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主動與趙雲結拜,可這個四弟從沒叫過大哥、二哥、三哥,都稱主公,這是為何?

緣源不斷


《三國演義》中,趙雲一直充當劉備保鏢的角色,劉備對趙雲是十分重視的,劉備怒摔阿斗這一場哭戲,讓趙雲死心塌地的追隨了劉備。不過有一個問題卻很奇怪,就是劉備拿趙雲當兄弟,為何趙雲叫劉備主公?而不是跟關羽一樣叫大哥呢?

首先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時候,還不認識趙雲,之後和趙雲稱兄道弟時,其實幾人並沒有再結拜。劉備和關羽、張飛三人甚至共寢,情如手足,甚至後來劉備與諸葛亮親近之後,關羽、張飛二人還吃起了醋,幾個男人之間的爭風吃醋也是讓人耳目一新。

關羽死後,劉備明知伐吳時機不成熟,但是為了給兄弟報仇,仍然一意孤行,可見劉備和關羽之間是真的兄弟情義。而趙雲原先是公孫瓚的部下,是後來才投靠的劉備,劉備內心自然會有嫌隙。

後來,趙雲跟隨劉備南征北戰,劉備雖然接納了趙雲,不過更多的是君臣之禮,並且在劉備準備伐吳時,趙雲曾多次以下犯上進行勸諫。也可以說,趙雲一開始追隨劉備就是為了光復漢室,劉備雖然打著光復漢室的口號,實際上只是想自己當漢室的王。

劉關張三人信奉的是兄弟情義,趙雲追隨的卻是漢室,信仰不同,自然也難以成為真正的兄弟。


王銘葦


趙雲是劉備他們幾個兄弟中年紀最小的,關係也還是很不錯的,但是他們沒有真正的結拜過,就是因為劉備最先遇到的就是關羽和張飛,已經結拜了。只能說趙雲已經來晚了,趙雲知道自己再怎麼下去也不能夠和他們幾個一樣。還不如大大方方的拒絕,自己做一個手下就行了,何來兄弟呢?

雖然有時候趙雲也非常羨慕他們幾個兄弟的關係,但是對於趙雲來講,自己並不在乎很多事情,就算劉備沒有給自己什麼大的官,只要能夠陪在劉備身邊就已經足夠了。張飛和關羽都成為了一方霸主,而趙雲卻只是一個雜牌的將軍,就連後來的魏延都比他厲害,可是趙雲無怨無悔。

趙雲來晚了,比不上關羽張飛和劉備之間的兄弟之情

當初劉備與關羽張飛結拜的時候,那個時候是他們三個人剛剛相識的那一刻。他們可以說是一無所有,劉備只是一個賣草鞋和草蓆的,而關羽是一個殺了人的逃犯,最初還是以打棗為生,而張飛也只是一個殺豬的,雖然有點錢,但是他們的地位其實是差不多的,所以才能夠走在一起。


關羽和張飛因為豬肉這一件事打了一架,劉備把他勸說了。三個人坐在一起喝著酒聊著天,發現有共同的志向,而當時春天已經來臨了,在桃園盛開的地方正是一片好風景,於是他們就決定結拜。所以他們那個時候是一無所有,最後擁有那麼多東西都是靠著他們三個兄弟打拼而來的。


而劉備見到趙雲的時候,那時候趙雲正在公孫在手底下做事情,劉備比當初賣草蓆的時候已經好得太多了,公孫贊是劉備的同學。他們兩個是認識了非常久,而劉備當時有需要就想要趙雲跟著他過去,並且借了幾千的兵力。而趙雲剛開始這樣見到劉備是以手下的方式去見劉備的,從第一眼開始就把劉備當做了自己的主公,而不是自己的兄弟。

他們一開始的遇見方式就已經是錯誤了。雖然劉備非常想要將趙雲當做兄弟,可是趙雲卻認為劉備是一個好的主公,自己在他手底下做事就可以了,當兄弟的話實在是有點不好。這個不好,就是在於趙雲覺得自己是以上犯下了,他是一個儒將的形象,傳統觀念是非常重的。要是敢這樣做的話,完全是違背了自己內心的觀念。



