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死病之災:東西方大博弈的副產品

今年春節,由於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傳染病成了網友們熱議的話題。這次疫情對生活的影響真不小,商場影院關門,企業延期開工,原本打算出遠門的朋友,現在也只能乖乖呆在家裡了。

好在目前的醫療水平比較發達,社會上下對疫情的管控力度也在加強,所以我們沒必要過於恐慌,春天即將到來,我們離戰勝病毒的日子,也將不遠了。

既然本文的話題是傳染病,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聊聊人類有史以來最恐怖的一場瘟疫——黑死病。

黑死病之災:東西方大博弈的副產品

中世紀歐洲黑死病醫生面具

1.至暗時刻

黑死病我們都知道,這場席捲了半個歐亞大陸的瘟疫,直接奪走了三千萬條人命,據說佔歐洲三分之一的人口,並間接導致了後續的一系列變革。

很多人聽說過“黑暗的中世紀”這一說法,所謂中世紀,指的是歐洲從公元5世紀到公元14世紀整整一千年的漫長曆史。如果說中世紀真的很“黑暗”的話,那其中的“至暗時刻”,莫過於1348年和1349年,正是這短短兩年時間,黑死病席捲歐洲,各國生靈塗炭,無數生命轉瞬即逝。

黑死病,光聽聽名字就覺得夠恐怖的。得了這種病的人,短則半日,長則三天,就會一命嗚呼。患者將出現高燒、呼吸困難、神志不清等症狀,皮膚呈現出黑紫色。隨著病情的發展,病人腋下與腹股溝的淋巴結會腫大和變黑,身上很多部位還會發出皰疹,總之死的很慘,這就是“黑死病”名稱的由來。

我們今天已經知道,黑死病就是鼠疫,鼠疫病菌通常出現在齧齒類動物身上,比如老鼠或者旱獺。不過對於中世紀的歐洲人來說,他們根本不知道這種病的病原體在哪裡。人類直到17世紀才知道有微生物存在,18世紀才發現細菌,19世紀才發現病毒。因此,以當時的知識儲備和醫療水平,人們在黑死病面前幾乎沒有任何防疫能力。

儘管如此,人們還是知道黑死病是從哪兒傳過來的。答案在東方,或者確切地說,是在今天的中亞地區。

黑死病之災:東西方大博弈的副產品

黑死病就是鼠疫,病原體通常出現在齧齒類動物身上,比如老鼠

2.向歐洲蔓延

1338年,黑死病在中亞的一座小城被發現。只是當時沒有人知道,它最終會釀成一場世紀大災難。

短短兩年之後,黑死病就從中亞傳到了印度,隨後一路向西,沿著商道向歐洲蔓延。到了1348年,也就是疫情在歐洲爆發的這一年,一個叫博卡奇奧的人率先將黑死病的症狀記錄下來,博卡奇奧是佛羅倫薩人,而佛羅倫薩是中世紀意大利中部的大城市。因此有人推測,黑死病是通過商船,從中東取道地中海,最後在意大利登陸的。

但還有一種更普遍的看法認為,黑死病是蒙古人帶來的。13—14世紀,正是蒙古人崛起的時代,他們征服了大半個亞洲,現在開始把矛頭對準歐洲了。

1345年,韃靼人,也就是歐洲人對蒙古人的稱呼,對熱那亞位於黑海之濱的領地法卡展開圍攻,因為久攻不下,蒙古人想出了一個損招,他們將黑死病患者的遺體拋入城中,導致城內居民大面積感染。剩餘的倖存者紛紛往西逃亡,順便也將病菌帶到了地中海世界。

當然了,這種說法的可信度是有問題的。首先,蒙古人若果真用此招,勢必得冒著自己軍隊被大面積感染的風險。其次,屍體對病毒的傳播能夠產生多大影響,這也是當時的技術很難把握的。因此在我看來,蒙古人,至少是蒙古軍隊,不該為黑死病的肆虐背鍋。

但無論如何,黑死病是從東方傳進歐洲的,不管它來自商人還是軍隊,窮人還是富人,其給西方社會造成的震撼都是劇烈的。在之後兩年時間裡,黑死病就在全歐洲蔓延開來,傳播之迅猛,令所有人猝不及防。

黑死病之災:東西方大博弈的副產品

有一種更普遍的看法認為,黑死病是蒙古人帶來的

3.一蹶不振

1348年,西班牙、希臘、意大利、法國相繼爆發了疫情,同年年底,黑死病的魔爪伸向了德國和奧地利。根據記載,維也納一天之內病亡了上千人,德國近一半的神職人員死於黑死病。在法國馬賽,有5.6萬人死於鼠疫,這幾乎相當於全城的人口,而當時歐洲人口超過五萬的城市,總共不超過20個。

