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总督的权力非常大,管理庞大的3个省,为何斗不过江苏巡抚?

我是一个小书虫


简单来说,要看具体的总督和巡抚人选。

总督和巡抚都算是封疆大吏,是由中央直接任命的官员,督抚制度也是明清时期地方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

总督起源于明朝正统年间,由于麓川之役,朝廷派出中央官员前往地方主持军务,此后延伸出总督河道、总督漕运等各类总督,属于非常设官员,事毕则撤。巡抚起源于明初的巡查官员,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等中央官员,巡行天下,抚军安民,事毕复命。后来中央觉得这两种官职常设更好,于是总督和巡抚作为一个正式官职出现,并为清朝所继承。

清朝的总督一般统管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大权,从雍正二年(1724年)设直隶总督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清朝大部分时间内主要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和闽浙总督八大总督。

清朝的巡抚则一般只管一个省,为了避免掣肘,一般在总督驻地所在省不设巡抚,或者由总督兼任巡抚。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都是驻在江苏境内,例外的原因就是掣肘。

从级别上来说,总督要比巡抚高。总督是正二品,加兵部尚书衔后达到从一品;巡抚是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后是正二品。

可总督和巡抚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虽然总督管辖的省份较多,级别也高于巡抚,但是巡抚并不隶属于总督,他们都是直接向中央负责的,都可以向皇帝密呈奏折。只不过很多事情巡抚需要在上报中央的同时上报总督,以示尊重。

当然,如果遇到巡抚告总贪污谋反这种事,打死巡抚都不能告诉总督的,这就给巡抚斗倒总督提供了契机。

八大总督中,两江总督的地位是仅次于直隶总督的,直隶总督地处京畿,是疆臣之首;两江总督则管控江南省(后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和江西省,掌管东南财富之地,进入近代后这两个总督分别兼任南北洋大臣,更是地位显赫。

越是重要之地,朝廷越是需要严加管控,直隶就在天子脚下,皇帝可以直接管控,两江就远了些,因此,朝廷必须要进一步削弱两江总督的权力,其中一项,就是加入巡抚牵制。

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同在一省,尽管不在同一个城市,但消息要灵通得多,两江总督有什么大的动作,江苏巡抚都可以知道地一清二楚。

比如康熙晚年的两江总督噶礼在任上搞腐败,在科举上面捞钱,使得落第举子不满闹事。

噶礼这边派人镇压,那边江苏巡抚张伯行就上奏章给康熙,请求康熙亲自定夺,康熙于是派遣钦差大臣彻查。

随着调查深入,督抚开撕,张伯行上奏弹劾噶礼贪污,噶礼弹劾张伯行贪污。

最终的结果是噶礼革职,张伯行留任江苏巡抚,总督败下阵来。


平沙趣说历史


说到两江总督名称的来源,很多人可能会以为两江总督的江是因长江而来,但实际上两江总督所说的江并不是长江的江,而是清朝初年江南省和江西省的江。

江西省我们都很熟悉,在此就不用介绍了,而江南省大家了解的就比较少了。

江南省是清朝初年所设置的一个省份,由现如今的江苏和安徽构建而成,后来随着历史局势的发展,才逐渐被拆分成了安徽、江苏两个省份。

原本两江总督只管辖这两个省份,但是在江南省被拆分成两个省份后,两江总督所统辖的省份却由原本的两个省份增加成了三个省份,分别就是江西、江苏和安徽。


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权力冲突

两江总督的官邸所在地位于江苏省当时两大省会之一的的江宁,也就是我们现如今所说的南京。

而我们提问中所说的江苏巡抚,官邸所在地则在江苏当时的另外一个省会苏州。

因为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官邸都位于江苏,所以在权力重叠之下,二者就发生了不少的权力冲突。

不过像提问中所说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的话语我觉得是有些危言耸听的,虽然说清朝中早期时两江总督确实无法对江苏巡抚进行太多的压制,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两江总督对江苏巡抚仍然是保持着巨大优势的,我觉得不能说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我们只能说,为什么两江总督拿捏不住江苏巡抚?

