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總督的權力非常大,管理龐大的3個省,為何鬥不過江蘇巡撫?

我是一個小書蟲


簡單來說,要看具體的總督和巡撫人選。

總督和巡撫都算是封疆大吏,是由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員,督撫制度也是明清時期地方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

總督起源於明朝正統年間,由於麓川之役,朝廷派出中央官員前往地方主持軍務,此後延伸出總督河道、總督漕運等各類總督,屬於非常設官員,事畢則撤。巡撫起源於明初的巡查官員,明初常遣尚書、侍郎、都御史等中央官員,巡行天下,撫軍安民,事畢覆命。後來中央覺得這兩種官職常設更好,於是總督和巡撫作為一個正式官職出現,併為清朝所繼承。

清朝的總督一般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事、行政大權,從雍正二年(1724年)設直隸總督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改盛京將軍為東三省總督,清朝大部分時間內主要有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和閩浙總督八大總督。

清朝的巡撫則一般只管一個省,為了避免掣肘,一般在總督駐地所在省不設巡撫,或者由總督兼任巡撫。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都是駐在江蘇境內,例外的原因就是掣肘。

從級別上來說,總督要比巡撫高。總督是正二品,加兵部尚書銜後達到從一品;巡撫是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後是正二品。

可總督和巡撫不是上下級的關係,雖然總督管轄的省份較多,級別也高於巡撫,但是巡撫並不隸屬於總督,他們都是直接向中央負責的,都可以向皇帝密呈奏摺。只不過很多事情巡撫需要在上報中央的同時上報總督,以示尊重。

當然,如果遇到巡撫告總貪汙謀反這種事,打死巡撫都不能告訴總督的,這就給巡撫鬥倒總督提供了契機。

八大總督中,兩江總督的地位是僅次於直隸總督的,直隸總督地處京畿,是疆臣之首;兩江總督則管控江南省(後分為安徽、江蘇二省)和江西省,掌管東南財富之地,進入近代後這兩個總督分別兼任南北洋大臣,更是地位顯赫。

越是重要之地,朝廷越是需要嚴加管控,直隸就在天子腳下,皇帝可以直接管控,兩江就遠了些,因此,朝廷必須要進一步削弱兩江總督的權力,其中一項,就是加入巡撫牽制。

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同在一省,儘管不在同一個城市,但消息要靈通得多,兩江總督有什麼大的動作,江蘇巡撫都可以知道地一清二楚。

比如康熙晚年的兩江總督噶禮在任上搞腐敗,在科舉上面撈錢,使得落第舉子不滿鬧事。

噶禮這邊派人鎮壓,那邊江蘇巡撫張伯行就上奏章給康熙,請求康熙親自定奪,康熙於是派遣欽差大臣徹查。

隨著調查深入,督撫開撕,張伯行上奏彈劾噶禮貪汙,噶禮彈劾張伯行貪汙。

最終的結果是噶禮革職,張伯行留任江蘇巡撫,總督敗下陣來。


平沙趣說歷史


說到兩江總督名稱的來源,很多人可能會以為兩江總督的江是因長江而來,但實際上兩江總督所說的江並不是長江的江,而是清朝初年江南省和江西省的江。

江西省我們都很熟悉,在此就不用介紹了,而江南省大家瞭解的就比較少了。

江南省是清朝初年所設置的一個省份,由現如今的江蘇和安徽構建而成,後來隨著歷史局勢的發展,才逐漸被拆分成了安徽、江蘇兩個省份。

原本兩江總督只管轄這兩個省份,但是在江南省被拆分成兩個省份後,兩江總督所統轄的省份卻由原本的兩個省份增加成了三個省份,分別就是江西、江蘇和安徽。


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的權力衝突

兩江總督的官邸所在地位於江蘇省當時兩大省會之一的的江寧,也就是我們現如今所說的南京。

而我們提問中所說的江蘇巡撫,官邸所在地則在江蘇當時的另外一個省會蘇州。

因為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的官邸都位於江蘇,所以在權力重疊之下,二者就發生了不少的權力衝突。

不過像提問中所說兩江總督鬥不過江蘇巡撫的話語我覺得是有些危言聳聽的,雖然說清朝中早期時兩江總督確實無法對江蘇巡撫進行太多的壓制,但是從整體上來說,兩江總督對江蘇巡撫仍然是保持著巨大優勢的,我覺得不能說兩江總督鬥不過江蘇巡撫,我們只能說,為什麼兩江總督拿捏不住江蘇巡撫?

