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强行租用浙江省的三门湾,为何清朝有胆气直接备战?

suck-sun扫去阴霾


事情起因源于一个滑稽的开始,1896年17000名意大利士兵,被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土著伏击消灭了7000人。这不仅让以罗马帝国后裔自居的意大利颜面扫地,还被世界各国引为笑柄。意大利为了证明自己的“优良血统,”挽回名声,决定拿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的清朝开刀-强行索取三门湾。

1899年,三艘意大利军舰来到中国水域,意大利政府也向清朝总理衙门递送了国书,但是另意大利没想到是清朝居然把国书原封未拆的退了回来,这还了得,一直被我们白种人按在地下摩擦的黄种人居然也敢对我说不,意大利顿时怒不可遏,决定对清王朝动用武力。清王朝这边也毫不示弱,命令两江总督刘坤一整饬军备,随时准备率领北洋水师应战。结果意大利竟然在清王朝的强大压力下,灰头土脸的撤走了,没有落下半分便宜。

之所以清王朝敢对意大利如此强硬,原因在于清王朝已经不是60余年前的清王朝了。第一,在长期与列强的交往中,清朝已经把列强的斤两摸得一清二楚了,清朝打不过日本、搞不过英法、刚不过俄罗斯,难道还收拾不了一个只知道吃冰淇淋和踢足球的意大利吗?第二,其他列强为了自身利益,在意大利与清朝的交锋过程中不但没有拉自己这个欧洲小兄弟一把,反倒是向着清朝给意大利施加压力。毕竟对于中国这个“大蛋糕”列强们都希望吃独食,谁也没想过与他人分享。

第三,江浙地区一直是清朝的主要赋税来源地,清朝为了自身利益自然也要奋起反抗。再加上之前的那两个原因,清朝也就更有底气对意大利强硬了。而且意大利趁火打劫的行为就让清朝很不爽,此时不拿你找回点场子更待何时。

由此可见清王朝并不是见到洋大人就磕头,之前跪地磕头全因在战争中失利所致,实属逼不得已。只要有能够捍卫领土,彰显国威的机会清朝也是不会放过的。


小川说史


意大利强租三门湾事件,发生于1899年,清政府之所以敢于采取罕见的强硬态度,则是因为在海军实力方面有底气。

(意大利当时常驻东亚的“马可波罗”号装甲巡洋舰,装备6门6寸炮,10门4.7寸炮)

1899年,意大利向清政府提出租借浙江三门湾的要求,同时派在远东的“马可波罗”(排水量4500吨)等3艘军舰抵达浙海耀武扬威。对此,经当时北洋水师统领叶祖珪判断,清王朝海军的“海天”“海容”“海筹”“海筹”等主力巡洋舰的战力可以和意大利“马可波罗”等军舰一战,而且清王朝在英国订造的“海圻”巡洋舰也即将交付,如果和意大利在华军舰发生交战,不仅舰船战力方面胜券在握,而且意大利军舰属于在异国作战,一旦交战,中国各港口关闭对意大利军舰的补给,意舰也很可能不战而退。同时,清王朝外交部门也对意大利的国力做出判断,认为并非是个强国。

由此,清王朝最终做出了拒绝意大利要求的决策。

(清政府海军当时的主力舰“海天”号穹甲巡洋舰,装备2门8寸炮,10门4.7寸炮)

(清政府海军当时的主力舰“海容”级穹甲巡洋舰,共3艘,每艘装备150毫米炮3门,105毫米炮8门)

当时意大利对此非常气愤,但又没有更多的威胁措施,于是扬言称要把中国在英国订造的“海圻”号巡洋舰吞并,声称如果中国不答应条件,意大利就会把“海圻”舰直接从英国买走。但是最后又被英国打了脸,英国称意大利的说法过于荒唐。

这件事其实说明了一个道理,对外弱势实际也并不是清王朝的性格,清王朝很多时候也喜欢好勇斗狠,只是要看对手是谁,遇强则弱的清王朝,在遇到意大利这样的对手时,也能摇身一变成遇弱则强。除三门湾之外,在清末还发生过类似的中葡澳门勘界事件,面对葡萄牙无理的拓界要求,清王朝也是采取强硬态度,也是把海军军舰派到了澳门附近进行威慑,最后使得此事不了了之。


海研会


提起晚清的清政府,大家的一贯印象是对内残暴压榨,对外卑躬屈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清政府似乎人尽可欺。当时的西方列强,貌似有点实力的都能够扑在清政府身上吸血。

不过,虽然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和对外卑躬屈膝是事实,但实际上,如果仔细看对侵略的国家的名单就可以看出,其实清政府的软弱也是分对象的。

列强瓜分中国图

从第1次鸦片战争开始,相继扑在中国身上疯狂掠夺和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国家,先后有英国、法国、沙俄、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而这些国家无一例外的,正是当时世界上最实力最为强劲的国家。

而众所周知,当时的欧洲高达数十个国家,一些二流欧洲国家,如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等国,虽然对其他列强在中国掠夺的财富垂涎三尺,但自始至终,他们都没能在清廷身上分一杯羹。

它们没能逼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除了这些小国自身实力不足之外,也与清政府对外的坚决抵抗的态度有很大关系。而这些被清政府直接备战拒之门外的国家,也有意大利。

