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蒙古的問題上,如何看待″明修長城清修廟"?

臨猗果農


凌煙閣來回答。

明朝在群雄混戰中取得了天下,這是朱元璋說的。在朱元璋稱帝前,明軍與元軍幾乎沒有什麼硬仗,硬仗都是稱帝后。元順帝被趕出大都之後,明主動出擊,與北元之間又有兩次大仗:一次是沐英領兵的和林之戰,另一次是藍玉領兵的捕魚兒海之戰。經過這兩戰之後,蒙古人被打的一蹶不振,內部就分裂了,開始他們的內部紛爭。

此時,大明在北方長城之外有衛所,以防備和監視蒙古。

到了朱棣時期,因為供應糧食實在太困難,長城以外的衛所基本陸續放棄了。除了遼東、關西等地羈縻衛所還在發揮功效之外,長城以北的地方基本都放棄了。

其後明朝防備蒙古人人的做法主要就是修長城。

至此,我們可以初步得出結論:明朝對蒙古從主動防禦(出長城進攻)變成被動防禦(依靠長城)。此後直到明亡,明朝都是被動防禦為主。

而清朝則與明朝不同。

在後金(清)崛起後,陸續通過戰爭,把漠南蒙古整合進了清。在入關後,外蒙古不願受準噶爾汗國的統治,就主動投靠清朝,後來又陸續統一了西藏、西域(消滅準噶爾之後)。在從北到西到西南的廣大疆域上,都是蒙古人。

因此,清朝考慮鞏固統治的方法,就選擇了藏傳佛教。在蒙古人的地方要求蒙古人都得信教。

對於清朝而言,蒙古人信教大有好處:

首先,藏傳佛教要求信眾定期要到廟裡參加活動。這就導致蒙古人不能遊牧得太遠,他們被廟給固定住了,至少是半固定住了。遊牧民族最大的特點是遊動,有事騎馬就上,現在他們被固定了,喪失了機動性。

其次,宗教宣傳人要向善從善,這從內心減少了蒙古人的殺氣,降低了他們的戰鬥力。冷兵器時代戰鬥意志和士氣是保障戰鬥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人沒了殺氣、沒了鬥志,戰鬥力也就大打折扣。

因此,康熙曾經得意滴說:一座廟頂十萬兵。

除此之外,清朝還用通婚、特別封賞等方式籠絡蒙古人,維持龐大疆域的穩固。

小結一下:清朝因為出身也有遊牧成分,他們知道統治遊牧地區的邏輯,因此採取了主動經營的方式,喇嘛廟成了這個經營的一個象徵。

結論:

對待蒙古人,明朝從最初的主動進攻,之後變為被動防禦,表現出的方式就是修長城。而清朝則深諳遊牧的邏輯,用喇嘛廟這種方式,化解了蒙古人的力量。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古代中國的農耕文明時常受到遊牧文明的衝擊,從春秋戰國開始,就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秦時蒙恬北擊匈奴、漢朝十位公主與匈奴和親、“冠軍侯”霍去病封狼居胥等等。可見,不同的朝代,對於不同的蒙古形勢,不同的統治者施行的政策非剛即柔。明清時期亦是如此。

在問答題主“在對蒙古的問題上,如何看待‘明修長城清修廟’?之前,我們必須要了解明清兩朝對於蒙古問題的政策與背景。

一、明朝:御蒙古於長城外

從明洪武五年至萬曆二十六年,明朝統治者對於長城的修繕從未停止過。其主要採取分片、分區、分段的修築方式。與此同時,為了有效的防務,明朝將長城全線分為九個邊鎮進行管轄。據相關學者推算,在明朝每修1公里長城就要至少耗費白銀7700兩,明朝共計修建長城約6300多里,所以至少耗費了4850多萬兩白銀。


雖然明朝統治者耗費巨資修長城,但是明逐蒙古於大漠而立,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主要旗號就是“驅逐胡虜,恢復中華”。試想,如果明朝不以血肉之軀繼續抵禦蒙古,而去和蒙古和親妥協豈不打了朱元璋的臉?