至于在清朝时期品级、统辖范围远远超出了江苏巡抚一大截的两江总督为什么拿捏不住江苏巡抚,其实主要跟清朝皇帝对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权力分配以及定位有关。

在说到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之间的关系。

排在天下第二位置的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的地位非常崇高,单纯论本身的官职来说,是正二品的官职,如果再加上清朝皇帝一般会给两江总督授予的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加衔,那么两江总督的品级将会晋升到从一品的高度。

在清朝末年设置东北总督之前,清朝一共在全国各地设置了8个总督官职,这八大总督官职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

在这些总督官职中,要论地位最高者当属掌管着天子脚下直隶省的直隶总督,而除了直隶总督之外,这些总督中重要性最大的就是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之所以能拥有这样的地位,主要跟两江总督掌管地区的富庶有关。

在清朝的所有地区中,最富庶的地区就是两江总督所掌管的江苏、江西、安徽等省份。

这些省份在古代属于江南地区,自唐宋大量汉人南迁之后,江南地区肥沃的土地就得到了有效的开发,渐渐的,江南地区成为了天下粮食出产的中心。

这点在以粮食为重的封建王朝时期是最为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就不难看出两江总督的地位为什么那么高了。

而除了丰厚的粮食出产,江南地区还有着非常发达的商业以及盐产业,种种的税收,更加无形中增加了江南地区的财政税收。

正是由于两江总督所统辖地区的粮食出产、财政税收占据了整个清帝国的重中之重,两江总督这才能排到了那天下第二的位置上。


两江总督所掌握的军权

在清朝时期,两江总督同时掌握了军权和政权,不过虽然两江总督同时掌握了军权和政权,但是总的来说,两江总督的权力更多还是偏向于军权方面的。

在军权方面,两江总督所掌握的权力是分为两部分的,其中第一个部分就是直属于两江总督的督标,这是独属于两江总督的部队,只有两江总督能调遣。


第二部分就是对所辖地区内其他部队的调遣,如果情况紧急的话,两江总督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手续直接调遣巡抚(相当于省委书记)、提督(相当于省军区司令)直属的抚标、提标部队的。

如果情况更加紧急一些的话,那么两江总督还可以通过获得朝廷的授权调遣自己统辖内的其他绿营兵。

当然,无论情况再怎么紧急,两江总督都是不可能调遣得了八旗军队的。

两江总督在江苏的行政权上比不过江苏巡抚

从总体上来说,清朝中早期的两江总督实际上有点类似于现如今我们所说的大区司令。

不过两江总督虽然能调遣巡抚和提督们的直属军队、拥有着统辖巡抚和提督们的权力 ,但是在名义上,巡抚和提督却并不是两江总督的手下。

在名义上,两江总督和巡抚、提督是站在一个水平线上的人物,他们的直接上司都是皇帝,只有皇帝才动得了他们,他们互相之间是产生了相互节制作用的。

如果巡抚和提督们有什么不轨的行为,两江总督是无法直接处理他们的,他只能通过上报皇帝来弹劾他们,而如果两江总督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巡抚和提督们也可以通过上报皇帝来对总督进行制衡、弹劾。

不过因为这三者的地位不同,所以皇帝在处理他们地位关系的时候,一般首先会偏向于两江总督,然后再偏向于巡抚,最终才是提督。

单纯论军权以及大范围的统筹权来说,江苏巡抚是根本比不过两江总督的,但是如果要对比在江苏省内的民政处理大权,两江总督就比不过江苏巡抚了。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就是清朝皇帝不想让总督拥有太过于庞大的权力。

要是如果总督既拥有了庞大的军权,又拥有了庞大的民政权力,其实就跟唐朝时期的节度使差不多,将会对清朝皇皇帝的权力产生巨大威胁。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状况,清朝皇帝才把各省份的主要民政权力分配给了巡抚们。

所以说这就是清朝两江总督拿捏不住江苏巡抚的原因,究其根本,主要还是因为清朝皇帝觉得两江总督的权力太过于巨大了,为了对其进行制衡,就给予了江苏巡抚庞大的权力以及和两江总督抗衡的地位,因此在清朝产生巨变之前,两江总督才迟迟无法完全压制住江苏巡抚。


孤客生


两江总督还真被江苏巡抚“干掉”过!

总督参倒巡抚的比较多,毕竟,总督在朝廷地位更高一些。但是,巡抚也不都是软柿子。在康熙年间,“两江总督”噶礼和“江苏巡抚”张伯行互参案,也是督抚之争最严重的一次案件。

康熙五十年,辛卯江南科场案爆发,多名“文理不通”的盐商子弟高中,学子们大闹贡院。此时的两江总督是噶礼,在他上任之初,就把原来的不听话的江苏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全部弹劾下台了。不过,出乎噶礼意料的事,康熙调来了更不好对付的“有清廉名声”的张伯行。

此案爆发后,张伯行听说噶礼向两位监考考官索要50万,便可保他们平安。于是,张伯行便参了噶礼一本。噶礼马上反击,告张伯行诬陷。同时,还拿戴名世的文字狱(在张伯行辖区印刷的)弹劾张伯行。康熙素来听闻张伯行是清官,也知道噶礼做事太过张狂。于是,最后,噶礼被免职,而张伯行留任。

(两江总督辖区,因为直管“两江”(江西和江南),所以叫两江总督。后来,江南省分成安徽(取安庆府、徽州府首字)和江苏(取江宁府、苏州府首字)。)