意大利

其实,无论从人口还是国土面积来说,意大利并不能算欧洲二流国家,它与法国、英国等国家的体量完全是一个等级。但是,由于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完成统一,意大利的工业建设乃至于国力比之英法德等国相距甚远。

但是,这些并不妨碍意大利人认为自己是欧洲六大强国之一。当同样是后起之秀的日本赌国运成功,在甲午战争之中在清政府手中获得超过2亿两白银的赔款之后,这一巨大的利益刺激的当时的欧洲列强都红了眼,随即,德国带头强占胶州湾,英法俄等国相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而刚刚在入侵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一败涂地,被迫撤兵赔款成为欧洲耻辱的意大利,决定转嫁国内矛盾,并从中国身上割下一块肉来,弥补自身的损失。

埃塞俄比亚

在德国强占胶州湾将山东华为势力范围,沙俄强占旅顺大连,英国将香港新界和威海卫占为租界地,法国将广州湾吞入腹中之后,将自己视为英法同一级别列强的意大利,将目光转向了浙江,并试图学习英法俄等列强,强占浙江三门湾,将浙江省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意大利最先动用的手段是列强屡试不爽的外交讹诈。1899年2月,意大利公使马迪讷向清政府递交了照会,要求租借三门湾为意大利的海军基地。这一无理要求,自然毫不意外的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

自恃为欧洲大国的意大利,居然被饱受欺凌的清政府拒绝,自然勃然大怒,随即,意大利开始派驻驻远东地区的三艘军舰驶入了浙江三门湾进行示威,试图使用武力威胁逼迫清政府就范。

浙江三门湾

然而,这一图谋再次遭到了清政府严词拒绝。清政府不但没有像意大利想象的那样一经恫吓,马上屈从,反而开始整军备战。清廷要求沿海各军严加防范,同时,也命令北洋水师统领叶祖圭率领军舰南下,抵御有可能发动的入侵。

在这种局面之下,本就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国内又矛盾重重的意大利几经试探后,被迫收回了租借三门湾的野心。三门湾事件,最终以清政府的胜利宣告结束。为什么面对似乎是欧洲大国的意大利,清政府敢鼓起勇气整军备战,严词拒绝呢?

首先,清政府十分了解意大利的实力。虽然在清末外交中屡屡受挫,但是,清政府对当时的欧洲局势并非一无所知,在英国、法国等地也有清朝驻外公使。因此,清政府是了解意大利外强中干的本质的,这也是清政府敢强硬对待意大利讹诈的重要原因。

慈禧太后

其次,则是由于意大利的实力不足。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似乎一直是个笑柄,而意大利军队战斗力不行的传统,却并非从二战开始,早在意大利统一之后,就已经名扬天下了。

19世纪末,作为欧洲人口和面积的大国之一,却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中遭遇惨败,意大利早就成为当时欧洲的耻辱,军队战斗力战五渣更是声名远播。

同时,用于军事威胁清政府的意大利数艘军舰,无论是吨位还是口径,比之北洋舰队也也并没有什么优势。自然,对意大利十分了解的清政府,当然不会怕意大利。

三门湾事件

最后,由于当时的外交环境不利于意大利,众多列强并不支持意大利。对于清政府而言,英、法、俄、美、日等列强的态度,一直是清政府对外极为重要的参考因素,而在意大利强占三门湾的事件中,意大利却并没有受到其他列强的支持。

相反,有多个国家十分反对意大利这一行动。在北非与意大利有冲突的法国,是最反对意大利的国家,而与法国为盟国的俄国,理所当然的选择支持法国这一立场。同样由于领土争端,德国、奥匈帝国没有支持意大利。

而原来默许意大利行动的英国,在意大利之后的行动中也并没有选择支持,至于美国和日本,也从未支持过意大利。因此,没有了这些列强的支持,意大利的行动声势不但十分弱,清政府更是底气十足。

瓜分中国的列强中没有意大利

最终,意大利试图强占三门湾的事件,在态度强硬并整军备战的清政府坚持之下受到挫败,意大利被迫灰溜溜的退出中国。


鸢飞九天2018


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加紧瓜分中国的浪潮, 1898年英国逼迫清王朝租借新界,为期99年;1899年德国军舰驶入山东强行租借胶州湾等等,意大利也是在同一时期向满清王朝当局发出照会,要求强行租借浙江三门县三门湾,挑起了三门湾事变。
(让意大利垂涎的三门湾)


令意大利人非常不解的事情发生了,他们的傲慢被清政府强硬的驳斥,且清政府积极整军备战,这与清政府对其他列强的态度截然不同。

因为清政府非常清楚,意大利没有开战的资本

第一,意大利内部并不稳定

1861年意大利完成了统一,建立了新的意大利王国,然而其国内并不稳定,存在着很多的矛盾。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相对发达的北方与相对落后南方的矛盾,让这个新王国在刚刚诞生的时候就已经有些摇摇欲坠。19世纪90年代,意大利国内爆发了重大的经济危机和农业危机,更让重重矛盾变得愈加尖锐。

第二,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不敢恭维


19世纪80年代意大利开始了对外扩张,在英国人的支持下1885年意大利占据了马萨瓦,并以此为基地不断向外扩张,意军的扩张遭到了埃塞俄比亚军队的应头痛击。 1895年,2万意大利军队不宣而战,对埃塞俄比亚发动了突然进攻,一路攻城略地,形势对埃塞俄比亚非常不利。

