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為什麼這麼難,是什麼原因呢?

良辰美景大海


我感覺不到難喔,難的是大學生不願上班而已!因為當下選擇性太多了,所以造成了選擇性困難而已。迷茫的是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如何擇業!

本人去年面試不下幾十號畢業生。8成以上先問待遇,然後才問行業發展,工作情況!有些你給了他實習機會,並且有專業技能培訓的。好多還是實習沒完就不來上班了,講的是有更好機會的工作,有的事怕累就不來了。當然這塊只能代表一部份,但我們朋友圈講的情況,也大部份是這樣。這代人有好的家庭資助,有些甚至才畢業房子都給安排了。條件普通的,父母還年青都不會太急,沒有太多壓力罷了!

如果像我80後,家中困難。當初畢業就面對生存壓力,只要有機會就去試也就沒有就業困難一說了。

當下生活條件普遍提高,在有經濟基礎的情況下,放下了生存壓力,但如果要想更幸福,更有體面生活狀態,那肯定是得靠自己打拼了,人生這個過程得靠自己體會了!所以青年人可以選擇腳踏實地,先工作在擇業不晚。


拉板車的男人


大學生就業難?我看一點也不難!

我今年就畢業,我和身邊同學籤工作都很順利,而且待遇不錯。但是為什麼總有人說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呢?很簡單,學校不好並且在學校不努力。



為什麼大學生不值錢?

大學質量參差不齊

現在各種學校開始擴招,尤其是很多三本或者大專院校,招生人數越來越多。很多人高考成績不好,就花錢上個大專或者民辦學院什麼的,然後都覺得自己是個大學生。也就是說,現在好的大學生數量變化不大,但是很多實力很差的學校越來越多,而且招生人數也越來越多。因此,現在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沒有了原來的高質量。



很多大學生不學無術

現在的大學生很多都沒有了高中拼勁,而且社會上的各種誘惑也越來越多,很多人大學生活都開始曠課、掛科、沉迷網絡等反而專業課程全都沒學好。大家想想,以前的大學生之所以好就業,就是因為他們有著極少數人有的專業能力和見解。但是現在的大學生很多不學無術,怎麼可能那麼容易找到好工作。



個人看法

我是一個985大學生,今年畢業,在去年年底就簽了工作。身邊的同學準備就也得很多也都簽了好工作,待遇很好。高的年薪能有十多萬。

現在大學生的難找工作其實並不是一個常態。好學校成績好的大學生就業照樣很容易,而且都很好。只有學歷不高、成績不好的那些,就業不容易,還經常抱怨大學沒有用。所以,現在很多人在網上看到的大學生情況很多都不具備代表性。

高中不努力,大學還不努力怎麼可能好就業呢?要想有好的發展,單靠一個大學生標籤肯定沒用,還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來實現的。


V電競


大學生就業難這個問題早已是司空見慣的問題了,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很久之前我也曾思考過其中原因,但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都太過淺顯,不夠有深度,不夠有見解。現在正在上大三的我,今年暑假去一個新媒體實習了一個月,經過這次實習,我想我對大學生就業難這個問題的原因有了比之前更深刻的思考。

第一,大學生就業難跟大學生在大學的學習狀態,生活狀態有關。<strong>大學是育人的,且大學是自由的,大學是一個自己管自己的地方,自己墮落不努力根本沒人管,指望老師,父母來管你,簡直是痴人說夢。大學的學習要靠自學,高中都是老師逼出來的,大學沒人管,這樣就導致了很多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太過放縱自己,不學習。到了畢業找工作去應聘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四年什麼都沒學到,什麼也不會。這樣就業肯定難啊。那個單位,公司願意要一個什麼都不會的人,什麼都需要教的人呢,現在的公司要的都是能直接幹活,能創造利潤的人。

第二,大學課堂教授的都是一些理論知識,大學畢業生缺少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理論聯繫不上實際,導致無法適應招聘公司的要求就拿我這個專業來說吧,新聞學,是一個操作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但在大學我們專業基本開的都是一些理論課程,例如《傳播學》《新聞學概論》《中外新聞史》等等。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由於沒有太多的實踐機會,導致時間久了就忘了,到了需要用的時候,發下現自己什麼也不會。連個簡單的新聞導語,新聞最簡單的5W都說不清楚。所以去了單位也處於一種抓蝦,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狀態。理論與實踐完全對接不上。

