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為什麼會起兵造反?

丫頭86778


一般認為,朱棣造反是建文帝削藩所逼,為求自保,打出“誅齊黃、清君側”的口號,發動靖難之役。此後,朱棣先後在建文帝所修的《太祖實錄》基礎上,又兩次大規模修改。一則是為“靖難”進行粉飾,其次,變更出身,將自己說成是朱元璋高皇后馬氏所出,是嫡出,非庶出。為自己正名。

然而,從其他歷史典籍中,似乎透露出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從1368年(洪武元年)到1370年(洪武二十五年),明朝一系列人事的變遷,使得朱棣逐漸有了謀反之心。

明朝親王特權

朱元璋1368年稱帝當年,冊封朱標為皇太子;同時冊封的還有朱棣二哥朱樉、三哥朱棡,分別受封為秦王(封地西安;)晉王(封地太原)。朱棣本人的封地是北平。到了1370年,考慮到北邊元朝殘餘勢力的存在,朱元璋以“帝王之子,居嫡長者必正儲位,其諸子當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國家”的名義,將自己9個兒子,外帶唯一的侄孫朱守謙,都授予金冊金寶,冊封為親王。享有的特權:

1、食祿米。按照明朝的制度,親王的食祿米是萬石,並不是說每年給一萬石大米,是說親王可以擁有能產萬石糧食的土地和人口;

2、護衛。親王掌握數量不等的護衛,根據《明史·諸王傳》記載:“親王護衛甲士少則三千人,多則至萬九千人”,人數少的有3000人,多的達到19000人;

3、人事權。王府官既可出任地方行政長官,也可兼任都指揮史,掌地方兵權。除長史及鎮守指揮、護衛指揮由朝廷指派,其餘官員均在封國境內或所部軍職內選用,藩王對他們有生殺予奪的大權;

4、臨時指揮權。相較於分封在腹地的親王,處於邊塞要地,防禦北邊蒙古的親王,可以在戰時,節制地方鎮守官。

朱棣軍事地位

朱棣其他兄弟頗為不爭氣,好一點的詩詞歌賦,差一點的沉迷於酒色,再就是乾點其他荒唐事。像朱棣的十弟魯王整天跟方士混在一起,追求長生不老,吃丹藥中毒,弄瞎了眼睛,朱元璋給其死後的諡號是“荒”(荒唐的意思)。朱棣的二哥,秦王朱樉也因為多次為非作歹,遭到訓斥,甚至朱元璋一度想廢掉他,在其死後的諡冊說:夫何不良於德,竟殞厥身,其諡曰憨。“憨”意思是笨,顯然是對這個兒子行為的有所不滿。

相較之下,朱棣則受到朱元璋的器重,為其早早相中了徐達的長女,作為王妃,這是其他皇子所不能比擬的。接到就藩命令,朱棣便到封地北京,至靖難之時,是為19年。朱棣慢慢從初出茅廬的青年成長成智勇雙全的統帥。

受封之初,朱元璋最為倚重的是年長的秦、晉、燕三王,儘管未掌握大量軍隊,只有一定的監督節制之權。隨後朱元璋開始誅殺勳臣,至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為止,軍權才由勳臣手中過度到秦、晉、燕三王,其他藩王受到三王的節制,尤其是晉、燕二王。

《明史》所言:“諸王封並塞居者皆預軍務。而晉、燕二王,尤被重寄,數命將兵出塞及築城屯田。大將如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皆受節制。

相信晉、燕二王在膽識、策略方面遠勝於其他諸王,朱元璋寄予厚望,將重要軍事事務的大權交給二人處理,連馮勝、傅友德都受節制。

到1390年,晉、燕二王遠征。朱元璋“.....命潁國公傅友德等赴北平訓練兵馬,聽燕王節制……”。此戰因晉王為與敵人碰面,而朱棣說服乃兒不花,解決了邊界隱患,而聲威大震。

《明太祖實錄》:“(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戊午)敕武定侯郭英曰:以遼東都司並護衛各衛所步軍,除守城馬軍及原留一百存守斥侯,餘皆選揀精銳統領,隨遼王至開平迤北,擇險要屯住提備,一切號令悉聽燕王節制。”

可以看出至朱元璋逝世這年,朱棣在諸王中的軍事地位達到了頂峰。

立儲順序

朱元璋正妻馬皇后只有兩個女兒,朱棣說自己為馬皇后所生,完全是洗白,宣揚自己是嫡子繼位,表明正統性。據《棗林雜俎》記載,南京孝陵享殿中牌位排列序位,除太祖與馬皇后正面坐外,李淑妃等二十餘位嬪妃在東面,而碽妃生成祖文皇帝,單獨在西面。