就在此时,埃塞俄比亚皇帝向埃塞俄比亚人民发布了告人民诏书,征集了10万大军,双方在阿杜瓦展开决战。意大利军队在轻敌大意的情况下,遭到了埃塞俄比亚军队的分割包围,再集中重兵各个击破。 意军遭到了重创,两万大军损失大半,已经无力再战,被迫与埃塞俄比亚签订条约,承认埃塞俄比亚独立,并赔款1000万里拉。



(参与三门湾事变的马可波罗号装甲巡洋舰 ,是意大利自造巡洋舰开山之作,但水平不高,航速只有17节,不及英国造军舰。标准排水量4300吨,满载近5000吨,主要武备两门152mm主炮,10门120mm速射炮。)

第三,清政府觉得自己足以与意大利单独在远东一分高下

此时的清政府已经经过了30多年的洋务运动,对于世界的了解远胜从前,意大利在与埃塞俄比亚战争中的狼狈清政府当然也是了若指掌。所以清政府认为,虽然我不强,但总比埃塞俄比亚要强盛,你意大利连埃塞俄比亚也打不过,有什么资格跟我要东要西,区区一个意大利不值一提。



且与英法等老牌殖民强国不同,意大利在远东并无基地,要想开战必须从欧洲长途而来,等到抵达远东之后必然兵疲将累,战斗力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再加上意大利在远东后勤补给困难,难以长久作战。

反观清政府,虽然老北洋舰队葬送在中日甲午战争,但新组建的北洋舰队仍然拥有两艘英国造海天级巡洋舰、三艘德国造海容级巡洋舰、以及一些驱逐舰炮艇辅助船,并不比来犯的六艘意大利军舰弱。

(新组建的北洋水师英国造海天级装甲巡洋舰,标准排水量4300吨,装备2门200mm阿姆斯特朗炮,10门147mm速射炮,航速24节。)

第四,意大利的行动没有得到列强的支持

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但由于列强之间也有着自己的矛盾,所以互相之间也有着牵制。对于意大利强租三门湾并且宣称诉诸武力,列强并没有给予支持,这也是清政府敢于抵抗的重要原因。

法俄:由于意大利在北非的侵略扩张威胁到了法国的利益,所以这次法国表示反对,俄国跟法国是盟友,表示支持法国的立场

(北洋水师海容级装甲巡洋舰,三艘均由德国制造,排水量2950吨,拥有三门150mm克虏伯速射炮,8门105mm速射炮。)


德国奥匈帝国:虽然1882年德奥意三国鼎立了同盟条约,但是奥匈帝国和意大利本就矛盾重重,双方围绕巴尔干地区存在着不同的见解,而德国为奥匈帝国站位。

英美:意大利与英国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所以英国支持意大利租借三门湾,但仅限于外交上,一旦双方发生战争,英国会表示中立,而美国在这一事情上与英国步调一致。

日本:日本一直想要独霸远东,对于中国它早就已经垂涎欲滴,虽然没有能力阻止其他列强瓜分,但也不会轻易支持别的列强。


龙武骁卫




海圻号



1911年访问纽约期间的海圻号水兵



海圻号管带程璧光

这两艘防护巡洋舰一回国,就遭遇了这次外交危机:1899年初,意大利试图强租浙江三门湾,在被拒绝后,居然也想玩弄炮舰外交,派出三艘军舰来到中国,5月15日,朝廷训令两江总督刘坤一,密切探察此次来华意舰数量,实力,并急令叶祖珪率领北洋各舰南下,驻于上海港。5月30日,北洋各舰出海巡逻,由于意大利远东海军实力薄弱,此次前来的最大主力舰不过巡洋舰“马可波罗”号,排水量4930吨,装备6寸炮2门,4.7寸炮10门,对海天,海圻两舰实在没有优势和必胜把握。次日,意大利灰溜溜地宣布,放弃对三门湾的要求:"无意在中国推行侵略政策,仅仅是要求扩展商业”,但清廷依旧不敢松懈,12月,刘坤一从江宁乘坐军舰出海,巡视沿岸各炮台。意大利退缩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自身海军力量贫弱,兴师远道,胜算不高,同时也因为清廷除了拥有海容,海琛,海筹三艘德制巡洋舰(德国伏尔铿造船厂所造宆甲巡洋舰,排水量为2950吨,航速22节,功率7500马力,克虏伯150毫米口径炮3门,105毫米口径炮8门,60毫米口径炮2门,鱼雷发射管一个),吨位大的海天,海圻也已经返回本土列入现役。三门湾事件,是晚清历史上难得以海军实力为后盾获得的外交交涉胜利,也让清廷对发展海军有了全新的认识和动力。


另外,海圻号巡洋舰,还曾经在清末执行过一次著名的护侨任务,也算晚清名舰。1911年,墨西哥国内发生革命,革命党人马德罗起义,意在推翻腐朽的独裁者迪亚斯,5月15日,起义军攻陷托雷翁,但起义军成分良莠不齐,纪律涣散,进城后就大肆劫掠,更对华人店铺物业打砸抢烧,更对试图反抗者加以杀戮。根据统计,死于这次骚乱之华侨多达303人,财产损失超过百万比索。