至於在清朝時期品級、統轄範圍遠遠超出了江蘇巡撫一大截的兩江總督為什麼拿捏不住江蘇巡撫,其實主要跟清朝皇帝對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的權力分配以及定位有關。

在說到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之間的關係。

排在天下第二位置的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的地位非常崇高,單純論本身的官職來說,是正二品的官職,如果再加上清朝皇帝一般會給兩江總督授予的兵部尚書、右都御史加銜,那麼兩江總督的品級將會晉升到從一品的高度。

在清朝末年設置東北總督之前,清朝一共在全國各地設置了8個總督官職,這八大總督官職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

在這些總督官職中,要論地位最高者當屬掌管著天子腳下直隸省的直隸總督,而除了直隸總督之外,這些總督中重要性最大的就是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之所以能擁有這樣的地位,主要跟兩江總督掌管地區的富庶有關。

在清朝的所有地區中,最富庶的地區就是兩江總督所掌管的江蘇、江西、安徽等省份。

這些省份在古代屬於江南地區,自唐宋大量漢人南遷之後,江南地區肥沃的土地就得到了有效的開發,漸漸的,江南地區成為了天下糧食出產的中心。

這點在以糧食為重的封建王朝時期是最為至關重要的,因此我們就不難看出兩江總督的地位為什麼那麼高了。

而除了豐厚的糧食出產,江南地區還有著非常發達的商業以及鹽產業,種種的稅收,更加無形中增加了江南地區的財政稅收。

正是由於兩江總督所統轄地區的糧食出產、財政稅收佔據了整個清帝國的重中之重,兩江總督這才能排到了那天下第二的位置上。


兩江總督所掌握的軍權

在清朝時期,兩江總督同時掌握了軍權和政權,不過雖然兩江總督同時掌握了軍權和政權,但是總的來說,兩江總督的權力更多還是偏向于軍權方面的。

在軍權方面,兩江總督所掌握的權力是分為兩部分的,其中第一個部分就是直屬於兩江總督的督標,這是獨屬於兩江總督的部隊,只有兩江總督能調遣。


第二部分就是對所轄地區內其他部隊的調遣,如果情況緊急的話,兩江總督是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手續直接調遣巡撫(相當於省委書記)、提督(相當於省軍區司令)直屬的撫標、提標部隊的。

如果情況更加緊急一些的話,那麼兩江總督還可以通過獲得朝廷的授權調遣自己統轄內的其他綠營兵。

當然,無論情況再怎麼緊急,兩江總督都是不可能調遣得了八旗軍隊的。

兩江總督在江蘇的行政權上比不過江蘇巡撫

從總體上來說,清朝中早期的兩江總督實際上有點類似於現如今我們所說的大區司令。

不過兩江總督雖然能調遣巡撫和提督們的直屬軍隊、擁有著統轄巡撫和提督們的權力 ,但是在名義上,巡撫和提督卻並不是兩江總督的手下。

在名義上,兩江總督和巡撫、提督是站在一個水平線上的人物,他們的直接上司都是皇帝,只有皇帝才動得了他們,他們互相之間是產生了相互節制作用的。

如果巡撫和提督們有什麼不軌的行為,兩江總督是無法直接處理他們的,他只能通過上報皇帝來彈劾他們,而如果兩江總督有什麼不軌的行為,巡撫和提督們也可以通過上報皇帝來對總督進行制衡、彈劾。

不過因為這三者的地位不同,所以皇帝在處理他們地位關係的時候,一般首先會偏向於兩江總督,然後再偏向於巡撫,最終才是提督。

單純論軍權以及大範圍的統籌權來說,江蘇巡撫是根本比不過兩江總督的,但是如果要對比在江蘇省內的民政處理大權,兩江總督就比不過江蘇巡撫了。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皇帝不想讓總督擁有太過於龐大的權力。

要是如果總督既擁有了龐大的軍權,又擁有了龐大的民政權力,其實就跟唐朝時期的節度使差不多,將會對清朝皇皇帝的權力產生巨大威脅。

為了防止出現這種狀況,清朝皇帝才把各省份的主要民政權力分配給了巡撫們。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兩江總督拿捏不住江蘇巡撫的原因,究其根本,主要還是因為清朝皇帝覺得兩江總督的權力太過於巨大了,為了對其進行制衡,就給予了江蘇巡撫龐大的權力以及和兩江總督抗衡的地位,因此在清朝產生鉅變之前,兩江總督才遲遲無法完全壓制住江蘇巡撫。


孤客生


兩江總督還真被江蘇巡撫“幹掉”過!

總督參倒巡撫的比較多,畢竟,總督在朝廷地位更高一些。但是,巡撫也不都是軟柿子。在康熙年間,“兩江總督”噶禮和“江蘇巡撫”張伯行互參案,也是督撫之爭最嚴重的一次案件。

康熙五十年,辛卯江南科場案爆發,多名“文理不通”的鹽商子弟高中,學子們大鬧貢院。此時的兩江總督是噶禮,在他上任之初,就把原來的不聽話的江蘇巡撫、布政使、按察使全部彈劾下臺了。不過,出乎噶禮意料的事,康熙調來了更不好對付的“有清廉名聲”的張伯行。

此案爆發後,張伯行聽說噶禮向兩位監考考官索要50萬,便可保他們平安。於是,張伯行便參了噶禮一本。噶禮馬上反擊,告張伯行誣陷。同時,還拿戴名世的文字獄(在張伯行轄區印刷的)彈劾張伯行。康熙素來聽聞張伯行是清官,也知道噶禮做事太過張狂。於是,最後,噶禮被免職,而張伯行留任。

(兩江總督轄區,因為直管“兩江”(江西和江南),所以叫兩江總督。後來,江南省分成安徽(取安慶府、徽州府首字)和江蘇(取江寧府、蘇州府首字)。)

