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和的《漁歌子》表現作者怎樣一種的心境?

羈文


一、從寫作背景看:張志和少年成名,隨後平步青雲,官至正三品,但因“力諫”不準而被貶。又遇父亡,母死,妻卒。這樣的打擊,對一個人是何其大呀!不是誰都能承受的了的。在這樣的現實中,他能寫出這首詞,表現出了他豁達,大度,看淡仕途,嚮往歸隱的心境。

二、從詞的內容看,前邊寫美景如畫(青山,綠水,白鷺,桃花,鱖魚),後邊寫一位漁翁,在山水間垂釣,樂此不疲,即使“斜風細雨”也“不須歸”(不用著急回去)——你說我現在不釣釣魚,賞賞景,去幹啥呢?——表現出他歸隱後的自然,平和的心境。

張志和雖然是“大家”,但貶官,親人亡故,對他的打擊確實太大了,以至於他後來英年早逝!




登攀


讓我們重新品讀一下原作: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通過細細品讀,我認為作者的心境已經在詩裡清晰呈現出來,就是最後三個字“不須歸”!

何謂心境?對於詩人而言,心境就是詩人通過對外在的具體物象進行描述,從而表達出來的心裡情緒和狀態。所以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著手,來對作者“不須歸”的灑脫心境進行細緻的感受。

作品包含的具體物象

這首詩的空間變幻是由遠及近,最遠處是西塞山、然後是白鷺、再然後有桃花、流水、鱖魚、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這些物象次第有序,在眼前鋪陳開來,輕易地將人的思緒帶入這煙雨江南之中。通過這首詩,你除了能看到山前的白鷺之外,還能看到因為斜風細雨而飄落的幾許桃花在隨波漂流,那肥美的鱖魚一個轉身,水面的桃花就不見了。

欣賞完這煙雨濛濛的江南美景之後,我們的目光來到近處,轉向作者所要表達的重點———釣叟。這釣叟有可能是釣叟,也有可能是作者的化身。

具體物象所寄託的情感

我相信,在作者眼前呈現出來的江南美景絕不僅僅只有以上這些。這只是詩人通過主觀的選擇留下來,能夠承載詩人情感的東西。

且看: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麼平鋪直敘,深得道家“淡而無味”手法之精髓。道家之淡,並非意境之淡;道家之無味,更非意蘊之無味。雖辭藻平淡,卻意蘊悠長。

“青”、“綠”二字我們還能聞到箬笠和蓑衣上青草的味道,這多半是看到下雨了才臨時編織而成的。所以才會洋洋自得說出“斜風細雨不須歸”。穿著青草編織的蓑衣,帶著青草織成的箬笠,享受著這天地間的斜風細雨,親近自然,感悟自然,自由灑脫!

張志和所生活的唐朝,是信仰自由的時代,這個時期的文人對儒、道、釋的思想都有所涉獵,表現出來的只是成分多少、或隱或顯的問題。儒家治國平天下的進取精神,佛教五蘊皆空的平靜,道家無為而治的清淨全都體現於各自的作品之中。

具體到張志和,從這首《漁歌子》我們能看到作者對自然的嚮往,對隱逸生活的滿足,展現了身在天地宇宙之間的率真與灑脫。更重要的是:“道家的虛靜的心態使這種受挫的心靈釋放出超越的生命,展現了文學境界的另一種可能。”從而取得非凡的藝術成就,讓人欽佩!


燕子的濤寶


張志和的《漁歌子》表現作者怎樣的一種心境?