第三,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很多大學生覺得自己是大學生,覺得幹那種很基層,很髒,很瑣碎的工作不體面,配不上自己大學生的身份。有點眼高手低吧。其實就業的機會是很多的,主要要看你自己的心態了,大學畢業生,正是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的年紀,吃點苦,受點累,有什麼關係,那個成功的人不是從底層幹起的呢,比如馬雲,在創建阿里巴巴之前,不也當過老師嘛。所以不要怕苦,怕累,要有一個良好的就業觀念,這樣找工作就沒有那麼難了。

2016年我國大學畢業生有765萬人,2017年大學畢業生有795萬,每年這個數字都在增加。所以說大學生就業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國家,政府,社會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做出了很多努力。近幾年來,國家不斷大力支持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

國家,社會都在努力,作為大學生的我們,身為當事人的我們,怎麼能不努力呢。樹立良好的正確的就業觀,積極的與社會接軌,適應社會的變化,讓自己更好的融入社會,在課餘時間學習更多的專業技能,知識。


當時年少歲月靜好


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這已經是不可爭論的事實。很多大學生剛畢業就失業了,有的甚至畢業幾年都沒找到合適的工作,一直待業在家,畢業幾年連之前上學的本錢都收不回來,有的甚至靠父母來養活自己。大學生就業形勢真的很嚴峻!那為什麼大學生就業那麼難呢?個人分析了一下原因,僅供參考。


(1)大學沒有真正的學到知識。有不少大學生,把大學當做一個享受的地方。更多的精力是放在,打遊戲、包夜上網、談幾個男女朋友上,有不少大學生完全是花家裡的錢,父母以為他(她)們真的學到東西了,有的父母怕孩子受委屈,自己省吃儉用還多給孩子一些錢。雖然眼拿到大學畢業證了,但實際上我要真的學到東西。

(2)缺乏工作經驗。現在有很多大學生,都有父母養著,整個大學期間根本就沒有社會實踐,哪來的工作經驗?企業也不可能平白無故養人,他肯定需要那些有工作經驗的,最好能直接上崗的,省了一些培訓成本,畢竟經驗大於學問,大學生學的都是理論知識。



(3)眼高手低,高看自己。有不少大學生覺得自己上過大學,感覺了不起了,根本無法降低自己的身份,很輕浮。不能接受基層工作,無法從基層做起,循序漸進,想一步登天,最好能直接當個主管經理什麼的。企業畢竟也不是傻子,要拿實力說話。


(4)大學生太多了。由於國家對教育的重視,大學生太普及了,尤其在一線大城市,大學生遍地都是。在一些招聘會可以發現,90%以上的都是大學生去找工作的,供應量大就存在競爭,競爭就會存在優勝劣汰,差的自然找不到工作。

但並不是所有的大學生找工作都那麼難,畢竟上了這麼多年學,沒有一點競爭優勢,誰還讀書呢?有些大學生大學期間,就參加社會實踐,有的甚至還創業。別人還在找工作的時候,人家已經賺了人生第一桶金。這才是真正的大學生,該有的樣子。


大學生就業難沒錯,但並不是所有的大學生就業都難!個人能力也很關鍵;上大學絕對沒有錯,學知識肯定也是對的,但要理論聯繫實際,真正學到知識,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拿到畢業證。社會也是一所大學,他學到的東西更加實際,所以即便離開學校,也不要忘記不斷學習,提高自己的競爭優勢。


小虎哥的世界


現在每年都有一大批大學畢業生進入社會投簡歷,應聘,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但是,社會上又盛傳這樣一句話:畢業即失業,大學生畢業後進入社會又面臨著就業難的問題。那麼,造成就業難得原因又有哪些呢?



