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強行租用浙江省的三門灣,為何清朝有膽氣直接備戰?

suck-sun掃去陰霾


事情起因源於一個滑稽的開始,1896年17000名意大利士兵,被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土著伏擊消滅了7000人。這不僅讓以羅馬帝國後裔自居的意大利顏面掃地,還被世界各國引為笑柄。意大利為了證明自己的“優良血統,”挽回名聲,決定拿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的清朝開刀-強行索取三門灣。

1899年,三艘意大利軍艦來到中國水域,意大利政府也向清朝總理衙門遞送了國書,但是另意大利沒想到是清朝居然把國書原封未拆的退了回來,這還了得,一直被我們白種人按在地下摩擦的黃種人居然也敢對我說不,意大利頓時怒不可遏,決定對清王朝動用武力。清王朝這邊也毫不示弱,命令兩江總督劉坤一整飭軍備,隨時準備率領北洋水師應戰。結果意大利竟然在清王朝的強大壓力下,灰頭土臉的撤走了,沒有落下半分便宜。

之所以清王朝敢對意大利如此強硬,原因在於清王朝已經不是60餘年前的清王朝了。第一,在長期與列強的交往中,清朝已經把列強的斤兩摸得一清二楚了,清朝打不過日本、搞不過英法、剛不過俄羅斯,難道還收拾不了一個只知道吃冰淇淋和踢足球的意大利嗎?第二,其他列強為了自身利益,在意大利與清朝的交鋒過程中不但沒有拉自己這個歐洲小兄弟一把,反倒是向著清朝給意大利施加壓力。畢竟對於中國這個“大蛋糕”列強們都希望吃獨食,誰也沒想過與他人分享。

第三,江浙地區一直是清朝的主要賦稅來源地,清朝為了自身利益自然也要奮起反抗。再加上之前的那兩個原因,清朝也就更有底氣對意大利強硬了。而且意大利趁火打劫的行為就讓清朝很不爽,此時不拿你找回點場子更待何時。

由此可見清王朝並不是見到洋大人就磕頭,之前跪地磕頭全因在戰爭中失利所致,實屬逼不得已。只要有能夠捍衛領土,彰顯國威的機會清朝也是不會放過的。


小川說史


意大利強租三門灣事件,發生於1899年,清政府之所以敢於採取罕見的強硬態度,則是因為在海軍實力方面有底氣。

(意大利當時常駐東亞的“馬可波羅”號裝甲巡洋艦,裝備6門6寸炮,10門4.7寸炮)

1899年,意大利向清政府提出租借浙江三門灣的要求,同時派在遠東的“馬可波羅”(排水量4500噸)等3艘軍艦抵達浙海耀武揚威。對此,經當時北洋水師統領葉祖珪判斷,清王朝海軍的“海天”“海容”“海籌”“海籌”等主力巡洋艦的戰力可以和意大利“馬可波羅”等軍艦一戰,而且清王朝在英國訂造的“海圻”巡洋艦也即將交付,如果和意大利在華軍艦發生交戰,不僅艦船戰力方面勝券在握,而且意大利軍艦屬於在異國作戰,一旦交戰,中國各港口關閉對意大利軍艦的補給,意艦也很可能不戰而退。同時,清王朝外交部門也對意大利的國力做出判斷,認為並非是個強國。

由此,清王朝最終做出了拒絕意大利要求的決策。

(清政府海軍當時的主力艦“海天”號穹甲巡洋艦,裝備2門8寸炮,10門4.7寸炮)

(清政府海軍當時的主力艦“海容”級穹甲巡洋艦,共3艘,每艘裝備150毫米炮3門,105毫米炮8門)

當時意大利對此非常氣憤,但又沒有更多的威脅措施,於是揚言稱要把中國在英國訂造的“海圻”號巡洋艦吞併,聲稱如果中國不答應條件,意大利就會把“海圻”艦直接從英國買走。但是最後又被英國打了臉,英國稱意大利的說法過於荒唐。

這件事其實說明了一個道理,對外弱勢實際也並不是清王朝的性格,清王朝很多時候也喜歡好勇鬥狠,只是要看對手是誰,遇強則弱的清王朝,在遇到意大利這樣的對手時,也能搖身一變成遇弱則強。除三門灣之外,在清末還發生過類似的中葡澳門勘界事件,面對葡萄牙無理的拓界要求,清王朝也是採取強硬態度,也是把海軍軍艦派到了澳門附近進行威懾,最後使得此事不了了之。


海研會


提起晚清的清政府,大家的一貫印象是對內殘暴壓榨,對外卑躬屈膝,“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清政府似乎人儘可欺。當時的西方列強,貌似有點實力的都能夠撲在清政府身上吸血。

不過,雖然清政府的腐朽沒落和對外卑躬屈膝是事實,但實際上,如果仔細看對侵略的國家的名單就可以看出,其實清政府的軟弱也是分對象的。

列強瓜分中國圖

從第1次鴉片戰爭開始,相繼撲在中國身上瘋狂掠奪和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國家,先後有英國、法國、沙俄、日本、美國、德國等國家。而這些國家無一例外的,正是當時世界上最實力最為強勁的國家。

而眾所周知,當時的歐洲高達數十個國家,一些二流歐洲國家,如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國,雖然對其他列強在中國掠奪的財富垂涎三尺,但自始至終,他們都沒能在清廷身上分一杯羹。

它們沒能逼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除了這些小國自身實力不足之外,也與清政府對外的堅決抵抗的態度有很大關係。而這些被清政府直接備戰拒之門外的國家,也有意大利。

意大利

其實,無論從人口還是國土面積來說,意大利並不能算歐洲二流國家,它與法國、英國等國家的體量完全是一個等級。但是,由於直到19世紀60年代才完成統一,意大利的工業建設乃至於國力比之英法德等國相距甚遠。

