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明明是被誣陷冤枉而死,為何後世的歷任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商鞅明明是被誣陷冤枉而死,為何後世的歷任秦王不給商鞅平反?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說說商鞅是怎麼死的。

很多人說,商鞅怎麼死的?我知道啊,他是被車裂而死。說實話,這是對歷史的誤讀。商鞅是被秦軍在鄭縣的澠池殺死的。車裂的只是他的屍體。

他作為一個秦國的改革先鋒,秦國富強的關鍵人物,為什麼他會被秦軍追殺呢?


法家的宿命

戰國時期,最顯眼的標籤其實不是“戰爭”,而是“變法”。整個戰國史其實就是變法史。

所有變法,都是不滿當時的現狀,希望通過變法,涅槃而成為強國。當時的“現狀”是怎樣的呢?就是周王朝禮樂思想下的變了味的“仁義道德”,主要是以儒家思想為宗旨。

而要改變這種現狀的,是法家的實用主義者。他們是一群周文化的反叛者。周文化追求的是典雅、寬容、仁愛、穩定,這種文化比較適合周初和平年代,但在生死傾軋的戰國時期就顯得刻板、遲鈍和顢頇。法家文化,推崇制度理性,要用制度而不是道德來解決問題,相比之下更直接、痛快、高效。

然而法家文化是有嚴重缺陷的,它精於算計而不擇手段,雖然高效但是殘忍。所以,戰國時期的改革者,基本上都不能善終。

比如吳起,他精明至極,算計猛狠,成功迅速,權傾朝野,但最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他在楚國變法雖然風光一時,但是支持他的楚悼王一死,他就被射死在楚悼王的葬禮上,對他滿懷仇恨的楚國貴族將他射成了一個刺蝟。

又如韓非子,他提醒秦王,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人都是陰險、自私而貪婪的。秦王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於是懷疑他來到秦國也是有陰謀的,把他投到監獄裡。韓非子最後被跟他有同樣思想的李斯毒死,因為李斯懷疑他來秦國是為了奪自己的權。

可以說,吳起、韓非子的死都是自己“作”的。商鞅比他們“作”的更厲害。


商鞅其人

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妾生的兒子。

很多人一看《史記 商君列傳》第一句話的反應就是:商鞅原來是公子哥們啊,怪不得這麼有才。這其實又是對歷史的誤讀。

商鞅,在被秦國封在“商”這個地方之前並不叫商鞅。而叫公孫鞅。看名字就知道,他不是公子哥。

最早,在周朝伊始,國君的兒子叫公子,其中嫡長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的大兒子就是太子,是要接國君位置的(所以說投胎要趁早)。而國君的孫子,稱為公孫。

商鞅,既然是國君的妾生的,為什麼不叫“公子”而叫“公孫”呢?這明顯就是為了美化他的出生而寫的。

到了春秋時期,國君的後代越來越多了,基本上無恥一點的都自稱“公孫”了,那個時候,“公孫”已經不是國君的孫子的意思了,而是國君的子孫後代的意思。公孫鞅就是這群人中的一員。

周朝實施的是世襲制和井田制。世襲制,就是嫡長子接國君的位置,其他兒子分封為大夫,大夫的庶子就成為了士。井田制呢,就是國君跟大夫以及士的土地,由農民耕種,將收成納給國家或士大夫家。換句話說,士大夫家自己是不會耕種的。可是,幾代以後,士大夫已經分不到土地了,自己也不可能去開荒,他們就只好去讀點書,出去做點文職工作謀生。商鞅也就是這樣一個不知道是第幾代的沒落之士。

