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在位時發生涇原兵變給當時的唐王朝帶來了什麼影響?

遊在路上的魚1986


所謂涇原兵變是指唐德宗時期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士卒因待遇不公發生兵變,繼而攻陷長安,唐德宗被迫倉皇出逃至奉天(今陝西乾縣),並被叛軍包圍一月多,史稱“奉天之難”。

這次兵變是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後,面臨威脅最大的一次兵變,差點導致唐王朝提前150年滅亡。

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了解分析一下這次兵變的過程以及影響。

一、涇原兵變的歷史背景

唐德宗李適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重孫,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安史之亂”爆發後,時年二十歲的李適臨危受命,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負責討伐叛軍。“安史之亂”平定後,李適於779年即皇帝位,史稱唐德宗。

李適上位之初,大膽提拔任用了一批文武官員,打壓宦官干政,頗有一番中興氣象。

“安史之亂”後,黃河下游各節度使擁兵自重,割據一方,並且不經過中央任命,就擅自世襲相傳,根本不把當時的唐朝中央政府放在眼裡。

即位後第三年,李適便大刀闊斧開始削藩,結果操之過急,引發了山東各地節度使的反叛。

建中二年(781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其子李惟嶽要求德宗任他為新任成德節度使,但被德宗拒絕。李惟嶽於是聯同魏博節度使田悅、淄青節度使李正己,及山南東道節度使梁崇義三鎮節度使一起舉兵謀反。

782年秋,唐德宗任命李希烈為檢校司空,兼淄青節度使,讓他討伐叛軍。沒想到李希烈此時已經暗中與叛軍私通,別說去平叛,不久後也自稱建興王、天下都元帥,黃河下游的於是藩鎮叛亂越演越烈。

公元783年,唐德宗命令李勉、哥舒曜前去鎮壓李希烈。沒想到李希烈在軍事上很有兩下子,幾仗下來,唐軍損兵折將,差點被李希烈打了個全軍覆滅。

無奈之下,唐德宗又重新調整了帶兵將帥,並命令涇原節度使姚令言帶5000士兵經長安轉道去援救被李希烈叛軍圍困的襄城。

二、涇原兵變的起因及過程

問題就出在了這節骨眼上。當涇原節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長安後,唐德宗下詔命令京兆尹王翃前往犒賞,王翃一個文官,對危難時刻勞軍這件事的重要性認識程度不夠,招待工作

漫不經心。王翔到軍營後只賞賜了粗茶淡飯,結果引發了士兵們的憤怒。

涇原士卒們冒雨而來,大多攜帶子弟,希望得到優厚賞賜養家,但朝廷一文賞錢沒有,連一頓飽飯也沒吃上,隨之軍心大亂,喧躁著要佔據京城長安。

士兵們紛紛揚言大罵:“我們離開家中老小,要去與叛軍死戰,但是卻吃不飽,怎麼能以草命對抗白刃呢!國家的瓊林、大盈兩座倉庫,寶貨堆積無數,不取此以自活,又去哪呢!”

節度使姚令言勸阻道:“到了東都洛陽就會有厚賞,你們不要魯莽行事,這不是一條活路”。結果士卒不聽,反而用長戈把姚令言架出軍營。

情急之下,姚令言派人火速報告了唐德宗。唐德宗聞訊大驚,立刻命令賞賜布帛二十車,再次前往安撫。沒想到士卒們看到布帛,更加是義憤填膺,立馬用亂箭射殺了使者,隨之全軍譁變,攻入長安。

唐德宗在涇原兵破城之際,帶著皇妃、太子、諸王及宦官等倉皇出逃,前往長安不遠的奉天(今陝西乾縣)躲避兵災。

涇原兵湧入長安後,打開皇宮府庫,搶運金帛,並將因其弟朱滔叛唐而被免去盧龍節度使的前太尉朱泚請出,奉為首領。朱泚進入宣政殿自立為帝,國號大秦,年號“應天”,繼而親率大軍進攻奉天。

隨後唐德宗在奉天下詔徵發附近諸道出兵勤王,諸路援軍很快陸續聚集長安附近,前來救駕勤王。與其同時唐德宗以封官加爵的承諾,招募城內敢死勇士禦敵。朱泚率叛軍圍攻奉天一月有餘,幾番鏖戰,損失了數千人,眼見前來勤王的唐軍越來越多,無奈之下只好退回長安固守。

