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只有“等”

這次疫情的防控已經很到位了。

封村的封村,隔離的隔離,宅在家的老實待著。

有武漢旅居史的A,和A有接觸的不知名B(可能是逛街吃飯碰到、可能是乘坐交通工具碰到),A直接接觸過的C,B接觸的D(裂變)。

A、C可能可以通過人員流動大數據有效鎖定,但是存在感染的B和更多的D。

無論是A、C類人還是B、D類人潛伏期是未知,發病症狀是模糊的。我覺得如何快速鎖定並確診相關人員是目前要解決的首要任務。自然對該疫情疫苗的研究以及治療工作需同步進行。

那麼如何有效快速判斷一個人是否被感染?

眾所周知,量體溫是存在重大風險的。畢竟統計表明部分處在潛伏期的人員不會有發熱症狀。這說明只通過量體溫是存在重大安全漏洞的。

如果人人手裡都有一個可以測試的便攜儀器,是不是可以迅速判定自己是不是感染人群。相信這是以後相關部門努力的方向。

此次疫情也給國人提了個醒:

家裡常備基礎小藥箱(基礎藥物、測溫儀、口罩、酒精、消毒液)

注重個人衛生文化習慣的培養

保護野生動物園,拒絕偷吃野味兒

……

相信如果在隔離後,各地方分別對其所轄地區人民進行一一排查後,可有效縮短時間成本。也不再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延長假期了。也不需要整天提心吊膽的擔心被感染了。這樣也可以真正做到早發現,早治療的目的。

個人情況排查的同時,相關衛生部門對可能的病原體來源地做好消毒工作,杜絕二次汙染。做好公共場合衛生工作。

便攜式個人測試儀器的研製工作理應提上日程,相信便攜式儀器的誕生可以有效避免此類事情的再次發生。

願所以國人2020身體健康,百病不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