於是,他在魏國的相國公叔痤那裡謀了一個“中庶子”的職位,幫助公叔痤整理文案寫寫告示。

公叔痤是個什麼樣的人物呢?放在本文,很多人不知道。但是,跟吳起聯繫起來,很多人就恍然大悟“原來是他啊”。

他就是魏國公主的丈夫,他害怕吳起會威脅他的相國位置,於是跟妻子演了一出“野蠻公主折磨老公”的戲,故意讓吳起看到。同時又向國君魏武侯建議把魏國另一位公主嫁給吳起以留住他。吳起想起公叔痤的“悲慘”遭遇,一口就回絕了,魏武侯由此懷疑他有二心。吳起不得不從魏國出逃到楚國。

所以說,公叔痤其實是一個很沒有春秋時期宣揚的“道德”的人。從名字上看,他應該是魏武侯的叔叔,所以權傾朝野。那時,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變法”或是學習變法。所以,他是完全接受法家思想的。

商鞅的人格跟他很接近,又愛學習。所以,公叔痤很欣賞他。把平生所學尤其是法家那套全部教給了他,去哪裡都帶著他。兩個並不高尚的靈魂就此碰撞在一起。

前三六二年,公叔痤帶著公孫鞅在少梁與秦國作戰,結果一起被秦國俘虜了。俘虜他們的,是秦國的寵臣景監。於是,公孫鞅就這樣認識了景監。


從公孫鞅到商鞅

公叔痤死了,魏武侯並沒有依照他死前的囑託重用公孫鞅。剛好秦國對外招攬人才(前三六一年),公孫鞅於是就來到了秦國。通過景監見到了秦孝公,開啟了他在秦國的造作之路。

前三四零年,也就是公孫鞅來到秦國實施變法後的二十一年。公孫鞅建議國君趁魏國跟齊國混戰的時機,出兵侵略魏國。秦孝公同意了,剛好也可以檢驗一下變法後秦軍的強大。

魏國面對秦軍,派貴族魏卬迎戰。這個魏卬,正是當年跟公孫鞅一起在公叔痤門下學習的好同學、好朋友。

於是,公孫鞅就寫信給魏卬說:我們原來是好朋友,現在各為其主,不得不成了對抗的兩軍統帥。但我內心並不願意跟你開戰(多麼的虛偽!),不如我們面談一下,商量看能不能用和平的手段來解決兩國之間的糾紛,然後舉杯痛飲,各自班師回朝,免得兩國人民陷入戰火之中。

這麼言真意切的友誼之詞,魏卬感動了。親自來到了秦軍大營。

兩人把酒言歡,回憶起當年的往事,悲喜交加。歃血盟誓:兩國永為兄弟。

就在魏卬為有這樣和平的結果而高興的時候,在公孫鞅為他準備的盛大的歡送宴會上,公孫鞅手臂一振,伏兵突然出擊,生擒了魏卬。秦軍同時向魏軍發起攻擊。失去了統帥的魏軍,頓時崩潰。

此役,魏國以割讓河西地區告拜。

為表彰戰功,秦國將“商”這個地方封給了公孫鞅。從此,公孫鞅變成了商鞅。

從此,世人看清楚了這個沒有人性擅於欺詐的商鞅的真面目。

太史公在《史記》裡這樣評價商鞅:商君的天性本來就是個殘暴少恩的人,他當初用帝王之道遊說孝公是憑藉著浮說,不是他自身的素質。再說他的被任用全是因為國君寵臣太監的推薦,等到任秦相後就刑罰公子虔,欺騙魏將公子卬,不聽趙良的忠言,這些足以證明他殘暴少恩了。我曾經讀過商君開塞耕戰的書,與他的為人做事很類似。但他最終還是在秦國落個謀反的惡名,這是有原因的呀!