朱標由馬皇后撫養,是名義上的嫡子,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皇位繼承基本法,順理成章成為了太子。即便朱標於1392年病逝,朱元璋曾有意立朱棣為太子,但劉三吾以“若然,置秦、晉二王何地?”為由勸阻,權衡之下立了朱標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哪怕都是庶出,朱棣也跨不過秦、晉二王。相信這時戰功卓著的朱棣,心裡面是極度不平衡的。但朱元璋仍在,朱棣也不敢造次,上面還有兩位哥哥,即便才能不及自己。

靖難之役

回到開頭,說到朱棣起兵的原因是建文帝的削藩。基於上述所言,是否可以這麼假設,將本末倒置一下。即建文帝的削藩是對朱棣動作的有所察覺。一則朱棣的軍事實力,在諸位藩王中最強大;其次太子、秦王和晉王的相繼去世。使得朱棣奪位之跡,開始顯露,造成了建文帝削藩的行為。

正如《建文朝野彙編》所言:燕王之變,削亦反,不削亦反,齊黃之議,未盡非也,燕王持籍口於此耳。

朱棣的奪位之心,隨著自己軍政地位的逐漸上升與競爭對手的相繼死去,二者交織在一起,不斷得到加強,最終在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中爆發,發動了靖難之役,削藩只是藉口。

後記

誠如朱棣兵臨城下,箭頭射書,告知兄弟姐妹:

……如朝廷知我忠孝之心,能行成王故事,我當如周公輔佐,以安天下蒼生。如其不然,爾眾兄弟親王、眾妹妹公主及多親戚,當速摯眷屬移居守孝陵,城破之日,庶免驚恐……

終於說出了,多年來一直“壓箱底”的話,無論如何,我要當皇帝。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75435063813621325"} --}

公子霜塵


朱棣,生於元至正二十年,此時朱元璋還是義軍將領,正養精蓄銳,爭奪天下。他自小跟隨父親在軍中長大。

朱棣相貌奇偉,聰慧過人。因此,在朱元璋26個兒子中,很受寵愛。朱元璋經常在朝臣面前誇朱棣最像自己。

朱元璋對兒子們的教育非常重視,他聘請全國各地的名儒為皇子們授課,督查兒子們的學習情況,皇子們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朱棣在眾多兄弟中顯得十分出色,沒有辜負父親的厚愛。

朱棣從小就很得父親的青睞,10歲就被冊封為燕王,封地為北平。鎮守北平的是大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又令朱棣娶徐達的長女為燕王妃。

朱元璋稱帝后,又用了20年來掃平各地的小割據政權。朱棣長年馳騁沙場,不僅為明朝的統一立下卓越功勳,而且磨鍊出一身本領,成為一名傑出的軍事家。

朱棣17歲時,宮廷為各位皇子們在封國建造王府,朱元璋明確關照燕王的府邸按元朝皇宮的制式修建,其他皇子不得效仿。

朱棣20歲時,前往封地居住,此後一直師從徐達,在軍事理論和武藝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儘管朱棣非常優秀,也得到父親的寵愛,他與皇位依然無緣。朱棣既不是長子,也不是馬皇后所生,他的生母只是個普通嬪妃。按照封建社會立嫡立長的傳統制度,皇位怎麼也輪不到他。

朱元璋稱帝30年裡,朱棣還是等來了機會。皇太子朱標在做了25年皇太子後病故,二哥秦王,三哥晉王也相繼亡故。身為四子的燕王朱棣,在家族尊序上成為諸王之首。加上朱棣軍事實力很強,諸王中的翹楚。


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元朝殘餘勢力南侵,朱元璋派晉王和朱棣領兵北征。天氣嚴寒,晉王有些怯陣,而朱棣奮勇出擊,大敗蒙古將領,由此威名更盛,令國人矚目。朱元璋對朱棣十分滿意,打算立他為皇太子。不料朝中大臣們堅決反對,以立嫡長為由,請求立原太子朱標的長子朱允炆。

朱元璋無奈之下,只好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棣眼看到手的儲君位被侄子搶走,心有不甘,暗中籌備奪位稱帝。

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即位,即明惠帝。此時的朱棣奪位計劃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惠帝上臺後,有感於各位藩王叔叔權利過大,威脅中央政權的統治,採納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決定削藩。


朱允炆先後削掉實力較弱的周王、岷王、代王、齊王,將他們貶為庶民,湘王被迫自焚身亡。五個藩王的命運引起其餘藩王的極大不滿和恐慌,朱棣身在北平,卻密切注意京城的動向。見惠削藩導致人心浮動,政局不穩,自己籌劃多年,兵強馬壯,認為奪位時機成熟。於建文元年,七月,打著“清君側”的旗號,以誅殺“奸賊”齊泰、黃子澄為由,起兵“討賊”,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爆發。