我們來說說總督和巡撫是怎麼回事。

總督和巡撫都是軍政事務全部都管的。所以,在清朝,如果一個總督只管一省的話,一般都是兼任巡撫之職。也有一些省只有巡撫,沒有總督(山東,山西)。如果,總督管幾省軍政事務,那麼下轄的幾省巡撫只管好本省軍政事務就行,總督對其下轄的所有巡撫都有“督權”(什麼事都能督管一下)。但是,巡撫並不是總督的直接下屬。巡撫作為地方大員,是一省三司官員直屬領導,也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

《清史稿·職官志三》:"總督。從一品。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

而朝廷對於總督和巡撫的職權,也分得不是很細,這就出問題了。朝廷對一省有詔諭時,也是先說把總督排前面,巡撫在後面。雖然,一般認為總督偏軍事,巡撫偏民政。但是,總督還真是全部都可以管的。省內有事上奏,也是要總督和巡撫聯名上奏。不過,這可苦了三司官員,當督撫鬧矛盾時,他們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也是因此,總督和巡撫肯定會掙權,總督和巡撫不對付也是常有的事。為了避免矛盾,一般不會讓總督和巡撫同駐一個城市。

不過,全國有總督與巡撫同在一城的例子依然有四個:湖廣總督與湖北巡撫駐武昌;兩廣總督與廣東巡撫駐廣州;閩浙總督和福建巡撫駐福州;雲貴總督與雲南巡撫駐昆明。

統管江西和江南(後分為安徽和江蘇)的兩江總督就駐在江蘇南京(江寧),而江蘇巡撫卻是在蘇州。而且,為了緩和兩個地方大員的矛盾,管理朝廷的錢袋子。朝廷在江蘇省特意設置了兩個布政使(一般省只有一個布政使)。這兩個布政使分別協同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

江蘇省的兩個布政使:蘇州布政使,轄"蘇,松,常,鎮,太五府州\

勇戰王聊歷史


兩江總督PK江蘇巡撫,誰厲害?



1.兩江總督。

兩江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絕對是實權派,非一般人所能勝任,能夠擔任兩江總督,是很多清朝為官者一生的嚮往,兩江總督管理的地域範圍非常大,總管江蘇包括今天的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官至從一品。在封建社會,一品大員那可是非常稀少的。在清朝,兩江總督實際上是管轄現在的三個省區域,為什麼呢?在清初的時候,江蘇(含今上海市)和安徽兩省轄地同屬江南省,又因為兩江總督管轄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務,因此號稱兩江總督。在太平天國運動之前,由於滿清政府根本不信任漢人,所以兩江總督這個重要的職務一直又滿族人來擔任,後來隨著滿漢的不斷融合,滿洲人都漢人也開始逐漸信任,所以後來不斷有漢人擔任這一職務。從1665年到1911年,近三百年時間,有影響的漢人歷代兩江總督我們基本都耳熟能詳,如於成龍、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都曾擔任過兩江總督,作為漢人代表,他們都是能力過人的清代重臣。



2.江蘇巡撫。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的是督撫制。當時全國劃分為23個省,每個省設一名巡撫,巡撫是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長官,職位職責類似於現在的省長。作為巡撫,一省之內的所有民政大小事務都統歸他管理,所謂民政事務,就是剔除軍事事物以外的其他所有事務,例如發展經濟、治理地方秩序、水利建設、農業建設等等都歸巡撫管理,可見巡撫的權利也是非常大的,至少在他管轄的省區內,擁有絕對的地方管理話語權。



3.到底誰厲害?

單純按照管轄地域範圍這個標準來看,總督權力比巡撫大得多,但是,總督與巡撫之間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也就是說,總督根本管不著巡撫,二者不是領導和被領導的關係。總督和巡撫都是對上直接聽命於皇帝,只對皇帝的話負責,別人無權指揮。兩者的不同是總督可以管數省,側重軍事,巡撫只管一省,側重民政。兩個人都是皇帝的親信,但是皇帝為他們做了不同的分工,所以說,從職位上來說,他們誰也治不了誰。當時的清朝,全國設八大總督,分別為直隸、兩江、閩浙、湖廣、陝甘、四川、兩廣、雲貴總督,正是這些分佈在全國各地的總督和各地的巡撫,組成了清朝較為成熟的封建王朝管理網絡。


智者說歷史


在清朝,九大總督的職責相較於明朝更加重要,是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不過,這九地總督的設立時間,卻有著前後之別。在九大總督中設立最早的,並且擁有著明確職權的,就包括兩江總督,兩江總督正式設置於康熙21年。

管轄三省之地的兩江總督之所以在九大總督中設立較早,其實與當時的歷史進程有關,以前的兩江地區,其實指的就是現在的江蘇、江西,還有安徽、上海這一片地區。

兩江總督所管轄地圖

為什麼清政府會率先設立這裡的總督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裡是清朝的“錢袋子”,是清朝最重要的賦稅之地。這片地區從前幾個朝代開始,就已經非常繁華,經過上千年的開發,江南地區,在明清之際,已經成為典型的魚米之鄉、富庶之地。

根據史料記載,清朝國庫1/3之巨的收入來源,來自於兩江地區。這樣一個繁華之地,在清軍入關以後,肯定要最先掌握在自己手中。當然,在設立總督的時候,既要防止總督的權力過大,也要避免他們難以發揮自己的職責。因此,直到康熙21年,兩江總督的名稱、所轄區域和制度才正式完善。

