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康震?

越神通


我喜歡康震老師

第一 經典詠流傳 之前曾寶儀評委的時候請的老師不是康震老師 那個老師的點評沒有引起多大的反響 後來康震老師來了之後節目的影響力 詩詞的傳唱度大大增加 僅僅看結果的話 康震老師是有貢獻的

第二 關於名和利的問題 我覺得應該這樣理解 如果康震老師能夠通過自己的才氣解說豐富大家對於中國古詩詞的理解 能夠為下一代好好研究古詩詞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的話 只要為社會發展起到正面積極導向作用 那就是應該被肯定的 名只是捎帶著而來的東西 可有可無 我相信以他現在的知名度 對於名和利他已經看的很淡了 何況央視給的薪酬應該遠沒有各大地方衛視的薪酬高

第三 我們的孩子對於古詩詞的一部分了解來源於央視康震老師參與的節目 我覺得挺好 應該感謝他 中國古典文化源遠流長 需要更多的人去傳承 他做到了 我覺得這樣一個人應該被推崇 而不是簡單用名和利兩個字來衡量


80後的蝦米


精通中國古代文學的學者,弘揚中國古代文化的大師。康震是文學大師霍松林的弟子,名師出高徒,康震36歲就開始擔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副院長,年輕有為。很快他走上央視的舞臺,先後在《百家講壇》等多個節目擔任嘉賓。於是,觀眾更多的認識了這個飽讀詩書、風趣幽默的康教授。尤其在《中國詩詞大會》的點評,康震精彩的解說和儒雅的氣質,不但將中國古代詩詞成功的推廣,自己更是成了一位明星教授。

康震非常成功,因為不是哪個學者都可以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講出肚子裡的墨水,而且能夠讓別人都聽得懂,進而引起共鳴。康震做到了,看看有多少人是因為康震的點評愛上了古典詩詞就知道,中國需要這樣的老師,不但自己有學問,更能把這學問傳出去,這才是最難得的。應該說,央視的文案也確實不錯,節目的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被推出來,挺好的,對青少年多讀書、多學習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比總是醉心於那些吹拉彈唱跳演的才藝強太多了。(D)


捕魚小分隊


康震,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文化學者。其實有博士教授名頭的人在中國幾十萬還是隨便有吧,但是一方面是博士教授,一方面又是網紅的就沒幾個了。


康震在《百家講壇》其實並沒有火起來,同樣在百家講壇開講的易中天,紀連海,蒙曼曾經都比康震更有知名度,但是現在都不如康震有名氣,各類文化綜藝節目尤其是在央視康震基本上就像是節目主持人一樣不可或缺,像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等都是嘉賓評委。

康震雖然是標準的70後,但是在各類節目中綜藝感還是蠻強的,其實他從2008年就開始了文化綜藝之路,能夠有這樣的知名度當然主要得益於央視這兩年弘揚傳統文化的綜藝節目,同時也是他自己淵博的知識征服的眾人。



不用去懷疑一個學者上節目的初心,就像沒有人懷疑央視弘揚國學是因為利益一樣,我很相信康震是一個真正的高人,一個深受傳統文化薰陶的國學大師不會是驅名逐利的俗人。

“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喜歡康震,因為他知識淵博,也因為他有這樣隱士的風範!


醉眼看籃球


去年年底策劃康震的選題,和同事去北師大聽過康震給本科生講的詩詞課,開課前半小時兩百人的大教室差不多就坐得滿滿當當,不少都是校外人。開課前康震一身唐裝進入教室,儼然一副“大教授”的姿態。

那幾堂課,他具體講的內容不記得了,但記得他幾次講過自己最近一直開黨會非常忙,但他確實口才很好,能將古詩詞背後的故事講得有趣,起碼從課堂效果上看,他是一個不錯的老師。

《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帶火了康震,但康震在專業領域的認可度並不高。

霍松林的博士,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康震這樣的專業背景應該在學術領域取得一定成績,但康震的專業學術水平並沒有得到知識圈的認可。他更多是因為作為《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等幾檔央視節目的評委,而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同時,康震參與了很多社會事務,以及北師的行政事務,似乎他的個人發展也不在學術領域,可能大眾文化明星和行政高位才是他的訴求。這也決定了他最終在學術上不會有多少成績。

