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麗塔》:這部“色情”小說憑什麼成為叫好又叫座的名著?


《洛麗塔》:這部“色情”小說憑什麼成為叫好又叫座的名著?

前言: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是一位美國小說家,最負盛名的小說就是眾所周知的《洛麗塔》。雖然這部小說現在已經在全世界流行,也成為了名著,但是這本小說才寫出來時,由於故事的特殊性,遭到了多家出版社的出版拒絕,直到1955年才有出版社承認它的價值。出版之後,英國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讀後給予了這部作品高度評價,這就奠定了它火爆全球的基礎。如今我們就走近這部小說,去領略其中的藝術魅力。

1.故事的驚奇,是這部小說能叫好又叫座的原因之一

我也知道阿娜貝爾的死引起的驚駭更頑固了那個夢魘般夏天的挫折,成為我整個冰冷的青春歲月裡任何其它浪漫韻事的永恆障礙。我們的精神和肉體融合在至善至美的境界了,這種境界卻非今天那些實際淺薄頭腦標準化的年輕人所能理喻的。她死後許久,我仍感到她的思想在我的靈魂內浮動。我們認識以前很久,曾做過相同的夢。我們比較過彼此的日記。我們發現奇異的相似處。同年都在六月,一隻迷途的金絲雀飛進了她的房間,也飛進了我的。

以上文段出自於《洛麗塔》。故事的主人公叫亨伯特,以上文段就是他的獨白。本來他的一生會同一般的年輕人一樣,有一個很光明的未來,但年少時遇到的一個小女孩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使得一生都沒有逃開那個困境。他有一個初戀女友,名字叫安娜貝兒,兩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在一起,他們的感情有多好,上面的獨白已經明確寫出了,不用我多贅述。其實,不光是他自己覺得他遇到了真愛,在我們外人看來,他們這段感情也確實難尋。然而,難得的感情是珍寶,對他來說,也是毒藥。

安娜貝兒在少女的時候就不幸而去世了,留下來的亨伯特異常痛苦,以至於患有了戀童癖。雖然他的年紀一天天在長大,但是他的審美卻是“刻舟求劍”。他只喜歡九到十四歲的女孩,但也不排除和成人戀愛。在他尋覓了很多年之後,終於在人世間找到可以承載自己理想感情現實對象,那就是洛麗塔。洛麗塔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女孩,原生家庭沒有給到她愛,所以她活得很叛逆,浪蕩和自我,比亨伯特都還要浪蕩得多,因為在亨伯特想猥褻她不成時,她反而主動勾引了他。

《洛麗塔》:這部“色情”小說憑什麼成為叫好又叫座的名著?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亨伯特和洛麗塔的關係就會發現,亨伯特是因為失去了一份人世間最為純真美好的感情而愛上了洛麗塔,所以他對洛麗塔的愛在方式上雖然有人性醜惡的一面,但是也飽含了人性的美好。洛麗塔對亨伯特的愛就不一樣,她只是把他當成了遊戲,壓根沒有看得多珍貴。

所以在洛麗塔逐漸長大成人之後,她和其他男人就逃跑了,以至於亨伯特找了很久都沒找到她,不得不放棄了。不過在故事的結尾,洛麗塔因為缺錢主動聯繫了他,他也得知了當初拐跑她的人,槍殺了那個人後,亨伯特也成了死囚犯。

當我們看到這部作品的故事簡介時都會被其中獨特的內容所吸引,被洛麗塔和亨伯特的反常行為所“折服”,想要去了解兩人究竟發生了什麼。所以,《洛麗塔》的成功離不開內容的驚奇性。

2.巧妙的藝術表現手法,使得這部作品與眾不同

這部作品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a.主觀抒情性

b.比喻

c.恰到好處的偶然性

在很多的作品裡,作者都喜歡用上帝視角來敘述自己的作品,因為使用這樣的表達手法很容易把故事講完全,人物形象塑造起來也會更方便。但是在《洛麗塔》這部作品裡,作者拒絕使用這種無死角的敘述手法,直接選擇了第一人稱。作者選擇了這種極富挑戰的敘述手法來完成文本的敘述,也使得亨伯特成為了這部作品中的絕對主角,故事的發展都是圍繞著他來展開的,如此也更容易表現他內心的病態,把慾望這個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大家仔細看了文本,就知道里面有一部叫《被誘惑的獵人》的戲劇。這部戲劇的主要內容就是一個詩人,遇到了一個來自於農村的女孩,這個詩人說這個女孩是他創造出來的。這部戲劇不是簡單地用來“湊數”的,它的出現其實是飽含深意的,是全文濃縮後的一個比喻。

這部戲劇的出現就表示作者本人把亨伯特對洛麗塔的愛歸咎為了“詩意的想象”。意思就是說亨伯特對洛麗塔的愛是最純潔和真摯的,洛麗塔和他心裡缺失的一塊是剛好吻合的,所以他才會對洛麗塔如此地戀戀不忘。


《洛麗塔》:這部“色情”小說憑什麼成為叫好又叫座的名著?