通常所說張志和的《漁歌子》是指張志和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這是張志和的代表作,寫得超凡脫俗,志趣高遠,流傳極廣,無論當時還是後世,一直膾炙人口,千古傳誦。

1、原文

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2、寫作背景簡介

773年春,顏真卿到任湖州刺史,張志和前往拜訪。時值暮春,桃花流水,他們與另外3個友人即興作詞唱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這首千古絕響橫空出世(張志和第一個作詞並唱和,他共作詞5首,此為第一首)。

3、大意

這首詞的大意思是:白鷺在西塞山前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飛翔,山腳下溪流兩岸桃花盛開,春水盛漲,正是水中鱖魚最肥美的時候。漁翁頭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樂然在江邊垂釣,不必回家。

4、賞析

這首詞前兩句勾勒出一幅江南風景的長卷。西塞山在今浙江省吳興區境內的西苕溪上,北通太湖,南鄰莫干山,風景可謂極其優美,一眼望去滿山青翠。凌空展翅的白鷺在青翠山色的映襯下是何等的醒目潔白,不禁讓西塞山的青翠在壯美中多了幾分靈動。山的青與鷺的白,山的壯與鷺的柔,山的靜與鷺的動,一切都顯得那麼和諧交融。岸上桃花,溪中流水,水中鱖魚,層次分明;桃花倒映在水中,彷彿水也變成粉紅,肥碩的鱖魚自由自在,表達了人與自然相處的和諧。

詞的後三句也是一幅畫,是以那個在細雨中垂釣的漁翁為中心的畫。戴著青色斗笠,披著綠色蓑衣,正在悠然自得地垂釣,雖然斜風吹著細雨,但全然不為所動,已經完全與大自然融為了一體。眼前的美景寄託了作者熱愛自然、高遠淡泊的情懷。傳達出他對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的嚮往和追求。無論你在這首詞中看到了幾幅畫,這些畫最後都可統一到一幅畫之中。這幅畫在向我們展現著大美與和諧。

“不須歸”是詞眼,是天然的閒適與逍遙,深刻地表達了自號“煙波釣徒”的他,將此生將徜徉於山水之間,長期過隱逸生活的心願。

綜上所述:全詞意境優美,動靜結合,清新活潑,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的漁翁形象,表達了詞人陶醉於大自然山光水色之中悠閒而自由的生活樂趣,寄託著詞人嚮往自由、悠然脫俗的情懷。同時,詞的字裡行間也體現出作者追求無為、隨遇而安的平和心境,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張志和的《漁歌子》,寫極了人在世俗生活中高雅的生活理念,“風流”的詩歌意境,“風流”的人生態度,故以:

風流千古漁歌子,不須歸去張志和。



齊赫看世界


《漁歌子》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原詞是這樣的:

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詞的寫作背景據說是這樣的:唐代宗大曆七年(772)九月,顏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志和駕舟往謁,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鱖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這首詞於憲宗時一度散失,長慶三年(823),李德裕訪得之,著錄於其《玄真子漁歌記》文中,始流傳至今。

前兩句寫景,雖然沒有明確的時間,可通過描寫的幾種景物可以知道正是春汛到來,桃花正開,白鷺正在自由的飛翔嘻戲,河裡的水緩緩而流,下著細雨,一個漁翁在河上悠閒打漁。在這樣細雨情況下,不需要回家去避雨。展現了一種自由悠閒祥和圖畫。同時也把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嚮往表現的淋漓盡致。!



襄陽祖海


漁歌子

[ 唐 ]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譯文:西塞山前白鷺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鱖魚歡快地遊著,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樣的鮮豔而飽滿。

江岸一位老翁戴著青色的箬笠,披著綠色的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垂釣,他被美麗的春景迷住了,連下了雨都不回家。

賞析:《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這首詞開頭兩句寫垂釣的地方和季節。這兩句裡,出現了山、水、鳥、花、魚,勾勒了一個垂釣的優美環境,為人物出場作好了鋪墊。

詞的後兩句寫煙波上垂釣。尾句裡的“斜風細雨”既是實寫景物,又另含深意。這首詞通過對自然風光和漁人垂釣的讚美,表現了作者嚮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其實,詞的開頭兩句就勾勒出了一幅色彩明麗清新的“江南春景圖”。“西塞山前”點明詞中所描繪的具體地點在太湖附近。這裡的春景如何呢?