戰爭爆發後,文弱的惠帝根本不是久經沙場朱棣的對手。從建文元年七月到建文四年六月,長達三年多的“靖難之役”以朱棣勝利而告終,明惠帝朱允炆在朱棣攻陷京師後不知所蹤。43歲的朱棣成功的登上皇位,即明成祖。


心恬澹


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兒子,大明王朝的第三個皇帝。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被封為燕王,駐守北京,為大明帝國守把北大門立下赫赫戰功。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很早就選定了大兒子作為法定繼承人,其他眾多兒子被封為各大藩王駐守國家的邊疆。怎奈老天不隨人意,大兒子朱標還未等到接班,就已英年早逝。這件事對朱元璋來說好似一個晴天霹靂,傷心了很久,本著愛屋及烏的想法,於是又把繼承人選在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的身上,也就是說大明帝國的第二個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



當朱元璋選定孫子作為繼承人的時候,多少給眾多兒子心中帶來不滿的情緒。怎奈當時朱元璋具有絕對的實力,兒子們也只是在內心表示不滿。表面上還是不敢流露出絲毫的不滿情緒。這也為以後朱棣造反埋下伏筆。



隨著朱元璋的去世,朱允炆走上了皇帝的寶座,這個年輕的皇帝上任之初,除了面臨眾多繁雜的國家大事之外,還要面對那幫守衛邊疆,擁兵自重,非常厲害的各位叔叔們。於是在其上任伊始就和朝中重臣商議削藩之事。隨著對幾個實力較小藩王削藩成功之後,把矛頭直接對準了最有實力的燕王朱棣身上。而此時的朱棣已經聞訊做好了反擊。只不過正在做著反擊前的準備工作,最後,朱棣打著清君側的口號在北方起兵,一路向南進軍。這就是大明王朝歷史上的靖難之役。靖難一直持續了四年之久,最終以朱棣獲勝為最終結果。

縱觀朱棣造反,其主要原因還是朱允炆皇帝立足未穩,急於削藩所致,更深層次的原因也許是朱元璋皇帝選人不當所造成。


(靖難之役:應該解釋為平定或平息戰亂的戰役。其中靖解釋為平定或平息,而難解釋為戰亂或者災難等)


折返888


靖難之變歷經四年,但是朱棣謀反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前三年中,他屢遭挫折、十戰九敗,直到最後一年,朱棣才逆風翻盤,這還要多虧了以下4位人物的幫助:

姚廣孝的奇計



朱棣曾經固執地認為,只有打下濟南,才有可能拿下南京。但是他在與鐵鉉的多次交手中,卻屢屢吃虧,一度讓他想放棄。

後來經過姚廣孝的提醒,朱棣才明白打不過就跑,可以繞過濟南,直取南京。

於是,朱棣不再與建文帝的軍隊糾纏,一路繞過徐州、宿州,直奔南京而去,等到建文帝明白朱棣的意圖後,在想調動軍隊阻擊朱棣,卻發現已經追不上他了。



朱棣的軍隊到達靈璧之後,一舉擊潰了建文帝的主力,生擒了平安等南軍大將。在這之後,朱棣就沒有遇到過像樣的抵抗了。

所以說朱棣能拿下南京,主要還是姚廣孝的計謀:輕裝突襲,直取核心。

方孝孺的愚蠢建議

朱棣兵臨南京城下後,建文帝非常慌張,他開始詢問大臣們的意見。作為建文帝的老師,方孝孺卻給出了一個最愚蠢的建議:死守南京。

這條建議真是蠢到家了,我們不難發現,雖然朱棣來勢洶洶,但此時全國大部分地區還是在建文帝的控制之下。

只要建文帝逃往南方,以皇帝的名義號召地方武裝討伐朱棣,那麼朱棣最後也很可能不會成功。

所以說,方孝孺真是一代腐儒,害人害己,最後落得個誅十族的下場。



朝廷中的叛徒

按說建文帝死守南京也就算了,南京城城池堅固,如果建文帝拼死抵抗,將士們眾志成城,撐到地方援軍到來,說不定朱棣也會退兵的,但是建文帝卻沒注意到自己身邊竟然有叛徒。

在朱棣謀反之初,徐增壽(徐達第四子)就上言麻痺建文帝:朱棣只是搞搞小動作而已,不會謀反的。

同時,他本人又秘密向朱棣彙報南京城的守備情況。等到朱棣攻打南京時,徐增壽的間諜身份才暴露,最終他也被建文帝一劍刺死了。


另一個叛徒則更加過分,他就是曾經的南京主帥李景隆。李景隆的父親李文忠是明朝名將,但他卻生出了一個軍事白痴兒子。

在靖難之變中期,建文帝就任命李景隆為南軍主將,結果他屢戰屢敗,折損了大量的兵力。直到盛庸、鐵鉉等人接任之後,形勢才得以逆轉。


建文帝大概沒有想到,李景隆竟然與朱棣自幼相識!在朱棣來到了南京城下後,就是李景隆親手打開了南京城門,讓朱棣進入南京。

至此,建文帝最後的希望也破滅了,他只能縱火自殺,朱棣最終得以登上皇位。

所以說,朱棣能夠擊敗自己的侄子當上皇帝,存在的許多巧合,但也是歷史的必然。直至今天,我們在讀到這段歷史的時候,也是感慨萬分。


歷史總結論


公元1399年,叔侄倆之間的一場政治對抗因削藩而激烈上演,最終歷經三年半的鏖戰,叔叔朱棣造反成功,戰勝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取得靖難之役的勝利,那麼朱棣為什麼非要造反呢?

有書君認為他造反有以下原因:

朱棣是草根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他文韜武略,隨父南征北戰後就藩北平,胸懷大略,戰功卓著,卻不被朱元璋看好,有書君認為他造反有以下原因:

一、朱元璋的立長立嫡思想讓朱棣深感不公。

朱元璋布衣天子,封建正統思想十分嚴重,長子朱標仁弱,立為太子,太子先朱元璋而去了天國,朱元璋立性情溫柔的皇太孫朱允炆。

朱棣的本領超群,年紀輕輕就戰功赫赫,活捉過北元大將,招降蒙古乃兒不花,影響力甚至超過太子朱標,更別說黃毛小子朱允炆了。然而朱元璋眼中只有嫡長子,嫡長孫,硬是忽略了更有能力,更有實力的朱棣。

朱棣從沒有覬覦朱標的太子之位,但是朱標早逝,朱棣手上兩兄長已逝,朱棣唾手可得太子之位,卻被朱元璋一句立嫡長孫,導致與皇位失之交臂。

我本將心比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朱元璋的立長立嫡思想讓朱棣深感不公,心中難免滋生不滿,但忠於父皇的他,只是敢怒不敢言,可這種情緒產生後,便會成為酵母,不斷地發酵,以至成為日後反抗削藩,反叛朱允炆的“基因”。

二、朱元璋病因遺旨引猜忌,兵權被奪朱棣心生反意。

朱元璋抱恙其間,朱允炆悉心照顧,但藩王在外,不知父皇病因病情,朱元璋去世,各藩王悲愴之餘,難免疑慮重重,想要送父皇最後一程,卻被一道遺旨拒之京城之外。

為了防止藩王之亂,遺旨明言:諸王在本國哭靈,不必赴京,王國軍士聽朝廷節制。可謂為皇孫朱允炆想得周到入微,讓政權皇權平穩過渡到朱允炆手中。

然而這道遺旨卻讓戍邊在外的藩王疑竇重生,甚至猜測有人謀權矯詔,連皇帝的死因都值得懷疑。

藩王中實力最大的朱棣更是怒不可遏,義憤填膺,想要去南京見父皇遺容都不行,而且兵權也被削了。

朱棣帶著重重疑慮點了千餘隨騎,趕往南京,卻被朱允炆派陳性善等阻擋,還責令他迅速立即返回藩國,如有違抗,以叛逆論處。

朱棣對此隱忍不發,暗下決心養精蓄銳,不甘受制於人的朱棣已心生反意。

三、朱允炆的削藩,朱棣唇亡齒寒,被逼奮起反抗。

朱允炆登基後,聽從儒家師傅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的建議,決定削藩以增強中央集權制,鞏固皇權。

他從幾個弱勢的叔王下手,不但先後削了周、齊、湘、代、岷等藩王,還貶為庶人。朱允炆的刀子捅在周王等人身上,血卻在其他藩王處流——他們的身上也有傷口啊!朱棣非常清楚,現在被“治罪”的是周王等,下一個也許就輪到他了。燕王朱棣深感唇亡齒寒,與其等待朱允炆收拾自己,成為庶人,或被處死,不如奮起反抗,興許還有生機。

不甘坐以待斃,而又久經沙場的朱棣憤而與部下商議起兵,朱棣以誅齊泰、黃子澄“清君側”為名,向南京城發起進攻,歷時三年半,南京城攻陷之日,一場大火燒得朱允炆無影無蹤。

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侵犯藩王利益,還讓朱棣感到深深的寒意,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朱棣唯有反抗才能贏得一線生機,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朱棣的造反既有對朱元璋不公平的繼承製度的反抗,也有對不能見父皇遺容的憤恨,更是對朱允炆削藩行為的強烈反叛。