商鞅之死

終於要講到商鞅是怎麼死的了。

跟所有變法者一樣,靠山死了,自己也就差不多要亡了。這個道理,商鞅的朋友(他居然還有朋友!)趙良提醒了他。(看“趙良”這個名字,我覺得是司馬遷杜撰出來警示後人的。)

然而,商鞅自以為是,根本聽不進去。他忘記自己樹立了那麼多的仇家。

他剛實施變法的時候,為了增加威懾力,抓住了當時的太子嬴駟的小錯誤,要進行處罰。因為是太子,所以處罰就由太子師傅贏虔承擔。商鞅不顧太子的求情,把贏虔的鼻子給割了。這對於太子師徒來說,是莫大的恥辱。

而皇家教師公孫賈,也因此事,被商鞅在臉上刺字。從此不敢出門。

而商鞅的變法內容中,“連坐”與“告奸”,把秦國上下都逼成象他一樣殘暴少恩的奸民。

秦國管理層雖然都認可商鞅的變法確實令秦國的國力、軍力提升了。但全國上下沒有一個人不怨恨他。

前三三八年,商鞅的靠山秦孝公嬴渠梁去世了。接替國君位置的,就是對商鞅滿懷仇恨的太子嬴駟。

根據商鞅的“告奸”之法,太子師傅贏虔與皇家教師公孫賈同時告發商鞅陰謀叛國。也同樣是依據“告奸”之法,凡被告者,無論青紅皂白,首先要被抓起來,再慢慢審理(嚴刑逼供)。

商鞅明白,自己一旦落入自己設計的毫無人性的嚴苛法律之中,只有死路一條。而且,在嬴駟跟贏虔手裡,沒有死得最慘,只有死得更慘。

商鞅只好違反法律,不等執法人員上門,連夜就出逃了。

他先是往魏國跑,魏國人一句廢話也沒有,直接把他扔回了秦國。商鞅只好逃到自己的封地,組織家屬,攻擊鄭縣,希望佔一個小地盤進行抵抗。

秦軍在他的威逼變法下,已經是戰國最強的軍隊,怎麼可能給他機會?很快就在鄭縣的澠池把商鞅殺了。並把他的屍體帶回都城,五馬分屍以示眾。

聽到商鞅死了,秦國上下一片歡呼。在當時,沒有比這件事更激動人心的了。做人失敗,莫過於商鞅!


結論

作為一國之相,不遵守本國法律,出逃外國,組織部隊跟政府對抗,這些行為,結結實實地坐實了商鞅的“叛國”罪名。

所以,商鞅並不是“被誣陷冤枉”而死的。他是違背了自己設立的“告奸”之法,不願意接受政府的審查進而出逃甚至對抗政府軍。

既然不是冤枉,也就不存在“平反”之說了。

......

感謝朋友閱讀!


萬物有類


在歷史上有這樣的一個規律,那就是如果是被誣陷而死的,後世一旦查明,就會被平反昭雪。但是如果有切實的罪行,即使是為了自衛的行動也會被永遠打入歷史的監獄之中,永遠沒有昭雪之日。就比如秦檜誣陷岳飛,岳飛無奈束手就擒,蒙冤被殺,後世為他平反昭雪,樹碑立廟。在這個過程中,岳飛沒有起兵自衛,也沒有任何過激的舉動,所以後世理所當然可以為他平反。不過漢武帝的兒子戾太子被人誣陷,他卻被迫起兵自衛,最後被殺。數十年後,他的孫子當了皇帝,但是也無法為他恢復名譽,所以他在史書中只能是戾太子,而不能夠被追封。這就是因為他確實有反抗的行為導致的。

同樣,商鞅也是這樣的問題。據《史記》記載:“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這說明商鞅在被誣陷後逃回了封地,起兵自衛,兵敗被殺。可以說是非常悲壯的舉動,他最後死在了自己一手建立的秦軍之下,也是一種諷刺。鑑於他有起兵反叛的實際行為,證據確鑿,雖然後來的秦國君主一直沿用商鞅治國之策,但是卻不能為他平反。

除此之外,商鞅的很多行為也被後世的朝代所摒棄,可以說秦代滅亡之後,法家思想就逐漸淡出了社會的舞臺。而嚴格說來,平反昭雪,恢復名譽大多是儒家出於維護名譽和尊嚴的行為。所以,商鞅作為法家的代表人物自然也就無法享有這樣的待遇了。