但是,這些並不妨礙意大利人認為自己是歐洲六大強國之一。當同樣是後起之秀的日本賭國運成功,在甲午戰爭之中在清政府手中獲得超過2億兩白銀的賠款之後,這一巨大的利益刺激的當時的歐洲列強都紅了眼,隨即,德國帶頭強佔膠州灣,英法俄等國相繼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而剛剛在入侵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的戰爭中一敗塗地,被迫撤兵賠款成為歐洲恥辱的意大利,決定轉嫁國內矛盾,並從中國身上割下一塊肉來,彌補自身的損失。

埃塞俄比亞

在德國強佔膠州灣將山東華為勢力範圍,沙俄強佔旅順大連,英國將香港新界和威海衛佔為租界地,法國將廣州灣吞入腹中之後,將自己視為英法同一級別列強的意大利,將目光轉向了浙江,並試圖學習英法俄等列強,強佔浙江三門灣,將浙江省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

意大利最先動用的手段是列強屢試不爽的外交訛詐。1899年2月,意大利公使馬迪訥向清政府遞交了照會,要求租借三門灣為意大利的海軍基地。這一無理要求,自然毫不意外的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

自恃為歐洲大國的意大利,居然被飽受欺凌的清政府拒絕,自然勃然大怒,隨即,意大利開始派駐駐遠東地區的三艘軍艦駛入了浙江三門灣進行示威,試圖使用武力威脅逼迫清政府就範。

浙江三門灣

然而,這一圖謀再次遭到了清政府嚴詞拒絕。清政府不但沒有像意大利想象的那樣一經恫嚇,馬上屈從,反而開始整軍備戰。清廷要求沿海各軍嚴加防範,同時,也命令北洋水師統領葉祖圭率領軍艦南下,抵禦有可能發動的入侵。

在這種局面之下,本就沒有做好戰爭準備,國內又矛盾重重的意大利幾經試探後,被迫收回了租借三門灣的野心。三門灣事件,最終以清政府的勝利宣告結束。為什麼面對似乎是歐洲大國的意大利,清政府敢鼓起勇氣整軍備戰,嚴詞拒絕呢?

首先,清政府十分了解意大利的實力。雖然在清末外交中屢屢受挫,但是,清政府對當時的歐洲局勢並非一無所知,在英國、法國等地也有清朝駐外公使。因此,清政府是瞭解意大利外強中乾的本質的,這也是清政府敢強硬對待意大利訛詐的重要原因。

慈禧太后

其次,則是由於意大利的實力不足。意大利軍隊的戰鬥力,似乎一直是個笑柄,而意大利軍隊戰鬥力不行的傳統,卻並非從二戰開始,早在意大利統一之後,就已經名揚天下了。

19世紀末,作為歐洲人口和麵積的大國之一,卻在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中遭遇慘敗,意大利早就成為當時歐洲的恥辱,軍隊戰鬥力戰五渣更是聲名遠播。

同時,用於軍事威脅清政府的意大利數艘軍艦,無論是噸位還是口徑,比之北洋艦隊也也並沒有什麼優勢。自然,對意大利十分了解的清政府,當然不會怕意大利。

三門灣事件

最後,由於當時的外交環境不利於意大利,眾多列強並不支持意大利。對於清政府而言,英、法、俄、美、日等列強的態度,一直是清政府對外極為重要的參考因素,而在意大利強佔三門灣的事件中,意大利卻並沒有受到其他列強的支持。

相反,有多個國家十分反對意大利這一行動。在北非與意大利有衝突的法國,是最反對意大利的國家,而與法國為盟國的俄國,理所當然的選擇支持法國這一立場。同樣由於領土爭端,德國、奧匈帝國沒有支持意大利。

而原來默許意大利行動的英國,在意大利之後的行動中也並沒有選擇支持,至於美國和日本,也從未支持過意大利。因此,沒有了這些列強的支持,意大利的行動聲勢不但十分弱,清政府更是底氣十足。

瓜分中國的列強中沒有意大利

最終,意大利試圖強佔三門灣的事件,在態度強硬並整軍備戰的清政府堅持之下受到挫敗,意大利被迫灰溜溜的退出中國。


鳶飛九天2018


甲午戰爭之後,列強加緊瓜分中國的浪潮, 1898年英國逼迫清王朝租借新界,為期99年;1899年德國軍艦駛入山東強行租借膠州灣等等,意大利也是在同一時期向滿清王朝當局發出照會,要求強行租借浙江三門縣三門灣,挑起了三門灣事變。
(讓意大利垂涎的三門灣)


令意大利人非常不解的事情發生了,他們的傲慢被清政府強硬的駁斥,且清政府積極整軍備戰,這與清政府對其他列強的態度截然不同。

因為清政府非常清楚,意大利沒有開戰的資本

第一,意大利內部並不穩定

1861年意大利完成了統一,建立了新的意大利王國,然而其國內並不穩定,存在著很多的矛盾。貴族與平民之間的矛盾,相對發達的北方與相對落後南方的矛盾,讓這個新王國在剛剛誕生的時候就已經有些搖搖欲墜。19世紀90年代,意大利國內爆發了重大的經濟危機和農業危機,更讓重重矛盾變得愈加尖銳。

第二,意大利軍隊的戰鬥力不敢恭維


19世紀80年代意大利開始了對外擴張,在英國人的支持下1885年意大利佔據了馬薩瓦,並以此為基地不斷向外擴張,意軍的擴張遭到了埃塞俄比亞軍隊的應頭痛擊。 1895年,2萬意大利軍隊不宣而戰,對埃塞俄比亞發動了突然進攻,一路攻城略地,形勢對埃塞俄比亞非常不利。