不做待宰羔羊,便只有自己親自做屠夫!朱棣用自己的人生驗證了帝王之家的生存法則!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覆“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藩王造反的事例可以說是不絕於史書。但造反者眾多,成功者甚少。這是因為在中央朝廷與地方藩王的戰爭中,朝廷所擁有的巨大號召力和朝廷所能調用的戰爭資源是造反藩王所不及的。因此,藩王在起兵反抗中央朝廷的戰爭中往往在道義和物質上處於劣勢地位,使得靠造反而成功登位的藩王很少。

但凡事都有特殊,在明朝,就發生了中央朝廷擁有巨大優勢,卻在鎮壓藩王造反的戰爭中屢屢處於劣勢,並最終被地方藩王所推翻的事例。這場戰爭就是在後世知名度很高的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_圖

靖難之役始於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為了應對建文帝的削藩政策,打著“奉天靖難”的旗號,自北平起兵,歷時三年,終於攻克了京師南京,成為了明成祖永樂皇帝,而原本的建文帝也在宮中的一場大火中而不知所蹤。

面對燕王朱棣,身為天子,在戰爭中擁有巨大優勢的建文帝為什麼沒有削藩成功,反而落了個不知所終的下場呢?要想探究這個問題,首先便不得不提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自建立明朝後,每天矜矜業業,勤理朝政,使得新生的大明在他三十多年的統治下蒸蒸日上,並最終造就了洪武之治。因此,皇太孫朱允炆從他的祖父朱元璋手裡接過來的是一個強盛的大明,並非那容易被地方造反所推翻的腐化王朝。所以,建文朝廷所代表的明朝中央在對燕戰爭中的失敗,應歸根於建文帝和建文朝廷自身的不足之處。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_圖

  • 首先,是在削藩的政策上沒有宏觀方略,急於求成。

建文帝早在即位之前,就深感明太祖朱元璋所分封的二十多位藩王成為了尾大不掉之勢,對地方藩王開始有了警戒之心,而後來建文朝的重臣黃子澄對建文帝講了漢朝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的故事,給本就對藩王有警戒之心的建文帝樹立了削藩的信心。

於是建文帝剛即位沒多久,便立馬著手削藩。建文帝削藩的策略急躁冒進,又急於求成。當時的諸王之中,反形最為明顯的是燕王朱棣,並且燕王所掌握的勢力也是頗為強大。有些朝臣認識到削藩是個敏感問題,搞不好會造成國家動亂,於是給建文帝提供了一些穩妥,效果更好的手段。如戶部侍郎卓敬上書建文帝,主張將燕王從北平徙封南昌,使燕王遠離他勢力最為強大的老巢,利於朝廷進一步控制。前軍都督府的高魏也曾上書,主張效仿漢武帝時的推恩令,用和平的方式弱化各藩王,使其勢力越來越弱。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這兩點都是可行的。但建文帝卻沒有認識到削藩問題的嚴重性和敏感性,沒有分清主次,愚蠢的先把勢力並不強大,反形並不明顯的周、齊、湘等王廢除,美其名曰“翦燕手足”。那些被廢黜的藩王都落了個要麼被流放,要麼自殺的下場,使得燕王朱棣越來越堅定了反抗的決心。同時,先拿這些威脅小的藩王開刀,為朱棣接下來的反抗留出了寶貴地積蓄力量的時間。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即建文帝_圖

  • 其次,是建文帝在用人上的失當。

朱元璋在洪武朝大殺武將勳貴,給建文帝在戰爭中的武將任用上造成了先天的不足。更致命的是,朝廷內有謀劃之才的大臣也寥寥無幾。建文帝所重用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都是飽讀詩書之輩,也許在治國上他們尚且有些用處,但在戰爭中,他們多“本書生,戰事非其所長”。

建文帝沒有知人善任的能力,在靖難之役中,他重用被朱棣稱為“李九江,紈綺少年兒”的李景隆,將幾十萬大軍交到了李景隆的手上。李景隆貪生怕死,氣量狹小,使得南軍先後在鄭村霸之役、白溝河之役和濟南城下之大敗,六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戰敗後,如果建文帝嚴懲李景隆,重新鼓舞士氣,組織兵力再戰也未嘗不可,但他偏偏因李景隆是其表兄弟,“念其至親”而沒有殺他,使得很多朝中大臣和軍隊將卒憤憤不平。等到燕軍包圍南京之時,這位建文帝的“至親”,屢戰屢敗的大將軍李景隆卻開門迎敵,使得南京失守,建文帝的統治被推翻。