清朝總督舊照

為什麼兩江總督所管轄的轄區又包括了江西、江蘇、安徽這三個大省呢?這與當時兩江地區的地理位置有重大關係,這三座大省相較於其他中原地區,它們到京城的距離更為遙遠。

同時,他們在地理位置上又極具優勢,這裡有長江作為屏障,又有險峻的山川,讓三省之地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另外,江蘇在清初擁有著龐大的人口規模,從這裡所收取的賦稅和募集的兵源,可以更好的幫助清朝爭奪天下。

總督與巡撫畫像

由於以上這些原因,兩江總督這個職位極為關鍵,甚至能夠決定清王朝的前途命運。因此,清政府在選用人才的時候,會更加小心。當然,清廷中央肯定要限制兩江總督的權力,防止其尾大不掉,也是應有之義。

因此,兩江總督轄區內還專門設立了單獨的巡撫職位。所設立江蘇巡撫的目的自然很明確,就是對總督進行掣肘,防止總督一家獨大,對總督進行監督管理。

清朝官職表

兩江總督掌握著兵權,而巡撫又要對總督起到監管的職責,在歷史上也有不少人疑惑,這兩者的官職到底讓誰擁有著更大的權力呢?

首先從兩者的官職上來看,兩江總督在加任兵部尚書以後,在當時是從一品的官階;而江蘇巡撫即便是加任了兵部尚書,也僅是一個正二品的官階。

這樣一看,總督的官職要高於巡撫,巡撫似乎該聽總督的話。不過,這其實是一個想當然的誤解,巡撫和總督,其實都是直接聽命於皇帝的。因此,總督和巡撫雖有級別不同,卻並無從屬關係,更不存在誰聽命於誰的情況。

兩江地區地圖

其次,他們所管理的職責也有所不同,總督雖然也有民政之權,主要負責的卻是兩江地區的軍事,而巡撫在這裡的工作,更側重在了當地的民政上,這樣就有效的將總督的權力分割開來。不過,清初之際,天下尚未平定,武官職權確實要高於擔任巡撫的文官,所以,一般而言,總督的權力確實是要高於巡撫的。

也正因為如此,皇帝設置江蘇巡撫一職的目的,就是為了限制總督的權力,所以,雖然總督管轄著更大的疆域,雖然總督的品級更高,但是,由於清廷處心積慮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總督遠算不上在兩江之地一手遮天,他依然要受到江蘇巡撫的節制。


鳶飛九天2018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總督和巡撫的區別

清代的總督,官階為正二品,一般來說,一個總督要管好幾個省,相當於今天幾個省的省委書記。最重要的總督是直隸總督,管理的是今天的河北一省,由於北京就在這裡,所以是最重要的。

其次就是兩江總督,管理的地盤包括了今天的江蘇、安徽、江西、和上海這四個地方。而清朝可以說基本上三分之一的財政收入都來自於江南行省,可見兩江總督的重要性。通常來說,能夠擔任兩江總督的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也是整個朝廷中的大員,是典型的封疆大吏。

而巡撫相對於總督來說就小多了,巡撫只管一個省,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官階從二品。

對於清朝來說,總督有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管理今天的四川省和重慶市)、閩浙總督(管理今天的浙江和福建兩省)、雲貴總督(管理今天的雲南和貴州兩省)、湖廣總督(管理今天的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四省)、兩廣總督(管理今天的廣東和廣西兩省)。

從清代的行政上來說,巡撫不歸總督管理,兩者都直接對中央負責,不存在上下級的關係。

一般來說,巡撫不會去對抗總督

但是畢竟總督也是正二品的大員,能夠當上總督的,基本上以後到了朝廷都是一品大員的節奏。對於巡撫來說,雖然對抗總督,總督也不能把他直接給撤了或是怎麼著,但是畢竟是得罪了一個大員,以後就不好混了。

在清朝的官場來說,能夠混到總督這個位置的,要麼是能力超強有大功的哪種,如曾國藩、左宗棠這樣的,要麼就是苗正根紅的滿清八旗出身,在朝中的勢力盤根錯節,甚至跟皇帝的關係都非常好的哪種。所以如果一個巡撫要出來對抗總督的話,他也要想下自己得罪的就不是一個總督那麼簡單的事情,而是得罪了朝中一群人的問題。

很多時候也架不住三人成虎,今天得罪了總督,可能不會有直接的影響,但也架不住朝中總督一邊的人天天在皇帝面前說自己的壞話,那天隨便找個理由就辦了自己,畢竟,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呢?

再說,我混到一個巡撫容易麼我?縱觀清朝的巡撫,基本都是五六十的人了,可以說年輕的時候寒窗苦讀了多少年,萬里挑一地考上了進士,然後在官場要混多少年,打點多少關係,費了多少腦汁,還要有多麼好的機遇才能有今天的位置呢?再說了,今天的位置,生活的非常好,天天有人給我送錢,下面的官員也一堆,帶著大家一起發家致富,也是獲得愜意呀,幹嘛要跟總督過不去呢?