事发后,清廷驻墨西哥代办沈艾孙听从美国建议,致电清廷外务部,要求出动军舰护侨,同时向墨西哥政府发出严正照会,要求赔偿华侨财产损失300万比索。清廷接到电报后,一度计划派海容号巡洋舰赴墨,但又瞻前顾后,怕这一次派遣军舰”使华侨生骄,而墨民益愤”。6月12日,外务部向沈复电,认为“墨乱渐平,海部前派海容已作罢”,但又声称,正好清廷派出海圻号参加英国国王加冕典礼,命令管带程璧光在赴英观礼后,前往墨西哥,还特别交代沈,让他与墨西哥外交部沟通“该舰就近赴美州游历,系联交谊,并无他意”。

6月初,清廷驻美公使刘荫棠,也抵达墨西哥城,与迪亚斯总统以及墨西哥外长会见,就骚乱赔偿华侨一事进行协商。8月10日,海圻号抵达纽约,程璧光拜访了美国总统,国务卿等政要,20日至古巴,古巴总统亦对程璧光允诺“墨西哥悲剧不会在古巴上演,古巴不会歧视华侨”。此时,墨西哥政府已经表态,同意赔偿,海圻号于是改变了原本前往墨西哥的计划,从古巴转道回国,11月,中墨2国签订《赔偿华侨损失证明书》。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清廷被民国取代,迪亚斯政权也被马德罗推翻,最终这一赔偿协议未能落实。海圻号行驶在茫茫大海上时,武昌起义发生,程璧光被上海民军政府陈其美等推为民国海军总司令。


用户69792950182


十九世纪末的西方列强之间,也存在一条鄙视链:英国瞧不起德国和法国;德国和法国相互瞧不起对方,并一起瞧不起沙俄;沙俄虽然惹不起上述三国,但它却瞧不起奥匈帝国;奥匈帝国虽然被四大国集体鄙视,但它也有鄙视的对象——意大利。

当时欧洲的大小事情,均由英德法俄奥五国说了算,意大利根本插不上话。


意大利在欧洲受了欺负,并且它又惹不起五大国,于是它就把目标瞄到了欧洲之外,去欺负比它更弱的国家。

然而,意大利人是有多大脸现多大眼。就连非洲土著,它也打不赢。

1894-1896,意大利挑起了第一次埃塞俄比亚战争。当时意大利军1.7万,埃塞俄比亚军12万左右。兵力有劣势,但装备有优势的意大利军队被埃军打的抱头鼠窜。

1.7万意大利军队当中,伤亡1.1万,被俘4千,几乎是全军覆没。

惨败的消息传回意大利后,非常搞笑的一幕发生了:如果是别的国家吃亏了,必然会加派兵力报复,但意大利人不是。当时的意大利人举国游行,强烈谴责政府,要求政府从非洲殖民地撤军。最后,时任意大利首相克里斯皮被迫辞职,内阁一并倒台;非洲殖民军总司令巴热提力将军居然还被送上了军事法庭,虽然最后判处无罪释放,但却在民意的压迫下,还是被迫辞职退休了。

紧接着,新内阁上台。这个新内阁的总理上台后,干的第一件事也不是整军备战,找埃塞俄比亚报仇,而是派代表向埃塞俄比亚求和。最终与埃国政府签订了极为丢脸的《亚的斯亚贝巴条约》。


为什么说这个条约丢脸呢?因为按照这个条约的规定,意大利不仅要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地位,而且还要赔偿埃塞俄比亚一千万里拉的战争赔款。

欧洲近代工业国家给落后封建国家赔钱,这是自世界进入近代以来,破天荒的事情。意大利人就这么屈辱的答应了。(不赔款,那四千俘虏就不交还了)

用当时德国政治家俾斯麦的话说:“意大利人有极大的胃口,却只有差劲的牙齿。”

↓意大利军队和埃塞俄比亚军队



意大利在非洲吃了亏后,随即将目光转遇到了中国。

世界那么大,为什么偏偏就是到中国呢?因为当时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打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仅赔付了巨额赔款,而且还割让了台湾岛。

西方列强紧随日本之后,趁清政府毫无抵抗能力之际,先后派军舰威胁清政府,逼迫清政府割地,作为它们在中国的租借地。

第一个下手的是英国,第二个是沙俄,德国和法国眼馋,也分别要了一块地。

意大利一开始不敢来,但看到英法俄德在强瓜分中国时,清政府软弱可欺,它便鼓起勇气也来了,也欲在中国分一杯羹。

1898年,时任意大利首相鲁迪尼试探性问询其驻华大使萨尔瓦葛侯爵,说他也想得到一块租界地,作为意大利在远东地区的海军基地,看看这事是否有成功的可能性。但萨尔瓦葛侯爵婉拒了首相的提议,表示现在还不是时候,等等再看。

一年后,鲁迪尼内阁垮台,新任内阁首相佩卢上台。当时的佩卢内阁内忧外患,急于需要在海外扩张地盘,转移国内矛盾,便在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也没有通知意大利驻华大使的情况下,直接就向清政府总理衙门递交照会,要求清政府割让浙江省的三门湾给它作为租界,并同时要求准其修筑一条从三门湾通往江西鄱阳湖的铁路,浙江省南部三分之二均为其势力范围,浙江全省不得再租赁给其它国家。