我们来说说总督和巡抚是怎么回事。

总督和巡抚都是军政事务全部都管的。所以,在清朝,如果一个总督只管一省的话,一般都是兼任巡抚之职。也有一些省只有巡抚,没有总督(山东,山西)。如果,总督管几省军政事务,那么下辖的几省巡抚只管好本省军政事务就行,总督对其下辖的所有巡抚都有“督权”(什么事都能督管一下)。但是,巡抚并不是总督的直接下属。巡抚作为地方大员,是一省三司官员直属领导,也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

《清史稿·职官志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而朝廷对于总督和巡抚的职权,也分得不是很细,这就出问题了。朝廷对一省有诏谕时,也是先说把总督排前面,巡抚在后面。虽然,一般认为总督偏军事,巡抚偏民政。但是,总督还真是全部都可以管的。省内有事上奏,也是要总督和巡抚联名上奏。不过,这可苦了三司官员,当督抚闹矛盾时,他们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也是因此,总督和巡抚肯定会挣权,总督和巡抚不对付也是常有的事。为了避免矛盾,一般不会让总督和巡抚同驻一个城市。

不过,全国有总督与巡抚同在一城的例子依然有四个: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驻武昌;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驻广州;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驻福州;云贵总督与云南巡抚驻昆明。

统管江西和江南(后分为安徽和江苏)的两江总督就驻在江苏南京(江宁),而江苏巡抚却是在苏州。而且,为了缓和两个地方大员的矛盾,管理朝廷的钱袋子。朝廷在江苏省特意设置了两个布政使(一般省只有一个布政使)。这两个布政使分别协同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

江苏省的两个布政使:苏州布政使,辖"苏,松,常,镇,太五府州\

勇战王聊历史


两江总督PK江苏巡抚,谁厉害?



1.两江总督。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绝对是实权派,非一般人所能胜任,能够担任两江总督,是很多清朝为官者一生的向往,两江总督管理的地域范围非常大,总管江苏包括今天的上海市、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至从一品。在封建社会,一品大员那可是非常稀少的。在清朝,两江总督实际上是管辖现在的三个省区域,为什么呢?在清初的时候,江苏(含今上海市)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又因为两江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号称两江总督。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由于满清政府根本不信任汉人,所以两江总督这个重要的职务一直又满族人来担任,后来随着满汉的不断融合,满洲人都汉人也开始逐渐信任,所以后来不断有汉人担任这一职务。从1665年到1911年,近三百年时间,有影响的汉人历代两江总督我们基本都耳熟能详,如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曾担任过两江总督,作为汉人代表,他们都是能力过人的清代重臣。



2.江苏巡抚。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巡抚是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职位职责类似于现在的省长。作为巡抚,一省之内的所有民政大小事务都统归他管理,所谓民政事务,就是剔除军事事物以外的其他所有事务,例如发展经济、治理地方秩序、水利建设、农业建设等等都归巡抚管理,可见巡抚的权利也是非常大的,至少在他管辖的省区内,拥有绝对的地方管理话语权。



3.到底谁厉害?

单纯按照管辖地域范围这个标准来看,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是,总督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也就是说,总督根本管不着巡抚,二者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只对皇帝的话负责,别人无权指挥。两者的不同是总督可以管数省,侧重军事,巡抚只管一省,侧重民政。两个人都是皇帝的亲信,但是皇帝为他们做了不同的分工,所以说,从职位上来说,他们谁也治不了谁。当时的清朝,全国设八大总督,分别为直隶、两江、闽浙、湖广、陕甘、四川、两广、云贵总督,正是这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总督和各地的巡抚,组成了清朝较为成熟的封建王朝管理网络。


智者说历史


在清朝,九大总督的职责相较于明朝更加重要,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不过,这九地总督的设立时间,却有着前后之别。在九大总督中设立最早的,并且拥有着明确职权的,就包括两江总督,两江总督正式设置于康熙21年。

管辖三省之地的两江总督之所以在九大总督中设立较早,其实与当时的历史进程有关,以前的两江地区,其实指的就是现在的江苏、江西,还有安徽、上海这一片地区。

两江总督所管辖地图

为什么清政府会率先设立这里的总督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是清朝的“钱袋子”,是清朝最重要的赋税之地。这片地区从前几个朝代开始,就已经非常繁华,经过上千年的开发,江南地区,在明清之际,已经成为典型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国库1/3之巨的收入来源,来自于两江地区。这样一个繁华之地,在清军入关以后,肯定要最先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然,在设立总督的时候,既要防止总督的权力过大,也要避免他们难以发挥自己的职责。因此,直到康熙21年,两江总督的名称、所辖区域和制度才正式完善。