所以在整個清朝來說,巡撫對抗總督的事情是非常少的,題目所說的總督鬥不過巡撫,應該是指的康熙晚年發生的辛卯江南科場案。

辛卯江南科場案

在這場案件中,是巡撫鬥贏了總督,但是這裡面也牽扯到了一個王朝的根本。

科舉制是隋唐以來歷代王朝的統治基礎。其實王朝的統治者並不怕農民造反,他們怕的就是農民和知識分子聯合在一起造反,這就要了命了。所以他們要不讓知識分子造反,怎麼辦呢?就搞科舉了,給知識分子一個往上的通道,雖然你考上的概率很低。低到什麼程度呢?就拿江南行省的情況來說,3年一次,一次取100人左右。要知道,這100人是在今天的江蘇、安徽、江西再加上海這四個地方3年下來才錄取100人的,這可比今天北大清華錄取的概率還要低很多了。今天來說,北大清華在這四個地方每個地方的錄取人數都不止100人,而且是每年,清代科舉一般是3年一次。

所以絕大多數人會考不上,考不上怎麼辦?就跟鴉片一樣,讓你繼續考,考到你頭髮白了人也老了,或許還是考不上,但是沒關係,這個時候你人已經沒用了,就算去跟著造反,能有多大作用呢?

再者,朝廷也需要人才,通過科舉考試的都是國家最好的人才,把這些人為朝廷所用,朝廷自然就能夠江山穩固了。

所以歷朝對於科舉都是非常重視的,如果出現了作弊案件,那也不管是誰,查出來都是要倒大黴的。清朝允許官員貪汙腐敗,但是在科舉上是不允許的,畢竟朝廷也不能拿著大量的官員的名額,去給那些草包把,再說,如果真的這也能作弊,那讀書人也自然會對朝廷失去信心,也就會跟著去造反了,這是統治者最不願看到的。

事情是發生在康熙晚年的江南科考舞弊案件,當時的兩江總督是噶禮,為滿洲正黃旗董鄂氏人,他的母親當過康熙的奶孃,所以康熙對噶禮還是相當看重的。噶禮仕途也非常順利,一路就當到了兩江總督。

而噶禮卻非常地貪婪,他覺得科考來錢來的快,就夥同京城來的兩個考官共同製造了江南科考的舞弊案件。

當時放榜出來,考上的基本都是一些富家子弟,不學無術的居多,而很多飽讀詩書的江南學子卻榜上無名,頓時引起了公憤,便開始鬧事。

事情傳到了康熙那裡,他就派戶部尚書兼任了欽差大臣到江南來徹查科考舞弊案件,協助他的就是江蘇巡撫張伯行。

張伯行比較公正廉明,發現了噶禮從中貪腐的一些證據,就上奏彈劾噶禮。康熙比較偏袒噶禮,畢竟也是他自己人,就覺得巡撫彈劾總督是有失體統的事情,就把事情往張伯行結黨營私,誣告上級的方向處理。

很快這個事情就在江南傳開了,學子們義憤填膺,憤憤不平,事情也就越鬧越大了。最終查出來還是噶禮確實有貪腐的行為,而張伯行也堅定地認為此次可靠存在舞弊,並義正言辭地上書康熙。最終康熙也察覺其中噶禮確實存在貪腐行為,就免去了噶禮的總督職務,張伯行繼續當巡撫,就此了事。

這就是巡撫鬥贏了總督的事件。

也只能說,這是個特例,在整個有清一代,這種事情發生的情況非常少,哪怕是巡撫佔盡了道理,最終也仍然是總督獲勝的概率更大,畢竟總督的後臺都是非常硬的,往往就是皇帝本人。

所以即便是這次的科考案件,也不能說是巡撫贏了,只能說是形式上贏了,但實際並沒有贏罷了。


老威觀史


滿清立國之後,為了管轄如此龐大的疆域,共設了八大總督之位,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直隸總督還有大家同樣耳熟能詳的兩江、雲貴、陝甘、兩廣、湖廣、閩浙、四川,這八大總督享有極大的權力,可以說在他們的地界,他們就是王法。


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清政府真的會容許他們把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當成自己的嗎? 顯然不會。這裡面級別最高的當屬直隸總督,略低於直隸總督的便是兩江總督,兩江總督為何如此厲害,居然可以穩壓雲貴、陝甘、兩廣、湖廣、閩浙、四川,它厲害就厲害於它管的地方對清朝非常重要。

什麼樣的地方才會對一個國家至關重要?一般來說,三種地方,一種是軍事要塞,有它和沒它,區別可以說天上地下,比如說北宋的燕雲十六州就屬於此類,還有一種是具有重要政治價值的好地方,敵人要是佔據了這裡,就容易鼓舞敵人的士氣,我方要是失去了這裡,將會對我方士氣產生災難性的影響,這裡舉例可以是三國時期的長安對於一出祁山的蜀漢的價值。 這第三類就是它具有極為強大的經濟和文化效益的地區,有這個地區可以緩解糧食和經濟以及人才的危機,符合第三類的當然是當年的江蘇和江西,所以這也是為何兩江總督府被稱為兩江的原因——一曰江蘇,一曰江西。


但我們都依稀記得,兩江總督府管三個省啊,但這其實有誤會,由於江蘇省實力實在太強了,康熙朝稱之為江南省,這個江南省勢力太強了,清朝便將江蘇一分為二,割裂出來了安徽省,但是我們都知道,在現代江蘇江西還有安徽這三個省都向來是經濟大省同時又是文治大省,每年都會出許多高考狀元,在這裡擔任總督簡直不要太有前途,政績那是隨便撈撈就有了——古代轄地如果有讀書人中了秀才以上的功名便算有政績,擱在江蘇安徽和江西這兒,讀書人怎麼會少呢?

