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想要別人的玩具,怎麼辦?

天佑11111111111


孩子呢?對於一切新事物都很新奇,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那麼他有時候就是想要,而且非要不可。你們家的孩子是不是有這種情況?

對於父母呢?借於別人的眼光,有時候真的是很尷尬。假如是在街上的話,你怎麼處理的?這對我們當父母的來說,是現實中的教科版。尤其是現在的家庭,也就一兩個孩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寵著,簡直就是小皇帝也小公主啊……做父母的呢?也不好管教,他們總是跟你唱‘反調’。

—、看到隔壁鄰居小孩的玩具他想要,總覺得別人的好。那怎麼辦?我們的告訴他這不是你的玩具,你如果實在想玩,就帶著你的玩具,自己去和他說,交換著玩。孩子呢?對於沒有的呢?就是有種新鮮感和佔有慾,等他玩過了可能覺的這玩具也不過就跟自己的差不多了。不過你必須告訴他,自己的玩具,要拿回來才是。

二、由於家裡人父母對孩子的一切給予滿足,導致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差。以至於他想要的都是天經地義的,從來沒有說不的:就拿我們去街上,看到玩具就想買,其實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哪種,就是想要。因為習慣了,家裡人的過分寵愛,沒在孩子的要求下,父母也會給他買這買哪的。那他呢?不管家裡有的,還是沒有有,反正就是要自為首……這種情況大多數的父母都會滿足孩子,不就是這麼個小東西嗎?有不是買不起。打住,家長們——這看似一件小事,累積成堆就是高山了。家長們,要對自己的孩子負責。比如說我們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前面有很好玩的,我們去看看,能不能將這件事壓下呢?試著去做做吧,說不定行的通,也不枉是一種解決的方法。但是,我這裡不說不是每次都說不。當孩子做了什麼值得我們稱讚的事或表現不錯,你就說上次你不是想要某個玩具嗎?你還想要嗎?要的話作為這次的獎勵。你看吧,這種做法性質就不同了。那麼在孩子心裡就會樹立起‘潛意識’,就知道下次該怎麼做了。

三、爺爺奶奶在場的話,要麼你跟他們說好你在教育孩子時讓他們不要插手,達成共識一致。孩子呢?在這方面的意識強,他會覺得有靠山,啥事都不事。一哭二鬧的,就給過了。這是萬萬不行的,最好還是隻有你跟他兩個人才把這事解決的妥善,沒有後顧之憂。

這是我的見解,希望幫助到大家。


淤喻


寶寶總想要別人的玩具,這是孩子的特性所決定的。孩子們看到別人的什麼東西都是好的,新鮮的,總想佔為己有,關鍵看大人如何引導。我家寶貝,小時候,一直教她不要拿別人的玩具。有一次寶貝問我,“為什麼我不可以把別人的玩具帶走?”我說,“你喜歡你的小兔子嗎?”“喜歡。”“浩浩弟弟看上了,想帶走。“妞妞緊張的搖搖頭,”不行,不行。“趁著這個機會告訴她,別人的玩具小朋友也喜歡,你把它拿走了,小朋友也會不願意的。從那以後我家的寶貝,從來沒有拿過別人家的玩具了,也沒有要求別人送她玩具。


寧靜育兒


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不光是大人這麼想,孩子也是這樣,只要我沒有但別的小朋友有的,那一定是好的,“我就想要”這一定是孩子的口頭禪,那碰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1.教會孩子一句話——自己的東西管管好,人家的東西不能要。

大概小孩1歲左右會說話的時候就可以教給他這句話了,這句話可以教會孩子基本的物權意識和教養禮儀:自己的東西自己也管理好,人家的東西再好也是人家的,不能要。

2.告訴孩子:可以玩,但不能拿走。

玩具是其他小朋友的,你可以徵求下玩具主人的意見,是否可以跟他一起玩,但是堅決不能拿走。

3.給孩子一點承諾:你是真的很喜歡這個玩具嗎?那過生日的時候送你好不好?

孩子如果很想要的東西,可以找特殊的日子作為禮物送給他,對於孩子也不可以太吝嗇,適當地給予滿足也是有必要的。


希媽育兒


♦ 別人送玩具給你家孩子時,你一般都是讓孩子接收嗎?你知道經常性的這種行為會讓孩子收穫什麼性格?

家裡的親戚朋友經常會送兒子玩具,毫無疑問我從沒拒絕,兒子也收得順手。直至有一天,朋友來作客,跟兒子混得熟絡,後來朋友說要送孩子玩具,鬼靈精的兒子跟朋友玩起了耳語,讓朋友從網上買一個“可以變身”的玩具,還叮囑說直接讓快遞員送來就可。兒子的舉動讓我感覺怪異,但一時也不知如何應對。

後來有一次我們探望生病的外公回來,進門後兒子第一句話就問:“外公有沒有送我禮物啊?”丈夫對孩子的行為非常反感。的確,接收禮物無可厚非,但一個孩子由於收得理所當然,繼而開始張口要禮物這可是有問題了。兒子這種行為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的,我不由得有點緊張。我猜測在他小小的心靈中,很可能已經養成了一種錯誤的觀念,那就是“不需要任何付出,一張嘴就能擁有想要的”,這無疑將是一個人生命中的“汙點”。

♦ 如果孩子有這樣的品行將給他們的未來帶來怎樣的命運?