就在此時,埃塞俄比亞皇帝向埃塞俄比亞人民發佈了告人民詔書,徵集了10萬大軍,雙方在阿杜瓦展開決戰。意大利軍隊在輕敵大意的情況下,遭到了埃塞俄比亞軍隊的分割包圍,再集中重兵各個擊破。 意軍遭到了重創,兩萬大軍損失大半,已經無力再戰,被迫與埃塞俄比亞簽訂條約,承認埃塞俄比亞獨立,並賠款1000萬里拉。



(參與三門灣事變的馬可波羅號裝甲巡洋艦 ,是意大利自造巡洋艦開山之作,但水平不高,航速只有17節,不及英國造軍艦。標準排水量4300噸,滿載近5000噸,主要武備兩門152mm主炮,10門120mm速射炮。)

第三,清政府覺得自己足以與意大利單獨在遠東一分高下

此時的清政府已經經過了30多年的洋務運動,對於世界的瞭解遠勝從前,意大利在與埃塞俄比亞戰爭中的狼狽清政府當然也是瞭若指掌。所以清政府認為,雖然我不強,但總比埃塞俄比亞要強盛,你意大利連埃塞俄比亞也打不過,有什麼資格跟我要東要西,區區一個意大利不值一提。



且與英法等老牌殖民強國不同,意大利在遠東並無基地,要想開戰必須從歐洲長途而來,等到抵達遠東之後必然兵疲將累,戰鬥力受到相當大的影響,再加上意大利在遠東後勤補給困難,難以長久作戰。

反觀清政府,雖然老北洋艦隊葬送在中日甲午戰爭,但新組建的北洋艦隊仍然擁有兩艘英國造海天級巡洋艦、三艘德國造海容級巡洋艦、以及一些驅逐艦炮艇輔助船,並不比來犯的六艘意大利軍艦弱。

(新組建的北洋水師英國造海天級裝甲巡洋艦,標準排水量4300噸,裝備2門200mm阿姆斯特朗炮,10門147mm速射炮,航速24節。)

第四,意大利的行動沒有得到列強的支持

19世紀末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浪潮,但由於列強之間也有著自己的矛盾,所以互相之間也有著牽制。對於意大利強租三門灣並且宣稱訴諸武力,列強並沒有給予支持,這也是清政府敢於抵抗的重要原因。

法俄:由於意大利在北非的侵略擴張威脅到了法國的利益,所以這次法國表示反對,俄國跟法國是盟友,表示支持法國的立場

(北洋水師海容級裝甲巡洋艦,三艘均由德國製造,排水量2950噸,擁有三門150mm克虜伯速射炮,8門105mm速射炮。)


德國奧匈帝國:雖然1882年德奧意三國鼎立了同盟條約,但是奧匈帝國和意大利本就矛盾重重,雙方圍繞巴爾幹地區存在著不同的見解,而德國為奧匈帝國站位。

英美:意大利與英國之間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所以英國支持意大利租借三門灣,但僅限於外交上,一旦雙方發生戰爭,英國會表示中立,而美國在這一事情上與英國步調一致。

日本:日本一直想要獨霸遠東,對於中國它早就已經垂涎欲滴,雖然沒有能力阻止其他列強瓜分,但也不會輕易支持別的列強。


龍武驍衛




海圻號



1911年訪問紐約期間的海圻號水兵



海圻號管帶程璧光

這兩艘防護巡洋艦一回國,就遭遇了這次外交危機:1899年初,意大利試圖強租浙江三門灣,在被拒絕後,居然也想玩弄炮艦外交,派出三艘軍艦來到中國,5月15日,朝廷訓令兩江總督劉坤一,密切探察此次來華意艦數量,實力,並急令葉祖珪率領北洋各艦南下,駐於上海港。5月30日,北洋各艦出海巡邏,由於意大利遠東海軍實力薄弱,此次前來的最大主力艦不過巡洋艦“馬可波羅”號,排水量4930噸,裝備6寸炮2門,4.7寸炮10門,對海天,海圻兩艦實在沒有優勢和必勝把握。次日,意大利灰溜溜地宣佈,放棄對三門灣的要求:"無意在中國推行侵略政策,僅僅是要求擴展商業”,但清廷依舊不敢鬆懈,12月,劉坤一從江寧乘坐軍艦出海,巡視沿岸各炮臺。意大利退縮的根本原因,不僅在於自身海軍力量貧弱,興師遠道,勝算不高,同時也因為清廷除了擁有海容,海琛,海籌三艘德制巡洋艦(德國伏爾鏗造船廠所造宆甲巡洋艦,排水量為2950噸,航速22節,功率7500馬力,克虜伯150毫米口徑炮3門,105毫米口徑炮8門,60毫米口徑炮2門,魚雷發射管一個),噸位大的海天,海圻也已經返回本土列入現役。三門灣事件,是晚清歷史上難得以海軍實力為後盾獲得的外交交涉勝利,也讓清廷對發展海軍有了全新的認識和動力。


另外,海圻號巡洋艦,還曾經在清末執行過一次著名的護僑任務,也算晚清名艦。1911年,墨西哥國內發生革命,革命黨人馬德羅起義,意在推翻腐朽的獨裁者迪亞斯,5月15日,起義軍攻陷託雷翁,但起義軍成分良莠不齊,紀律渙散,進城後就大肆劫掠,更對華人店鋪物業打砸搶燒,更對試圖反抗者加以殺戮。根據統計,死於這次騷亂之華僑多達303人,財產損失超過百萬比索。

事發後,清廷駐墨西哥代辦沈艾孫聽從美國建議,致電清廷外務部,要求出動軍艦護僑,同時向墨西哥政府發出嚴正照會,要求賠償華僑財產損失300萬比索。清廷接到電報後,一度計劃派海容號巡洋艦赴墨,但又瞻前顧後,怕這一次派遣軍艦”使華僑生驕,而墨民益憤”。6月12日,外務部向沈復電,認為“墨亂漸平,海部前派海容已作罷”,但又聲稱,正好清廷派出海圻號參加英國國王加冕典禮,命令管帶程璧光在赴英觀禮後,前往墨西哥,還特別交代沈,讓他與墨西哥外交部溝通“該艦就近赴美州遊歷,系聯交誼,並無他意”。