1.學校專業知識陳舊,更新不及時

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但是一些學校仍然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專業知識沒有跟上社會潮流,這樣教出的學生大部分是高分低能,難以適應市場的要求。


2.大學生就業觀念不正

大學生就業不是到了大三才開始有思想準備,而應該在上大學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礎和就業準備。一年級瞭解自己的興趣方向,二年級查找自己感興趣的職業,三年級有目的提升職業修養,學習相關專業知識,彌補不足,四年級做好心裡準備,完成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

但是現在有不少大學生在大一大二都不太清楚自己的就業方向,大部分無所事事,甚至有的吃喝玩樂,對學習沒有興趣,在要畢業時才開始為自己的未來打算,這時候準備不足,為時已晚,當然難以得到招聘公司的青睞。




3.就業市場供大於求

每年市場上都會有大量的畢業生找工作,但是就業資源是有限的,人卻那麼多,供大於求,供需矛盾突出,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人才結構失衡。


4.學生缺乏培訓機會

一個應屆大學生進入一個崗位,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才能適應這個崗位的要求,但是,不少企業往往會拒絕承擔大學生就業後的在崗培訓費用,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數年工作經驗。

大學生就業難將是未來幾年持續存在的問題,這就需要大學生們結合當前社會實際,提高自身專業技能,符合社會發現要求。


子不語青爭靜


現在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困難,另一方面企業需要的人才又招不到,出現用人荒。這種結構性失衡根源是中國的教育體制出了問題。

一,出現的原因:

1,過於重視基礎學科教育,忽視了職業教育,成績好的學生都進了基礎大學,實在沒辦法才選擇職業教育學校,有社會的歧視和偏見在裡面。

2,而基礎學科大學培養人才的方向偏重學術性、研究性的。

畢業後學生眼高手低,殊不知這些學生進入社會後,需要一定時間的實踐和學習,才可以成為企業需要的人才。

二,解決之道,大力發展職業教育

1,吸引培養雙師型人才,既可以在學校當老師,又有企業管理經營的實戰經驗,知道社會真實需要的人才是什麼樣的,加強課堂教學和教案設計改革,教育就有了依據,不會出現培養方向的問題。

2,加強職業教育改革,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和社會認可度,在評職稱和晉升中,把學歷中本科、碩士、博士等和技能中初級工程師、中級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作為同等條件的考評標準,改變人們對於職業教育的偏見。

3,加強學分制改革:

a,把社會實踐,企業實習強制納入到學分裡,要想畢業除了修學校書本學習的學分,還要有一定比例的社會實踐、企業實習的學分。

b,實行終身學分制,上幾年班還可以再回到學校,這個時候盡入社會後對於學習領悟就會深刻!養成終身學習意識。


博諾思李俊樂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結合筆者自身情況,大學生就業比較困難其根源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一、學校方面

自從2000年國家全面停止了畢業包分配製度之後,大學生就業就轉向了校招和社會招聘。隨著大學課程不斷改革和全民教育的不斷普及,大學生在校人數逐年激增,大學校園一擴再擴,學校課程不再是小而精,除了特殊用人單位,沒有一門課程是教你如何在崗位上具體怎樣工作,自身的各種能力全靠自覺培養;隨著社會分工不斷完善和細化,大學課程不斷增多,其目的只是為了加強個人的知識儲備,細化的深入學習因人而異。

校招時,企業通常看中的是否有社團經歷、是否獲得某些獎勵、是否有某一方面特長、是否考取相關證書,能否勝任相關崗位工作,從而是否值得企業長期培養,畢業證不再說明太多什麼,進入工作崗位,才是自我能力提升和自我檢驗的開始。

而社會招聘方面又得與上屆乃至上幾屆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前輩們同臺競技,還要接受初高中升學時分流下來的同齡人的挑戰,可供挑選同時又適合的崗位愈發稀缺。

二、志願填報

在高考結束後,志願填報時,因為對未來缺乏規劃,社會分工愈加細化,各種新興行業層出不窮,過度追逐熱門行業,沒能結合自身興趣特長,導致所學專業並非興趣所在。

三、個人方面

沒有了老師的約束,沒有明確的考核,對於個人的人生規劃一頭霧水,甚至沒有概念。沒有早晚自習,沒有定時考試,習慣了填鴨式教育,放鬆自我要求,除了課堂知識之外,大部分時間沒有做好規劃,缺乏自律,不能充分利用學校平臺打造自身過硬的能力,缺乏社會實踐基礎,對於將來的就業沒有明確認知。

四、心理方面

畢業時,不能及時做好心理建設,不能快速完成身份的轉變,用穩健的心態去擁抱職場。自身期望與現實碰撞之後造成的巨大心理落差,不願面對現實,從基層做起,過分追逐大平臺。

五、專業不對口

相當一部分畢業生,畢業之後發現所學專業對口崗位稀缺甚至無用武之地,導致在一段時間內,不知道哪種工作適合自己,面對五花八門的職位,選擇困難。

種種因素疊加造就了就業難的問題。

以上五個方面就是筆者拙見。謝謝!