恰到好處的偶然性也是《洛麗塔》這部作品最常用的藝術表現手法。比如天南地北的亨伯特和洛麗塔的相遇,和洛麗塔母親的相愛,和洛麗塔的在一起。

看偶像劇的人都知道,偶像劇裡面總是充滿了恰到好處的偶然性。本來毫不相關、天南地北的兩個人因為很多故意為之的偶然劇情而走到了一起,很多人看後都覺得劇情不真實,太過於巧合了,但是這其實也算得是一種藝術手法。嚴肅的創作者運用這種恰到好處的劇情表現手法,就會使得作品具有趣味性但又不失真,因為他們只是把來源於生活的情感用了巧合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和偶像劇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因為偶像劇本來就不遵循生活的邏輯。

綜觀《洛麗塔》這部作品,作者在藝術的表現手法上與其他傳統的嚴肅文學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尤其是在恰到好處的偶然性這一藝術創作手法的運用上。但也正是因為這些“偶像劇”式藝術手法的運用,使得作品有了遵循客觀情感邏輯的趣味性,得到了叫好又叫座的成果。

3.文本通過一個“色情”故事所表現出的人性深度,把讀者折服

我們先來理清一個心理學概念,也就是“戀童癖”。官方定義是:

1、 對青春期前的孩子(一般是13歲以下)反覆地強烈地表現出性的興趣,如性幻想、性衝動或涉及性的行為,這種狀態至少持續6個月。

2、 性幻想、性衝動或行為干擾了工作和生活的正常進行。

3、 被評估的人至少16歲,並且比針對的兒童至少大5歲。

洛麗塔是一個十二歲的女孩,亨伯特對她產生了不可自拔的愛情且付諸於行動,這是一種典型的戀童癖。既然心理學上把這種行為稱為有病,那亨伯特是一位典型的病態患者。

《洛麗塔》:這部“色情”小說憑什麼成為叫好又叫座的名著?

一部研究心理病理的作品何以成為了一部文學名著?這就要歸咎於作者在創作上面的高明。他運用文學的藝術手法,使得“童戀癖”這個心理學疾病也成為了一種象徵,一種關於人性慾望探索的象徵。通過覆盤這部作品的主要內容和藝術創作手法我們可以看到,整部作品得以完成的核心驅動力就是亨伯特的慾望。很多人說這是他對失去愛人尋找的慾望,其實在我看來倒不如說是人性深處的愛本能,愛之於人,有時候是一種解脫不了的人生困境。愛到病態時,傷人害己。

《洛麗塔》這部作品寫得比較露骨,被其他人稱之為“色情小說”。但是就是這樣一部露骨的小說成為了一部名著,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部作品披著色情的外衣,講的是人性中的愛與慾望(愛本能)。它不是為了展露“色情”而色情,它展露色情是為了淋漓盡致地表達愛慾這個人性主題。而在表達人性時,作者通過運用一系列巧妙的藝術創作手法,塑造了亨伯特和洛麗塔等典型的人物形象,講了一個讓大家都驚奇的故事,其中對於人性的探索也達到了極致,這就使得這部作品在上個世紀能獲得叫好又叫座的成功。

正是因為這部作品講的是人性,所以對於當代人來說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愛本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人性,也是生命的美好體驗之一。亨伯特和初戀在一起是一種極致的,近乎完美的愛,這是他交上的好運。在他失去了這份愛之後,餘生都活在了這種愛缺失的尋找中。在他遇到了洛麗塔之後他為了得到她,不惜在無愛的情況下和她母親在一起,還下藥想要猥褻洛麗塔,這是愛本能的另一面,陰暗的一面,也就是具有破壞性的慾望。愛展現出破壞性一面的典型行為就是不顧一切的得到,就像亨伯特對洛麗塔一樣。包括後來他槍殺了帶洛麗塔逃跑的人,這都是愛本能的陰暗面。

在我們之前的認知裡,愛都是很美好的。但在《洛麗塔》裡,我們看到了愛的破壞性(不合乎道德的慾望),看到了愛這種人性的其它模樣。如果之前我們只看到了玫瑰豔麗的花朵,《洛麗塔》這部作品就讓我們看到了豔麗玫瑰花瓣下面堅硬的長刺。然而,就算是刺,它也是愛的一部分,這是不容否定的客觀事實。

這樣的作品在如今這個崇尚自由的年代裡是非常具有警惕意義的。因為高喊愛自由,所以得到這個動作成為擁有愛的所有含義。但很多時候,恰恰是剋制才能規避愛的破壞性,把愛建立在不傷害別人,合乎道德的基礎上,才是讓愛成了愛,而不是破壞性的慾望(人性之惡)。

而只有規避了愛的破壞性,才不至於像亨伯特一樣給自己和別人帶來不可挽回的人生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