而在建文四年,力阻燕軍南下,在齊眉山大敗燕軍的魏國公徐輝祖卻因是朱棣的妻弟而遭到建文帝的猜忌,建文帝將其召回南京,使得好不容易有了轉機的局勢再度惡化了起來。徐輝祖被召回後,燕軍所向無敵,南軍潰不成軍,直至南京被攻破。而被建文帝所猜忌的魏國公徐輝祖卻在南京被圍時,仍組織抵抗。城破後,面對被朱棣的召見一言不發,因而被廢除爵位,圈禁至死。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_圖

  • 最後,建文帝個人性格的柔弱也是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史載,建文帝性格溫和,至孝仁厚,並且聰穎好學。這樣的性格作為守成之君尚可,但在與燕王的戰爭中就顯得“仁柔少斷”了。

在靖難之役中,朱棣多次衝鋒在前,也正因如此,他也數次身陷絕境,幾乎必死。但建文帝卻給南軍將領士卒們下詔,說“近爾將士與燕王對壘,無使負殺叔父之名”。正因此詔,使早就應成為南軍“刀下之鬼”的朱棣多次死裡逃生,甚至藉此為北軍充當前鋒和殿後,而南軍在作戰中則束手束腳,顧慮重重。

建文朝廷和建文帝一系列的錯誤,使得朱棣積蓄了力量,在獲得戰場勝利的同時還多次死裡逃生,並最終導致了朝廷被推翻,建文帝下落不明。因此,朱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建文帝和朝廷在削藩上急於求成,缺乏大略方針,用人失當以及建文帝自身柔弱的性格所致。


歷史大學堂


朱棣造反,大部分原因是他侄子朱允炆逼迫所致,但其中也不乏身邊人的忽悠鼓動,尤其是道衍和尚,聯合算命的把朱棣忽悠上了造反之路。

朱元璋駕崩後,大明王朝的皇帝變成了朱允炆。年輕人幹勁十足,再加上身邊有方孝孺等一群文臣,總覺得太祖留下的兒子們各個都心懷不軌,早晚要篡奪了朱允炆的江山。於是一個缺乏政治經驗的毛頭皇帝,帶著一群書呆子,開始對太祖的兒子們動手了!

朱允炆在收拾叔叔這件事上,毫不含糊。

周王朱橚是朱棣的同胞哥哥,朱允炆知道朱棣不是好惹的,怕將來周王朱橚成為他的幫手。於是藉口有人告發朱橚謀反,派軍隊突襲開封,將朱橚逮捕並他貶為庶人。

對付湘王朱柏用的是同樣藉口,也是有人告發他謀反,朱允炆命令他回京師接受詢問。朱柏膽子小,不敢回京師面對侄子,結果自焚而死。

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這些太祖的血脈一個個都栽在朱允炆手裡,被他廢為庶人。下一個,就是諸侯王中最有謀略、常年和蒙古人廝殺的燕王朱棣了。

朱棣對侄子的心思心知肚明,對於是不是束手就擒也在猶豫之間,畢竟要以一隅之地面對整個大明王朝,他心中沒底。更何況,朱允炆是他老爹親自扶上皇位的,名正言順的絕對正統,他如果不聽從新皇帝的命令,那就是大逆不道。

這個時候,姚廣孝起到了關鍵作用。

姚廣孝十四歲就剃度出家了,除了學習佛法之外,他對於帝王之術的研究也十分有心得,並且一心想著把自己學到的本領應用到實踐中。後來機緣巧合之下,他做了朝廷的僧官,並被派到了朱棣的身邊。朱棣對這位不務正業醉心於帝王之術的和尚,那是相當感興趣,兩人很快就成了無話不談的最佳拍檔。

姚廣孝天天勸朱棣造反,後來看朱棣還是猶豫不決,無奈之下使出了大殺器:派算命的忽悠朱棣。


這位算命的仁兄也是大大有名,正是明朝的相術奇人袁珙,他曾給姚廣孝看過相,當時就很驚奇:這個和尚很古怪啊!長著三角眼,好像一頭生病的老虎,一定是個喜歡殺生的和尚,將來你的成就應該和劉秉忠(忽必烈的謀主,也是和尚,法號子聰)差不多!

姚廣孝找來了袁珙,兩人研究怎麼忽悠朱棣,並制定了具體的行動方案。

他們安排了一場偶遇。朱棣帶著八個侍衛到酒館中吃飯,九個人穿著一樣的衣服,這時候袁珙進來了,對著朱棣就一頓磕頭,口中還不停地念叨:殿下你怎麼能這麼隨便就出門呢?九個人誰都不承認,袁珙卻說的更起勁了,朱棣只能回到王府召見袁珙。

這次袁珙也不藏著掖著了,直接告訴朱棣:你不管是身形步伐還是長相,都是做皇帝的好料子啊。等你過了四十歲,鬍子長過了肚臍,就能登基了。隨後見到燕王府的校尉,也表現的大驚失色:這些人都是將來的王公將帥啊!