歡迎 關注收藏評論轉發,壹凡會與您不定時嘮一嘮,謝謝。


壹凡文創


先看個報道:

教育部數據顯示,今年高校畢業生預計達834萬人,再創歷史新高,被稱“最難就業季”。相比1999年88萬的畢業人數,20年時間增加了848%。

2019年上半年百度指數中求職相關關鍵詞的搜索量暴增。“找工作”“招聘”“招工信息”“失業金”等關鍵詞,近90天的搜索量分別同比上漲482%、492%、80%、122%。另一份調研數據顯示,65.6%的職場人認為今年找工作困難,就業壓力大。

新聞報道里,每年就業形勢都很嚴峻,就像GDP每年都會增長。

活了三十幾年,就沒有聽說過哪一年就業形勢不嚴峻的。但事實真是如此?

07年畢業那年,跟我一屆的學子也跟我有著同樣的迷茫,時常傳聞著畢業等於失業的話題。

真的相當的焦慮,讀過大學的人都知道,讀完根本不知道自己會什麼,能幹什麼。

面試也總要求你有一年以上的工作經驗。

問題是我才剛畢業?

哪來的一年?

我不就業哪來的工作經驗?

這是個死循環。

但事實是,6月份畢業,三月份我已經找到工作。。。籤的還是正式合同。

現在很多企業喜歡用沒畢業證,不能轉正糊弄大學生,

其實轉不轉正跟畢業證根本沒有關係,只是個老闆省工資獲取廉價勞動力的藉口。

而找工作技巧也只有一個,使勁投簡歷。

很多人說,自己投了20幾份才一兩個面試,甚至一個都沒有。

不打緊,我每天投20份以上,反正一件發送。

畢竟hr並不是每天都在看簡歷的,或許你看到招聘信息的時候,他已經招聘結束了。

運氣成分真的很大,哪怕這樣,我依舊在兩個月時間裡換了6份工作。

既然是試用,真的隨時都可以走。

試用是雙方的,最後我一次偶然的機會。

我進了體制,成了體制的合同工。

而同期,我班起碼有一半的同學,畢業也沒找到工作。

有些甚至畢業後一年都沒找到工作。

我的建議是:

工作先找,找到了不滿意可以立刻換,大部分人都無法畢業起薪就過萬

既然不能,選擇機會多的是,這樣的企業大把。

選擇工作也不一定要自己的職業,我看到很多同學都沒從事計算機工作。

照樣混得很好。

找工作只需要考慮三個要素:

1薪水

2是否有前途(日後的薪水漲幅)

3上班時常

我覺得第三點對於起薪不高,或者沒進bat等知名公司的人至關重要。

因為去破公司,低工資還996,可以說這輩子你已經完了,根本沒時間提升。

有閒的人,才有跨越階級的可能。

最後就是考慮是否考體制的問題了,

畢竟體制不用擔心35歲,和45歲的裁員潮,

這個就算你是985畢業的高材生,也躲不過的問題。


玄坤套路


大錢掙不來,小錢不想掙

網上有人問:為何現在的年輕人寧願做著2000的體面工作,也不願意做3500的服務生?

現在的大學生找工作不僅僅是看待遇了,而且還要看這份工作是否體面?當這份工作體面了,而待遇不是那麼高時,也有很多的人擠破頭皮的搶著幹,而服務生這個工作在他們看來不是那麼的有面子,或者說讓他們很丟臉面。

話說回來,為什麼現在的大學生就業比較困難?第一,不想工作。現在的大學生都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要麼是家裡的公主,要麼是家裡的少爺,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壓根兒沒想過自己工作的事情。第二,眼高手低。工作太難的,待遇太少的,工作不體面的等等,都不想去做,他們只想著能有一份簡單,待遇好,工作體面的工作。三,競爭太大。為什麼說競爭太大了呢?現在的市場上是人多,工作少。每年大學生畢業的人數高達幾百萬,從而造成了工作崗位緊張的局面。

不管原因是什麼,都應該提升自己的價值,這樣才不會被社會淘汰


行走的小薛


現在大學生就業難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大多數大學沒有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就業不是到了大四才開始準備,而應在讀大學(甚至是讀中學的時候)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礎。一年級瞭解自我,二年級鎖定感興趣的職業,三年級有目的提升職業修養,四年級初步完成學生到職業者的角色轉換。多數學生對職業目標相對模糊,沒有把興趣、愛好與自己所學專業很好結合。