想當初趙雲不想要娶那個寡婦美女一樣,就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娶了兄弟的嫂子,雖然他已經守寡了,但是不符合自己心中的理念,所以就一直拒絕了。

趙雲是一個喜歡孤獨的人,所以拒絕了劉備的結拜。

在三國演義裡面,趙雲似乎是一個孤獨的人。他從來都不會為自己的不公平而爭奪,就是喜歡一個人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當張飛和關羽都當上了大將,連馬超和黃忠都是一樣的,但是他還是一個牙門將軍,是一個雜牌的將軍,可是他卻依然是願意這樣做,心中仍然沒有什麼抱怨。


他可能就是對劉備太過於忠心,不管是發生了什麼事情,一定要保護好劉備。當年在長柏坡一戰中,他本來可以回來的和劉備一起過下去。劉備都在後來都說了,叫趙雲千萬不要再去了。還差點將劉禪殺死,狠狠的摔在地上,幸好趙雲接的快。就是認為都是因為這個兒子 差點讓自己損失了一個大將。


但是趙雲依然是在最開始的時候跑了回去,去尋找夫人和劉禪。可是沒想到是夫人受傷了,然後為了讓大家所有人能夠離開,於是就自殺了,當時趙雲就受了打擊。拼命的從曹軍之中殺了過去,再然後又跑了出來,可謂是大顯神威,無人可敵。

這樣性格的人,平時是很少表現自己,但是一到了生氣的時候,往往會爆發出驚人的戰鬥力。

趙雲知道自己不可能像關羽和張飛那樣擁有劉備的寵愛,所以拒絕劉備的結拜。

在關羽被殺之後,劉備當時就想要去攻打東吳,但是因為曹丕登上了帝位。為了能夠讓自己討伐,名正言順一點,就讓自己也當了皇帝。本來還是想要忍耐下去,可是面對關羽和張飛的死,尤其是張飛為了為關羽報仇,結果被手下的人殺死了,當時劉備就控制不好自己的脾氣了,徹底的喪失理智變得瘋狂起來了。

就算是當時的趙雲和諸葛亮勸說劉備,劉備可是依然要堅持下去。並且自己準備帶領著幾十萬大軍,就算這些人不願意跟著自己,劉備也相信自己這麼多年的帶兵打仗的能力,一定會打敗東吳 。可是沒想到劉備最後失敗了,最後在趙雲的接應下才能夠逃出來了。



要是趙雲被東吳殺了,可能劉備就不會有那麼大的衝動。趙雲雖然和劉備的關係特別的好,但是又不是劉備真正的兄弟,趙雲也知道這樣一點。

你們認為劉備對趙雲到底好不好?歡迎在下面評論。


汪公說歷史


這就是趙雲的聰明之處。

老闆跟你稱兄道弟,你還真以為大家就是兄弟了嗎?