6月初,清廷駐美公使劉蔭棠,也抵達墨西哥城,與迪亞斯總統以及墨西哥外長會見,就騷亂賠償華僑一事進行協商。8月10日,海圻號抵達紐約,程璧光拜訪了美國總統,國務卿等政要,20日至古巴,古巴總統亦對程璧光允諾“墨西哥悲劇不會在古巴上演,古巴不會歧視華僑”。此時,墨西哥政府已經表態,同意賠償,海圻號於是改變了原本前往墨西哥的計劃,從古巴轉道回國,11月,中墨2國簽訂《賠償華僑損失證明書》。

然而遺憾的是,由於清廷被民國取代,迪亞斯政權也被馬德羅推翻,最終這一賠償協議未能落實。海圻號行駛在茫茫大海上時,武昌起義發生,程璧光被上海民軍政府陳其美等推為民國海軍總司令。


用戶69792950182


十九世紀末的西方列強之間,也存在一條鄙視鏈:英國瞧不起德國和法國;德國和法國相互瞧不起對方,並一起瞧不起沙俄;沙俄雖然惹不起上述三國,但它卻瞧不起奧匈帝國;奧匈帝國雖然被四大國集體鄙視,但它也有鄙視的對象——意大利。

當時歐洲的大小事情,均由英德法俄奧五國說了算,意大利根本插不上話。


意大利在歐洲受了欺負,並且它又惹不起五大國,於是它就把目標瞄到了歐洲之外,去欺負比它更弱的國家。

然而,意大利人是有多大臉現多大眼。就連非洲土著,它也打不贏。

1894-1896,意大利挑起了第一次埃塞俄比亞戰爭。當時意大利軍1.7萬,埃塞俄比亞軍12萬左右。兵力有劣勢,但裝備有優勢的意大利軍隊被埃軍打的抱頭鼠竄。

1.7萬意大利軍隊當中,傷亡1.1萬,被俘4千,幾乎是全軍覆沒。

慘敗的消息傳回意大利後,非常搞笑的一幕發生了:如果是別的國家吃虧了,必然會加派兵力報復,但意大利人不是。當時的意大利人舉國遊行,強烈譴責政府,要求政府從非洲殖民地撤軍。最後,時任意大利首相剋里斯皮被迫辭職,內閣一併倒臺;非洲殖民軍總司令巴熱提力將軍居然還被送上了軍事法庭,雖然最後判處無罪釋放,但卻在民意的壓迫下,還是被迫辭職退休了。

緊接著,新內閣上臺。這個新內閣的總理上臺後,乾的第一件事也不是整軍備戰,找埃塞俄比亞報仇,而是派代表向埃塞俄比亞求和。最終與埃國政府簽訂了極為丟臉的《亞的斯亞貝巴條約》。


為什麼說這個條約丟臉呢?因為按照這個條約的規定,意大利不僅要承認埃塞俄比亞的獨立地位,而且還要賠償埃塞俄比亞一千萬里拉的戰爭賠款。

歐洲近代工業國家給落後封建國家賠錢,這是自世界進入近代以來,破天荒的事情。意大利人就這麼屈辱的答應了。(不賠款,那四千俘虜就不交還了)

用當時德國政治家俾斯麥的話說:“意大利人有極大的胃口,卻只有差勁的牙齒。”

↓意大利軍隊和埃塞俄比亞軍隊



意大利在非洲吃了虧後,隨即將目光轉遇到了中國。

世界那麼大,為什麼偏偏就是到中國呢?因為當時清朝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僅賠付了鉅額賠款,而且還割讓了臺灣島。

西方列強緊隨日本之後,趁清政府毫無抵抗能力之際,先後派軍艦威脅清政府,逼迫清政府割地,作為它們在中國的租借地。

第一個下手的是英國,第二個是沙俄,德國和法國眼饞,也分別要了一塊地。

意大利一開始不敢來,但看到英法俄德在強瓜分中國時,清政府軟弱可欺,它便鼓起勇氣也來了,也欲在中國分一杯羹。

1898年,時任意大利首相魯迪尼試探性問詢其駐華大使薩爾瓦葛侯爵,說他也想得到一塊租界地,作為意大利在遠東地區的海軍基地,看看這事是否有成功的可能性。但薩爾瓦葛侯爵婉拒了首相的提議,表示現在還不是時候,等等再看。

一年後,魯迪尼內閣垮臺,新任內閣首相佩盧上臺。當時的佩盧內閣內憂外患,急於需要在海外擴張地盤,轉移國內矛盾,便在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也沒有通知意大利駐華大使的情況下,直接就向清政府總理衙門遞交照會,要求清政府割讓浙江省的三門灣給它作為租界,並同時要求準其修築一條從三門灣通往江西鄱陽湖的鐵路,浙江省南部三分之二均為其勢力範圍,浙江全省不得再租賃給其它國家。



當時,意大利的照會說的非常有意思:說意大利是歐洲六大國之一,中國既然已經許權利於英德法俄奧五國,就也應以同等的權利許於意大利。

總理衙門收到照會後,苦笑不得,因為三年前的埃塞俄比亞戰爭鬧的是舉世聞名,總理衙門很清楚意大利的實力。因此,就在收到照會的第二天,總理衙門把照會原封不動的又給退了回給去。

意大利代表收回照會後,勃然大怒,聲稱以為此舉有違國際外交慣例,有損意大利的國家顏面,是開罪於意大利。於是他便玩起了炮艦外交,故意派三艘軍艦駛入三門灣獅子口海面遊弋,進行示威活動。

