圍繞這個方向,一是在線溝通大的戰略合作方,這樣疫情退去後,業務可以馬上對接,快速跑起來;二是我也在考慮找產業方進行整合,我們已與好幾家硬件機器人公司探討過這個問題。現在所有人都面臨越來越多的黑天鵝事件,大家都挺願意抱團取暖。”李淼談到。

只要還活著,只要還想活下去,不管受衝擊大小,各公司都在奮力自救。

5.疫情後的變與不變

調業務、SOHO……2020,他們這樣開工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在2018年以來越來越頻繁的各種黑天鵝中,這次的疫情來得之突然,影響規模之大,再次刷新了市場對“困難”的認知。

疫情雖是短暫的,極端衝擊雖是一時的,但卻會帶來長期影響。

應對影響的方式如果只概括為一句話,那就是已被反覆提及的:效率為王。

這一次,對效率重要性的領悟是切身性的和全行業的——在疫情中,能提高企業經營效率的工具和方式,會留下來沉澱成企業的底子。

而效率又會反應在組織架構、業務佈局等方方面面。

組織上,靈活用工的趨勢將進一步發展。

肯耐珂薩CEO沈健認為,現在的“僱傭關係”慢慢會變成“合作關係”,原來的辦公方式也會慢慢變成“分佈式協作模式”,朝著三個方向演進:

1)企業內部可能高達30%的員工並不是全職人員;

2)數據的共享和透明;

3)員工自驅力、創造力增強;

業務體系上,疫情後,企業對在線化、數字化、雲化的態度會有較大轉變。

“我感受非常深,以前所接觸的企業都覺得會議系統、管理系統要放到自己家門前,放到自己的數據中心、機房裡,現在使用手機、電腦上雲之後,大家真的能明確,上雲的效果也很好,也安全可靠。”薛浩對「甲子光年」談到,企業對雲業務的接受度可能變高。

容聯雲通訊CPO熊謝剛也有相似的看法:“可能到了4、5月份,企業高層在外出差時,更願意高頻使用移動端的系統,其IT部門也會加大對這類系統的採購,由過去‘錦上添花’變成‘不可或缺’,至少考慮的權重會增加。”

肯耐珂薩沈健講了一個比喻,說中國人做什麼東西,它都是圓的,日本人是三角的,然後德國人是方的,一個圓是很難被機器量化和理解的。“如今企業數字化之後,會越來越理性。對於大多數中國的企業,他們將會因為強烈外力從而加速其數字化、在線化進程。”沈健對「甲子光年」談到,工作過程能否被科學地量化、數字化,都會跟企業的經營效率掛鉤。

因此,雲服務類產品也許會因為此次疫情,再次“優勝劣汰”,“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也許兩個月之後,企業基本都把遠程辦公工具全部用一遍,表現最好的工具,會成為最大的贏家。”容聯雲通訊CPO熊謝剛談到,用得最多的可能很自然的就留存下來。

和在線化與雲化相關的是,企業也會對信息安全更為看重,雲安全領域將連帶獲得發展機會。

最後,是在戰略層面的抗風險管理上,中國新一茬成長起來的科技公司在疫情中學到了寶貴一課。

“如果3個月沒有進賬也沒有融資,企業是否可以存活?”在越來越頻繁的不確定性事件中,類似的極端拷問,成為很多創始人現在必須設想的問題。

但這個學費,如果全部由各公司自己承擔,後果太沉重——按市場自然規律,疫情對成長期公司的衝擊大於巨頭,而未來中國科技產業的繁榮,不能靠一個“阿里”,而需要有一群阿里。

自助者也需要他助。此刻也到了考驗各地市政府治理能力和產業能力的時刻。

如今各地科技產業競爭日益白熱化,城市競爭中,吸引優質科技產業集聚是重頭戲,這是疫情也不會阻斷的長期趨勢。

整個社會的抗風險能力都應該升級,該出手了。END.

作者 | 小沐、程丹

來源 | 甲子光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