經典守望者


商鞅主持的變法讓秦國走向了強盛,也為秦國日後掃滅六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商鞅在變法結束後,卻被秦惠王害死,商鞅死後,秦惠王為了洩憤,還下令將商鞅的屍體車裂(車裂是古代一種極其殘忍的刑罰)。

但秦惠王在害死商鞅後,依然還在沿用“商鞅變法”,再則後世時任秦朝宰相的李斯曾這樣評價商鞅的變法:“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秦惠王的做法和李斯的評價,也都能證明商鞅變法對秦朝的貢獻有多大。

那麼既然商鞅是被冤殺的,同時對秦國的貢獻也有很大,為何後世的歷代秦王都不給商鞅平反呢?

商鞅的變法固然讓秦國走向了強盛,但變法的過程中卻損害了不少貴族的利益,例如商鞅廢除貴族世襲制的當官之道,重新以才能選拔官員,單單這一項就讓很多貴族對商鞅恨之入骨。

但商鞅主持的變法畢竟有秦孝公支持,這些貴族自然是敢怒不敢言,等到秦孝公死後,秦惠王繼位,這個時候的商鞅已經沒有價值了,為了坐穩自己的王位,秦惠王聯合貴族,準備弄死商鞅,沒想到商鞅提前得知消息,逃回自己的封地。

逃到封地的商鞅並沒有束手就擒,而是起兵反抗秦惠王,但商鞅最終還是兵敗如山,甚至為此付出了自己的性命,這也才有了上文秦惠王為了洩憤,下令將商鞅的屍體車裂。

後世的歷代秦王之所以不給商鞅平反,是因為商鞅起兵反抗秦惠王,這事往小了說那是為了謀求自保,往大了說那就是大逆不道,意圖謀反。

而謀反又是歷朝歷代任何一位帝王都無法容忍的事,因為後世的歷代秦王要是為商鞅平反,那不等於是在鼓勵大臣造反,為了江山穩固,不管商鞅的功勞有多大,後世的歷代秦王都不會為他平反。


連說歷史


如果你仔細讀《史記·商君列傳》就會明白,為何後代秦王沒有給商鞅平反了。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

繼位的秦惠文王確實和商鞅有過節,但商鞅確實沒有反心,歷史記載的也不過是“欲反”兩字,何謂“欲反”,其實就是想要反,並沒有真反,說其實“莫須有”也對,其實就是一場政治鬥爭而已。秦惠文王為了安撫眾臣,用商鞅的命完成了這一目標,但商君之法留下來了。

如果說秦惠文王不能推翻自己的錯誤,那麼其後代秦王為何沒有為其平反呢?你在看看史書後面怎麼寫的吧:

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

看到了吧,雖然商鞅之前沒有反叛,但無法出國後,鋌而走險的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也就是說即使之前商鞅沒有反心,但之後這種操作坐實了其謀反,這真是個昏招啊。

以商鞅當時的實力,與秦兵對抗必死無疑,還不如親自去和秦王解釋清楚,即使被殺,後來也有被平反的機會,可現在畢竟他出兵在先,謀反事實已定,對於這種既定事實,後世是無法平反的了。

其實像這種由於政治鬥爭而被殺卻被後世平反的例子真的不少,像岳飛、于謙、以及乾隆對其叔叔、鰲拜等平反等略見不鮮。其根本原因就是這些人並沒有真正的謀反,都是當時的欲加之罪而已,而後世君主為了籠絡人心,一紙聖旨就平反了他們。

而商鞅最大的錯誤就是其發兵反抗,這和西漢的“戾太子”劉據如出一轍,大家都知道他是真的冤,但其發兵與朝廷對抗也是事實,所以即使他的孫子劉病已繼位也無法追封。

精明一世的商君犯了如此錯誤,實不應該!