清朝总督旧照

为什么两江总督所管辖的辖区又包括了江西、江苏、安徽这三个大省呢?这与当时两江地区的地理位置有重大关系,这三座大省相较于其他中原地区,它们到京城的距离更为遥远。

同时,他们在地理位置上又极具优势,这里有长江作为屏障,又有险峻的山川,让三省之地成为兵家的必争之地;另外,江苏在清初拥有着庞大的人口规模,从这里所收取的赋税和募集的兵源,可以更好的帮助清朝争夺天下。

总督与巡抚画像

由于以上这些原因,两江总督这个职位极为关键,甚至能够决定清王朝的前途命运。因此,清政府在选用人才的时候,会更加小心。当然,清廷中央肯定要限制两江总督的权力,防止其尾大不掉,也是应有之义。

因此,两江总督辖区内还专门设立了单独的巡抚职位。所设立江苏巡抚的目的自然很明确,就是对总督进行掣肘,防止总督一家独大,对总督进行监督管理。

清朝官职表

两江总督掌握着兵权,而巡抚又要对总督起到监管的职责,在历史上也有不少人疑惑,这两者的官职到底让谁拥有着更大的权力呢?

首先从两者的官职上来看,两江总督在加任兵部尚书以后,在当时是从一品的官阶;而江苏巡抚即便是加任了兵部尚书,也仅是一个正二品的官阶。

这样一看,总督的官职要高于巡抚,巡抚似乎该听总督的话。不过,这其实是一个想当然的误解,巡抚和总督,其实都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因此,总督和巡抚虽有级别不同,却并无从属关系,更不存在谁听命于谁的情况。

两江地区地图

其次,他们所管理的职责也有所不同,总督虽然也有民政之权,主要负责的却是两江地区的军事,而巡抚在这里的工作,更侧重在了当地的民政上,这样就有效的将总督的权力分割开来。不过,清初之际,天下尚未平定,武官职权确实要高于担任巡抚的文官,所以,一般而言,总督的权力确实是要高于巡抚的。

也正因为如此,皇帝设置江苏巡抚一职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总督的权力,所以,虽然总督管辖着更大的疆域,虽然总督的品级更高,但是,由于清廷处心积虑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总督远算不上在两江之地一手遮天,他依然要受到江苏巡抚的节制。


鸢飞九天2018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总督和巡抚的区别

清代的总督,官阶为正二品,一般来说,一个总督要管好几个省,相当于今天几个省的省委书记。最重要的总督是直隶总督,管理的是今天的河北一省,由于北京就在这里,所以是最重要的。

其次就是两江总督,管理的地盘包括了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和上海这四个地方。而清朝可以说基本上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都来自于江南行省,可见两江总督的重要性。通常来说,能够担任两江总督的都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也是整个朝廷中的大员,是典型的封疆大吏。

而巡抚相对于总督来说就小多了,巡抚只管一个省,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官阶从二品。

对于清朝来说,总督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管理今天的四川省和重庆市)、闽浙总督(管理今天的浙江和福建两省)、云贵总督(管理今天的云南和贵州两省)、湖广总督(管理今天的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省)、两广总督(管理今天的广东和广西两省)。

从清代的行政上来说,巡抚不归总督管理,两者都直接对中央负责,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

一般来说,巡抚不会去对抗总督

但是毕竟总督也是正二品的大员,能够当上总督的,基本上以后到了朝廷都是一品大员的节奏。对于巡抚来说,虽然对抗总督,总督也不能把他直接给撤了或是怎么着,但是毕竟是得罪了一个大员,以后就不好混了。

在清朝的官场来说,能够混到总督这个位置的,要么是能力超强有大功的哪种,如曾国藩、左宗棠这样的,要么就是苗正根红的满清八旗出身,在朝中的势力盘根错节,甚至跟皇帝的关系都非常好的哪种。所以如果一个巡抚要出来对抗总督的话,他也要想下自己得罪的就不是一个总督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得罪了朝中一群人的问题。

很多时候也架不住三人成虎,今天得罪了总督,可能不会有直接的影响,但也架不住朝中总督一边的人天天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那天随便找个理由就办了自己,毕竟,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

再说,我混到一个巡抚容易么我?纵观清朝的巡抚,基本都是五六十的人了,可以说年轻的时候寒窗苦读了多少年,万里挑一地考上了进士,然后在官场要混多少年,打点多少关系,费了多少脑汁,还要有多么好的机遇才能有今天的位置呢?再说了,今天的位置,生活的非常好,天天有人给我送钱,下面的官员也一堆,带着大家一起发家致富,也是获得惬意呀,干嘛要跟总督过不去呢?