二、清朝:三道“隱蔽長城”

乾隆皇帝曾說:“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在滿清入關前就早已控制了蒙古各部,所以清朝其實實行的是滿蒙聯合統治。雖然清朝沒有繼續修築實體長城,但實際上它一直在修築三道“隱蔽長城”。


第一道是血緣長城,有清一朝滿蒙貴族之間的通婚達500餘次。第二道是隔離長城,在蒙漢邊界劃出上千裡無人區,並實行蒙漢分治。第三道是思想長城,清朝統治者重視佛教,他們在蒙區大力推行喇嘛教,企圖用思想的教化把兇悍的鐵騎變成溫順的喇嘛。

三、明清對比:剛與柔的優劣

修長城的剛與修寺廟的柔,從本質上來說其實都是對待少數民族政策的方法,至於孰優孰劣我們必須要結合時代背景來具體分析。


有人認為明朝花了那麼大的力氣修築長城,但還是無法抵禦滿洲鐵騎的入關,真是吃力不討好。而清朝則巧妙的利用“隱蔽的長城”籠絡住蒙古人。雖然單從歷史的結果來看,清朝的政策確實更加有效。但是我們無法否認明修長城帶給大明的近三百年的穩定,所謂“不和親,不割地”,漢人的民族氣節更是留給我們現代人的寶貴遺產。


予知君


幾方面吧。首先明是漢人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從本位心裡來說,修長城,拒敵於國門之外,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都是漢人家天下思想的一種標誌性體現;而滿人則不同,首先後金起事到努爾哈赤統一東北,期間滿人各部落間是衝突與融合並存的,再到八旗制度的確立,也是各個旗主(原部落族長)共同參議政事,使得滿清在入關以前就已經體驗到融合並存的優勢了!入關以後,滿八旗之外,設立漢八旗,蒙八旗,使得漢人治漢,蒙人治蒙,打破了明朝原來抵抗外敵的中心觀點。再加滿人入關初期其實並不認為自己能長期統治,只是以一種臨時統治者的身份面對大明江山,所以也不會多方樹敵,修廟只是一種外在表象,滿人修廟,各個宗派都有,也是在嚐到多民族融合的好處後,開始的。所以說,明修長城清修廟,無所謂對錯,都是從各自角度出發,而在不同時期都是對中華有利的選擇!


人之清靜


漢人和蒙古打了幾百年,其實也不算了解,直到明朝中葉,西方斷絕,北方蒙古已經連鐵鍋都弄不到,才開始相互開放,安穩下來

滿清我雖不恥,但評價很高,是他們比之前的所有東北漁獵民族,有一種"陰"的東西,所以他們統治奴役中國人和蒙古人都很成功

利用藏傳佛教是滿清削弱蒙古順水推舟之事,凡是有利他們控制蒙古的事情都樂意。

可惜天道好還,當初弱小時為了與東北蒙古爭奪,採取的與蒙古部落和親政策最後導致近親血脈,連續幾代皇帝生不出,即使沒有西方衝擊也該亡了,如果不是康熙和乾隆共上臺120年的長壽皇帝,可能不到百年就亡了(最後50年是漢人續命)


大道至簡T2


“明修長城,清修廟”,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明朝修築長城歷史最長,最為堅固。而到了清朝統治者不休長城,大量修築廟宇,承德避暑山莊外圍的12座廟最具代表性。

那麼,為什麼明清兩朝在對蒙古問題上採取的策略有所不同呢?

在對蒙古各族問題上,清朝的統治者是聰明的。清朝修建廟宇,喇嘛廟、清真寺等等,對待各族問題上採用懷柔政策,安撫結盟。

用文化籠絡蒙、藏、維族、回各族密切與各族聯繫,這樣的政策更有利於多民族的統一和發展。拉進關係,和平共處。

而明朝對待遊牧民族的態度是打壓和防禦,大量修築長城,防禦入侵。可是長城最終還是沒能堵住蒙古的鐵騎和滿洲的入關。

所以說,清朝統治者的見解想法是比較高明的,不用戰爭的心態去征服人心。搞好關係,你來我往,讓他們不和大清作對。


山顛一壺清酒r


人們常說“明修長城清修廟”,意思是:明代花了很多的資源去修建長城,但沒能擋住清的入關。而清代沒有修建長城,而是在承德修建了外八廟,通過與遊牧民族的安撫和結盟的政策,順利地控制了草原地區。

那麼清代是如何能通過控制草原,而不是通過修建長城的方式來消除草原部落對農耕區的威脅的呢?主要有以下幾個理由:

1、清是從北方進入中原,其在入主中原之前就控制了草原上的蒙古各部,因此對草原部落的弱點看得很清楚。例如,為了限制其靈活性,清代限定了蒙古各部的活動範圍。為了防止各部落的聯合,形成對農耕區的威脅,其對蒙古各部採用了分而治之的方法,採用結盟的方法打擊叛亂分子,同時很小心的不讓某一個首領總攬大權;

2、滿洲人和蒙古人的關係是介於臣屬和盟友之間,滿清對中原的統治其實是滿蒙聯合統治;

3、清代時火炮等熱武器慢慢開始使用,而這使得遊牧民族的軍事優勢不復存在;