姚廣孝導演,袁珙主演,朱棣就此下定了造反的決心,這才有了後來的靖難之役!

不過朱棣的確是43歲做了皇帝,至於鬍子長沒長過肚臍,就不知道了!


李飛叨


朱棣起兵造反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的,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矛盾所激化而爆發。具體是由於建文帝朱允炆削藩所導致。

朱元璋取得天下之,他認為:

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

所以,洪武年間朱元璋分三次共分了二十五個藩王,其中有二十四子和一個從孫都得到封賜。這些藩王都有自己的地盤,有自己的軍隊,起初對安定國家的局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在北部戍邊的燕王朱棣,長期指揮數萬軍隊和北元作戰。不過,早有人提醒過朱元璋,邊患、河患、藩患是大明王朝的三大危脅。不過這藩患畢竟都是朱元璋自己的兒子,在他的心裡不會作為優先級來處理。但他也不是什麼都沒有做,他立下了相當嚴厲的規矩,藩王無昭不得進京,禁止互相訪問,即便進京,一個朝貢完走了,另一個才能來。也就是說這些藩王,自從到自己的地盤上上任之後,從此天各一方,老死不相往來,親兄弟間根本沒有機會見面。朱元璋認為,定下這樣的祖制,皇族之間就可以太平了,沒想到他剛死,建文帝就大刀闊斧地,展開了削藩行動,骨肉相殘。這真是莫大的諷刺。

一、其實朱棣窺視帝位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原本朱元璋法定的接班人是太子朱標,沒想到這太子朱標去了一趟西安,可能是這長安城王氣大盛,他沒壓得住,回來就一命嗚呼了!你說這也怪了,當年蔣介石到那兒,直接碰上了西安事變,差點把命擱那兒。沒在那兒建都的帝王啊,還真不敢隨便往那兒去。這朱元璋啊,欲哭無淚,一盤棋全給打亂了。為了穩定皇權為大明的江山著想,朱元璋定下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規矩,將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

朱元璋有那麼多兒子,但是老大老二老三相繼都不在了,朱棣排行老四。這朱老四是個能力很強的人,本來在眾多皇子中間就是個佼佼者。他一看機會來了,就想盡一切辦法來表現自己,沒想到的是,老爺子根本沒有給他機會,直接立了他這個侄子繼承大統。朱棣這心裡老不舒服了,他就覺得朱元璋這個決定一定是錯的。曾經有一次,燕王朱棣進京,拍著朱允文的肩膀說,“不意兒乃有今日!”,就憑朱老四的智商,這話哪能隨便亂說呀!可見當時他已意外到了極點。也該他倒黴,這話當時就被朱元璋聽到了,狠狠的把他給收拾了一頓,作為小孩兒的朱允炆,不想得罪這些叔叔們,他一邊幫朱棣開脫,一邊暗下了決心,宗藩勢力不得不削。

二、建文帝削藩

朱元璋為了給孫子鋪路,大肆打壓朝中重臣的勢力,製造瞭如藍玉案等一系列的冤獄。這時候他就需要得到藩王的支持,故而藩王不但沒事,地位還更加穩固了。朱元璋活著的時候,沒有哪個藩王敢有異心,等朱允炆當了皇帝之後,他就感覺到了這些叔叔們的威脅。

朱允炆登基之後,任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展開了對藩王的行動。齊泰認為:燕王朱棣勢力最大,應該先從他下手,其他的藩王即使有意見,恐怕也沒有造反的能力。而黃子澄認為:直接從朱棣下手,太過冒險,應該先從容易的開始,打得朱棣孤軍無援,他自然也會服軟。建文帝也認為直接針對朱棣,心裡沒底,於是採用了黃子澄的意見。實際上後來的過程證明了這真是一招臭棋。

建文帝第一個下手是和朱棣關係非常近的同母兄弟周王朱橚,由於周王內部的家庭矛盾,被人揭發有異謀。於是,建文帝以北邊戰事需要之名出兵到開封,冷不丁抓了周王,把他貶到雲南後有抓回來囚禁起來。後來,建文帝又以湘王朱柏破壞印鈔制度為由,派兵抓捕。其實,濫印鈔票最多的就是建文帝本人,朱柏就因為是建文帝的叔叔,威脅了皇權嘛!但這湘王確實很有骨氣的,不願受侄子的凌辱,直接自焚身亡。齊王朱榑也是被告發謀反,而被召至京城囚禁起來。後來,建文帝又將代王朱桂和岷王朱楩貶為庶人。這些進行的倒還順利,但是,實力和智力都最為強大的朱棣已經被打草驚蛇,天天睡覺都會夢到自己被侄子吊著打。