老闆永遠是老闆,打工永遠是打工,身份不能混。

本事再大,也不能不把老闆放眼裡;老闆賞賜的再多,那也只能是你創造的價值的一部分。

老闆給你機會,你才能發揮你的本領,才會創造價值。

老闆再無能,既然能成為老闆,就有他高明的地方。

趙雲之所以能夠壽終正寢,就是明白自己的身份。

這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種境界。

既不能恃寵而驕,更不能得意忘形。

人在江湖,時時謹小慎微,刻刻如履薄冰,終沒有禍患。

或許不能酣暢淋漓地施展自己的才能,隨心所欲地展現自己的個性,但起碼不會遭人嫉恨,招致不必要的煩惱,甚至是危害。

國人的特性就是“親者太親,疏者太疏。”不即不離那才是最高的境界。

總體而言,劉備對趙雲算不上很厚,但也從沒有為難趙雲。劉備至死也沒有忘記他,還希望他好好看護阿斗。

縱觀整個漢末三國,趙雲能夠在這混亂時代,得到這樣一個結局,也算是功德圓滿。

這值得好好品味。


豹眼看歷史


先說趙雲為趙四(怎麼感覺那裡怪怪的)這件事情。在京劇«甘露寺»中出現過趙雲為四弟的說法,他四弟子龍常山將,蓋世英雄冠九州。電視劇«三國英雄傳之關公»,我記得在某一集中,劉備去東吳迎娶孫權妹妹的時候,劉備指著趙雲對大家介紹到"這是我四弟趙雲"。(此文章雖長些,但內容較全)

除此之外我暫時還不知道哪裡還出現過趙雲是四弟的情況。關於劉關張三人結拜,三國志中也沒有記載。在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劉關張三人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劉備為長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在整部小說三國演義中,也沒有出現趙雲參與結義的情節。

說完了京劇和小說,那麼歷史中的劉關張趙四人是怎樣的關係呢?先說下劉備和關羽的真實年齡,關羽生於公元160年,劉備是161年,也就是說在歷史當中關羽比劉備還大一歲。

在關羽傳中記載,劉備任平原相時,以關羽張飛為別步司馬,與關張二人同床共寢,情分如親兄弟。張飛傳中記載,飛年輕時和關羽一起侍奉劉備,關羽大他幾歲,張飛像對待兄長那樣侍奉他(估計對待劉備也像對待關羽那樣)。所以通過關張二人的記載,可以看出,劉關張三人即使沒有真正結義,但已經算是了真正的兄弟,他們三人算是鐵三角型的鐵哥們。以致於關張二人偶爾還會吃醋,劉備請了諸葛亮出山之後,與亮關係日漸親密,小關關與小飛飛心中不悅。

其實三人的基you情是得到了三國時期眾人的認同。劉備拜關羽為前將軍時,關羽聽說黃忠為後將軍,大怒道,大丈夫決不與老兵同在一個位次上。費詩解釋道,他(黃忠)在漢王(劉備)心裡的位置,難道與你等同嗎?況且漢王與你,好像同是一體,休慼共禍福同當。關羽聽後,大為感悟,立即接受了拜賜。

關羽死後,魏國眾人都認為劉備不會出兵伐吳。劉曄卻說,關羽同劉備,禮儀上是君臣,恩情若父子;關羽死劉備不為他報仇,會顯得他們的情分不夠。後來劉備果然伐吳。

所以,可以看的出,劉關張三人是真的兄弟。那歷史上的趙雲,與他們三人關係如何呢?趙雲原是公孫瓚的部下,公孫贊派劉備阻擋袁紹,趙雲一同前往,併為劉備指揮騎兵。也是這個時候,開始逐漸成為劉備的部下。隨劉備南征北戰,在長坂坡護衛劉禪和甘夫人。後來參與進攻劉璋和漢中之戰。也曾多次勸諫,劉備分發成都的房舍和桑田時,趙雲說道,"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加為",以此來勸諫。後來伐吳時,趙雲再一次勸諫。應該說,趙雲品性很好,一身是膽,為蜀漢事業也曾多次以下犯上的勸諫。

關張趙三人雖在三國志中是在同一個傳中。不過關張二人與劉備的親密度遠高於趙雲與劉備的親密度,他們二人的地位,官職等也遠高於趙雲。

可以說關張二人是劉備的兄弟,而趙雲是劉備的良將。你認為呢?歡迎發表你的看法。


遨遊文史世界


說句實在話,不論是前期趙雲背棄公孫瓚轉投劉備,還是後期趙雲為救阿斗六出六入百萬曹軍,以至於劉備突摔阿斗,實則都是為了真心實意地收買趙雲的心,而搭幫入夥後的趙雲,想必讀者都應該知曉?任憑功勞再大,劉備待他也是如外來人一樣,絲毫沒有向對待關羽、張飛那樣誠懇,一生從未給予趙雲任何“獨攬大權”之事。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兄弟情深、情同手足嘛,趙雲自然將這一切看在眼裡,“主公依舊是主公,雲長是雲長,翼德是翼德”,身為桃花三結義的後來者,趙雲自然不敢再多想。


