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珍藏文物·孔府舊存的善本古籍


掌故知魯 | 孔府珍藏文物·孔府舊存的善本古籍


書籍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產物,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力量,是促進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進步的手段。

古代的書籍記錄了前人的智慧,及其對人類文明發展的貢獻,記錄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歷史,讓我們在時隔多年的今天與古人對話。華夏的思想、文化是通過書籍作為主要媒介而傳播的。書籍的主要作用是交流人的思想,傳播知識,傳遞信息。只有通過書籍的記錄,人類的文明才會綿延不絕,若只是單純的口頭傳授,中華民族也不會有近五千年的歷史,社會發展的長河也將會斷流。

善本具體指的是書籍的舊刻本、精抄本、精校本、手稿、舊拓碑帖等。最早出現善本概念是宋代,是指版刻書籍的精品。善就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內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的校刊好、裝幀好,時代久、流傳少,具有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書籍。孔府舊宅裡的善本古籍,有許多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一、《仕學規範》。縱26.5釐米,橫17.6釐米。中縫白口,較窄,單魚尾,較細小,烏絲欄,單欄框,橫排12行,行25字,字徑1.2釐米,字跡清晰,為標準的宋體正楷。由於時間久遠,書頁均有龜裂,序言篇殘缺不全。清時從書心每頁加線託裱,重新裝訂,並外加函套,共六冊,計178頁。序言中有“淳熙丙申”紀年,淳熙丙申即宋代淳熙二年1176年,每卷首頁均鈐有明代“銀雪堂印”“雪庵道人”等紅色印章。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在書籍發展的歷史上,兩宋時代也被公認為黃金時代。從歷史上看,雕版印書業到宋代十分昌盛,不只官府乃至宮廷刻書,私家、坊間也刻書成風。形成了後人所說的官刻、家刻、坊刻三大系統。當時的雕版印刻技藝已相當成熟,刻書講究校勘、字體、版式、裝潢、刀法、墨色,乃至於插圖形式,成為歷代效法的典範。宋版書籍歷來被人們所特別重視。因為宋版書能保存至今為數不多,物以稀為貴。北宋刻本價值連城,南宋刻本亦是稀世之寶,就連殘卷只紙,也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

元代的保留下來的古籍具有代表性的較多,其中理學在宋代發展迅速,元代更進一步的發展,所以出現了理學書。

二、《近思錄》。南宋朱熹和呂祖謙合編的理學入門書,書名取意於“切問而近思”。以弘揚儒家道統,排斥一切凡被認為不合“聖賢”道統的異端思想為宗旨。

元版《近思錄》。綿麻紙,二函八冊,計232頁。書縱24釐米,橫16釐米。版心縱18.6釐米,橫24.2釐米,中縫小黑口,同向雙魚尾,烏絲欄,雙欄框,橫排8行,行24字,字徑0.8釐米,為顏體正楷。清代重新裝訂,灑金紙面封,四針眼包背金鑲玉裝,木板錦面套。每頁均有黑色書口、卷號及頁碼。卷首記載:“晦庵朱文公集編,東萊呂成公同編,考亭熊剛大集解。”每卷首頁蓋有孔子七十三代孫孔慶鎔和七十四代孫孔繁灝印章,並印有“墨香亭”“繆氏珍藏”“陳氏道復”“闕里藏書”“孔繁灝鑑賞”“伯海秘藏”“楷古閣藏”等十一種印章。清代嘉慶年間託裱時分為二函,外加暗黃花錦函套。

孔府舊藏的這部《近思錄》,原被定為宋代版本,並有七十三代衍聖公孔慶鎔題的《宋版近思錄》書籤。1951年春,經路大荒先生鑑定為元代版本。

三、明手抄本《孔氏實錄》。綿紙,縱35釐米,橫23釐米,版心縱21.6釐米,橫18釐米。烏絲欄,中縫較寬,大黑口,相對雙魚尾。每頁9行,行10字,正楷書。紙面四針眼草訂。系印刷冊頁的手抄墨跡,定稿謄清本。此書系孔子五十一代孫孔元措編次,宜興府儒學教授濠梁施潤之校訂。

通過瀏覽孔府內的善本古籍,對我國雕版印刷的發展可以有一個大致的瞭解。現在結合我國雕版印刷的發展歷史,對我國的雕版印本做一番粗略的考察。

字體上看,北宋早期刻書多采用歐體,瘦勁清秀,轉折有角,後期流行顏體,豐厚淳樸,間架開闊。南宋刻本則用柳體,剛勁挺拔,橫輕豎重。金代刻本受南宋影響也多柳體。元刻本初期似宋,後則為趙體,流麗活潑,柔軟圓潤。明洪武至正德,刻本字體基本保留元末遺風。自嘉靖起變成一種橫平豎直、橫細豎粗,撇捺直挺,整齊嚴謹的長方形字體,世稱“仿宋體”。

紙張上看,宋代刻本多用白麻紙、黃麻紙、麻沙紙。元刻本早期多用黃麻紙,後期多用竹紙。明代刻本前中期較多用白棉紙,後期則多用黃棉紙和竹紙。清代刻本的紙張名目繁多,如開化紙、毛邊紙、太史連紙、連史紙、粘連紙、吉棉紙、玉版宣紙等。

從墨色及刀法看,宋刻本用墨講究,濃厚似漆,刀法亦較精細認真,筆畫一絲不苟,存有書法神韻。元刻本則墨色較混,刀法顯得生硬而無力。

善本古籍是凝聚傳統文化記憶的遺產,是一個家庭文化氣氛濃厚的具體體現。孔府珍藏的善本古籍不但能起到詩書傳家的作用,同時也起到裝點門面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