他不派軍艦來,總理衙門心裡還沒底,可是真當意大利的軍艦來了,總理衙門一票官僚的那顆懸起來的心,算是落地了。

為什麼不怕了呢?因為,意大利當時派往三門灣示威的三艘軍艦,實在太落後了。

這三艘軍艦的旗艦是意大利的馬可波羅級裝甲巡洋艦,這是意大利人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裝甲巡洋艦。雖然很新,裝甲和火力也還湊合,但是最高航速只有17節,完全比不過當時北師水師的兩艘海天級巡洋艦。

這裡插一句,甲午海戰敗後不久,清政府決定重建北洋艦隊。便於1896年向英國訂購了兩艘鋼甲巡洋艦,分別命名為“海天艦”和“海圻艦”。這兩艘巡洋艦與意大利的馬可波羅級裝甲巡洋艦實力相當,但航速比對方要快7節。快這麼多,海戰當中完全可以溜著意大利軍艦打。



因此,當時意大利軍艦抵達三門灣後,總理衙門直接就拒絕了意大利的無理請求,並且還上報給了慈禧,並以光緒帝的名義下旨給東南五省督撫和北洋水師,讓他們各自整軍備戰,準備跟意大利開戰。

意大利當局見清政府強硬回應,而他們又只是虛張聲勢,並不敢真正開戰,便厚著臉皮的給總理衙門發電,聲明意大利並無強索之意,收回最後通牒。並同時趕緊向西方列強解釋,以求諒解。

但是,由於丟臉丟太大了,意大利當局忍不下這口氣,便在1899年5月,讓新任駐華公使薩爾瓦葛帶了4艘軍艦同行,又跑到長三角海域示威,企圖讓清軍不戰而退。

然而還是那個老問題,清政府不懼戰,意大利又不敢開火。意大利軍艦在海面上游弋了一個多月,進又不敢進,退又捨不得退,尷尬至極。

隨後,意大利把希望寄託在了英德法俄奧五國身上,希望他們出面彈壓清政府。可是由於意大利與奧匈帝國在阿爾卑斯山區和巴爾幹地區有矛盾,德國又支持奧匈,因此德奧都不支持意大利;同時由於意大利和法國在北非也有矛盾,法國也不支持意大利;而沙俄由於跟法國剛剛結盟,因此也與盟友法國保持協調,不支持意大利。

當時,唯一支持意大利的只有英國,但英國申明,只限於外交上的支持,並以避免使用武力為保證。如果意大利開火,英國就不支持意大利了。

於是,在清政府的強硬回應和列強都不支持它的情況下,意大利在租借三門灣的問題上不得不妥協。灰溜溜的回去了。

回去之前,意大利駐華薩爾瓦葛還想最後努把力,給自己爭取一點面子,說三門灣我就不要了,但他希望清政府能在浙江沿海出讓一個加煤站。

可是此事上奏給慈禧後,慈禧當即在宮廷會議上表示,一把黃土都不給意大利人。於是意大利在租借問題上無力迴天,不得不在1899年10月放棄了對三門灣的任何要求。


慈禧一向畏列強如虎,她在三門灣的問題上敢如此強硬,一方面是意大利這個處於帝國主義國家鄙視鏈底端的國家,實力確實不太強;另一方面,則是當時的頑固派勢力已經佔據了朝堂內外,這些人跟義和團是一個思路,盲目排外、驕傲輕敵。

就是在這幫頑固派的毀害下,三門灣事件僅僅過了半年後,清政府便鬧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意大利聽說大哥們齊上陣,它也派了50多名陸戰隊隨聯軍參戰。

事後,中國與列強求和,意大利因此分得中國的天津港,以作為一個貿易集散地。


Mer86


因為清政府對意大利的實力已經有所瞭解,在意大利強行租界三門灣以前法國人就把這個情報告訴了清政府,讓清政府有足夠的時間調兵遣將,而且北洋水師經過甲午慘敗之後迅速得到重建,實力雖然大不如從前但是面對意大利勞師遠征還是可以與其一戰的,雖然同屬歐洲國家但是意大利在歐洲只能算是二等國家,而且和其他的歐洲國家因為殖民地的糾紛讓意大利孤懸於歐洲主流國家之外,並沒有受到歐洲其他列強國家的待見,雖然那時它已經和德國以及奧匈帝國結盟,但這也沒有改變他在歐洲的地位。

1894年甲午戰爭之後世界主要帝國主義國家爭先恐後的在我國劃立勢力範圍,看到清政府如此軟弱新興起的意大利也想在瓜分我國的狂潮中分得一杯羹,1899年2月意大利駐華公使馬迪訥向清政府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遞交照會,正式提出讓清政府把三門灣租借給意大利,作為意大利在遠東的海軍基地,並威脅清政府說意大利是歐洲六大強國之一,既然英國,法國,德國,奧匈帝國和俄國已在中國取得他們的權益,那麼意大利也應該取得和他們在中國一樣的權益,同時要求在三門灣和鄱陽湖之間修築一條由意大利人管理的鐵路,並且除了意大利浙江省的其他地方清政府不經過意大利的允許不得租借他國。

在這之前法國政府早已把意大利要租借三門的情報主動告訴了清政府,並說意大利在歐洲只能算是一個二流國家,清政府遂認識到意大利在這些列強裡面是實力最弱的國家,對於意大利交給總理衙門的照會清政府甚至看都沒看就原封沒動的給馬迪訥退回來了,這讓馬迪訥十分氣憤,他認為既然外交強要不行那就來炮艦外交吧,意大利就派三艘軍艦前往三門灣海域進行武力威懾,同時再次向清政府發出照會但依舊遭到清政府的嚴詞拒絕,同時清政府把北洋水師新引進的五艘新式軍艦派往浙江海域,一旦意大利挑起戰端準備把意大利軍艦殲滅。