看過《新三國》影視劇的觀眾想必都應該看到過這樣一幕:劉備在稱帝后,並且冊封了五虎上將,關羽義子關平便急匆匆地跑到荊州將此事告知關羽,並說“父親乃五虎大將之首!”關羽聽後面無改色,追問到:“其餘四位都是誰啊?”關平一一答到:“張飛、趙雲、黃忠、馬超!”

話音剛落,關羽說到:“翼德子龍乃自家兄弟,理應受得;黃漢升一代老英雄,也可受得,只是這馬超新敗初來投,如何坐得這五虎將之位!”由此可見,關羽其實是拿趙雲當做手足兄弟來看待的。另外,趙雲張飛關係也不錯,那為何趙雲從始至終都未曾以“四弟”之名來面對此三人呢?


第一點:眾所周知,趙雲早年是公孫瓚麾下的一員大將,當時劉備伊始起兵,實力尚不充足,於是便先遣投靠了諸侯之一的公孫瓚。真因為如此,劉備方才有此時機偶遇趙雲,而趙雲卻因為此時家鄉胞兄去世便告假回鄉奔葬,但是趙雲這一告假便再也不見蹤影。原來趙雲之後投靠了皇叔劉玄德,因為公孫瓚為人生性殘暴,而且身為東漢諸侯,卻對“匡扶漢室,興兵伐賊”的重任絲毫放空。趙雲是個滿身抱負、一腔熱血的方剛男兒,而劉備正是那個“兼濟天下,匡扶漢室”的主公,所以趙雲甘願棄暗投明。

至於前期劉備相待於趙雲,的確是親同兄弟,但是公孫瓚昔日也待他不薄,如今背棄舊主、歸來又認新主,恐怕說出去還是有些背信棄義吧,並且“公孫瓚之信義”趙雲心中也是道難以跨越的檻兒。


第二點:難道說劉備待趙雲好,趙雲便跨越君臣這層關係,叫劉備一聲“大哥”嗎?如果趙雲當時真的叫了,劉備心中又是何種想法?趙雲是個有自知之明的聰明人,既然劉備為君、我亦為臣,那麼“君臣綱常”這條紅線還是不要輕易逾越過好,還是安安分分做事、老老實實“當兵”吧。

不知大家對趙雲的印象又有何看法?我個人倒覺得,趙雲是三國武將當中,最具有“儒將”風範的一位了。而且縱觀趙雲所歷大小百餘戰,只是“歲在花甲”之年時曾敗與姜維,其餘均無敗績,確實是一位三國當中堪稱完美的將軍了。


小鎮月明


不知道您是在哪裡看到劉備和趙雲結拜的,還是劉備主動的?

不要說趙雲了,就是關羽、張飛,也沒和劉備結拜過。

關於劉、關、張桃園結義,是《三國演義》裡面的情節,而正史裡只記載他們三人情投意合,“食則同桌,寢則同床”,並沒有說結拜的事。

諸葛亮剛出山時,劉備也是食則同桌,寢則同床,還引起了關、張的嫉妒。劉備解釋說,我這是如魚得水,後來諸葛亮立了功,關張二人服了,才沒有提這事。但我們也沒見過諸葛亮喊劉備喊哥吧!