黑水布衣


引言:商君雖死,秦法尤存。

看過電視劇《大秦帝國之裂變》的人都知道,秦國為什麼能夠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六國。秦國於公元前七世紀立國,地少人貧,與戎狄接壤,有"儒不如秦"的傳統。自秦孝公贏渠梁繼位開始,廣發求賢令,士子入秦,商鞅變法開始了序幕。

要講商鞅之死,首先要講商鞅變法。

一、商君變法

商鞅變法的根本思想是"利出一孔"。"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國必亡。"

經濟措施: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利出一孔。

政權措施:創建了戶籍管理制度;廢除了世卿世祿制。

軍事措施:由魏國的"魏武卒"制繼承,變成了軍爵制。在地方實行了連坐制度。

二、為什麼秦惠文王要殺商鞅

商鞅變法為什麼能夠成功

秦國建國的時候,已經到了東周時期。所以秦國是沒有經歷過宗法分封制的,因此君王的權力是最強勢的。秦國地廣人稀,土地貴族勢力相對弱小。(時勢造英雄)

殺害商鞅的三個原因:

1.秦孝文王嬴駟剛剛繼位,急需獲得以贏虔等人為首的老貴族勢力的支持,也為了平息眾怒讓變法進行下去。。商鞅損害了貴族的利益,此時的秦孝文王進行了政治妥協。

2商鞅變法,提拔了一批沒有貴族身份的達官顯貴,這些人是"只知秦國有商君,不知秦國有秦王。"

3.商鞅被贏虔誣告,逃回封地之後,舉兵造反。

三、為什麼沒人平反商鞅

1.商鞅之死在秦國的政治上是一個敏感的話題。

2.平反商鞅意味著承認造反的合法性,得不償失。

3.如果平反商鞅 ,不會帶來實際的政治意義。


普通的歷史愛好者


商秧明明是被誣陷冤枉而死?歷史沒有明述。後世的歷史記載,也未必真實。而你提出此問,難道你真的會有穿越本領?抑或是看影視穿越劇多了,才產生此疑問。[大笑][大笑]

“歷史事實是不變的,歷史書事實,則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兩千年前的戰國時代,商秧變法確實使秦國變強了。但是,在列強紛爭,圖存變強的時代,人才肯定會重用,但也不能凌駕制度之上,商秧肯定觸反了當時秦國的利益及制度,以至被車裂之刑。當然,具體情況,我們不清楚,也不需要去追究幾千年前的事。可是,你提出此問,就明說“商秧被誣陷冤枉”,是典型的用現在的記載,誣陷古人作法,可笑致極!


憤怒野虎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要平反?讓秦國自己打自己的臉嗎?除非秦國以及後來秦朝被推翻,要不然商鞅永遠揹負這個“罪名”。有人就問了,秦王朝最後不是被推翻了?為啥商鞅後來沒有被平反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漢朝的劉邦在建國後,並沒有遵循秦朝的機制,更談何為商鞅平反呢?


這個問題說過了,再回到後世的歷任秦王,自秦孝公後,歷任的秦王都只遵循商鞅的變法,但是並不認同商鞅這個人。說白了,商鞅這個人,在他實行變法後,他終有一死,只待秦孝公一死,就輪到商鞅了。因為商鞅不死,秦國的舊勢力就不會罷休,所以剛登基的秦惠文王不得不讓商鞅作為與秦國舊勢力的妥協物,不過秦惠文王也很聰明,他利用商鞅的死麻痺了秦國的舊勢力,然後趁機剷除了他們,重新秦國的新法,這說明他是認同商鞅的變法。

其實歷代變法者,都能很難逃過被清算的命運,僥倖不死,也會落得個丟官罷職的下場。商鞅就是這麼倒黴,等待他的只有一個死。秦孝公在,商鞅就在,秦孝公死,繼任的君王是不會容忍他的,這是必然的,作為君主,變法者是永遠的“替死鬼”,這是封建社會的定律。


青史回聲



在我們現在看來,秦國最後能夠一統六國,成為最後的贏家,這一切的根源都來源於最初的商鞅變法!商鞅竭盡自己的一生為秦國制定了秦國律法,秦國制度,改變秦國社會,就在這個轉折點上,秦國開始了由弱變強的征途。可以說,這樣的秦國是由商鞅一手締造的,但這樣有大功於國的商鞅,為什麼在嬴駟一繼位之後,卻被造反罪車裂了呢?