看到清政府如此強硬意大利政府有點認慫了,緊急向清政府解釋意大利並沒有強租三門灣的意圖,同時把馬迪訥電召回國責問。可是意大利對租借我國土地依舊是賊心不死,意大利要求清政府如果不把三門灣租借給他們,就要求清政府另選一地總之意大利不能在列強面前失了顏面,同時向其他列強國家求情幫忙說服清政府,但是他們並不支持意大利,其中日本的態度最為強硬也是對清政府最為支持的,因為他們計劃未來完全吞併全中國。看到意大利比自己還要軟弱在御前會議上慈禧表示就算一把黃土都不會給意大利人,至此意大利無力迴天,只有完全放棄在中國租地的夢想。


微風書房


河南省有個大名鼎鼎的三門峽,浙江省則有一個不怎麼出名的三門灣。三門灣名氣不大,但瀕臨三門灣的兩個地級市卻大名鼎鼎:北有寧波(寧海縣),南有台州(三門縣)。位於東海西岸的浙江省,從北至南有六個喇叭狀的海灣,依次是杭州灣、象山灣、三門灣、台州灣、樂清灣、溫州灣。而三門灣,正好位於浙江省沿海的中部。浙江省的海岸線,大致可以以長四十餘公里,寬十餘公里的三門灣為界,北有杭州、寧波,南有台州、溫州,戰略優勢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把三門灣放在整個國家的海岸線來衡量的話,三門灣又處在相對適中的位置。往北,有大連、威海、青島、連雲港、上海、杭州、寧波;往南,則有溫州、福州、廈門、泉州、汕頭、香港、廣州、海南。三門灣東北,直面日本、韓國。

三門灣面積很大,即使是低潮時,也有約390平方公里。三門灣兩岸地勢險峻,海面又相對寬闊,水深約9米左右,非常適宜建造海港。如果是非常時期(包括戰亂或自然風浪),三門灣可以容納很多船隻躲避。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屢犯浙江沿海。倭寇從溫州或台州方向進犯,一般都要登陸三門港。

三門灣具有非常明顯的地理優勢,在一百多年前,被一個歐洲國家盯上了。哪個呢?意大利。眾所周知,清末國力衰弱,歐(美)為刀俎、清為魚肉,任彼宰割。英國佔據香港、法國佔據廣州灣(廣東湛江),德國佔據青島,日本佔據遼東等地,美國則在各口岸撈錢。俄羅斯不用說了,直接割走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地盤。

看到大家都發了財,意大利不禁眼紅起來。意大利認為:英、法、德、日、美、俄能欺負清朝,意大利為何不能?意大利是列強中地理位置較差的。以上諸國,除了德國直面大洋大海的海岸線較短(德國東海岸線位於半封閉的波羅的海)。意大利呢,所有海岸線全部在半封閉的地中海內。這就決定了國內資源相對貧乏的意大利,必須向海外尋找殖民地,以便搶劫海外資源為己所用。清朝地大物博,是非常理想的搶劫對象。

意大利自認為在列強中,實力相對弱小,但對付清朝不在話下。於是,意大利開始討論向清朝強割所謂租借地的問題。意大利人面前掛著一張巨大的清朝地圖,他們在地圖上開始找合適的“租借地”。英、法、日、德諸強佔據的地盤,意大利肯定直接略過。算來算去,只有浙江省的三門灣還沒有列強染指,意大利的“蒂尼”們鼓掌相慶,就是這裡了!

意大利的如意盤算是:三門灣歸意大利之後,可以打造成意大利在東亞最重要的海軍基地。意大利海軍以此為基地,北上京津嚇唬清廷,向西進入浙江內地搶劫資源,通過三門灣運回意大利。或者是東亞(東南亞)殖民形勢有變,意大利還可以以三門灣為跳板,趁機奪之。

外向型經濟的意大利,急切需要海外殖民地。實際上,就在公元1895年,意大利就打算佔領東非的埃塞俄比亞,結果被一通暴打。不過呢,意大利認為清朝和埃塞俄比亞相比,只不過“塊頭”大了些,實力可能還不如埃塞俄比亞。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初,意大利正式向清朝提出要求:把三門灣租給意大利。清朝代表一頭霧水,問理由。意大利的理由居然是:意大利好歹也是歐洲列強。清朝能割肉給列強,意大利也應見者有份。

清廷代表啞然失笑。對於“弱肉強食”這個道理,清廷是非常清楚的。二百多年前清軍進關時,對南明下手非常狠毒。康熙帝的強行遷海造成了多大災難?只不過到了十九世紀(1801--1900年)清廷衰落,自己淪為“弱肉”而已。但是在清廷看來,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俄羅斯,以及新崛起的日本,都是強者,意大利算哪根洋蔥?

清廷代表冷笑著告訴意大利代表:“列強佔大清的地,那是他們比大清強大。意大利真的強過大清嗎?”被當場打臉的滋味很不好受。意大利警告清廷:“趕緊籤協議,否則,意大利的海軍將強佔三門灣,到時可能就不是租借了。”清廷當然不上當,認為打不過英法列強,還打不過意大利嗎?直接拒絕。

意大利也知道自己的實力,如果真和清廷打起來,自己有三點劣勢。一、意大利遠在歐洲地中海內,萬里出兵,後勤補給困難。二、清廷主場作戰,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三、列強出自各自利益考慮,不會支持自己。

意大利“退而求其次”,對清廷說:意大利可以不要三門灣,但清廷必須換一塊地方給意大利,算是補償。清廷對意大利牛皮膠似的死纏爛打非常反感,直接告訴意大利:“半寸不與予”。清廷為此做好了準備,讓閩浙總督許應騤、浙江巡撫劉樹堂進行戰前準備,以防意大利軍偷襲。同時,正在參與重建北洋水師的海軍名將、甲午戰爭中的靖遠艦管帶葉祖珪率師直驅三門灣,示意大利以死戰之志。

