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不死,只是變成了另外的表現形式

自從金古黃梁以及眾多武俠創作群體消失之後,雖有溫瑞安巨俠獨撐大局,但這麼多年來溫巨俠以及團隊也只是在作品創作之外做些事情,目前為止,坑仍在,不曾填,但溫巨俠的作品已成經典,在此不做深度闡明。

武俠不死,只是變成了另外的表現形式

溫瑞安巨俠雖然有坑不填,但蕭秋水,四大名捕,方振眉,李布衣早已成為永恆,因此巨俠之名當之無愧。


許多俠友感嘆武俠已死,其實我個人認為武俠不死,只是變成了另外的表現形式而已。

第一,武俠的俠義元素被諸多網文頻繁運用,可以說隨處可見,無論是古風、現代、穿越,架空還是幻想等各類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似曾相識的武俠元素,正所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些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具有一顆公義,俠儀,道義之心,並能通過自己的能力伸張正義,雖名不稱之為俠,但實為俠義之舉。羅列一下人物即可看到,像劉子光,梅長蘇、範閒、徐鳳年等。


武俠不死,只是變成了另外的表現形式

慶餘年做為穿越架空題材的小說,裡面有太多武俠元素,我們也可稱之為武俠小說。


第二、武俠的諸多奇遇橋段被許多文學作品以影視作品頻繁使用,可以說是慣用手段,武俠被人稱道的主人公墜崖不死得奇遇、高人指點得逆襲、貴人相遇過難關等等不一而足,真可謂見怪不怪了。文如看山不喜平,但也不能全都一樣嬸兒地不平啊。別的不說,就說速度與激情裡的飛車墜海,看著真刺激,但結果一定是沒事兒。像我們這類從小就被武俠免疫的人群來說,這些都已經沒啥不得了的小場面了。

武俠不死,只是變成了另外的表現形式

速度與激情看似與武俠毫無關係,但裡面情節的設定,兄弟情義與動作場面總能讓我有看武俠的即視感。


第三、武俠的武打動作元素已經成為全世界影視都在運用的元素,這一點主要是中國香港的諸多動作導演和那一批動作演員奠定的基礎,此類人群因武俠電影而功成名就,同時也會不遺餘力的推動和發展武打動作這一空間,無限放大它的光彩。所以現在再看好萊塢或日本、韓國等電影,那裡面的動作場面也都有著濃厚的中國功夫的影子。

武俠不死,只是變成了另外的表現形式


武俠的世界不會因諸多大師的離開而寂寞,只會在大師們的肩上不斷創新,大放異彩,最終成為永恆。


武俠不死,只是變成了另外的表現形式

大師不在,武俠永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