大多數學生參加“人才交流會”是沒目標、沒準備,全憑碰運氣,結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沒信心,有信心的準備不足。大學生交流會對接成功率一般在 30%,解決這一問題,大學生在入學前(高中時期)就應做生涯規劃,在確定所學專業前,進行自我評估→生涯評估→職業選擇→職業生涯→路線選擇→確定目標→行動計劃與目標→執行→評估與反饋,做這樣一個流程運作,並在校期間進行不間斷的完善和補充,進而使自己與社會發展,所學知識與專業進步,自身潛力與將來職業發展能夠同頻共振。

2、“有文憑沒水平、有學歷沒能力”的大學生走上了社會

大學畢業生是就業的優勢群體,他們有思想、有知識,而且年輕,身體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於這些年來大學的一再擴招,導致大學生從生源的質量、培養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擁有“有文憑沒水平、有學歷沒能力”的學生走向社會。很多大學生專業知識不夠紮實,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很多畢業生對專業是一知半解,大部分還需要企業培訓來完善和提高,而企業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夠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間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一方面是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

3、大學生能力水平低下,特別是實踐動手能力不強。很多畢業生的能力停留在書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決實際問題就不行。很多學生為了能考上大學拼命學習,上了大學就不再認真學習了,對市場變化、社會變化關心度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應付考試了。

4、大學畢業生就業心態不好是造成就業難的另一方面。浮躁、急功近利的就業心態。主要表現在:一畢業就想拿高工資,謀好職位,出人投地,人為地造成就業難。

5、“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社會實踐證明,本、碩、博也將會連讀不利於人才的成長,發達國家對一些專業限制連讀,要求有兩年以上工作經驗,允許讀研。人才市場反映,近年來研究生與本科生同時進入市場競爭,碩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開始下降,就業難也已經凸顯。

6、大學生所學知識失去了時效性或不能在企業中轉化。企業反映,應屆大學生到崗工作,學什麼專業幹什麼工作,實際知識應用率不足非常低,而且多數學生表現出所學過的知識轉化不出來,不能變成自己在崗的實際能力。況且綜合素質不高,難以勝任更高層次與職位的需要。我國大學生一般崗位適應期需要1年左右才能獨立完成工作,而發達國家的大學生到崗適應期僅需2—3個月。

很多學生反映,在校學習的知識離市場需求較遠,要想在所學專業掌握更前沿的知識,還得自己通過上網、到書店、去企業、進圖書館、聽講座來補充新知識。大多數學生認為,在校學習多數精力都應付考試,考試結束後,知識都忘得差不多了。

7、當代大學生在就業期間既缺少社會、校方的指導服務,更缺乏對就業、擇業的自身研討,在走向社會前,大學生應象報考大學時應對高考準備一樣拿出更多精力和時間,形成研討習慣,分析人才市場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類及適用性,把握自身專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變化及企業產品的情況,知己知彼在充分調研分析後選擇地域、行業、企業來就業。

8、我國勞動力相對過剩會造成大學生就業難。我國每年需就業的人數達2000萬(2010年大學生630萬,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400萬,城鎮人口和新增勞動力1000萬)。以我國每年經濟增長10%算,每一個經濟增長1%帶來80100萬個就業崗位,每年還有近1000萬人失業。勞動力市場供大於求,帶來就業的壓力相對增大,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難。

9、片面的“人才觀”帶來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在我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等思想還是相當嚴重,造成廣大畢業生想往大機關、大事業單位、國企、等一些好的單位擠、都想往大都市裡走。一些偏遠的、艱苦的、小的單位、行業沒有人願意去,造成千軍萬馬擠獨木橋。

10、一方面是大學生有業不就,另一方面又是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每一個單位、企業,他們的人員結構都是呈金字塔型,他們分別由基礎人力、基本人才、管理人才、研發人才、決策者組成,越到上層,人員需求越少。如果每一位大學畢業生都想要往上走,需求量小競爭性大,那就業的壓力也就相當大。我國的毛入學率已超過22%,已經實現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的教育階段,大學教育更多的是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如果就業觀還停留在精英教育的思想上,認為大學生是天之驕子、棟樑之才,要在社會上謀求最好的職位,那就業也就相當困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