三、靖難之役

朱老四知道自己這樣拖下去沒有好結果,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造反了。1399年,因朱棣裝病,誘使朝廷放回質子之後,被人告發,這可是犯有欺君之罪的。朝廷立即密旨抓捕燕王,不想朱棣早有準備,誘殺朝廷官員,起兵攻打北平城。這北平地區本就是燕王的勢力範圍,周邊不少府地主動歸服。燕軍勢力大增,開始打著“靖國難,清君側”的旗號正式和明朝政府展開了軍事對抗。

起初,朱棣打得也沒有那麼順利,史書上記載幾次都差點兒被圍剿了,不知道哪兒刮過來一陣神風給就了。天不亡朱棣,讓他打到了南京城。建文帝自焚身亡這事兒估計沒那麼簡單,真抓個活得,朱老四這“清君側”的旗號還要打下去嗎?最大的可能就是被燕軍殺掉後,再放火燒。乾乾淨淨,查都沒辦法查。從此,大明還是大明,永樂盛世正式開啟。

朱棣反建文帝確實是被逼出來的,不過這些禍根確實朱元璋埋下的,如果朱元璋可以提前處理好這些宗藩問題,恐怕朱老四是沒有機會的。再者,建文帝朱允炆沒有漢武帝劉徹的智商,或者他身邊要是也有個主父偃,或許就沒有靖難之役。


牧漁子


朱棣的造反過程並不簡單,只是說時勢推動著他不得不造反。看情況,雖對自己的老爹朱元璋的安排不滿(叫自己的侄子當皇帝),但確實沒有造反的心。外界的蠱惑(道衍),建文帝朱允炆的打壓,促使了朱棣下定了決心,主要是朱允炆太毒了,不給叔叔們活路。

在戰火中成長起來的朱棣,擁有極高的軍事天賦和領導能力。雖有敗局,但總有“特殊”保護符的他可以肆意妄為的穿插遊走於敵軍之中而不倒。最終坐擁天下。

皇位的擁有者,要顧及很多。無數人的窺探,無數人的暗潮湧動,只有剝開重重人海,隱藏的陰謀,保護自己,才能統領天下。

雖然看著朱棣的成皇路非常的艱辛,此人心機頗重,多疑,但無可厚非,他是一位好皇帝,一代英王。遷都北京,平定蒙古,派臣遠航,一片盛世。自己雖然生性多疑,但為子孫留下了人才,留下了太平。人無完人,他也建立了日後想像不到的東廠等機構。上馬親征,是他馳騁沙場,熱愛戰爭的真實寫照。兵種善用,是他軍事領導天賦的才能展現。平定越南,高麗,是他一生中的功績點點。

每一個時代都有著各式各樣的人物,他們或平庸無奇,或天資過人,或老謀深算。為了自己心中的利益去努力,去奮鬥。他們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努力的前輩。



攤劍聽潮


說起燕王朱棣為何會造反,可以說首先是為了自保,虎父無犬子,燕王深深的繼承了朱元璋的雄才大略。前期朱元璋為了掃清太子朱標繼承皇位的障礙。以致後期能征善戰的武將凋零,沒人能擋住燕王朱棣的“勤王之師”!

勝者王,敗者寇,優勝劣汰,能者居之是這生存之道,更是人生這一場遊戲的殘忍規則。史書記載:建文帝朱允炆對燕王朱棣也特別重視,為了削減朱棣的實力,他先派工部侍郎張昺接任了北平最高行政長官的職務;然後任命謝貴、張信為北平都指揮使,掌握了北平的軍事控制權;之後他還派宋忠率兵三萬,鎮守屯平、山海關一帶,隨時準備動手;另外,策反朱棣派去的間諜,使之成為為他使用的雙面間諜。

建文帝繼位後實行削番的國策,而當時朱棣被困燕王府,太子朱允炆也繼承了太子朱標的仁慈,沒有殺掉燕王朱棣,據記載建文帝朱允炆對朱棣下了道免死令,要求手下不要殺死朱棣,不讓自己背上殺親叔叔的罪名。這道命令導致朱棣在多次作戰中倖免於難,有時候,朱棣還利用這樣的免死牌,為戰場創造有利條件可知政治鬥爭無父子,何況叔侄關係?

歷史總是因為這樣或者那樣一個個巧合,而成就了歷史的傳奇。對於政治老手燕王朱棣來說,深知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如果不反抗,就如同待宰羔羊,誰能說清楚哪天建文帝心情不好會殺了自己?默默的接受一切就是死路一條,與其這樣為何不奮力一搏呢?1402年,四十三歲的燕王朱棣率軍攻破了金陵的最後一道防線,第一次坐在九五之尊寶座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