当时,意大利的照会说的非常有意思:说意大利是欧洲六大国之一,中国既然已经许权利于英德法俄奥五国,就也应以同等的权利许于意大利。

总理衙门收到照会后,苦笑不得,因为三年前的埃塞俄比亚战争闹的是举世闻名,总理衙门很清楚意大利的实力。因此,就在收到照会的第二天,总理衙门把照会原封不动的又给退了回给去。

意大利代表收回照会后,勃然大怒,声称以为此举有违国际外交惯例,有损意大利的国家颜面,是开罪于意大利。于是他便玩起了炮舰外交,故意派三艘军舰驶入三门湾狮子口海面游弋,进行示威活动。

他不派军舰来,总理衙门心里还没底,可是真当意大利的军舰来了,总理衙门一票官僚的那颗悬起来的心,算是落地了。

为什么不怕了呢?因为,意大利当时派往三门湾示威的三艘军舰,实在太落后了。

这三艘军舰的旗舰是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级装甲巡洋舰,这是意大利人自行建造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虽然很新,装甲和火力也还凑合,但是最高航速只有17节,完全比不过当时北师水师的两艘海天级巡洋舰。

这里插一句,甲午海战败后不久,清政府决定重建北洋舰队。便于1896年向英国订购了两艘钢甲巡洋舰,分别命名为“海天舰”和“海圻舰”。这两艘巡洋舰与意大利的马可波罗级装甲巡洋舰实力相当,但航速比对方要快7节。快这么多,海战当中完全可以溜着意大利军舰打。



因此,当时意大利军舰抵达三门湾后,总理衙门直接就拒绝了意大利的无理请求,并且还上报给了慈禧,并以光绪帝的名义下旨给东南五省督抚和北洋水师,让他们各自整军备战,准备跟意大利开战。

意大利当局见清政府强硬回应,而他们又只是虚张声势,并不敢真正开战,便厚着脸皮的给总理衙门发电,声明意大利并无强索之意,收回最后通牒。并同时赶紧向西方列强解释,以求谅解。

但是,由于丢脸丢太大了,意大利当局忍不下这口气,便在1899年5月,让新任驻华公使萨尔瓦葛带了4艘军舰同行,又跑到长三角海域示威,企图让清军不战而退。

然而还是那个老问题,清政府不惧战,意大利又不敢开火。意大利军舰在海面上游弋了一个多月,进又不敢进,退又舍不得退,尴尬至极。

随后,意大利把希望寄托在了英德法俄奥五国身上,希望他们出面弹压清政府。可是由于意大利与奥匈帝国在阿尔卑斯山区和巴尔干地区有矛盾,德国又支持奥匈,因此德奥都不支持意大利;同时由于意大利和法国在北非也有矛盾,法国也不支持意大利;而沙俄由于跟法国刚刚结盟,因此也与盟友法国保持协调,不支持意大利。

当时,唯一支持意大利的只有英国,但英国申明,只限于外交上的支持,并以避免使用武力为保证。如果意大利开火,英国就不支持意大利了。

于是,在清政府的强硬回应和列强都不支持它的情况下,意大利在租借三门湾的问题上不得不妥协。灰溜溜的回去了。

回去之前,意大利驻华萨尔瓦葛还想最后努把力,给自己争取一点面子,说三门湾我就不要了,但他希望清政府能在浙江沿海出让一个加煤站。

可是此事上奏给慈禧后,慈禧当即在宫廷会议上表示,一把黄土都不给意大利人。于是意大利在租借问题上无力回天,不得不在1899年10月放弃了对三门湾的任何要求。


慈禧一向畏列强如虎,她在三门湾的问题上敢如此强硬,一方面是意大利这个处于帝国主义国家鄙视链底端的国家,实力确实不太强;另一方面,则是当时的顽固派势力已经占据了朝堂内外,这些人跟义和团是一个思路,盲目排外、骄傲轻敌。

就是在这帮顽固派的毁害下,三门湾事件仅仅过了半年后,清政府便闹出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意大利听说大哥们齐上阵,它也派了50多名陆战队随联军参战。

事后,中国与列强求和,意大利因此分得中国的天津港,以作为一个贸易集散地。


Mer86


因为清政府对意大利的实力已经有所了解,在意大利强行租界三门湾以前法国人就把这个情报告诉了清政府,让清政府有足够的时间调兵遣将,而且北洋水师经过甲午惨败之后迅速得到重建,实力虽然大不如从前但是面对意大利劳师远征还是可以与其一战的,虽然同属欧洲国家但是意大利在欧洲只能算是二等国家,而且和其他的欧洲国家因为殖民地的纠纷让意大利孤悬于欧洲主流国家之外,并没有受到欧洲其他列强国家的待见,虽然那时它已经和德国以及奥匈帝国结盟,但这也没有改变他在欧洲的地位。