何況根據正史,關羽比劉備還大一歲,要是結拜了,劉備得管關羽叫哥。

劉備生於公元161年,趙雲生於哪一年現在史學界不能確定,但他去世的年份可以確定是公元229年。

如果按照《三國演義》來推算,趙雲死的時候有七十出頭,那麼他至少生於公元159年。劉備也得管他叫哥。

關於趙雲和劉備結拜的事,也只是民間傳說。如果這是真的,那有些事就很難理解了。

比如劉備當上漢中王時,關羽封為前將軍,假節鋮;張飛是右將軍,假節。二弟三弟都是四方將軍假節了,這個四弟怎麼只弄個雜號將軍?就算馬超有名聲,黃忠有大功,那麼魏延呢,為什麼魏延都比趙雲位置高?這不合邏輯啊。

再退一步說,就算趙雲和劉備結拜了,以趙雲的個性,也會給劉備面子,叫“主公”更符合趙雲。

封建社會是個等級社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三剛五常是亂不得的。馬超就曾經因為直呼劉備的名字,弄得劉備要用鞭子抽他。

趙雲的性格是很內斂的,也會尊重人的,他知道劉備需要權威,他也會很好的配合,這才是符合趙雲的身份。



宰少


劉備沒有與趙雲結拜,即使是關羽和張飛,在歷史上與劉備也只是情同兄弟。

雖然歷史上沒有記載劉、關、張三人結拜為兄弟,但並不代表他們沒有結拜,因為蜀漢沒有史官,且早期劉備四處漂泊,居無定所,三人很多之前的事情沒有記載。



當然對於關羽和張飛兩人,劉備不僅情同兄弟,而且臥則同床,私下裡稱兄弟,但在眾人面前,關羽和張飛都是伺立在劉備身後,顯然在眾人面前,關羽和張飛也叫劉備為主公。

劉備出自漢室宗親,雖然這個出身無法查詢,但包括漢獻帝在內的絕大部分人都認同,雖然這頭銜除了名義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劉備在涿鹿起兵時,得到了富商的錢財支持,他們看中劉備的不僅有名聲,還有能力,劉備除了名聲,還有待人仁厚,禮賢下士,百折不撓,雄心壯志。而關羽和張飛雖然武力超強,但沒有劉備的能力,也沒有劉備的雄心,只能跟著劉備打天下。



趙雲最早是投靠公孫瓚的,而劉備此時也依附公孫瓚,兩人因此相識。然後趙雲因為兄長的去世,辭別公孫瓚回家奔喪,幾年後,趙雲再次出來時,直接投奔了劉備。

為什麼趙雲不投公孫瓚而投靠劉備呢?

很明顯,公孫瓚殘暴,不能成大事,劉備仁義,有雄心壯志,趙雲就投奔了劉備,當然趙雲於私於公都應稱呼劉備為主公。



趙雲與劉備的關係,不如關羽、張飛與劉備那般親近,但也忠心耿耿,為人正派,直言敢諫。在劉備攻佔成都後,勸諫劉備將土地和財物分給百姓,在劉備欲東征伐吳時,勸諫劉備不要伐吳,主要敵人是魏,其心可嘉,其心可忠。

趙雲在劉備集團是僅次於關羽和張飛的武將,雖無關羽、張飛的勇猛,雖無黃忠、馬超那般立有大功,但亦有儒將的風度。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其實這很好理解。

你公司老大(董事長或者總經理)帶領一班人創業,他年紀比你大,出道比你早,無論是經驗閱歷都比你豐富的多,他開會或者酒席上總愛說:兄弟們,你們跟我創業肯定虧待不了你們!兄弟們,今後每人一套房……

雖然他總愛叫你“兄弟”,你能叫他“大哥”嗎?

你還是得稱呼他“劉總”、“張總”……


史海縱橫


即作此問,亦就此答:這就是趙子龍聰明之處。略一輕浮,即獲封四弟,那可就牛的不得了嘍!大哥,二哥連三哥,別提多麼親熱了,人前尤其。過份了時間長嘍人人撇嘴,個個厭惡,不就麻煩了麼?