所以在整个清朝来说,巡抚对抗总督的事情是非常少的,题目所说的总督斗不过巡抚,应该是指的康熙晚年发生的辛卯江南科场案。

辛卯江南科场案

在这场案件中,是巡抚斗赢了总督,但是这里面也牵扯到了一个王朝的根本。

科举制是隋唐以来历代王朝的统治基础。其实王朝的统治者并不怕农民造反,他们怕的就是农民和知识分子联合在一起造反,这就要了命了。所以他们要不让知识分子造反,怎么办呢?就搞科举了,给知识分子一个往上的通道,虽然你考上的概率很低。低到什么程度呢?就拿江南行省的情况来说,3年一次,一次取100人左右。要知道,这100人是在今天的江苏、安徽、江西再加上海这四个地方3年下来才录取100人的,这可比今天北大清华录取的概率还要低很多了。今天来说,北大清华在这四个地方每个地方的录取人数都不止100人,而且是每年,清代科举一般是3年一次。

所以绝大多数人会考不上,考不上怎么办?就跟鸦片一样,让你继续考,考到你头发白了人也老了,或许还是考不上,但是没关系,这个时候你人已经没用了,就算去跟着造反,能有多大作用呢?

再者,朝廷也需要人才,通过科举考试的都是国家最好的人才,把这些人为朝廷所用,朝廷自然就能够江山稳固了。

所以历朝对于科举都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出现了作弊案件,那也不管是谁,查出来都是要倒大霉的。清朝允许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在科举上是不允许的,毕竟朝廷也不能拿着大量的官员的名额,去给那些草包把,再说,如果真的这也能作弊,那读书人也自然会对朝廷失去信心,也就会跟着去造反了,这是统治者最不愿看到的。

事情是发生在康熙晚年的江南科考舞弊案件,当时的两江总督是噶礼,为满洲正黄旗董鄂氏人,他的母亲当过康熙的奶娘,所以康熙对噶礼还是相当看重的。噶礼仕途也非常顺利,一路就当到了两江总督。

而噶礼却非常地贪婪,他觉得科考来钱来的快,就伙同京城来的两个考官共同制造了江南科考的舞弊案件。

当时放榜出来,考上的基本都是一些富家子弟,不学无术的居多,而很多饱读诗书的江南学子却榜上无名,顿时引起了公愤,便开始闹事。

事情传到了康熙那里,他就派户部尚书兼任了钦差大臣到江南来彻查科考舞弊案件,协助他的就是江苏巡抚张伯行。

张伯行比较公正廉明,发现了噶礼从中贪腐的一些证据,就上奏弹劾噶礼。康熙比较偏袒噶礼,毕竟也是他自己人,就觉得巡抚弹劾总督是有失体统的事情,就把事情往张伯行结党营私,诬告上级的方向处理。

很快这个事情就在江南传开了,学子们义愤填膺,愤愤不平,事情也就越闹越大了。最终查出来还是噶礼确实有贪腐的行为,而张伯行也坚定地认为此次可靠存在舞弊,并义正言辞地上书康熙。最终康熙也察觉其中噶礼确实存在贪腐行为,就免去了噶礼的总督职务,张伯行继续当巡抚,就此了事。

这就是巡抚斗赢了总督的事件。

也只能说,这是个特例,在整个有清一代,这种事情发生的情况非常少,哪怕是巡抚占尽了道理,最终也仍然是总督获胜的概率更大,毕竟总督的后台都是非常硬的,往往就是皇帝本人。

所以即便是这次的科考案件,也不能说是巡抚赢了,只能说是形式上赢了,但实际并没有赢罢了。


老威观史


满清立国之后,为了管辖如此庞大的疆域,共设了八大总督之位,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直隶总督还有大家同样耳熟能详的两江、云贵、陕甘、两广、湖广、闽浙、四川,这八大总督享有极大的权力,可以说在他们的地界,他们就是王法。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清政府真的会容许他们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成自己的吗? 显然不会。这里面级别最高的当属直隶总督,略低于直隶总督的便是两江总督,两江总督为何如此厉害,居然可以稳压云贵、陕甘、两广、湖广、闽浙、四川,它厉害就厉害于它管的地方对清朝非常重要。

什么样的地方才会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三种地方,一种是军事要塞,有它和没它,区别可以说天上地下,比如说北宋的燕云十六州就属于此类,还有一种是具有重要政治价值的好地方,敌人要是占据了这里,就容易鼓舞敌人的士气,我方要是失去了这里,将会对我方士气产生灾难性的影响,这里举例可以是三国时期的长安对于一出祁山的蜀汉的价值。 这第三类就是它具有极为强大的经济和文化效益的地区,有这个地区可以缓解粮食和经济以及人才的危机,符合第三类的当然是当年的江苏和江西,所以这也是为何两江总督府被称为两江的原因——一曰江苏,一曰江西。


但我们都依稀记得,两江总督府管三个省啊,但这其实有误会,由于江苏省实力实在太强了,康熙朝称之为江南省,这个江南省势力太强了,清朝便将江苏一分为二,割裂出来了安徽省,但是我们都知道,在现代江苏江西还有安徽这三个省都向来是经济大省同时又是文治大省,每年都会出许多高考状元,在这里担任总督简直不要太有前途,政绩那是随便捞捞就有了——古代辖地如果有读书人中了秀才以上的功名便算有政绩,搁在江苏安徽和江西这儿,读书人怎么会少呢?