看到清廷有所準備,本來就對戰爭準備不足的意大利,只好打消了武力佔領三門灣的想法。以意大利的實力,真打起來,取勝並不容易,還不如知趣而退。再說,三門灣位於清朝沿海中部,如果意大利佔據三門灣,列強北上或南下,突然多了一個“收費站”,誰都不願意。

意大利忙了一圈,什麼也沒撈到。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因意大利引起的清朝“三門灣事件”也是近代以來清朝屈指可數的“輝煌戰績”之一了。意大利提出租借三門灣的各種要求後,清朝不但直接拒絕,還積極備戰以應對意大利的各種威脅,最終意大利悻悻而去。

當時的清朝有這樣的膽氣,自然有它的道理:

  • 第一,清朝早就知道意大利在歐洲不過是個二流的存在,並沒有那麼強大;
  • 第二,列強之間齟齬不斷各懷鬼胎,紛紛幫著清朝而排擠意大利,讓清朝抓住了機會。


近代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清王朝,成為列強紛至沓來之地。除了幾個主要列強,也有不少二三流的小邦也趁機來湊熱鬧,希望在列強大快朵頤的同時讓它們也分一杯羹,從軟弱無能的清朝那裡撈些好處。

封閉的狀態被打破以後,清朝對於當時的世界也開始有了各種瞭解。歐洲的搞笑者意大利,雖然也號稱列強之一,但其實力實在是不怎麼樣。當時的意大利王國,由於工業危機與農業危機交織,經濟發展相當的乏力。而在另一方面,意大利在軍事實力上也是相當遜。


近代西方列強在世界各地都擁有不少的殖民地,意大利當然也有,只不過面積數量都非常有限。更令人瞠目的是,擁有工業化裝備的意大利入侵相對原始落後的埃塞俄比亞時,卻被吊打,最終大敗而歸。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清朝對於這個“戰鬥力爆表”的意大利早就有所瞭解,知道其不是什麼厲害角色。

除了意大利本身實力太差之外,清朝敢對著意大利如此挺直腰板還有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意大利背後有其他列強在捅刀子。雖然都是為了各自的利益,但客觀上也幫了清朝大忙。


意大利王國在歐洲當時是內憂外患不斷,其各地不斷動盪,因巴爾幹問題與奧匈帝國生出嫌隙,因北非問題惹到了法國,而沙俄在遠東問題上與法國向來沆瀣一氣;至於當時的英國與日本,態度曖昧,但都不希望意大利觸犯損害到他們的切身既得利益。

列強為了各自利益,不斷對意大利施壓,法國也經常有意無意將意大利的相關情報透露給清朝。清朝心裡有了底氣,明白了對手是個什麼貨色,自然敢說“不”。

“三門灣事件”中,意大利非但沒撈到便宜,還因為收回最後通牒等淪為歐洲笑柄。而這件事也成為清朝近代以來罕見的勝利。清朝能夠認清敵人與國際環境,也做出了積極備戰,這是最終取勝的最重要關鍵。


澹奕


意大利強行租用浙江省的三門灣,為何清朝有膽氣直接備戰?其實這個問題角度有點偏差,因為晚清時雖然清政府在外戰中屢戰屢敗,多次割地賠款,但面對列強的無理要求,不打就直接同意的情況還是不多的。所以備戰很正常。但這件事確實有些特殊,因為這是當時少有的列強所提條件完全沒有達成的一個事件。那麼當時具體是什麼情況,事件之後是否又有餘波呢?


三門灣事件的背景

意大利曾是羅馬帝國的發源地,後來又成為中世紀主導歐洲秩序的天主教會所在地,在歐洲及至世界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但也正是因為其地位過於重要,使得意大利成為了宗教勢力統治力最強的地區之一,也因此錯過了擺脫神權統治,建立民族國家,進而開拓海外殖民地的黃金時期。意大利直到公元1871年才最終擊敗了教皇國軍隊,佔領了羅馬城,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統一前的意大利

而統一之後的意大利也很快象歐洲其它國家一樣,走上了對外開拓殖民地,通過掠奪殖民地資源來促進本土的工業化進程的道路。但當時英法西葡等老牌歐洲殖民者早已在世界各地經營了幾百年,而與意大利幾乎同期實現了統一的德國實力也明顯強於意大利,在公元1884年通過柏林會議,在瓜分非洲的過程中搶到了大量殖民地,所以當時世界上留給意大利去殖民的空間確實已經很少。

被埃塞俄比亞軍隊俘虜的意大利戰俘

因為要想通過較低的成本建立起殖民統治,兩個先決條件是必須要滿足。一是這塊土地比較落後,二是這裡還沒被其它列強佔領。但這兩個條件可以說是悖論,能同時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地區寥寥無幾。不過意大利放眼全球,還真找到了一個地方,東非地區的埃塞俄比亞。從公元1894年開始,意大利入侵當時非洲唯一的獨立王國埃塞俄比亞。開始時戰爭進行得還比較順利,意大利軍隊連續八次擊敗埃塞軍隊。但在公元1896年3月1日,1.7萬意大利軍隊在當地嚮導的誘騙下被引入12萬埃塞軍隊設下的包圍圈,最終幾乎被全殲,7000人被打死,3500人被俘。而這次慘敗導致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亞的企圖宣告破產,雖然最終意大利得到了埃塞北部厄立特里亞的控制權,但身為一個歐洲國家卻被非洲國家所擊敗,使意大利成為了當時的國際笑柄,因此意大利在之後的幾年,一直迫切地想尋找一個機會,在國際社會找回自己的“面子”。