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世界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争先恐后的在我国划立势力范围,看到清政府如此软弱新兴起的意大利也想在瓜分我国的狂潮中分得一杯羹,1899年2月意大利驻华公使马迪訥向清政府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递交照会,正式提出让清政府把三门湾租借给意大利,作为意大利在远东的海军基地,并威胁清政府说意大利是欧洲六大强国之一,既然英国,法国,德国,奥匈帝国和俄国已在中国取得他们的权益,那么意大利也应该取得和他们在中国一样的权益,同时要求在三门湾和鄱阳湖之间修筑一条由意大利人管理的铁路,并且除了意大利浙江省的其他地方清政府不经过意大利的允许不得租借他国。

在这之前法国政府早已把意大利要租借三门的情报主动告诉了清政府,并说意大利在欧洲只能算是一个二流国家,清政府遂认识到意大利在这些列强里面是实力最弱的国家,对于意大利交给总理衙门的照会清政府甚至看都没看就原封没动的给马迪訥退回来了,这让马迪訥十分气愤,他认为既然外交强要不行那就来炮舰外交吧,意大利就派三艘军舰前往三门湾海域进行武力威慑,同时再次向清政府发出照会但依旧遭到清政府的严词拒绝,同时清政府把北洋水师新引进的五艘新式军舰派往浙江海域,一旦意大利挑起战端准备把意大利军舰歼灭。

看到清政府如此强硬意大利政府有点认怂了,紧急向清政府解释意大利并没有强租三门湾的意图,同时把马迪訥电召回国责问。可是意大利对租借我国土地依旧是贼心不死,意大利要求清政府如果不把三门湾租借给他们,就要求清政府另选一地总之意大利不能在列强面前失了颜面,同时向其他列强国家求情帮忙说服清政府,但是他们并不支持意大利,其中日本的态度最为强硬也是对清政府最为支持的,因为他们计划未来完全吞并全中国。看到意大利比自己还要软弱在御前会议上慈禧表示就算一把黄土都不会给意大利人,至此意大利无力回天,只有完全放弃在中国租地的梦想。


微风书房


河南省有个大名鼎鼎的三门峡,浙江省则有一个不怎么出名的三门湾。三门湾名气不大,但濒临三门湾的两个地级市却大名鼎鼎:北有宁波(宁海县),南有台州(三门县)。位于东海西岸的浙江省,从北至南有六个喇叭状的海湾,依次是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温州湾。而三门湾,正好位于浙江省沿海的中部。浙江省的海岸线,大致可以以长四十余公里,宽十余公里的三门湾为界,北有杭州、宁波,南有台州、温州,战略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把三门湾放在整个国家的海岸线来衡量的话,三门湾又处在相对适中的位置。往北,有大连、威海、青岛、连云港、上海、杭州、宁波;往南,则有温州、福州、厦门、泉州、汕头、香港、广州、海南。三门湾东北,直面日本、韩国。

三门湾面积很大,即使是低潮时,也有约390平方公里。三门湾两岸地势险峻,海面又相对宽阔,水深约9米左右,非常适宜建造海港。如果是非常时期(包括战乱或自然风浪),三门湾可以容纳很多船只躲避。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浙江沿海。倭寇从温州或台州方向进犯,一般都要登陆三门港。

三门湾具有非常明显的地理优势,在一百多年前,被一个欧洲国家盯上了。哪个呢?意大利。众所周知,清末国力衰弱,欧(美)为刀俎、清为鱼肉,任彼宰割。英国占据香港、法国占据广州湾(广东湛江),德国占据青岛,日本占据辽东等地,美国则在各口岸捞钱。俄罗斯不用说了,直接割走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地盘。

看到大家都发了财,意大利不禁眼红起来。意大利认为:英、法、德、日、美、俄能欺负清朝,意大利为何不能?意大利是列强中地理位置较差的。以上诸国,除了德国直面大洋大海的海岸线较短(德国东海岸线位于半封闭的波罗的海)。意大利呢,所有海岸线全部在半封闭的地中海内。这就决定了国内资源相对贫乏的意大利,必须向海外寻找殖民地,以便抢劫海外资源为己所用。清朝地大物博,是非常理想的抢劫对象。

意大利自认为在列强中,实力相对弱小,但对付清朝不在话下。于是,意大利开始讨论向清朝强割所谓租借地的问题。意大利人面前挂着一张巨大的清朝地图,他们在地图上开始找合适的“租借地”。英、法、日、德诸强占据的地盘,意大利肯定直接略过。算来算去,只有浙江省的三门湾还没有列强染指,意大利的“蒂尼”们鼓掌相庆,就是这里了!

意大利的如意盘算是:三门湾归意大利之后,可以打造成意大利在东亚最重要的海军基地。意大利海军以此为基地,北上京津吓唬清廷,向西进入浙江内地抢劫资源,通过三门湾运回意大利。或者是东亚(东南亚)殖民形势有变,意大利还可以以三门湾为跳板,趁机夺之。

外向型经济的意大利,急切需要海外殖民地。实际上,就在公元1895年,意大利就打算占领东非的埃塞俄比亚,结果被一通暴打。不过呢,意大利认为清朝和埃塞俄比亚相比,只不过“块头”大了些,实力可能还不如埃塞俄比亚。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初,意大利正式向清朝提出要求:把三门湾租给意大利。清朝代表一头雾水,问理由。意大利的理由居然是:意大利好歹也是欧洲列强。清朝能割肉给列强,意大利也应见者有份。

清廷代表哑然失笑。对于“弱肉强食”这个道理,清廷是非常清楚的。二百多年前清军进关时,对南明下手非常狠毒。康熙帝的强行迁海造成了多大灾难?只不过到了十九世纪(1801--1900年)清廷衰落,自己沦为“弱肉”而已。但是在清廷看来,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以及新崛起的日本,都是强者,意大利算哪根洋葱?

