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館不閉展,宅家聽講座”成為藝術場館新的打開方式

自農曆新年開始,國內主要博物館美術館因為疫情陸續發出了閉館通知,何日再開暫未可知,原計劃為公眾奉上的新年大展和公教講座也均暫停舉辦。如何在閉館期間將展覽傳播,讓公眾足不出戶看展覽、聽講座,各場館也均依託官網、公眾號等網上平臺推出一場場“雲展覽”“雲講座”,其中不僅有正在展出的特展,一些已經落幕的經典展覽也在可在網上一眼看盡。“閉館不閉展,宅家聽講座”也成為文化藝術場館新的打開方式。

“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成为艺术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故宮博物院“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 頁面,其中顯示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萬壽燈撤聯掛燈,到了二月初三為“撤天燈、門神、對聯”。

文博基礎信息、館藏和社會文物、文物地圖、彩塑壁畫數字化展示如今均可在網站查詢到相關資料,其中故宮博物院推出的“賀歲迎祥——紫禁城裡過大年” 、全景故宮讓人打開電腦就能穿越到紫禁城,從文物、民俗配合展覽全景,全面展示故宮和中國文化。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雖已經落幕,但展廳的實景、重點文物介紹和擺放位置在網絡上再現。此外,敦煌研究院的“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數字敦煌展更是將公眾帶到千里之外、千年之前的莫高窟洞窟之中,讓人心生嚮往。

目前,各家博物館和美術館均推出“雲展覽”“雲講座”,“閉館不閉展,宅家聽講座”也成為文化場館新的打開方式。

“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成为艺术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敦煌研究院“敦煌藝術走出莫高窟”數字敦煌展頁面截屏

雲展覽:虛擬展覽關注文物背後的文化

中國美術館在1月19日推出了“向捐贈者致敬——中國美術館藏捐贈作品展”從歷年捐贈作品中遴選500件精品展出,蘇軾《瀟湘竹石圖卷》、 倪瓚《鶴林圖》,沈周《萬木峰圖》等古代中國畫作品也在展出之列。然而因為疫情中國美術館於1月24日閉館了,觀眾暫時無緣得見這些傳說中的作品。其實這些展品除了本身的價值外,其背後的捐贈故事也值得稱頌。中國美術館微信公號陸續推出老舍、胡絜青、楊振寧等人的捐贈故事。在原作暫不得見的情況下,給公眾提供一個瞭解捐贈作品背後故事的渠道。

其中老舍、胡絜青藏畫的捐贈來自於舒乙及其姊妹,在中國美術館的微信推送中,不僅僅講述展品,更是標註重點,並探討老舍夫婦與多位藝術家的交往,這些曾懸掛於老舍家中客廳西牆的作品也顯示了藏家的藝術品味。通過閱讀不僅瞭解了這些作品,更是瞭解文學家以外的老舍先生。也讓人期待,疫情過去,展覽重開。

“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成为艺术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齊白石 《紅衣牛背雨絲絲》 1952年 151.5cm×56.5cm 紙本水墨設色 ,2015年老舍、胡絜青家屬舒濟、舒乙、舒雨、舒立捐贈 中國美術館藏

在上海,上海博物館原在新年期間應是門庭若市的排隊場景,但自1月24日閉館後,日前又發出了2月9日起繼續閉館的公告,並建議通過上海博物館官網體驗數字虛擬展覽。其實在閉館期間,上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並未休息,而是通過上博官網和微博同步推出“網上博物館”,以饗廣大觀眾和市民,豐富疫情防控期間觀眾與市民的文化生活。截止2月3日晚,微博“上博邀您雲看展”閱讀已達85.2萬人次。

與一般博物館的數字虛擬展示相比,上海博物館更注重於文博類知識的系統化傳播:如網上專題數字展,主要為配合實體展製作,但又發揮了數字化的優勢,可讓觀眾從多維度去觀看、互動和理解。在上海博物館網站上,已經落幕的展覽“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大展”、“壁上觀:山西博物館藏古代壁畫藝術展”、上博藏吳門信札展等均有單獨呈現,且不同於展覽時以文物展示為主,網上的展覽則更為多元,比如山西壁畫展,除了呈現了大量展品細節圖片外,還展示了山西博物院館藏壁畫以及在地保存壁畫在山西的分佈圖、視頻資料,以及在地保護、博物館修復實錄,並以3D模式數字探訪古墓,補充了大量展覽之外的背景。