你看過康震的節目嗎?你覺得他的水平如何?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老李有刀


提到康震,首先浮現在眼前的幾個字就是“文化人”,現在活躍在大眾面前的文化人其實不多了,更何況康震可以說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康震是陝西綏德人,在陝西師範大學文學研究所讀了大學,後來就專攻文學,並且師從霍松林先生,這位先生是中國著名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在這位老師的幫助下,康震獲得了文學博士學位。


他主要的研究領域是中國古代文學和詩詞,這就更是文化人所做的事了,他也曾多次登上《百家講壇》,對於唐宋八大家這些人物和知識背景都很熟悉,他曾專門研究了王維、李白等人的詩篇。也擔任過央視臺的《漢語橋》、《中國詩詞大會》等知名節目的點評嘉賓。

但他的一生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現在只要在網上搜索康震,就能看到詞條“康震詩詞大會出醜”這種字樣。事情源於他在第二屆《詩詞大會》結束時,作了一首詩獻給這個節目和各位觀眾,他也在節目中朗誦了這首詩。

可是後來被網友指出他所作的詩平仄不對,語句不通,大家就開始覺得,他這樣的專家,寫出的詩居然都沒有格律基礎,實際上這個“文學專家”只是一個“假大空”。

這首詩的好壞可能我們普通人都評判不了,可能也還是印證了那句“一萬個人心裡有一萬個哈姆雷特”。而且很多人都看過他的《百家講壇》,他的文學素養除了他的學位證可以證明,更多的是大家心裡的評判,喜歡他的人可不在少數。


而且他出版的著作有23冊,不僅高產,質量也挺高,獲獎記錄就更多了,我更偏向於他真的很有學識,也許會有錯,但人無完人不是嗎?

你又如何評價康震呢?


愛豆伴醬


康震,《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點評嘉賓,《百家講壇》講師,師從當代詩詞大家霍松林,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他參加《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節目,通過幽默風趣的方式不斷為大家講解詩詞,能夠將凝練的詩詞徐徐展開,讓大家聽得懂,進而引起共鳴,瞭解到中國古典詩詞的美,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讀詩、學詩的熱潮,在中國古典文化的普及上做出了獨特的貢獻。

康震老師說:詩可以燃。他不僅自己被詩“點燃”了,也“點燃”了大家。他的點評就是節目的點睛之筆。每一次聽康老師講故事都很過癮,好像真的回到古代那種感覺。

他用真性情賦予了經典以情感和溫度,用“有血有肉”的點評,用帶著“市井氣息”的語言,十分接地氣地拉近了經典和我們的距離,讓經典和我們每個人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在詩詞大會上康震老師的點評,激情四射、深觸靈魂、引人入勝、琴瑟共鳴,把詩人、詩詞的境界意向點評的酣暢淋漓!

康老師點評詩詞充滿激情,每句點評之言層層遞進,尤如潮水一浪高過一浪,讓你激動不已,我每次看到他激動點評,有時候非得萊一口老酒才能釋懷;

對詩詞的理解、詩人的遭遇背景瞭如指掌,那些詩人就像他的朋友一樣,可以信手拈來,把詩詞的豪邁、婉轉、美麗、奢華、悽美之感能夠觸及到觀眾的靈魂;

康老師在點評時,能夠把詩意、詩人、自己、觀眾融合到一起,強烈的引起共鳴,讓每個人都能夠感受詩詞之美、作者之心、現場之烈,可以到達和詩人對話聊天喝酒的意境。


娛樂沖沖衝


作為早期《百家講壇》的粉絲,在2006年左右,康震還沒有像現在這樣火得一塌糊塗,他還是一位年輕,微胖,又有些帥的青年老師。那個時候,我們還管他叫“康師傅”。

第一次被康震講蘇軾震撼到

我還記得第一次見康震是2006年的時候,那個時候,我還在上高中,暑假的時候特意到現場去聽了《百家講壇》的講座。那個時候,康震正在講“蘇軾”。

應該說,第一次去聽康師傅的課,帶給我的是驚奇。原來,詩詞還可以那麼講。作為高中生的我來說,詩詞理解是語文課的重中之重。但是,因為學校老師講課過於呆板,知識面比較窄,根本無法體會詩人背後的經歷的人生往事,也無法瞭解他們做詩詞時的心境。猶記得當時我再現場聽的是他講蘇軾遭遇“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之後,做《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段歷史故事。


那個時候,康師傅還很胖(不知道為啥,後來瘦了,更精神了)