1349年,黑死病登陸英國和愛爾蘭,50年代後進入北歐地區,成千上萬居民還沒緩過神來,就被瘟疫奪去了生命。

瘟疫讓西方一蹶不振,歐洲人口的平均壽命,也從30歲降低至20歲。商業蕭條,城市萎縮,大片的土地被荒棄,歐洲農業幾乎遭到毀滅性打擊。而在原子彈發明以前,人類歷史上還沒有過哪一場戰爭,能在短時間內殺死那麼多人。從這個角度來說,瘟疫對人類造成的傷害,遠甚於戰爭。

不僅如此,瘟疫作為一種無形的存在,這才是它最可怕的地方。你不知道它經過了哪裡,接觸過什麼人,但不知不覺中,你就被死神盯上了。瘟疫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從貧民百姓到王公貴族,均無法倖免。

黑死病對歐洲最顯著的影響是人口銳減,進而導致經濟產出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瘟疫還沉重打擊了教會的聲望。面對蔓延的疫情,虔誠的禱告不再起作用,上帝似乎棄人而去,無論你是聖徒還是惡棍,行善還是行惡,死神都“一視同仁”。黑死病猶如滅霸的響指,肆意踐踏著萬千生靈,生和死,在這場大災面前都失去了意義。

因為黑死病,上百座修道院關閉,神職人員數量減少,在英格蘭地區,有一半領取聖俸的教職發生空缺。隨著精通神學與拉丁語的神父們相繼去世,教堂裡連一個主持禮拜的人都沒有了。無奈之下,教會只能聘請村夫接替教職,他們很多人文化程度低下,有的甚至大字不識一籮筐。被一代代精英所維持的宗教傳統就此中斷,不過,這也給新思想的孕育創造了機會。

大災之後,對於這場瘟疫的倖存者,尤其是廣大農民,黑死病卻給了他們意想不到的機會。

黑死病之災:東西方大博弈的副產品

瘟疫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從貧民百姓到王公貴族,均無法倖免

4.瘟疫引發的社會變革

中世紀的歐洲社會,大致分為三個階層,教士、騎士和農民。其中,農民的人數最多,卻位於最底層。除此之外,歐洲各國還有不少封建領主,他們割據一方,擁有大片的土地和農奴,農民除了替主人耕地,還得向領主繳納地租,自己的收入卻少得可憐。

但隨著瘟疫的降臨,社會勞動力數量出現了斷崖式下跌。結果,倖存下來的農民就有了議價能力。原因很簡單,眼下社會勞動力短缺,近三分之一的土地無人耕種,如果你領主不肯給我漲工資,我就去別的地方幹活。為此,英國國王甚至頒佈法律,試圖給農民報酬設置一個上限,但這並不管用。

黑死病還促進了農奴制的瓦解,人和土地分開了,農民不再被禁錮在領主的土地上。由於廉價勞動力的缺乏,迫使領主不得不嘗試租賃土地,來維持生產和經營,並導致了歐洲大陸自耕農階層的崛起。

黑死病對歐洲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但並不是決定性的。作為一樁偶發事件,黑死病給舊制度與舊階層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但也只是將一些在之前隱藏已久的問題,比如農奴制、教會特權、宗教迷信等等,提前暴露了而已。要想更深刻的理解這場大瘟疫,我們還得進入一個更宏觀的視角。

黑死病之災:東西方大博弈的副產品

黑死病促進了農奴制的瓦解

5.貿易航線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黑死病流行於歐洲,而不是在同時期的中國?這裡面的原因固然有很多,首先是因為,蒙古人在征服歐洲之前,已經征服了東亞地區。當黑死病蹂躪歐洲之時,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已有半個多世紀。換句話說,當蒙古人打完了東邊,開始往西邊打的時候,黑死病出現了,而且恰好就在他們西征的路上。

然而,這個答案還不是特別讓人信服。畢竟,元朝時期和西方是有很多貿易接觸的,而且正是通過蒙古與中東地區的商人,人家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不也來過中國嗎,那為何咱們就能倖免於難呢?這從本質上取決於東西方商品流通的方向。

中世紀的歐洲經濟落後,尤其是西歐地區,很多珍貴的商品都得從東方進口。比如,中國就向歐洲出口絲綢、瓷器、茶葉和中藥。印度提供珠寶、香水和棉織品,東南亞則出口香料。而中東的木材、地毯、掛毯、服裝等等,在歐洲也是搶手貨。

