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為什麼叫三國?18路諸侯討伐董卓為什麼不叫18國?

電子元件生活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回顧一下中國歷史朝代歌訣: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於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東漢末年,朝廷政治腐敗,內部宦官外戚爭鬥不止,外部邊疆戰事不斷,內憂外患致國勢日漸衰微。至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又值全國大旱,災區餓殍遍野,民不聊生,鉅鹿人張角喊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號召各地饑民揭竿起義,以致天下大亂,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三國演義》作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正是以此時代背景,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

黃巾起義對官僚地主階級構成了嚴重威脅,各路諸侯和地方勢力借平息戰亂之名,趁機招兵買馬擴充實力。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

全書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其中董卓之亂主要是寫中平六年,漢靈帝死,少帝繼位,西涼刺史董卓趁亂進京,廢少帝立獻帝,專權朝野,引來眾諸侯不滿,從而引出曹操、袁術等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一段。

之所以之後的魏蜀吳稱為三國,而十八路諸侯討董卓叫十八國,是因為當時雖然是群雄擁兵自重、割據爭霸,朝廷勢微無力制約,但是眾諸侯表面上還是歸東漢小朝廷管轄,沒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自立皇帝的。

大浪淘沙,諸侯相繼覆滅,一代奸雄曹操稱霸中原,權傾朝野,他也沒有敢自立為帝。直至曹操死後曹丕子承父業,逼迫獻帝讓出帝位,自此東漢方才算正式滅亡。曹丕建立魏國後,劉備與孫權也先後稱帝,成立蜀、吳二國,三國時代才正式來臨。


我是頭條號:勇評書話,歡迎關注。精讀名著,一起探討書中那些有趣的人和事。


勇評書話


華夏一族,也稱為炎黃子孫一系。華夏大地,從夏朝時期到現在為止,中國的版圖一直在變化。從始皇帝大一統到毛澤東建立新中國,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這長河中,中國曆朝歷代的疆土軀幹其實一直有所保留,即三大塊,中原地區,江南地區,西南地區也可以理解成多少數民族的雲貴川地區。從始皇帝變遷到東漢末年,東漢皇帝權衰落導致被架空,東漢名存實亡。曹操經過十幾年的南征北戰,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了皇帝以北的疆土,即中原地區。孫權,經過父兄的兩代經營江東,經歷了赤壁之戰,夷陵之戰,完全具備稱霸一方的霸主,著實成為一個與江南幾個豪族共存的政權。劉備,從桃園三結義到打下西川,也就是現在的四川還有周圍一些地盤,在五虎上將和諸葛亮的輔助下,拿下漢中,雲南南方少數民族地區,也控制了長江的咽喉要地,荊州。故,三位人物所統治的疆土,即中國版圖的三大軀幹,史稱三國。



福行天下8905


對於題主這個問題,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一下,希望有用於你。

第一,關於三國時期的歷史脈絡。三國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208年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至此正式滅亡,而三國曆史也從此正式開始。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鼎力正式形成。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265年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第二,關於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189年,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190年,各路諸侯起兵反董卓,打的是“討伐逆臣、匡扶漢室”的大旗,此為勤王之舉。關於十八路諸侯到底有沒有十八路、到底是哪十八路兩個問題,歷史學家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和考證,比較普遍的觀點是:十八路諸侯其實並沒有十八路,十八隻是一個虛數。我這裡給一個十八路諸侯的名單,僅供參考: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第十八鎮,洛陽校尉曹操。

第三,關於國與諸侯的區別。中國歷史長河綿延幾千年,出現很多大大小小國家,這些國家無論大或小,要成其為一個獨立的國家,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要有國號,相當於國家的名字。二是要有君主,而且這個君主是唯一的。三是要有體制,一套區別於其他國家的治理體系以及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等體制。曹、劉、孫在沒有稱帝建國前,只能算作諸侯和臣子,他們都打著匡扶大漢的大旗,“奉天子令”去征伐、兼併和消滅其他力量。而在他們稱帝后,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才有了曹魏、蜀漢和東吳三國。十八路諸侯同樣如此,他們討伐董卓完全是以臣子的身份去勤王,為君主剷除逆臣,所以不能稱為國家。


新晉過來人


話說當時東漢名存實亡,曹丕廢掉了漢獻帝劉協,於公元220年在洛陽登基稱帝建立魏國,劉備聽到消息在公元221年在成都也登基稱帝建立蜀國,孫權229年在建業登基稱帝建立吳國,於是魏蜀吳三分天下,三足鼎立,所以叫三國。

討伐董卓那時,仍是東漢時期,18路諸侯其實是18個地方的太守、郡守,再加上他們根本就沒有稱帝,他們管轄的區域也就不能叫做國。


阿卿聊歷史


三國就是有三個皇帝,曹丕、劉備、孫權、有皇帝才能叫國。 十八路諸侯那時漢獻帝還在位,還是大漢王朝,所以不可能叫18國。那時成王,那不是找死的節奏嗎?能稱霸一方的人都不簡單,所以沒人傻乎乎的想被其他17路都會聯合起來給滅了。董卓就是很好的例子,抓了小皇帝才被其他諸侯聯合打擊。最後被點了天燈,連自己 90多歲的老母親都連累了。

三國(220年-280年)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220年,曹丕野心勃勃,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次年劉備也不甘示弱,為了保衛大漢王朝旗號而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也憋不住了,憑啥他兩都稱帝我不能稱帝,俺老孫也能當皇帝,於是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夢想努力樂觀



湯岐


三國指的是,魏蜀吳三國鼎立,進而統一天下。18路諸侯討伐董卓,那時候還是漢朝天下,下面的諸侯都是漢朝的官員。兩者之間有很大區別的,一個是自己開國,一個是漢朝的臣子。


凡實


三國時期【220年―280年】。

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講,

其一;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還不是三國時期,那時仍是東漢。

其二;十八諸侯(虛數)並不是國家,而是地方長官或者豪門士族而已。


老陽文史


220年曹丕廢漢獻帝,建立魏國,東漢滅亡。221年劉備建立漢,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建立吳,中國進入三國時代。

以前都屬於東漢時期,包括曹操,雖然魏國的江山是他一手打下來的,雖然曹操勢力很大,漢獻帝是個傀儡,但曹操並沒有稱帝,他一直是大漢的臣子。

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稱帝,東漢才正式滅亡,嚴格上講,曹操都不屬於三國時期的人。

十八路諸侯攻打董卓,就是因為董卓擅自廢立皇帝,禍亂朝綱,十八路諸侯是在勤王,誰敢自稱國家,那不是作死嗎?


知無為而有益


因為所謂的“諸侯”並不是真正的諸侯,只是各地的地方長官,他們並不具備後期如袁紹,曹操,劉備,孫權那樣規模的群臣,也不具備攻防兼備相對時間段的穩定對峙,還有最重要的是18路 他們對外也沒有宣稱,他們也號稱自己是將軍。那樣諸侯二字一般與國字相連,叫諸侯國!且劉備,孫權,曹操後期稱謂都是需要對外宣佈的,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