江蘇安徽和江西除了都是文治大省外,它們的經濟也非同一般,清政府的財政收入的大部分也得依靠這三省,這三省人煙稠密且又都是產糧區,在兩江做總督可以說是清朝做官的夢寐以求的好職位了,歷代清朝在此擔任兩江總督的大都是名臣,都很有政績——比方說大清第一清官于成龍,他後來就被康熙皇帝任命為兩江總督。

按理來說,在兩江總督的地界,應該沒有官員敢來和兩江總督對著幹,但萬事無絕對,兩江總督這樣的封疆大吏有些時候確實會被江蘇巡撫為難。


聽上去確實非常稀奇,堂堂兩江總督,怎麼會收到江蘇巡撫的刁難呢?這就要介紹一下江蘇巡撫了,他是省級長官,那必然會干預江蘇省的許多事物,這本來不錯,但問題是兩江總督也在江蘇省內,你巡撫衙門總攬江蘇省大事了,那我兩江總督府也在你江蘇省內,我還要聽你巡撫衙門使喚嗎,而且江蘇巡撫衙門在蘇州,理論上江蘇省省內應該有的所有州府,而兩江總督府設在南京府,理論上江蘇、江西、安徽三省都受他的管制。

看出來哪裡不對勁了嗎?一個江蘇居然有兩個中心:蘇州是巡撫衙門,理論上要管整個江蘇省,不然幹嘛叫江蘇巡撫衙門哩,但是在南京又有一箇中心“兩江總督府”那江蘇省一旦有什麼事情,是去找蘇州呢,還是去找南京呢?


有人說既然這樣巡撫衙門難道不能直接受兩江總督府的節制嗎,答案是,歷史上他們真的不受對方節制。巡撫衙門也好,總督衙門也罷,他們都是單獨向朝廷彙報情況的,不存在相互同屬關係。

清朝立國之初,為了方便作戰才設立的八大總督,真以為清朝不害怕這八大總督權力過大而真的成為了獨立的法外之地,也就是一開始說的那種在他們的地界,他們就是王法這種局面嗎?顯然不可能,尤其是江蘇省這種清朝經濟文治命脈根本之地決不能讓同一個聲音完全掌握,即留一個蘇州的江蘇巡撫衙門,又備一個南京的兩江總督府,這是一種比較雞賊的做法,一方面使得兩江總督大權在握,可以更好的宏觀調控,但另一方面也防止了兩江總督府欺上瞞下,擁兵自重。


夏目歷史君


兩江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別的封疆大吏之一,位列九大總督中第三名,僅次於東三省總督和直隸總督。它主要負責總管江南和江西兩省的軍民政務,省府位於南京。其中,江南省的轄地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蘇、安徽和上海市。

通常情況下,兩江總督的官階為正二品,但可以通過加銜兵部尚書高配至從一品。在清朝歷史上,先後共有98任兩江總督,其中比較出名的有于成龍、林則徐、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

江蘇巡撫,最開始叫做應天巡撫,駐蘇州,管轄江蘇、上海和安徽全境。等到康熙六年時,康熙覺得江南省規模和實力過大,於是將江南拆分為江南江蘇省和江南安徽省。

其中,“江蘇”這個名字取自當時江蘇省內最大的兩個府城“江寧府”的“江”和“蘇州府”的“蘇“;安徽則取名“安慶府”的“安”和與“徽州府”的“徽”。

此後,江蘇巡撫就只負責管理江蘇省的民政、軍事、吏治、刑獄等事務,其官階為從二品,但可通過加銜兵部侍郎高配至正二品。



從這層意義上說,兩江總督不僅官階要高於江蘇巡撫,其管轄的地盤也要遠大於江蘇巡撫,所以其擁有的權力和地位,明顯要高於江蘇巡撫。

再加上清朝前期,總督多為滿人擔任,巡撫多為漢人擔任,所以正常情況下,江蘇巡撫是決計不敢去挑戰兩江總督的權威。

但是,按照清朝官制,巡撫和總督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他們都直接聽命於皇帝,直接向皇帝彙報工作,甚至可以秘密向皇帝遞交密摺。

換句話說,巡撫也有權力監督和彈劾總督。在這種背景下,兩江總督的權力和地位雖然高過江蘇巡撫,但它卻管不了江蘇巡撫。

同時,在清朝前期,如果總督和巡撫之間真發生矛盾,皇帝一般會各打五十大板。所以為避免兩敗俱傷,總督和巡撫基本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即便有爭鬥,也是在一定範圍之內,或者是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很少會鬥個你死我活。

