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隔離病房度過別樣春節後 他們有了不一樣的感悟

在隔離病房度過別樣春節後 他們有了不一樣的感悟

黃君麗正在交代張玲出院後的細節。

在隔離病房住了16天后,張玲(化名)出院了。她是寧波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患者的妻子,被丈夫感染後,夫婦倆在同一個病區度過了一個終身難忘的春節。

“外面有點冷,但很舒服。”一步步走出隔離區、清潔區,再沿著戶外的樓梯走出病房,自由的空氣夾著細雨撲面而來的時候,張玲百感交集。她給還在隔離觀察的丈夫發了條微信:“回家等你!”

到昨天為止,包括張玲在內,我市共有9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治癒出院。其中年紀最大的56歲,最年輕的24歲,都在上月下旬入院並確診。30歲的張玲因為有過一次病情反覆,住院時間較長,而兩名20多歲的年輕人花了不到10天就治癒出院了。

這個別樣的春節,他們在經歷恐懼、焦慮和糾結後,因為醫護人員專業的治療和無微不致的照顧而變得積極樂觀、充滿信心。醫生說,這只是一個開始,很快,會有越來越多的患者迎來柳暗花明。

“你一有症狀就來了,

所以不會有事!”

1月17日,丈夫從武漢出差回來時,張玲還沒有聽說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兩天後的家庭聚會,張玲的外公、外婆、父母、姐姐一家三口都來了,而此時丈夫已經開始發燒了,咳嗽也很厲害。

1月20日凌晨,關於疫情的消息已經鋪天蓋地。張玲心裡“轟”的一下:“我想他怎麼可能剛好‘中招’,可又覺得八成就是!”

丈夫去鄞州人民醫院醫共體橫溪分院就診,CT檢查後,直接被救護車送進鄞州人民醫院。“疑似”兩個字讓張玲背脊一陣發涼,隨即全家居家隔離。

丈夫確診的事還是姐姐告訴她的,那時張玲也開始覺得喉嚨隱隱作痛,她量了一下體溫:37.4℃,心突突地跳了兩下:“還會有更壞的事情發生嗎?”

張玲第一時間聯繫了社區醫生。確診的時候,她的心反而安定了一些:“至少,我可以和他在一起。”

記者瞭解到,已出院的9名患者中,有6人不是來自武漢,就是和來自武漢的朋友、同事有過接觸。多數人像張玲一樣,一有症狀後馬上就醫,比如在武漢讀博的朱先生,1月20日坐高鐵回餘姚時就感覺不舒服,雖然他覺得自己一直在學校不會被感染,但高鐵到站後他連家都沒回,直接去了餘姚市人民醫院。11天后,他成為我市首例治癒患者。

“你做得很好,一有症狀就來了。”這是鄞州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俞萬鈞對張玲說的第一句話,“所以不會有事的。”

他的聲音很有穿透力,隔著厚厚的防護服也能感覺到他的氣場。張玲的心漸漸就定了。

病房裡的溫暖春節

初入院時,張玲最擔心的,就是那天一起吃飯的老人和孩子。她反覆回憶當時每一個場景:說話會不會靠外婆太近?吃飯夾菜時有沒有碰到7歲外甥女的筷子?他們會怪她嗎?自責和焦慮折磨著她。

幾乎每一名確診患者初入院時都會害怕。和張玲同一天入院的王小青(化名)是一名企業高管,頭兩天她整晚都沒睡著,什麼都吃不下。

在國科大寧波華美醫院治療的曾女士是從武漢飛到寧波後發病的,這名36歲的大學老師在確診後忍不住大哭了一場,情緒低落到了谷底。

所幸,他們在醫院都被溫柔地對待。護士陪著曾女士聊了好一會兒,然後指著床邊的鈴對她說:“你不舒服了就按鈴,不開心了也可以按,我們隨時都在。”