意大利如何看上了三門灣

所以意大利當時急於找回面子,而他們把找面子的目標投向了當時同樣比較落後,但卻沒有完全成為列強殖民地的中國。而他們想在中國身上佔便宜,除了想在國際社會找回面子之外,還有其它一些原因。一是當時意大利生產的絲綢產品在歐洲很流行,是意大利外貿的一項主要贏利產品。而製作絲綢產品的生絲有許多是從中國進口,所以意大利希望在中國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為自己牟取更大利益。

此外,當時中國剛剛在甲午戰爭中戰敗,列強再次看到了清政府的虛弱,因此掀起了新一輪瓜分中國的高潮。公元1897年,德國強佔山東膠州灣,公元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俄羅斯強租旅順大連。而清政府在這些事件中幾乎完全無力抵抗,讓列強輕易得手。所以意大利也在其中看到了機會,認為自己也應該藉機在中國控制一處海灣,以建立起自己的勢力範圍。

曾來華執行意大利政府強租三門灣任務的意大利軍艦馬可·波羅號


所以意大利開始著手在中國尋找適合的港灣。當時意大利派出了軍艦“馬可·波羅”號來到中國沿海,名義上是護送意大利新任駐華公使雷納託·德馬蒂諾來華赴任,但實際上這艘軍艦的目的卻是對意大利想要的幾個港灣進行實地考察。他們先在地圖上排除了可能與其它列強勢力範圍發生衝突的地點,最終確定了浙江和福建沿海地區的幾個港灣。之後,馬可·波羅號載著德馬蒂諾和意軍將領因科羅納託先後造訪了位於浙江省境內的象山港和三門灣以及位於福建省境內的三沙灣。之後,因科羅納託向意大利政府遞交了一份報告,在其中他認為三沙灣是最合適的地點,而三門灣則需要進行大量投資,建設各種基礎設施之後才能投入使用。

但不知為何,意大利政府最終還是選中了三門灣。公元1899年2月,意大利政府向清朝總理衙門遞交照會,要求租借三門灣及其周邊領土,理由是要將其用作意大利皇家海軍的加油補給基地,並要求獲得在三門灣和鄱陽湖之間修建鐵路的權力。但出乎意大利預料的是,此照會遞交之後,遭到了清政府的斷然拒絕,總理衙門甚至沒有拆封就將其直接退還。而意大利駐華公使德馬蒂諾在向意大利國內報告此事時,將其添油加醋地形容成了中國對意大利的汙辱,而這種情緒又戳中了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亞失敗之後的敏感神經。3月8日,意大利外交部致電德馬蒂諾,要求他再次向清政府遞交照會,而此次的照會則是最後通牒,即如果清政府不同意,則意大利就將動用當時已經遊弋在三門灣附近的馬可·波羅號和埃爾巴號軍艦強行攻佔三門灣。

三門灣的大致方位

但在此後,意大利政府又很快改變了主意。意大利當時實力確實不強,因此在籌劃強租三門灣的過程中,就曾多次向英國政府進行了通報,希望得到英國政府的支持。而當時英國政府卻始終對此事不置可否。一方面,當時沙俄獲得了參與修建京漢鐵路的權力,這讓英國非常不安,害怕沙俄會將其與西伯利亞鐵路連接起來,使沙俄在瓜分中國的競爭中佔據上風。而意大利則對英國毫無威脅,同時其強租三門灣的舉動符合英國對抗沙俄的門戶開放政策,因此英國樂見其成。但另一方面,在前文提到的英俄德等國強佔中國領土事件之後,中國民間反對列強的民意已接近沸騰,因此英國雖然不反對意大利強租三門灣,但卻給意大利劃下了不得動武的紅線,以防止意大利動武進一步激發中國民間對列強的怒火,影響其對中國的整體佈局。

所以當意大利政府向英國駐羅馬使館通報已向中國發出了最後通牒之後,立即遭到了英國使館的強烈反對。意大利外長卡內瓦羅感到強行動武后果嚴重,立即再次致電德馬蒂諾,要求擱置最後通牒。但意大利使館在譯解第二封電報時卻出現延誤,使德馬蒂諾認為之前的電報已經是最終決定,因此立即向清政府遞交了最後通牒。而清政府仍然嚴辭拒絕了意大利人的無理要求,而且很快英國路透社也得到消息,當作特大新聞向全世界播發,之後立即引發全球輿論大譁。意大利政府則立馬嚇麻爪了,在12日宣佈召回德馬蒂諾,並向全世界聲明無意攻佔三門灣。

三門灣事件的後續

而當時國際輿論對意大利強租三門灣反應如此強烈,除了意大利本身國力有限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即中國國內針對列強的強烈怒火與相關運動已經使他們感到了一些不安。當時英國媒體對意大利行動的反對尤其激烈,其理由就是他們認為當時中國民間對白人已經有了強烈的不信任和憤恨,而此事會進一步促進中國民間“排外情緒的爆發”。他們指責意大利在進行此事之前甚至連外交官或傳教士被殺的理由都沒找,因此被拒絕後連報復的藉口都沒有。

列強在中國劃定的勢力範圍,綠粉橙黃黑分別代表俄日英法德

因此,此事後來被擔任過意大利首相的吉奧瓦尼·吉奧利蒂稱為“浪費了數百萬里拉的國恥”。但此事卻並未就此結束。當年5月,意大利又派出5艘軍艦進駐上海,繼續向中國提出租借領土要求。同時,在此前後,比利時向清政府提出在漢口建立定居點,日本要求在廈門設立租界,英國則完成了對新界的接收,英國和沙俄還就劃分中國勢力範圍達成一致,相互約定長江流域和長城以北互為各自勢力範圍。


而這一系列舉動進一步激發了中國民間的怒火,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義和團運動的發展。而義和團又引發八國聯軍侵華,意大利又加入八國聯軍之中,最終通過辛丑條約在天津獲得了租界。而直到二戰意大利戰敗之後,天津意租界才由中國正式收回,可以說三門灣事件引發的餘波到此時才告一段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