“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成为艺术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九原崗北朝壁畫內部復原圖,觀眾可以從中瞭解墓道構架、展出作品和出版物對應在墓道中的位置。

“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大展” 的網頁中,除了呈現了全部展出作品外,董其昌的年表與明代和世界歷史對應,將個人史與藝術史、文化史、社會史關聯,使觀眾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看到歷史中的明代書畫和董其昌。同時上博藏董其昌《秋興八景圖》還被形象化,公眾可以在電腦前乘著虛擬的小船看董其昌筆下的山水。

“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成为艺术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秋興八景圖》虛擬遊覽

除了上海博物館外,上海多家文化場館都推出了VR看展,目前以VR的形式推出展品的有劉海粟美術館的“十上黃山絕頂人——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陸儼少藝術研究院的“紀念陸儼少誕辰11週年專題展”、明珠美術館的“慕夏”展等。通過二維碼掃開頁面呈現出美術館展覽的場景,其中“十上黃山絕頂人——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和陸儼少藝術院的“一丘藏曲折 緩步得躋攀——陸儼少杜甫詩意畫專題展”分別為2019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的入選項目和優秀項目。將好展覽在網上進一步推廣,也是活化館藏的另一種形式。

“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成为艺术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十上黃山絕頂人——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VR展

“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成为艺术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陸儼少藝術院的VR展

其實在2020年1月18日,明珠美術館剛剛推出了兩週年大展“風景與書”,展覽除了有陳丹青、清川阿莎美(Asami Kiyokawa)、徐冰、周小英等7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外,更難得的是200餘件古籍善本、古代書畫、手稿等的展出。澎湃新聞記者在開幕當天轉了展覽,但時間有限併為完全看透,本想過年期間得空再看,不想如今因為疫情閉館。

“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成为艺术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風景與書”展覽現場

同其他美術館一樣,明珠美術館在其公眾號上陸續推出展品的解讀。

在閱讀過程中,發現在展廳看展時往往更注重展品本身的技法和感染力,而多忽略的作品文化背景和創作緣由。而當沒有實物在面前時則是擁有了對展品更多的想象空間和對文本的解讀。

“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成为艺术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芥子園山水卷》與《芥子園畫傳》對照展出

未來明珠美術館公號還將推出北宋《結蓮社集》(周小英題跋),南宋《宋書》(周小英題跋)等的解讀。其中《結蓮社集》是現存最早的北宋孤本詩文集,也是除了佛典外,目前存世最早的北宋刻本,對中國印刷史、書史、版刻史及造紙史的研究亦具重要意義。這件展品為限時展出,目前已經撤展由南宋《宋書》替代。面對展覽中很多古代刻本、手札,趁宅家先通過網上展覽做功課,待到開館再看實物定有更多收穫。

雲公教:講座“搬到”線上,視頻、音頻齊上陣

因為閉館,文化場館的線下的公教活動也完全停止。但講座則通過音頻配合圖文重新梳理呈現,明珠美術館“風景與書”大展策展人範景中1月18日的講座實錄也將在不久後在美術館公號上發佈,明珠美術館也計劃將原本在場館內舉行的復旦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陳正宏、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館員李開升、參展藝術家嚴善錞等人有關“風景與書”的講述放在線上舉行。

“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成为艺术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推出三個全景展覽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也發佈公告稱,2020年2月的公教活動暫停舉辦。其中包括原定於2月15日發生的“Archigram城市”和版畫工作坊活動,以及2月22日、23日的“無盡之境”設計工作坊活動。其實,自1月20日起,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推出了全新欄目“晨讀”,與公眾相約清晨9點,邀請PSA出版物的讀者們為公眾朗讀感動或是啟發他們的篇章。

“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成为艺术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穿越建築: 戈登·馬塔-克拉克的十年》內頁

配合正在舉行的 “穿越建築:戈登·馬塔-克拉克的十年”展,“晨讀”的第一期為“PSA廠長”龔彥朗讀的《穿越建築: 戈登·馬塔-克拉克的十年》第八章的最後兩段。這兩個段落涉及的是馬塔-克拉克生命中最後一幅繪畫作品《時間球體》與他的切割行為,以及35歲的馬塔-克拉克的生命則由實變虛。

00:00

...