那麼,作者以生花之筆勾出:在黛色的山巒前,白色的鷺鷥在翱翔,粉紅的桃花在怒放,清澈碧綠的江水在潺潺的流著,鮮美名貴的鱖魚自由自在的潛游。

最後一句“斜風細雨不須歸”應該是表達了詩人被美麗的江南春景迷住了,久久不願回家。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鄉村生活。也襯托出詩人生活在亂世所向往著美好的生活。

表現了詩人對美好自然的深摯愛戀,以及對自由生活的謳歌。



ZHAI老師


張志和的《漁歌子》,其實是作者作為釣徒的內心自白書,把自己深愛釣魚生活表露無遺。

1.詩歌及釋義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詩歌大意是:白鷺在西塞山前自由自在地飛翔,江岸上的桃花正盛開,肥美的鱖魚在江水中歡快地游來游去。

漁翁頭連下了雨也不回家,戴著青色斗笠,身披著綠色蓑衣,冒著斜風細雨,悠然自得地在江上垂釣。

2.釣徒的夢想

《漁歌子》的作者張志和,曾經是一位神童,三歲能詩,六歲能文,十六歲做官,後來有感於官場無常,以及在父親、母親、妻子去世的打擊下,對官場產生厭倦,於是歸隱湖州,成為一位漁父,並深陷釣魚的樂趣,一發不可收。

從此,張志和給自己起了個號為“煙波釣徒”,也就是江上煙波粼粼,釣魚為徒,那是有多熱愛釣魚,給自己封為釣徒!

張志和隱居湖州,以釣魚為樂,他的哥哥們擔心他因釣魚而不回家,不思進取,在會稽東郡山陰縣買了一塊地,建了幾間房屋,讓弟弟回來住。

但弟弟張志和卻鐵了心,追求釣魚的夢想,成為一名漁父,故說道:“浮雲富貴非吾願,且買扁舟理釣蓑。”富貴只是浮雲,不是我所追求的,買一扁舟,穿著蓑衣,江上釣魚才是我的夢想。

3.內心自白——《漁歌子》

張志和沉迷在湖州釣魚生活,哥哥曾寫信勸他:“樂在風波釣是閒,草堂松檜已勝攀。太湖水,太湖水,洞庭山,狂風浪裡且須還。

但作為釣徒,《漁歌子》說是張志和內心自白書更為合適,因為他藉此回應了哥哥的擔心。

愛好釣魚人的人,不管什麼氣候,只要有魚釣,即使橫風細雨也不在乎。

看,在細雨中,穿著蓑衣,多不方便,但詩人不管,照樣雨中樂滋樂滋的。

看到的鳥兒在自由地飛,桃花盛開的季節裡,鱖魚正肥美,反正雨中看到的一切是那麼美好啊,更重要的是在美好的環境裡能釣魚,不用回家去!

於是,張志和在《漁歌子》中寫道: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不須歸原因無他,釣魚讓他遠離塵世,心平氣和,像白鷺、像鱖魚,自由自在地快樂生活!

因此,《漁歌子》表現了詩人追求釣徒漁父的生活,體現出渴望自由自在、快樂生活的心境!


經緯國學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寫的山水畫。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閒適的象徵,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閒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這裡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詩人張志和,唐朝金華人。在朝廷做過小官,後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父生活來表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國學紫薇


先看一下原詞欣賞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是唐代詩人張志和的一首詞。這首詞開頭兩句寫垂釣的地方和季節。這兩句裡,出現了山、水、鳥、花、魚,勾勒了一個垂釣的優美環境,為人物出場作好了鋪墊。詞的後兩句寫煙波上垂釣。尾句裡的“斜風細雨”既是實寫景物,又另含深意。這首詞通過對自然風光和漁人垂釣的讚美,這首詞通過對自然風光和漁人垂釣的讚美,表達了作者厭倦官場,嚮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灞陵山水


我想,詩人所釣的,不只是鱖魚,有山林的雲氣,也有生命的能量,有美好的陽光,也有愛與幸福。一呼一吸間,就感覺自己的身心都得到淨化了。

曾擔任過“大樂丞官”精通音律的王維,是詩人、畫家,也是音樂家。他留下的樂曲不多,但從他的詩中也能感受到與詩歌《漁歌子》相似的心境: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同理,漁歌入浦深。


水銀柱syz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一幅完美的江南春雨水鄉‘動感地帶’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