不久,唐德宗以李晟為岯坊、京畿、渭北、商華副元帥,與屯奉天的朔方、振武、永平、奉天行營副元帥渾瑊東西相應,進逼長安。在唐軍的強大攻勢下,朱泚和姚令言棄城向西奔逃,抵達彭原的西城屯(今甘肅省鎮原縣東),兩人在途中被部下樑庭芬、韓旻等殺死,其餘黨源休、李子平奔鳳翔,被李楚琳斬殺。不久唐德宗返回長安。

至此,涇原兵變以失敗告終,唐王朝在風雨飄搖中又得以苟延殘喘了150年,直至滅亡。

三、涇原兵變對唐王朝的重要影響


涇原兵變後,大唐帝國的威嚴幾乎完全掃地,中央權力進一步削弱,應對地方藩鎮割據更顯得無力從心。但是唐德宗以及此後唐朝各代帝王們不思如何從根本上解決藩鎮問題,反而一直對藩鎮採取了姑息綏靖的政策,導致晚唐積重難返,無力迴天。

同時,逃難的經歷及地方軍將勢力的日益壯大也影響到德宗對武將的信任。面對皇權受到的衝擊,唐德宗轉而親信宦官,使得宦官勢力再次登上唐王朝的政治舞臺。返京後,唐德宗深感擁有一支由自己掌控的禁軍的重要性,遂不斷擴大神策軍,並於貞元十二年設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將禁軍統帥權交給了宦官,遂使得唐代藩鎮割據之禍與宦官專權之害並存,最終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


獨釣秦時月


唐德宗李適繼位後,採取一系列措施如抑制宦官專權,採用兩稅法,罷貢獻等,使得唐王朝中央的財力的到恢復,邊境比較和平,宦官專權得到抑制,為削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但從涇原兵變後,德宗認識到唐王朝的經濟、軍事力量還不足以消滅盤根錯節的藩鎮勢力,於是

1)他採取不積極削藩的妥協政策,尤其是對河北藩鎮,只要其名義上承認中央政府,朝廷就不干涉他們的內部事務。

2)轉而親信家奴,使得宦官勢力再次抬頭。兵變後認識到由自己掌握一支軍隊的重要性,貞元十二年唐德宗李適設左右神策護軍中尉,由宦官竇文楊、霍仙鳴二人充任,將禁軍統帥權交給了宦官,

造成影響:

1)這種緩慢的削藩,使得唐王朝以後的帝王雖努力逐步削奪藩鎮權利,但問題並未徹底解決,造成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在中晚唐之時始終存在,且隨著唐王朝的漸趨衰落,中央影響力也日益縮小。

2)宦官勢力恢復,帝王中央的影響力減弱。

藩鎮割據之禍與宦官專權之害並存,加速了唐王朝的滅亡。





另類小歷史


安史之亂以後的大唐還有存在感嗎?

好多人根本不知道你問的這個問題吧?

李隆基前半生光輝榮耀。後半生一瀉千里!

從安史之亂髮生的那一刻起。他這個皇帝就做不下去了!

當初一日殺三子。

卻縱容胡人做大做強

不相信自己兒子。卻相信一個外人!

可悲可嘆!

最可憐的是大唐老百姓。

估計他們寧可不要開元盛世富裕。

一直細水長流。至少有命在。平平安安!

也比懸崖式斷落。丟了性命更好!

可惜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


雲丹鳳青


公元783年8月,叛唐的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發兵三萬,圍攻河南、襄城,9月皇帝唐德宗為解襄城之圍,令涇原節度使等各道兵馬援救襄城。10月的時候涇原節度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長安。當時天寒地凍,士兵又累又餓,希望能得到朝廷的優厚賞賜,結果一無所得。士兵們出發到了滻水,唐德宗命令京兆尹王翔犒賞軍隊,結果京兆尹王翔只賞賜粗飯,引起了士兵的不滿,導致譁變!涇原兵擁立朱泚為主帥,攻入長安!史稱“涇原兵變”。

唐德宗帶著皇妃、太子、諸王等倉皇出逃,由咸陽到奉天(今陝西乾縣),護駕只有宦官霍仙鳴及寭文場。

涇原兵變後,大唐皇帝的威嚴完全掃地,中央權力進一步削弱, 唐德宗也成為第三個逃離長安的皇帝,德宗即位之初,本來對宦官預政十分警惕,但經歷了涇原兵變後,他又開始重用宦官!


大江侃歷史


唐德宗在位時發生的涇原兵變,徹底給己搖搖欲墜的大唐皇朝又一沉重打擊,給唐王朝帶來了又一重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