1、招人輕視

一個勤勞、自立、堅強的人格是受人尊重的,相反一個只會張口索求的人是會招人輕視的,因為他們沒有自重的人格。當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中,他們可能會演變為“蹭食”、“蹭玩”,典型的例子是跟朋友出外吃飯、出外玩耍從不買單,因為他們覺得對方有錢或比他過得好,理應承包一切費用。這樣的人會招人討厭和輕視,因為他們的靈魂在人看來是輕如鴻毛的,最終他們也不會獲得平等和長久的友誼。

2、不會感恩

這樣的孩子也不會懂得感恩,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一切是理所當然的,自己是孩子,理應獲得玩具;自己是小孩,大人理應疼愛孩子;自己弱小,理應獲得大人的保護;自己還小,父母養育自己天經地義……當這一切成為孩子心中的“理所當然”,他們自然也不會換位思考,也不會思考別人滿足自己時需要犧牲什麼,比如時間、精力或是其他寶貴的東西。最終,不懂感恩的靈魂變成白眼狼那是遲早會發生的事兒。

3、不懂努力,只懂索求

習慣了不付出只索取、習慣了以一倍的努力獲取雙倍或多倍的結果,他們也不會付出太多的努力,所以他們的人生平淡無奇、沒有多大的成就甚至是落魄一世也是正常的。這樣的性格對一個孩子來說可不是好事,從他們幼年便猜出未來人生的端倪。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已經學會主動並且源源不斷地向他人索取東西的時候,務必要重視和警惕。

後記

後來,丈夫堅持糾正兒子的行為,有時候別人送玩具,他要求孩子一定要拿自己所擁有的送給別人作為交換,否則就不能要。

有一次,親戚送給兒子好幾個可愛的玩具,兒子非常喜歡,正想全部抱起來被阻止,丈夫告訴他只能拿一個,最終孩子選擇了一個他最喜歡的,並且還從自己兜裡掏出心愛的小玩具送給親戚的小孩。

再後來,兒子一次在高鐵上,一位小姐姐送給他一張貼紙,他立即從自己書包上取了一個鑰匙扣送給對方。看來“不能隨便要別人東西”、尤其是“不能主動要別人的東西”的意識已經在孩子的觀念中建立,並且還懂得了接受了別人的付出後也需要自己付出的交往關係,相信他未來定能體恤別人付出的背後,有對方的努力和真誠,他也定能懂得珍惜和


天下奇聞異事錄


孩子的很多意識都是慢慢形成的,比如說界限意識,孩子一開始的時候並不會有“你我之分”的界限意識。

根據《培養孩子的創造力:美國創意大師的12堂親子課》作者朱莉婭·卡梅倫裡面第四課界限意識,提供幾點供您參考:

首先,要給孩子創造一個專屬的遊戲空間

我們可以創造出一些特別的區域。這些區域雖然小,但是卻充滿了安全、魔力和創意。當我們把房間清理乾淨,我們會發現我們心理上也有了額外的空間。而正如我們需要為孩子的創造活動提供空間一樣,孩子也需要他們自己的空間。重要的是,要規劃出嚴格屬於孩子自己的空間。

學學特麗莎和珍,看看你自己的家,是否有哪個地方適合成為你和孩子的“創造的天堂”。給你們每個人都準備一個這樣的空間是最理想的。如果空間有限,面積小一些也沒關係。重要的是質量、活力和對這個空間的設計,它們比空間的大小更重要。

其次,要給孩子一個清晰的“你我之分”的界限意識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哪個孩子能以完美的行為過上一天。可是,如果我們能注意我們的基本行為和與他人合作的方式,那麼我們就能認真地為孩子們樹立榜樣。作為父母,如果說有一件事對於我們來說是確定的話,就是孩子在看著我們。他們從我們的行為中學習—積極的、消極的或麻木不仁的。突然之間,我們對行為的選擇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比如說:

平時要在跟孩子一起收拾晾乾的衣物時,告訴孩子,這是媽媽的,只能媽媽穿;這是寶寶的,只能寶寶穿。

跟孩子在逛公園的時候,經常唸叨:“這個東西媽媽非常喜歡,可是他是別人的,我只能欣賞”

經過一些刻意的滲透,當你的寶寶想要別的孩子的玩具時,你就告訴他,這是別人的,你只能欣賞。如果經過兩個禮拜,你還記得這個玩具,而且你表現足夠好的話,媽媽會考慮給你買一個。

這樣類似的邏輯可以知道你規範孩子的很多習慣。父母做永遠在前,不要指望孩子能夠聽懂命令。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