龔彥朗讀《穿越建築: 戈登·馬塔-克拉克的十年》第八章的最後兩段。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提供

“晨讀”的第二期同樣聚焦“戈登·馬塔-克拉克的十年”,該展的展陳設計師李虎朗讀了展覽同名出版物的兩個片段。李虎在美國讀書期間便深受馬塔-克拉克的影響。在自己如今的建築設計中,也數次從馬塔-克拉克的作品中獲得靈感。

“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成为艺术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穿越建築:戈登·馬塔-克拉克的十年”展覽現場

從在場館內的視覺感受,延伸到家中,變為聽覺和閱讀的體驗,作為共同抗疫期間公教的拓展,讓公眾在這個不自覺到來的“假期”中獲得更多藝術的體驗。

上海博物館依託特展“美術的誕生:從太陽王到拿破崙——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珍藏展”推出《學院與藝術》特展線上課程,邀請了法中兩國三位學者菲利普•科馬爾(Philippe Comar)、菲利普•傑奎琳(Philippe Cinquini)及董強以學術圓桌對談的形式為觀眾深入解析學院與藝術。該課程將以“美術的誕生”“文本與圖像”“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解剖與造型”等六個關鍵詞分集、以中法雙語製作,並預計於2月底推出。

“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成为艺术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上博將推出的SmartMuse Courses《學院與藝術》特展線上課程

中華藝術宮也發揮“上海美術大課堂”的美育職能,推出“海上書法名家”線上系列講座,藝術愛好者可以“宅”在家聽講座。目前已經推出的是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顧問劉小晴主講的“書法藝術的創新與傳承”、丁申陽的“草書不是曲高和寡的書體”和宣家鑫的“隸書的演變與發展”。從公眾最喜聞樂見的書法藝術入手,希望“宅家”培養藝術興趣。

“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成为艺术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關閉中的中華藝術宮。 中華藝術宮 供圖

上海劉海粟美術館也將公教“搬到”網上,以網絡課程回顧的方式,回溯2019年底舉行的“南社十講”系列講座,同時還將精選出30多場專家講座進行線上講堂的建設,包括“海派文化研究”“江南文化研究”等主題,內容包含了繪畫、攝影、文史、戲曲等。其中上海博物館書畫部主任凌利中、海派文化研究專家錢乃榮、上海檔案局副局長邢建榕、攝影師馬良、藝術脫口秀創始人羅依爾等均將出現在線上講座中。除正在展出的“十上黃山絕頂人——館藏劉海粟黃山精品研究展”外,1月15日剛剛推出的“劉海粟歐遊九十週年紀念展”的線上展覽也正在製作中。

雖然這些看似是目前的無奈之舉,但恰是一次藝術場館不斷運用新技術適應社會的發展的過程,以期將來給觀眾更便捷、更多維、更豐富的線上線下觀展體驗。

“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成为艺术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遊藝·開荒——劉海粟歐遊九十週年紀念展”展覽現場

其實除了上海外,天津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均推出了“線上約會博物館”。其中天津博物館推出了17個展覽的全景雲看展,其中既有長期陳列,也有正在舉辦的特展,還保留曾經展覽回放。國外“Google Arts & Culture”與博物館的合作資源也讓藝術資源走出了展館,這也給國內文化資源的一步開放提供了可借鑑的經驗。

毋庸置疑,不入展館不看原作很難真正體會文明的偉大,也有人將原作和印刷品以活魚與死魚比喻。但在非常時期,通過網絡在雲端看展覽、聽講座雖是不得以為之,但卻不失為對展覽的一種理論補充和學術深化。各家文化機構推出的“雲看展”等形式即是自身數字化資源的積累和梳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觀眾不能現場觀展的遺憾,也讓公眾從各個不同角度去學習及理解藏品。博物館的網站猶如一個個寶藏,對於已經落幕或看過的展發現,可以發現未知的新領域,並耐著性子在電腦前慢慢探究。對於正在舉行的展,則是做足功課,待重開之日。公教也是如此,平日工作瑣事,難得有時間去現場聽一次講座,現在這些講座以多種形式奉上,成為宅家的文化之宴。

“闭馆不闭展,宅家听讲座”成为艺术场馆新的打开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