江苏安徽和江西除了都是文治大省外,它们的经济也非同一般,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大部分也得依靠这三省,这三省人烟稠密且又都是产粮区,在两江做总督可以说是清朝做官的梦寐以求的好职位了,历代清朝在此担任两江总督的大都是名臣,都很有政绩——比方说大清第一清官于成龙,他后来就被康熙皇帝任命为两江总督。

按理来说,在两江总督的地界,应该没有官员敢来和两江总督对着干,但万事无绝对,两江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有些时候确实会被江苏巡抚为难。


听上去确实非常稀奇,堂堂两江总督,怎么会收到江苏巡抚的刁难呢?这就要介绍一下江苏巡抚了,他是省级长官,那必然会干预江苏省的许多事物,这本来不错,但问题是两江总督也在江苏省内,你巡抚衙门总揽江苏省大事了,那我两江总督府也在你江苏省内,我还要听你巡抚衙门使唤吗,而且江苏巡抚衙门在苏州,理论上江苏省省内应该有的所有州府,而两江总督府设在南京府,理论上江苏、江西、安徽三省都受他的管制。

看出来哪里不对劲了吗?一个江苏居然有两个中心:苏州是巡抚衙门,理论上要管整个江苏省,不然干嘛叫江苏巡抚衙门哩,但是在南京又有一个中心“两江总督府”那江苏省一旦有什么事情,是去找苏州呢,还是去找南京呢?


有人说既然这样巡抚衙门难道不能直接受两江总督府的节制吗,答案是,历史上他们真的不受对方节制。巡抚衙门也好,总督衙门也罢,他们都是单独向朝廷汇报情况的,不存在相互同属关系。

清朝立国之初,为了方便作战才设立的八大总督,真以为清朝不害怕这八大总督权力过大而真的成为了独立的法外之地,也就是一开始说的那种在他们的地界,他们就是王法这种局面吗?显然不可能,尤其是江苏省这种清朝经济文治命脉根本之地决不能让同一个声音完全掌握,即留一个苏州的江苏巡抚衙门,又备一个南京的两江总督府,这是一种比较鸡贼的做法,一方面使得两江总督大权在握,可以更好的宏观调控,但另一方面也防止了两江总督府欺上瞒下,拥兵自重。


夏目历史君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之一,位列九大总督中第三名,仅次于东三省总督和直隶总督。它主要负责总管江南和江西两省的军民政务,省府位于南京。其中,江南省的辖地主要包括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市。

通常情况下,两江总督的官阶为正二品,但可以通过加衔兵部尚书高配至从一品。在清朝历史上,先后共有98任两江总督,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于成龙、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江苏巡抚,最开始叫做应天巡抚,驻苏州,管辖江苏、上海和安徽全境。等到康熙六年时,康熙觉得江南省规模和实力过大,于是将江南拆分为江南江苏省和江南安徽省。

其中,“江苏”这个名字取自当时江苏省内最大的两个府城“江宁府”的“江”和“苏州府”的“苏“;安徽则取名“安庆府”的“安”和与“徽州府”的“徽”。

此后,江苏巡抚就只负责管理江苏省的民政、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务,其官阶为从二品,但可通过加衔兵部侍郎高配至正二品。



从这层意义上说,两江总督不仅官阶要高于江苏巡抚,其管辖的地盘也要远大于江苏巡抚,所以其拥有的权力和地位,明显要高于江苏巡抚。

再加上清朝前期,总督多为满人担任,巡抚多为汉人担任,所以正常情况下,江苏巡抚是决计不敢去挑战两江总督的权威。

但是,按照清朝官制,巡抚和总督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他们都直接听命于皇帝,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甚至可以秘密向皇帝递交密折。

换句话说,巡抚也有权力监督和弹劾总督。在这种背景下,两江总督的权力和地位虽然高过江苏巡抚,但它却管不了江苏巡抚。

同时,在清朝前期,如果总督和巡抚之间真发生矛盾,皇帝一般会各打五十大板。所以为避免两败俱伤,总督和巡抚基本都是井水不犯河水,即便有争斗,也是在一定范围之内,或者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少会斗个你死我活。