張玲所在的鄞州人民醫院,每過一個小時,就有醫護人員來巡視一回。感染科副護士長黃君麗常拉著張玲的手安慰她。俞萬鈞時不時帶來些消息,後來確診的有70歲以上的老人,有糖尿病人,還有嚴重焦慮症患者和疑似肺栓塞病人,“我保證他們都會好好地出院!”俞萬鈞還說,“退一萬步講,就算你的家人真被染上,只要早診斷早治療,有我在,不用怕。”

除夕,是黃君麗陪著張玲過的。那天晚上,她們聊了很久,張玲漸漸把一些醫生護士的名字和人對上了號。那個聲音柔柔的護士叫張金,是從ICU調來的,本來已經買好了回老家的車票,卻主動請纓進隔離病房工作;那個聲音有點磁性的中年男醫生叫李先鵬,他的父親就在20米外的住院部住院,但他不敢去探望,一來怕感染,二來怕父親知道自己在隔離區工作,於是硬生生把20米變成了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一牆之隔,張金和另一個叫林巧的護士正陪著王小青。“你真的不想家啊?”王小青問張金。小張眼睛一紅:“你不是也回不了家嗎?我們一會兒過年。”

在其他幾家定點醫院,醫護人員也會給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同時在飲食上特別關照。好幾名患者在接受採訪時都提到,醫院飯菜可口、水果新鮮。鄞州人民醫院膳食科大師傅吳永樂給王小青包過餃子:“按她要求做的,她吃了一大碗,說明胃口好了,病也好了。”

王小青是該院第一個治癒的患者,經過結合中醫的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抗病毒治療、營養支持及心理護理治療,14天后出院。那天是立春,病房裡熱鬧了一番。張玲最牽掛的家人也結束了14天的隔離期,無一例感染。“真是一個好日子。”她開心地想。

兩天後,張玲自己也出院了。

“我們都好好地往前走!”

張玲出院之前,黃君麗特意摘下自己栽種的一朵鬱金香送給她。這是張玲第一次見到這位照顧自己大半個月的副護士長的真容:脫下防護服的她眉清目秀,只是密閉防護口罩在她臉上勒出深深的印痕,雙手被每天100餘次的清洗沖刷得紅腫乾裂。

從1月20日起,黃君麗就沒有回過家。她笑著對張玲說:“這大半個月權當減肥了,至少瘦了3公斤呢。”

張玲還看到了另外一名90後護士陸佳維的手,心疼得說不出話來。為了節省防護物資,小陸堅持8小時不出隔離病房,手背上全是汗疹。雖經皮膚科專家及時治療,但白皙的手背上永遠留下了褐色的疤痕。

張玲出院前,醫院給她留了一封信,滿滿都是叮囑和提醒。

考慮到疾病的不可預測性,張玲出院後仍需居家隔離2周。醫院建議:

1.有獨立的生活區,但也需要勤通風、勤消毒。

2.建議家中的嬰幼兒、老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避免與您接觸。

3.避免外出,居家時,您及您的家人請務必佩戴口罩,勤洗手。

此外,在家隔離期間,張玲需要每日測量體溫2次(早晚),出院後1周、2周及1個月的時間節點還需要複診。

康復後的病人對病毒產生了抗體,至少在3-6個月內,不會再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但在出院後3個月及6個月的時間節點,醫院還將對康復病人進行電話隨訪。

帶著這封充滿溫情的信,張玲坐車回家,經過熟悉而又空曠的街道,緊閉的店門從車窗外掠過。

她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年,會是這樣的。但值得慶幸的是,家人都好好的,丈夫目前病情很穩定,在等最終的檢測,團圓就在眼前。

這半個月的經歷,讓她更珍惜現在的一切,“就像打了一仗,感恩所有幫我挺過這一關的人,希望病房裡的人,希望所有的人都平安康健!我們都好好地往前走!”

記者 陸麒雯 樊卓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