清廷代表冷笑着告诉意大利代表:“列强占大清的地,那是他们比大清强大。意大利真的强过大清吗?”被当场打脸的滋味很不好受。意大利警告清廷:“赶紧签协议,否则,意大利的海军将强占三门湾,到时可能就不是租借了。”清廷当然不上当,认为打不过英法列强,还打不过意大利吗?直接拒绝。

意大利也知道自己的实力,如果真和清廷打起来,自己有三点劣势。一、意大利远在欧洲地中海内,万里出兵,后勤补给困难。二、清廷主场作战,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三、列强出自各自利益考虑,不会支持自己。

意大利“退而求其次”,对清廷说:意大利可以不要三门湾,但清廷必须换一块地方给意大利,算是补偿。清廷对意大利牛皮胶似的死缠烂打非常反感,直接告诉意大利:“半寸不与予”。清廷为此做好了准备,让闽浙总督许应骙、浙江巡抚刘树堂进行战前准备,以防意大利军偷袭。同时,正在参与重建北洋水师的海军名将、甲午战争中的靖远舰管带叶祖珪率师直驱三门湾,示意大利以死战之志。

看到清廷有所准备,本来就对战争准备不足的意大利,只好打消了武力占领三门湾的想法。以意大利的实力,真打起来,取胜并不容易,还不如知趣而退。再说,三门湾位于清朝沿海中部,如果意大利占据三门湾,列强北上或南下,突然多了一个“收费站”,谁都不愿意。

意大利忙了一圈,什么也没捞到。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意大利引起的清朝“三门湾事件”也是近代以来清朝屈指可数的“辉煌战绩”之一了。意大利提出租借三门湾的各种要求后,清朝不但直接拒绝,还积极备战以应对意大利的各种威胁,最终意大利悻悻而去。

当时的清朝有这样的胆气,自然有它的道理:

  • 第一,清朝早就知道意大利在欧洲不过是个二流的存在,并没有那么强大;
  • 第二,列强之间龃龉不断各怀鬼胎,纷纷帮着清朝而排挤意大利,让清朝抓住了机会。


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清王朝,成为列强纷至沓来之地。除了几个主要列强,也有不少二三流的小邦也趁机来凑热闹,希望在列强大快朵颐的同时让它们也分一杯羹,从软弱无能的清朝那里捞些好处。

封闭的状态被打破以后,清朝对于当时的世界也开始有了各种了解。欧洲的搞笑者意大利,虽然也号称列强之一,但其实力实在是不怎么样。当时的意大利王国,由于工业危机与农业危机交织,经济发展相当的乏力。而在另一方面,意大利在军事实力上也是相当逊。


近代西方列强在世界各地都拥有不少的殖民地,意大利当然也有,只不过面积数量都非常有限。更令人瞠目的是,拥有工业化装备的意大利入侵相对原始落后的埃塞俄比亚时,却被吊打,最终大败而归。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清朝对于这个“战斗力爆表”的意大利早就有所了解,知道其不是什么厉害角色。

除了意大利本身实力太差之外,清朝敢对着意大利如此挺直腰板还有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意大利背后有其他列强在捅刀子。虽然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但客观上也帮了清朝大忙。


意大利王国在欧洲当时是内忧外患不断,其各地不断动荡,因巴尔干问题与奥匈帝国生出嫌隙,因北非问题惹到了法国,而沙俄在远东问题上与法国向来沆瀣一气;至于当时的英国与日本,态度暧昧,但都不希望意大利触犯损害到他们的切身既得利益。

列强为了各自利益,不断对意大利施压,法国也经常有意无意将意大利的相关情报透露给清朝。清朝心里有了底气,明白了对手是个什么货色,自然敢说“不”。

“三门湾事件”中,意大利非但没捞到便宜,还因为收回最后通牒等沦为欧洲笑柄。而这件事也成为清朝近代以来罕见的胜利。清朝能够认清敌人与国际环境,也做出了积极备战,这是最终取胜的最重要关键。


澹奕


意大利强行租用浙江省的三门湾,为何清朝有胆气直接备战?其实这个问题角度有点偏差,因为晚清时虽然清政府在外战中屡战屡败,多次割地赔款,但面对列强的无理要求,不打就直接同意的情况还是不多的。所以备战很正常。但这件事确实有些特殊,因为这是当时少有的列强所提条件完全没有达成的一个事件。那么当时具体是什么情况,事件之后是否又有余波呢?