康師傅在分析完蘇軾遭遇之後,背誦了一遍這首詞。當時真是被震撼到了(雖然康師傅當時背不下來,是照著稿子讀的)。這也導致我再上高二語文課之前,也已經會背這首詞了。

我一直覺得,康師傅的講課方式,才是真正瞭解、理解詩詞的方式。(我還記得他在講杜甫的時候,分析杜甫《月夜》這首詩。將詩詞裡面的意象化成場景,至今想來仍記憶猶新。)<strong>

後來錄製結束之後,我還跑過去跟康師傅閒聊,他的煙癮很大,每次講完課必出去抽菸(當時還有人用相機偷拍)。我開玩笑說,您什麼時候講李煜。他微微一笑,說你們跟編導去提,要是聽得人多,我就講(當時我對李煜的詞如痴如狂)。當時覺得康師傅非常評議近人。

後來,我還要了他的手機號,發過幾次短信,跟他請教問題。那個時候,他還沒特別有人氣,還是比較心平氣和的解答一箇中學生幼稚的困惑(現在發估計他很難回了。畢竟人氣那麼高,時間也有限)。印象最深的是,他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也不打腫臉充胖子,就說這個太深了,我不太清楚。所以,很多年,我都一如既往的喜愛康師傅,他的課和書也都仔細看了。

康震的學術研究雖不算一流 但他在普及文化方面功莫大焉

我雖然很喜歡康師傅,也認同他的表達方式很引人入勝,但是也不得不說,他在學術研究方面乏善可陳。

前兩天,我答了一道題,論述為什呢《百家講壇》的學者大都是二流的。遭到了一群人的板磚,一群網友說,你算幾流?我承認,我未入流,也根本不是做學術研究的。但是,這不能因此就不能臧否別人,畢竟我也勉強讀了一些相關的書。這就如同你去飯店吃飯,你也許不會做菜,但你仍舊有權利去品評廚師的飯菜是否可口。

我曾經搜索過康師傅的著作,除了《百家講壇》的書籍之外,只出版過《〈邵氏聞見錄〉校注》、《長安文化與唐代詩歌》幾種,也沒有太多的反響。

不過,我覺得,學者也要分兩種,一種是專心搞研究的人,一種是傳道授業解惑的,給大眾普及文化知識的人。康師傅屬於後者,而且也做得非常出色。

後來,他參加《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節目,不斷為大眾講解詩詞,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讀詩的熱潮,康震功莫大焉。在這一點上,康師傅也足夠令人敬佩。


兮兮說事兒


從《百家講壇》到《中國詩詞大會》,我們都看到了康震的身影,那麼康震的學術水平究竟怎麼樣?



看到有人的回答明顯在酸康震,比如這位吉大的學生,看頭像應該是個博士了,其中提到他的導師也是批評康震。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認識康震呢?


首先,康震與于丹不一樣,于丹屬於在中國人知識矇昧時代的暴發戶,賺足了眼球,隨之而來的是一大堆職務、名頭、身份。


而康震呢?從他的簡歷可以看出,康震2000年陝師大博士畢業,2002年南京師範大學博士後出站,同年到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任教。2006年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在這裡大家要注意了,康震也是在2006年起,開始參加百家講壇的。


這說明什麼問題?

康震並不是因為有了名氣,才擔任了行政職務。而是先有了行政職務,才有資格登上百家講壇。什麼意思呢?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當代高校裡面,特別是知名的高校裡,想要擔任行政職務,學術方面至少過得去,康震用了4年時間,從普通講師提拔到副院長,至少說明了他有一定的學術能力,再加上一些行政能力,所以才會提拔。


說到這裡,有的人應該還是不服,那麼我們看一下康震早年的著作在此簡單列舉一下:


《唐詩審美特徵與中國傳統思維》,載《唐都學刊》1992年第4期

《李白矛盾心態初探》,載《唐都學刊》1994年第1期

《隋代詩歌的文化淵源》,載《求是學刊》1996年第5期

《李白儒家文化人格探索》,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6年第3期

《隋代詩歌的文化闡釋》,載《唐都學刊》1997年第2期

《王維研究》,載《唐代文學研究年鑑1995、1996年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李白仙俠文化人格的美學精神》,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

這都是康震早年的著作,可以說是紮實的學術路子。


至於成名之後,康震成了大忙人,自然沒什麼時間研究學術,也就出現了借用別人的研究成果的現象,但是他的借用對於傳播是個好事,對於學術生態卻不是一件好事,你說呢?



