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她無法接受任何意識植入,是數量極為稀少的“黑洞”型患者

343故事中心呈圓環狀,通體由鋼化玻璃製成,但自大廳前往對話室的路上卻設置了一條五十米長、兩米寬的磚牆迴廊。那裡沒有燈光,沒有裝飾,沒有聲音,終年浸於黑暗。主任說,在黑暗和靜寂中意識最易顯現,只有確保自己走出迴廊時仍未迷失,我們才有資格作為編織者走進對話室。

大概是因為昨夜粗糙的睡眠,林原比平常多花了一些時間才走出迴廊。秦承已經到了,如往常一般全身黑色,見到林原後從包裡掏出一瓶能量飲料:“沒睡好?”

“嗯,回去又看了幾遍資料,沒注意時間。”林原接過飲料,橘子味兒。

“患者情況清楚了吧?”

林原點點頭。211號患者潘青鈴,女,十九歲,一年前出現人格解離現象。過去九個月,曾接受七位編織者寫就的十四個故事,但所有故事在植入後都被大腦迅速吞噬或清除,最長停留時間不超過一週,是數量極為稀少的“黑洞”型患者。目前意識狀態極不穩定,已產生多次矛盾、分裂現象,隨時都可能徹底瓦解。

小說:她無法接受任何意識植入,是數量極為稀少的“黑洞”型患者

“簡言之,是迄今我們接收過的患者中問題最嚴重、最複雜的一個。”

“對,所以主任才把她交給你。”秦承拉開一罐咖啡,“像我這樣一個隨便畫幾張畫就植入給人家的,光是參加昨天的討論會我就夠頭大了。其實主任都開始覺得我動機不純,就是想畫達利才留這兒的。”

林原笑笑:“難道不是麼?”

秦承聳聳肩:“也說不準。”

兩人在路口分別,林原向右進入對話區,磚瓦牆壁重新被玻璃取代,冬日陽光穿過罅隙精準附著在他的肩膀上。目的地近在咫尺,他先是加快腳步,之後又突然放緩。他重新拿出遍佈褶皺的檔案,照片上的女孩梳著短髮,微笑自嘴角綻開,有些修長的、橢圓形的眼睛卻空洞笨拙,與那笑容極不相稱。

“她曾有過十四個夢境,”林源提醒自己,“而她將它們一一吞食。”

他推開房門——

裡面是一片旋轉的銀河。

編織者在編織故事前,無論檔案如何精準,都必須與患者進行一次對話。對話形式各不相同,編織者有時提問,有時展示,多數時候談論山川大河,但有時也會刺入秘密深處。對話會安排在特殊房間內進行,房間由織機控制,接入患者大腦後,投射出吻合其意識傾向、適宜展開對話的影像。主人不同,房間樣貌也就不盡相同。

但林原還是第一次進入這樣的房間。不是木屋,不是宮殿,也不是田野,而是宇宙。他微微感到眩暈,一時不知該作何反應,只能兀立在巨大的、幹黃色的星球下面,捏緊領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