4、康熙在對長城問題上的回答,是這樣說的:最堅固的長城存在於民心之中。

這裡不得不佩服滿清統治者的政治手段,他們用制度(廟)比較成功的解決了草原問題。

歷史上不乏草原民族入主中原或和佔領農耕區北部的例子,但這些政權,除了元外,無一不在得到農耕區後,失去了對草原的控制,絕大部分被後起的草原部落所滅。如遼被曾經是其屬國的金所滅,金則被興起於草原的蒙古所滅。而在“五胡亂華”時期,統一華北地區的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同樣通過修建長城的方式來對抗來自草原的柔然的入侵。

滿清的統治整體上講是比較開明的,但對於農耕區佔主體的漢族來講,它的統治畢竟是異族統治,尤其是在滿清統治的早期更是如此。宋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統治較開明、老百姓較富裕的朝代,但宋一直憂於外犯,並最終被異族所滅。

明修長城,清修廟。 從總體上看,明統治者側重於防禦,清統治者更重視懷柔政策,由此形成了這兩種不同的邊防局面。避暑山莊的修建、達賴和班禪封號的冊封都表現了清統治者在民族問題上的政策和態度;此外,明代開始的“改土歸流”、清代平定少數民族叛亂的舉措,都有力地表現了明清統治者在處理民族問題上採取的積極措施。


雲暗雪山


明代統治者以防為主,清統治者則比較積極主動,採取懷柔的政策籠絡少數民族,清致力於民族團結友好。

我們如果想搞好民族關係就必須堅持各民族平等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


踩螞蟻CMY


不得不承認清朝更勝一籌,現在很多人對清朝偏見太大,其實清朝對中華的貢獻還是很大的,雖說末期不堪回首,但任何一個朝代末期都是不堪的,由於世界大潮流緣故導致清末更顯難看,有人說清朝不知進取不知改革,但幾千年的封建孔孟思想哪是輕易改變的了的,沒有驚天一擊哪能徹底醒悟!正所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啊!要正確看待清朝,它有功也有過,不能只看一面!


人生苦旅


滿清與蒙古的矛盾只多不少。不然也不會有屠準葛爾這麼殘忍的事情發生。而明朝則幫助蒙古建設了歸化城等城市,讓蒙古也享受到了城市化文明。而滿清在起家時則燒城,燒廟對蒙古極盡掠奪之能事。所以真心幫助蒙古建廟建城的只有明朝。清朝只有減丁的暴行和旗化的偽善。


超哥侃古今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我們知道,大明帝國是建立在蒙元統治下的國土上的,由於當時的蒙古政權,對中原等地區的人種實行三六九等的分類,尤其是南人身份最為低下,在元朝統治的97年當中,中原及南人打心底,對這種民族民族意識形態極為的反感,在這種環境下,直到代表漢人的皇帝朱元璋從起兵的那一天起,和一眾手下,打心底自然人為,漢人並非那麼軟弱,甚至比他們一等蒙人都強,或許在這一種信念的支撐下,積蓄百年的漢人戰鬥力爆棚,將蒙元朝廷趕到了大漠深處吃土。

然而隨著國土的增多,不可避免的會接觸到其它的民族,南方、西藏方向,新疆方向的少數民族,在當時的明軍,甚至高層看來,這些必定是異族,除了強力打壓之外,重在防禦,所以明朝修長城是很正常的事情,畢竟有南宋時期的前車之鑑嘛,好在不同的是,北方的一些重鎮是在明帝國手中的。明帝國可以說是漢族佔很大比例的國家,對一些暴躁的少數民族可以以武力壓制。

但是滿清不同,當時滿清時期,版圖最大的當屬康乾時期,尤其是乾隆的一句打油詩,“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可以證明當時清廷的心態。

當時的清廷是以絕對少數的滿人,佔領的絕對多數漢人的天下,在這裡就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是清廷卻做得比明朝好的太多,畢竟嘛,形勢所逼,當時的滿清對漢人的洗腦做的很好,我們可以從清末的八國聯軍入北京,帝都民眾的行為能夠看出來。到了民國時期,被剪掉辮子竟然不敢出門。

清朝人修廟,則是為了維護邊疆地區諸如藏人,蒙古人和少數新疆人之間的關係,除了大移民之外,就是修藏傳佛教的廟宇,甚至皇家帶頭,信奉藏傳佛教,想想看,與這些少數民族有著共同的信仰,太容易溝通,何來的矛盾?如果當初明朝與金人建立同樣的關係,在萬曆時期不擺出咄咄逼人的態勢來,沒準明朝也不會那麼早覆滅的,希望採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