東方國學


清一色的褒揚,相信我,誇他的都是門外漢。真正潛心學術的人是不汲汲於功名利祿的。你問如何評價康震。以我的經歷來看吧,不同的人評價不一。把他批評的一無是處的是我的導師,說他是扒手,敗類,懂吧,就是剽竊!這個在學術上是性質最為嚴重的。

但是這些文化名人,畢竟還是有點作用的吧。在普及大眾的文化知識方面確實起到了很大作用,讓熱愛中國文化的人能夠學習、瞭解中國文化,儘管他們普及的不一定是正確的知識。或者說,他們的確學識不夠,會教給大眾很多錯誤的東西。

我對康震的評價: 對普通人(中國文化的門外漢)來說,文化名人確實起到了指引我們入門的作用,我就是聽康震講李清照喜歡上李清照的。但是在我一步步學習古代文學的過程中,真心發現了康震就不是學者,別看他掛著博導的名頭,屁都不是,我從進入本科就不屑看他的書了,純科普沒有一點學術含量,是一點沒有。去知網查他的論文,一篇正經文章沒有。我導師的學術論文已經六七十篇了。所以他就是“文化”名人,但是褻瀆了文化。


禪月嘚瑟



康震,江湖人稱康師傅,或康博導,大文化人,頭銜一大堆,都快壓歪脖子了,絕對是70後中的佼佼者。

近兩年康博導火得一塌糊塗,這主要得益於央視幾款熱播的詩詞類綜藝節目,作為點評嘉賓,康博導通過豐富的表情、優雅的談吐、淵博的知識,吸粉無數。

對於康博導,值得評說的事有許多,例如,說他是個學者,他更像個網紅;說他是個教授,他又更像個政客。

剛搜索了一下康博導的微博,粉絲九萬多,還有自己的粉絲團,絕對的大V。康博導師出名門,幾十年如一日的匍匐在古典文學的道路上,對詩詞研究頗深,發表專業論文十餘篇。

其實,康博導2008年就開始了他的文化綜藝之路,甚至還上過《百家講壇》,但一直不溫不火。但近十年豐富的熒屏經驗,充分的磨練了康博導的表現力,讓他綜藝感十足。

康博導點評詩詞風趣幽默,談吐間眉飛色舞,說起話來抑揚頓挫,特別對毛詩飽含激情,口若懸河,唾沫橫飛,大有指點江山之勢。

所以說康博導評詩論詩的能力是非常強大的,畢竟有那麼多資料可查,只要記性夠好、反應夠快、嘴巴會說,在臺上揮斥方遒並不是難事。

康博導是一個樂於表現自己的人,在《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的現場,他臨發揮,寫了一首七絕,具體細節如下圖:

對於這首詩,在前期某篇問答裡我是做過評價的,有五處平仄謬誤暫且不說,其文采和意境也比較便宜,屬於娛樂大眾的作品。

從上面這首典型的“老幹體”來看,康博導在詩詞創作方面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對照上面截圖這首詩,有喜歡詩詞的朋友,可以留言一起探討評說一二。

正因為康博導自信的露了這一手,不料,卻讓廣大觀眾朋友們為之一“震”,隨即招來了全國各界詩詞達人們的強烈問候。

從翻閱康博導最近更新的微博來看,也許他已意識到詩文創作是他的弱項,現已將藝術表現手法轉向了繪畫和硬筆書法。

從他摘抄的幾句詩詞來看,康博導的字寫得還是非常漂亮的,雋秀有力,比較符合他文化人的特質。

總體來說,康博導儒雅風趣、生動活潑、口才流利、坦然自信,對得起文化人這個稱謂。正是由於他自帶的綜藝範與表現力,才讓詩詞在短時間內成為一種流行元素,走進大眾的視野。

可以說《詩詞大會》等綜藝節目與康震、酈波等明星評委是相互成全,相得益彰。

幕後做學問,臺前搞表演。作為一個文化學者,只有靜下心來,誠心鑽研業務,才能不斷充實自己,做大學問家。如果心高氣傲、追求表現、誇誇其談,只能讓自己成為一個表演藝術家。

康博導每次津津樂道、口若懸河的時候,總能讓人聯想到著名少將張召忠,只能說表現得有點過了,就像個演員。舞臺是個名利場,對於做學問的,出名不一定是好事。希望康博導能看清名利的本質,不為名利所羈絆,不驕不躁,遵從內心,為中華詩詞的研究做出更大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