我們知道商鞅變法是非常激進,非常殘酷的,將秦國從頭到腳的大更換,如果沒有人支持是不可能的,而這個人就是秦孝公!秦孝公是堅定的變法派,他必須要頂住國內佔大多數的守舊派的壓力來支持並不是秦國人的衛鞅(也就是商鞅)進行變法,其中受到的壓力可想而知。但秦孝公畢竟是秦國國君,變法的真正主持者其實是商鞅,所以國內守舊派便將所有的仇恨都施加到了商鞅的頭上!

當秦惠文王嬴駟繼位之後,商鞅就必須要死了,為什麼呢?

一、商鞅威脅到了秦國國君的統治

商鞅是變法的主持者,而秦王嬴駟接手的便是變法之後秦國,這樣便造成了商鞅說的話要比嬴駟更加管用,在威望上,商鞅也遠遠比這個新任國君要高,更別說商鞅還節制全國軍隊呢,所以嬴駟要真正掌握秦國的話,商鞅就必須要死!

二、穩定國家的需要

在商鞅主持變法的幾十年當中,他得罪的人太多太多了,當秦孝公在位的時候,這些人還不能對商鞅做些什麼,但他們畢竟屬於秦國的中堅力量,是貴族集團。當嬴駟接手秦國之後,想要維護國內外的安全穩定,就必須要讓這些人的怒氣散發出來,維持他們的穩定,而要做到這些,商鞅也是非死不可的!

為什麼後世的秦王不能給商鞅平反呢?

一、商鞅的確有過犯法的實際

商君既復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於鄭黽池。——《史記》

《史記》的這一段已經明確記載了商鞅曾經率領自己的軍隊與秦王嬴駟的軍隊發生了衝突,儘管他是自衛行動,但發生了軍隊衝突,那性質就不一樣了,造反的罪名就已經做實,也就沒有平反的必要了!


二、平反會造成不必要的國內動盪

我們可以想一想那些被平反的歷史人物和歷史時期,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比如為岳飛平反,是為了鼓勵軍隊和國民的戰爭熱情,但為商鞅平反會得到什麼,似乎什麼也得不到!

除此之外,為商鞅平反就等於認同了嬴駟和當時大臣的錯誤,有幾個人會願意同意承認自己的祖先做錯了事情呢?嚴重的話他可能影響的國內的政治動盪!

我們要明白,古代政治家的每一個舉措都是有目的性的,商鞅的死是為了秦國,所以後世的任何一個秦國君主,他們從不否認商鞅的功績,但也絕對不會為商鞅平反!


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討論,記得加個關注唄,謝謝您的鼓勵!


青春愛歷史


秦二世而亡。所以也沒有什麼歷代秦王。(其他朝代的秦王,都是封王而不是皇帝,也沒有必要幹這個事情)後代史學家已經給了商鞅公正的評價。



一個志願者


平反?秦國沒有這麼一說。秦國是誅殺功臣的領路人。

而且先秦與後世不一樣,平反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很多事情不是國君一語而定的。在中央集權之前,國君想一意孤行根本做不多,下面必須有人支持你。

商鞅是有功於秦,但是有罪於民,有怨於公族,在當時來說他就是不仁不義的代表。整個天下都不喜歡他,對於當時的人來說,他是有罪於天下的,誰會為他平反?所以他逃跑的時候,魏國不僅不接納,反而宣告天下,讓天下諸侯都別救他,這就是與天下為敵的下場。

唯一值得的是,他身死,但商君之法流傳下來了,但是秦二世而亡,而且秦的代名詞又是暴秦,你說,誰會為他平反?

只有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才會為他平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