那歐洲能給東方國家提供啥呢?基本上都是羊毛、呢絨和少數金屬製品。這些商品在亞洲都不是必需品,而且還能輕易地被別的商品給替代。這就導致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出現:東方的商品幾乎清一色流向西方,而西方的商品卻很少流向東方,商品流通基本上是單向的。

15世紀以前,歐洲和東方的貿易路線主要有三條。第一條是陸上通道,經由地中海、小亞細亞、中亞再到東亞,這就是我們熟悉的絲綢之路;第二條是從地中海沿岸到敘利亞,途徑兩河流域到波斯灣,再穿過阿拉伯海到印度沿岸;第三條也是海上航線,從埃及出發穿過紅海,再途徑印度洋抵達印度。而黑死病正是從這三條線路中的某一條開始傳播的。

說到底,來自東方的商品能夠順利進入歐洲,還得感謝蒙古人。沒有他們於十三世紀建立的龐大帝國,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或許就中斷了。然而,蒙古人的崛起,如同歷史上很多草原部落一樣,對東西方文明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整合與重塑。

黑死病之災:東西方大博弈的副產品

中世紀的歐洲經濟落後,尤其是西歐地區,很多珍貴的商品都得從東方進口

6.“世界島”的中心

還記得我們之前提到的,黑死病的源頭,是中亞的一座小城市嗎?中亞在哪裡?它是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在過去,這裡正是遊牧民族最活躍的地區。中亞地域遼闊,北面、南面和東面分別被冰原、草原和沙漠包圍。唯有朝西的方向一馬平川,歐洲的大門在盡頭敞開。

由於遠離海洋,這裡無法誕生髮達的商業文明。因為氣候乾旱,這裡也難以孕育出先進的農耕文明。然而,中亞土地卻培養了驍勇善戰的遊牧民族,他們與生俱來的使命,就是不斷地征服。

中亞地形天然有利於騎兵運動,而相比於東方,西方更容易成為遊牧民族征服的目標。所以在歷史上,匈奴被漢朝打敗之後,一路向西,挺進到東歐邊境。蒙古人在統一之後,調轉馬蹄,劍指西方。

直至近代,沙皇俄國更是頻繁通過在中亞的擴張,不斷提高自己與歐洲國家競爭的籌碼。東西方民族之間這場大博弈,持續長達千年之久,而它的起點,就在中亞。

英國著名地理學家哈爾福德·麥金德說:誰掌控了中亞,誰就擁有了世界。因為這裡是大陸的心臟地帶,是歐亞大陸這座“世界島”的核心。

黑死病之災:東西方大博弈的副產品

中亞地形天然有利於騎兵運動,而相比於東方,西方更容易成為遊牧民族征服的目標

7.東西方的副產品

大博弈既產生了軍事對抗,也增進了商品和知識的流通。中國的火藥和指南針,就是通過商業貿易和軍事征服傳到西方的,阿拉伯數字則由阿拉伯人從印度帶到了歐洲,推動了文明的進程。

然而,在15世紀以前,無論軍事征服,商品流通還是知識傳播,它們大體上是東方向西方的單向流動,後者受前者的影響更多。而作為主要輸出方的東方社會,反倒處於一個相對穩定和靜止的狀態。

這背後的主要原因,顯然是由中亞地區的地理環境造成的。正如前面所說的,中亞的東部是大片沙漠,南北分別是草原和冰原,唯有西部地區地勢平坦開闊,給軍事行動與商業貿易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東方文明由於地理上的阻隔,成功抵禦了來自西方的衝擊,但也正因為如此,東方失去了從大博弈中催生變革的機會。

伴隨著蒙古人的西征,不少中亞的古文明也遷到了西方,並建立起新興的文明,比如滅掉了拜占庭的奧斯曼帝國。後者扼守博斯普魯斯海峽長達數百年,並導致了歐洲為了防止商人被奧斯曼帝國壓榨,不得不開闢新的航路,這才有了後來的大航海時代與地理大發現。

歐洲既是這場大博弈的受害者,也是受益者。遊牧民族的鐵蹄給歐洲人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黑死病更是讓歐洲承受了難以估量的損失。然而,也許這就是成長的代價,隨著災難與危機一同前來的,是新技術,新文化,新精神,以及強烈的危機意識與進取心。

從15世紀開始,西方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從此以後,它與東方的差距迅速縮小,並於兩百年後實現彎道超車。而黑死病,正是黎明到來前的一件副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