也正因为此,在清朝前期的时候,除了康熙五十年时,江苏巡抚张伯伦弹劾两江总督噶礼收受贿赂这个事情外,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大规模相斗的事情,并且从明面上,也都是江苏巡抚礼让两江总督,甚至一旦江苏巡抚有空缺,原则上也是先有两将总督提出备选人选上报朝廷。



但是,等到清朝中后期时,尤其是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和天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导致东南地区战事不断,而且上海也成为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之一,华洋杂处,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导致两江总督所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朝堂免不了要考虑对其进行限制。

当时,江苏田粮盐税,当天下之半,是朝廷的钱袋子。在两江总督已握重兵的情况下,如果再把江苏的财权给他,很容易让他借着这个乱世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等到他有了枪杆子和钱袋子,一旦有异心,谁还能制衡得了他?

在这种背景下,朝廷就只让两江总督管江苏的军事,不涉足江苏省的任何经济民政。同时,朝廷还特意挑选一些威望和资历都非常显赫的人来担任江苏巡抚,借以制约两江总督。比如,在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之时,朝廷特意让和他齐名的李鸿章来担任江苏巡抚。

甚至而言,在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发生矛盾时,朝廷还会故意偏袒江苏巡抚。也正因为朝廷对两江总督的种种制约,这才让江苏巡抚的地位,开始超过两江总督,这也导致后来两江总督时常斗不过江苏巡抚的现象。


我是赵帅锅


关于总督和巡抚的文章我写过很多,关于两江总督的和江苏巡抚的我也写过,为了展示自己的知识储备,我来讲讲这个问题,顺便普及一笔总督和巡抚制度。

清朝总督制下的两江总督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两江总督是影视剧中最常见的总督,在清朝当官没有当过两江总督,那就不是成功的官员,在清朝有影响力的两江总督多达八十多位,晚清四大名臣,更是轮着班的当两江总督。

在清朝的总督中,主要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和陕甘总督。

这几位总督实际承担的是清朝地方政务管理的重任,总督是管理一省到多省的行政、经济及军事的总督,“掌治军民,总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以陕甘总督为例,其全称是总督陕甘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茶马兼巡抚事,原来是个临时性的职务,在清朝时期成为定制。

一般来说,总督的官阶为正二品,但是正常情况下都会加兵部尚书衔,从而官至从一品。

像两江总督这样的,打底就是从一品官员,清朝八大总督,都是腰间盘,凭啥是两江总督这么突出?因为除了直隶总督,下来就是两江总督。

所谓两江总督,不是大部分认为的现在江苏和浙江省,而是当时江西生和江南省,江南省后来被拆分为现在我们知道的江苏和安徽。也就是说,清朝时期的两江总督的辖区,包括了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在清朝时期都是较为富庶的地区,一直有天下赋税,一半出自江南的说法,作为这样的缴税大户,清政府自然是十分重视的。

两江总督也大多数是位高权重,深受清廷信任的人物。

清朝巡抚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巡抚和总督比谁更大?

其实,上文所清代的总督制,实际是不全面的,真正清朝的地方制度应该是督抚制度,既有总督,也有巡抚,两者相互牵制。

巡抚名称的由来是"巡行天下,抚军安民",通常来说,巡抚只掌管一省事务,在辖区上没有总督大,还有重叠之处,官阶上来说,也比总督小半级,正常巡抚是从二品,加兵部侍郎衔后,就是正二品。

怎么看,巡抚都像是总督的小弟,实际上总督和巡抚之间并不是,还真就不是以品级和辖区来分大小的。

一般来说,巡抚和总督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两者都是直接对中央负责,并不存在直接的上下级和隶属关系。

也就是说,总督虽然比巡抚看起来大那么一丢丢,但是没有直接隶属关系。

在区分总督和巡抚的时候,有人以总督掌握军权,而巡抚官民事,这是不恰当的,两者都有一定的军权,在职能上也多有交叉。

可以说,督抚制存在总督和巡抚,并非为了区分而设立的,而是为了建立两套地方行政体系,然后进行相互牵制,除了督抚外,清朝在地方还设置掌管八旗的将军,和掌管绿营的提督,在品级上,四者相差不多。

一个系统造反后,往往是其他几个系统过来围殴你。

当然,这四个家伙要是同城的话,是很麻烦的事情,一般来说都会刻意避开,一般设立总督驻地的地方,都不设巡抚,设立巡抚的地方,基本很少有总督。

所以,巡抚即使没有总督官大,但是也不虚他。

江苏巡抚是如何干倒两江总督的?辛卯江南科场案了解一下!