所謂沉穩,就是這樣的了!認你高看,自個不認為高,該咋著咋著,守好君臣、小弟之道。特別是人前,決不越份。即無嬌媚之態,也沒高傲之舉。如此,越是不順攀高,越是大眾目中高人。

你看人世間眾生相,有多少人前胡吹:我跟某某高官是親戚,其實八竿子才撥拉著。我跟某某鉅商是多年的朋友,其實人家本人不知道。

呵呵!騙吃騙喝能耐大的,還能騙來大大滴鈔票。什麼莊稼生什麼蟲兒,什麼林子它就出什麼鳥。自然現象,也無須嘲笑,讓人說大驚小怪你見得真少。

人世就是萬花筒,閒著沒事就瞧瞧。即賞心又悅目,引出些個心裡笑。都說哈哈能年輕,常抿嘴兒也十年少。哪位非說你不信,不信慢慢走著瞧。呵呵!


西山逸隱


《三國演義》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那這部經典小說中,有治世之能臣,有一心為主的將軍,有的能夠流芳百世,有的卻遭人唾棄。在這這麼多人物之中,趙雲也是不容忽視的其中之一。

然而,趙雲雖一生忠於劉備,只可惜,輪親疏遠近,卻遠無法與桃園三結義的關羽、張飛相媲美。雖然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沒有記載趙雲與劉備結拜,

不過,以劉備收買人及拉攏人心的高超手段,既然能做出摔孩子的事,選擇與趙雲結拜這樣一個惠而不費的手段,從而徹底將趙雲之心收至麾下,也並非沒有可能。但是,為何趙雲這位四弟卻從來沒有將劉備還有其餘二人尊稱一聲大哥、二哥呢?

桃園結義

後世諸多趙雲的粉絲,曾因為桃園三結義中沒有趙雲而頗感遺憾,劉備主動找趙雲結拜,趙雲成了他們三人的四弟,然而趙雲仍然將三人沒有稱之為大哥、二哥、三哥,其實迴歸到《三國演義》本身,這件事也是極為正常的。

第1個原因:趙雲與其他三人年齡差距較大。根據小說中所寫,桃園結義發生在公元184年的黃巾起義爆發之後,當時的劉備已經28歲,根據一些史料記載,張飛、關羽二人出生於公元161年,所以當時三人年齡差距只有5歲,他們與兄弟相稱實屬正常。

劉備

再來看看趙雲的年齡,《三國志》中記載,趙雲登場是在公元191年,當時趙雲受人舉薦前去投靠公孫瓚,登場時是一個身長八尺,威風凜凜的“少年將軍”。中國古代對於男子的稱呼十分嚴謹,男子15歲之時會舉行“冠禮”,他們的身份就轉變為了成人,不會再以少年相稱,所以當時趙雲的年紀,最多不會超過15歲。

由此可以推論,他們三人稱兄道弟之時,趙雲頂多只有8、9歲,按照古人的這個年紀差距,都已經算是趙雲的父輩了。這個時候即便劉備與趙雲是真心結拜,礙於年紀差距,這聲大哥也是叫不出口的。

劉、關、張三人

第2個原因:趙雲追隨劉備較晚。劉備開始創業是公元184年,根據《三國志》記載,趙雲投靠劉備是在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這個時候劉備距離自己組建創業班底已經過去16年之久,武將有關羽、張飛,文將有孫乾、糜竺等人。

趙雲加入這個隊伍,他只能算是一名新員工,畢竟凡事都講一個先來後到。雖然他在劉備麾下建立了顯赫功勳,但是與那些老人相比,他跟隨主公的時間與別人相差甚遠,自然不會與劉備三人兄弟相稱。

趙雲

第3個原因:其實正史之中壓根沒有桃園結義,所以趙雲更不可能與其他三人與兄弟相稱。其實在《關羽傳》、《張飛傳》中,都未曾提到過他們三人結拜為兄弟一事。史書中只這樣寫道“寢則同床,食則同席”,他們幾人情同如兄弟,但是未曾結拜。

更何況“義結金蘭”一詞,出自南宋年間的《世說新語》一書,所以《三國演義》的作者,有誇大了這份感情之嫌,所以後來趙雲不與他們兄弟相稱,才是最符合歷史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