也正因為此,在清朝前期的時候,除了康熙五十年時,江蘇巡撫張伯倫彈劾兩江總督噶禮收受賄賂這個事情外,基本上沒有發生過江蘇巡撫和兩江總督大規模相鬥的事情,並且從明面上,也都是江蘇巡撫禮讓兩江總督,甚至一旦江蘇巡撫有空缺,原則上也是先有兩將總督提出備選人選上報朝廷。



但是,等到清朝中後期時,尤其是中英《南京條約》的簽訂和天平天國運動的興起,導致東南地區戰事不斷,而且上海也成為全國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華洋雜處,是江南財富集中之地,導致兩江總督所擁有的權力越來越大,在這種背景下,朝堂免不了要考慮對其進行限制。

當時,江蘇田糧鹽稅,當天下之半,是朝廷的錢袋子。在兩江總督已握重兵的情況下,如果再把江蘇的財權給他,很容易讓他藉著這個亂世形成自己的勢力範圍。等到他有了槍桿子和錢袋子,一旦有異心,誰還能制衡得了他?

在這種背景下,朝廷就只讓兩江總督管江蘇的軍事,不涉足江蘇省的任何經濟民政。同時,朝廷還特意挑選一些威望和資歷都非常顯赫的人來擔任江蘇巡撫,藉以制約兩江總督。比如,在曾國藩擔任兩江總督之時,朝廷特意讓和他齊名的李鴻章來擔任江蘇巡撫。

甚至而言,在兩江總督和江蘇巡撫發生矛盾時,朝廷還會故意偏袒江蘇巡撫。也正因為朝廷對兩江總督的種種制約,這才讓江蘇巡撫的地位,開始超過兩江總督,這也導致後來兩江總督時常鬥不過江蘇巡撫的現象。


我是趙帥鍋


關於總督和巡撫的文章我寫過很多,關於兩江總督的和江蘇巡撫的我也寫過,為了展示自己的知識儲備,我來講講這個問題,順便普及一筆總督和巡撫制度。

清朝總督制下的兩江總督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兩江總督是影視劇中最常見的總督,在清朝當官沒有當過兩江總督,那就不是成功的官員,在清朝有影響力的兩江總督多達八十多位,晚清四大名臣,更是輪著班的當兩江總督。

在清朝的總督中,主要有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四川總督、閩浙總督、雲貴總督、湖廣總督、兩廣總督和陝甘總督。

這幾位總督實際承擔的是清朝地方政務管理的重任,總督是管理一省到多省的行政、經濟及軍事的總督,“掌治軍民,總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以陝甘總督為例,其全稱是總督陝甘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茶馬兼巡撫事,原來是個臨時性的職務,在清朝時期成為定製。

一般來說,總督的官階為正二品,但是正常情況下都會加兵部尚書銜,從而官至從一品。

像兩江總督這樣的,打底就是從一品官員,清朝八大總督,都是腰間盤,憑啥是兩江總督這麼突出?因為除了直隸總督,下來就是兩江總督。

所謂兩江總督,不是大部分認為的現在江蘇和浙江省,而是當時江西生和江南省,江南省後來被拆分為現在我們知道的江蘇和安徽。也就是說,清朝時期的兩江總督的轄區,包括了現在的江蘇、安徽、江西在清朝時期都是較為富庶的地區,一直有天下賦稅,一半出自江南的說法,作為這樣的繳稅大戶,清政府自然是十分重視的。

兩江總督也大多數是位高權重,深受清廷信任的人物。

清朝巡撫是一個什麼樣的官,巡撫和總督比誰更大?

其實,上文所清代的總督制,實際是不全面的,真正清朝的地方制度應該是督撫制度,既有總督,也有巡撫,兩者相互牽制。

巡撫名稱的由來是"巡行天下,撫軍安民",通常來說,巡撫只掌管一省事務,在轄區上沒有總督大,還有重疊之處,官階上來說,也比總督小半級,正常巡撫是從二品,加兵部侍郎銜後,就是正二品。

怎麼看,巡撫都像是總督的小弟,實際上總督和巡撫之間並不是,還真就不是以品級和轄區來分大小的。

一般來說,巡撫和總督之間的關係是微妙的,兩者都是直接對中央負責,並不存在直接的上下級和隸屬關係。

也就是說,總督雖然比巡撫看起來大那麼一丟丟,但是沒有直接隸屬關係。

在區分總督和巡撫的時候,有人以總督掌握軍權,而巡撫官民事,這是不恰當的,兩者都有一定的軍權,在職能上也多有交叉。

可以說,督撫制存在總督和巡撫,並非為了區分而設立的,而是為了建立兩套地方行政體系,然後進行相互牽制,除了督撫外,清朝在地方還設置掌管八旗的將軍,和掌管綠營的提督,在品級上,四者相差不多。

一個系統造反後,往往是其他幾個系統過來圍毆你。

當然,這四個傢伙要是同城的話,是很麻煩的事情,一般來說都會刻意避開,一般設立總督駐地的地方,都不設巡撫,設立巡撫的地方,基本很少有總督。

所以,巡撫即使沒有總督官大,但是也不虛他。

江蘇巡撫是如何幹倒兩江總督的?辛卯江南科場案瞭解一下!

