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皓:隨於師習拳之體悟

京武功夫如是說:

本文摘自王炳皓先生的修習體悟。本文的於師,是於冠英先生,特此說明。

王炳皓:隨於師習拳之體悟

於永年先生

我從小喜歡武術,在中學、大學期間先後習練跆拳道、形意、太極、八卦等,即使在讀研時,我也沒有放棄對武術的追求與熱愛,武術界的習武者,都孜孜追求渾圓整勁兒、應感而發的驚彈勁兒,對此,我也是相當神往的。


王炳皓:隨於師習拳之體悟

於冠英先生

  就在我研究生畢業的2015年,在機緣巧合的促成下,我有幸與於冠英老師相識習練大成拳。於永年、於冠英這一支脈的大成拳,看似多以養生為主,實則也兼具很強的技擊實效。於永年老前輩,由於推手功夫十分了得,他的師父王薌齋老先生,親贈封號“大石碑”,試想“大石碑”誰能推得動呢?於冠英老師曾做過十年公安工作,時常身著便衣與歹徒搏鬥,習練大成拳後更是如虎添翼,還曾任西城公安分局刑警隊、治安巡邏隊的武術教練。

  我隨於冠英老師習拳已有三載,在於師耐心細緻的言傳身教下,自己也是比較勤奮用功的,由於體證的不斷深入與提升,突破了許多對拳理的認知障礙,收穫頗豐,現就其中部分心得體會,以提綱之格式整理如下,以饗同道,文字描述不到之處,敬請同道多多包含。

  1、站樁

  站樁為基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醫家的整骨技術和人體體態調整方法中

很多能看出站樁的影子,但操作方法和意念調配略有不同。站樁細節無數前輩已經描述殆盡,其言語之精妙,晚輩現在功底,精心雕琢也難及一二。如此多的站樁要點方面,在三年多的實踐感悟中,唯有對“雙肩不松,無法養生;腰腿不活,談何技擊” 體悟最深刻,在身松,心淨,息勻,周身空的狀態下,讓氣血自動循環溫養肉骨靈。

  2、試力

  這個階段的訓練一直是我在其他拳種體系缺失訓練的部分,它構建了我對於整體力理解,蓋力由試而知,以形不破體、意不有象、力不出尖之中感受力的流動、間架均整,心身與外物呼應。初期跟隨於老師學習了浮按試力,看似簡單的試力,在於老師無數次的反覆指導中,才漸入佳境。向上時手扒、頭領、腿蹬、身體向上,然後微松,沉軀、手揚同時不失去腿蹬、臀緊向上傳遞力量之感,整體處處透著二爭力,但是是六面均整二爭力,以形取意,以意調形,圓活無滯。

  3、摩擦步

  摩擦步進一步放大了肢體在空間的運動,調整了敵我之間的距離,為後期的發力奠定基礎,拳譜有云:打法需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方為真,摩擦步以一種特別的訓練方式,訓練著身體對空間距離的感知,對移動距離速度的感知。站樁中要求頭與前腳、後胯與膝蓋相爭,周身各處無不相爭,這種要求在移動時依然有充分的體現,腳伸得越遠,彈簧被拉得越長;當腳收回時彈簧相應地被回縮。

  還記得曾經練習趟泥步時,伴著歌訣:“空胸拔頂下塌腰,扭步掰膝抓地牢”的要領,在頭頂不起伏的情況下,感覺膝蓋彎矩力過大,如此許久依然不得歌訣精華。在於老師的悉心指點下,在重心在前腳,拔起後腳的同時,想象如同克服了地面較大的吸力,這樣的一年調配讓我從頭頸背腰直到腳踝,整個陽面的背部有了牽拉感;下落之時要始終保持頭和前腳上下相爭,後腿驅動,擦地前行,讓身體陰面的腹部有了牽拉感。最終達到下動上自領,下動上自隨,以動中求整,填補樁功訓練的不足

  4、發力

  發力的檢驗標準無非是勁路是否通、勁別是否清、勁點是否明,最後達到隨心而發。以前發力肌肉發力過多,靠肌肉收縮,但效果一直不佳,通透勁力未達。但於老師給了我一個思想上的認知理念,並不強調主動發力,而是更多的對外力的應激反應,就像祖師所描述的一面股一面蕩,周身無點不彈簧,當然就都需要筋膜的連接度高,肌肉協調配合,身心和諧統一,而非單純肌肉的粗大。總之要出現震盪,通透的勁力,動貴短、勁貴長、意貴遠必不可少。

  在三年多的日子裡,發現於老師傳授薌老拳學毫不保留,盡心盡力,讓我著實感動不已,但奈何受天資所限,對拳理體證深度不夠,諸多內容無法深解其意。三年多的求學,為我種下了一顆學拳、證道的種子,未來更要加倍努力,知行合一,以期窺得拳道之堂奧。

  王炳皓

  2018.10.10日作於北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