辛卯江南科场案刻意说是科举制建立以来最大的一个科场舞弊案,牵连甚广。

康熙五十年的时候,两江总督噶礼是满洲正黄旗董鄂氏人,本身家世显赫,再加上其母亲当过康熙皇帝的乳母,所以,噶礼的仕途一帆风顺,不久被调任两江总督,在两江总督任上,仗着康熙的宠信,因此在两江总督任上作威作福,为害一方。

当年康熙亲自挑选两个有名望的京官到江南主持乡试,噶礼深知科举舞弊来钱之快,因此当两位主考官到达江南的时候,噶礼就动了歪脑筋。

等到放榜的时候,才知道中举的大多是扬州有钱人家的子弟,有的考生竟然连文理都不通,随后苏州生员聚会,开始闹事,在古代读书人的事,那都是大事。

随即噶礼派兵前去镇压,但是当时身份江苏巡抚的著名清官张伯行随即给康熙上奏章,表明事态的严重性,希望康熙定夺,随后主考官左必蕃也上奏,说可能是漏题了。

康熙得知事态的严重性后,派遣户部尚书为钦差大臣,会同两江总督噶礼和江苏巡抚张伯行等人一同彻查科场案。

结果就引发了江苏巡抚张伯行与两江总督噶礼的争端,在有一定证据的情况下,张伯行就上奏弹劾两江总督噶礼,而康熙几乎接到的是两封奏折,另一封就是噶礼弹劾张伯行的。

当时康熙皇帝接到弹劾奏折后,十分恼怒,认为督抚互相弹劾,有失体统,因此将两人一块免职,此案继续审理。

关于张伯行与噶礼之间的斗争也呈愈演愈烈之势,当时康熙以为噶礼没有参与贪污,而张伯行结党营私,诬告噶礼,此案的基调就朝这个方向发展。

当时主审此案的户部尚书,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此作罢,结果引发江南学场震动,人心不稳,甚至聚众闹事,四处张贴揭贴,传唱歌颂张伯行的歌谣,要求朝廷留任张伯行。

经过重重审理,康熙和主审的官员,就想告张伯行一个诬告的罪名,然后判噶礼无罪,给皇帝一个台阶下,然而张伯行真就一点没有给这个面子,上奏折表示:江南科场舞弊案发展到今天,加入朝廷枉法不惩治首恶,那大清的刑律也就名存实亡了。

最后康熙下定决心,下旨噶礼革职,免于严查深究,而张伯行留任江苏巡抚。也就是所谓的两江总督斗不过江苏巡抚了。

总结:

可以说,不是两江总督斗不过张伯行,而是贪污受贿的两江总督斗不过清官江苏巡抚。

这里面的还涉及到满汉之争,等等因素,可以说,晚年的康熙早就没有了当初的进取之心,一味的粉饰太平,最终导致晚年政治腐败,朝纲混乱。

我将其称之为,老年皇帝病,皇帝到老年,和在位时间过长后,皇帝就会犯的病,圣祖也难逃此病。


史论纵横


明清两朝皇权进一步加强,丞相制度被取消,百官直接对皇帝负责;地方上军政两权分立,各自对皇帝本人负责。主管军事的一般为总督,主管民政的一般为巡抚;总督可管数省军事,而巡抚只管一省民政。用今天的说来说两江总督相当于南京军区总司令,江苏巡抚相当于江苏省省委书记,二者并非隶属关系,故两江总督无法完全节制江苏巡抚。

宋朝之前,地方行政长官是一手抓军权,一手抓治权,两手都抓得紧。军政统管会导致地方长官变成先秦时代的诸侯国国君,地方做大而架空中央,或者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最终发展成地方割据。 唐朝的节度使制度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各地节度使对管辖的地方有军政两权,最终变成了土皇帝;不再受唐朝中央政府的节制,还能起兵反抗中央。

宋朝吸取前朝的治国经验,将地方的军权与治权分开,军事长官与行政长官各自对皇帝负责,相互之间有协作的义务,但没有隶属的关系。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督抚制,当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每个省设一名巡抚,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得多,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总督可以管几个省的军事,而巡抚只管一省的民政,值得一提的是巡抚手下也有武装力量,类似于今天的警察部队。

两江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秩从一品,如果加上。 最开始两江总督管理江南省、江西省两省军政民务,故起名为两江总督,后来江南省拆分成江苏省、安徽省两省。于成龙、林则徐、裕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刘坤都担任过两江总督之职。

巡抚一词来源于“巡行天下,抚军安民”,是明清两朝主管一省军政的地方行政长官。巡抚一般的官阶是从二品,如果加上兵部侍郎衔则是正二品。江苏省是清朝的粮食赋税重地,故皇帝对此地的治理十分重视,两江总督虽然高于江苏巡抚,为了权力的平衡和皇权的稳固,江苏巡抚的权力远远大于一般行省的巡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