辛卯江南科場案刻意說是科舉制建立以來最大的一個科場舞弊案,牽連甚廣。

康熙五十年的時候,兩江總督噶禮是滿洲正黃旗董鄂氏人,本身家世顯赫,再加上其母親當過康熙皇帝的乳母,所以,噶禮的仕途一帆風順,不久被調任兩江總督,在兩江總督任上,仗著康熙的寵信,因此在兩江總督任上作威作福,為害一方。

當年康熙親自挑選兩個有名望的京官到江南主持鄉試,噶禮深知科舉舞弊來錢之快,因此當兩位主考官到達江南的時候,噶禮就動了歪腦筋。

等到放榜的時候,才知道中舉的大多是揚州有錢人家的子弟,有的考生竟然連文理都不通,隨後蘇州生員聚會,開始鬧事,在古代讀書人的事,那都是大事。

隨即噶禮派兵前去鎮壓,但是當時身份江蘇巡撫的著名清官張伯行隨即給康熙上奏章,表明事態的嚴重性,希望康熙定奪,隨後主考官左必蕃也上奏,說可能是漏題了。

康熙得知事態的嚴重性後,派遣戶部尚書為欽差大臣,會同兩江總督噶禮和江蘇巡撫張伯行等人一同徹查科場案。

結果就引發了江蘇巡撫張伯行與兩江總督噶禮的爭端,在有一定證據的情況下,張伯行就上奏彈劾兩江總督噶禮,而康熙幾乎接到的是兩封奏摺,另一封就是噶禮彈劾張伯行的。

當時康熙皇帝接到彈劾奏摺後,十分惱怒,認為督撫互相彈劾,有失體統,因此將兩人一塊免職,此案繼續審理。

關於張伯行與噶禮之間的鬥爭也呈愈演愈烈之勢,當時康熙以為噶禮沒有參與貪汙,而張伯行結黨營私,誣告噶禮,此案的基調就朝這個方向發展。

當時主審此案的戶部尚書,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此作罷,結果引發江南學場震動,人心不穩,甚至聚眾鬧事,四處張貼揭貼,傳唱歌頌張伯行的歌謠,要求朝廷留任張伯行。

經過重重審理,康熙和主審的官員,就想告張伯行一個誣告的罪名,然後判噶禮無罪,給皇帝一個臺階下,然而張伯行真就一點沒有給這個面子,上奏摺表示:江南科場舞弊案發展到今天,加入朝廷枉法不懲治首惡,那大清的刑律也就名存實亡了。

最後康熙下定決心,下旨噶禮革職,免於嚴查深究,而張伯行留任江蘇巡撫。也就是所謂的兩江總督鬥不過江蘇巡撫了。

總結:

可以說,不是兩江總督鬥不過張伯行,而是貪汙受賄的兩江總督鬥不過清官江蘇巡撫。

這裡面的還涉及到滿漢之爭,等等因素,可以說,晚年的康熙早就沒有了當初的進取之心,一味的粉飾太平,最終導致晚年政治腐敗,朝綱混亂。

我將其稱之為,老年皇帝病,皇帝到老年,和在位時間過長後,皇帝就會犯的病,聖祖也難逃此病。


史論縱橫


明清兩朝皇權進一步加強,丞相制度被取消,百官直接對皇帝負責;地方上軍政兩權分立,各自對皇帝本人負責。主管軍事的一般為總督,主管民政的一般為巡撫;總督可管數省軍事,而巡撫只管一省民政。用今天的說來說兩江總督相當於南京軍區總司令,江蘇巡撫相當於江蘇省省委書記,二者並非隸屬關係,故兩江總督無法完全節制江蘇巡撫。

宋朝之前,地方行政長官是一手抓軍權,一手抓治權,兩手都抓得緊。軍政統管會導致地方長官變成先秦時代的諸侯國國君,地方做大而架空中央,或者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最終發展成地方割據。 唐朝的節度使制度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各地節度使對管轄的地方有軍政兩權,最終變成了土皇帝;不再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節制,還能起兵反抗中央。

宋朝吸取前朝的治國經驗,將地方的軍權與治權分開,軍事長官與行政長官各自對皇帝負責,相互之間有協作的義務,但沒有隸屬的關係。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的是督撫制,當時全國劃分為23個省,每個省設一名巡撫,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長官。總督權力比巡撫大得多,但與巡撫之間沒有直接的隸屬關係,總督和巡撫都是對上直接聽命於皇帝。總督可以管幾個省的軍事,而巡撫只管一省的民政,值得一提的是巡撫手下也有武裝力量,類似於今天的警察部隊。

兩江總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安徽、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官秩從一品,如果加上。 最開始兩江總督管理江南省、江西省兩省軍政民務,故起名為兩江總督,後來江南省拆分成江蘇省、安徽省兩省。于成龍、林則徐、裕謙、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劉坤都擔任過兩江總督之職。

巡撫一詞來源於“巡行天下,撫軍安民”,是明清兩朝主管一省軍政的地方行政長官。巡撫一般的官階是從二品,如果加上兵部侍郎銜則是正二品。江蘇省是清朝的糧食賦稅重地,故皇帝對此地的治理十分重視,兩江總督雖然高於江蘇巡撫,為了權力的平衡和皇權的穩固,江蘇巡撫的權力遠遠大於一般行省的巡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