三门湾事件的背景

意大利曾是罗马帝国的发源地,后来又成为中世纪主导欧洲秩序的天主教会所在地,在欧洲及至世界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但也正是因为其地位过于重要,使得意大利成为了宗教势力统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因此错过了摆脱神权统治,建立民族国家,进而开拓海外殖民地的黄金时期。意大利直到公元1871年才最终击败了教皇国军队,占领了罗马城,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统一前的意大利

而统一之后的意大利也很快象欧洲其它国家一样,走上了对外开拓殖民地,通过掠夺殖民地资源来促进本土的工业化进程的道路。但当时英法西葡等老牌欧洲殖民者早已在世界各地经营了几百年,而与意大利几乎同期实现了统一的德国实力也明显强于意大利,在公元1884年通过柏林会议,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抢到了大量殖民地,所以当时世界上留给意大利去殖民的空间确实已经很少。

被埃塞俄比亚军队俘虏的意大利战俘

因为要想通过较低的成本建立起殖民统治,两个先决条件是必须要满足。一是这块土地比较落后,二是这里还没被其它列强占领。但这两个条件可以说是悖论,能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地区寥寥无几。不过意大利放眼全球,还真找到了一个地方,东非地区的埃塞俄比亚。从公元1894年开始,意大利入侵当时非洲唯一的独立王国埃塞俄比亚。开始时战争进行得还比较顺利,意大利军队连续八次击败埃塞军队。但在公元1896年3月1日,1.7万意大利军队在当地向导的诱骗下被引入12万埃塞军队设下的包围圈,最终几乎被全歼,7000人被打死,3500人被俘。而这次惨败导致意大利征服埃塞俄比亚的企图宣告破产,虽然最终意大利得到了埃塞北部厄立特里亚的控制权,但身为一个欧洲国家却被非洲国家所击败,使意大利成为了当时的国际笑柄,因此意大利在之后的几年,一直迫切地想寻找一个机会,在国际社会找回自己的“面子”。

意大利如何看上了三门湾

所以意大利当时急于找回面子,而他们把找面子的目标投向了当时同样比较落后,但却没有完全成为列强殖民地的中国。而他们想在中国身上占便宜,除了想在国际社会找回面子之外,还有其它一些原因。一是当时意大利生产的丝绸产品在欧洲很流行,是意大利外贸的一项主要赢利产品。而制作丝绸产品的生丝有许多是从中国进口,所以意大利希望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为自己牟取更大利益。

此外,当时中国刚刚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列强再次看到了清政府的虚弱,因此掀起了新一轮瓜分中国的高潮。公元1897年,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公元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俄罗斯强租旅顺大连。而清政府在这些事件中几乎完全无力抵抗,让列强轻易得手。所以意大利也在其中看到了机会,认为自己也应该借机在中国控制一处海湾,以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

曾来华执行意大利政府强租三门湾任务的意大利军舰马可·波罗号


所以意大利开始着手在中国寻找适合的港湾。当时意大利派出了军舰“马可·波罗”号来到中国沿海,名义上是护送意大利新任驻华公使雷纳托·德马蒂诺来华赴任,但实际上这艘军舰的目的却是对意大利想要的几个港湾进行实地考察。他们先在地图上排除了可能与其它列强势力范围发生冲突的地点,最终确定了浙江和福建沿海地区的几个港湾。之后,马可·波罗号载着德马蒂诺和意军将领因科罗纳托先后造访了位于浙江省境内的象山港和三门湾以及位于福建省境内的三沙湾。之后,因科罗纳托向意大利政府递交了一份报告,在其中他认为三沙湾是最合适的地点,而三门湾则需要进行大量投资,建设各种基础设施之后才能投入使用。

但不知为何,意大利政府最终还是选中了三门湾。公元1899年2月,意大利政府向清朝总理衙门递交照会,要求租借三门湾及其周边领土,理由是要将其用作意大利皇家海军的加油补给基地,并要求获得在三门湾和鄱阳湖之间修建铁路的权力。但出乎意大利预料的是,此照会递交之后,遭到了清政府的断然拒绝,总理衙门甚至没有拆封就将其直接退还。而意大利驻华公使德马蒂诺在向意大利国内报告此事时,将其添油加醋地形容成了中国对意大利的污辱,而这种情绪又戳中了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失败之后的敏感神经。3月8日,意大利外交部致电德马蒂诺,要求他再次向清政府递交照会,而此次的照会则是最后通牒,即如果清政府不同意,则意大利就将动用当时已经游弋在三门湾附近的马可·波罗号和埃尔巴号军舰强行攻占三门湾。

三门湾的大致方位

但在此后,意大利政府又很快改变了主意。意大利当时实力确实不强,因此在筹划强租三门湾的过程中,就曾多次向英国政府进行了通报,希望得到英国政府的支持。而当时英国政府却始终对此事不置可否。一方面,当时沙俄获得了参与修建京汉铁路的权力,这让英国非常不安,害怕沙俄会将其与西伯利亚铁路连接起来,使沙俄在瓜分中国的竞争中占据上风。而意大利则对英国毫无威胁,同时其强租三门湾的举动符合英国对抗沙俄的门户开放政策,因此英国乐见其成。但另一方面,在前文提到的英俄德等国强占中国领土事件之后,中国民间反对列强的民意已接近沸腾,因此英国虽然不反对意大利强租三门湾,但却给意大利划下了不得动武的红线,以防止意大利动武进一步激发中国民间对列强的怒火,影响其对中国的整体布局。

所以当意大利政府向英国驻罗马使馆通报已向中国发出了最后通牒之后,立即遭到了英国使馆的强烈反对。意大利外长卡内瓦罗感到强行动武后果严重,立即再次致电德马蒂诺,要求搁置最后通牒。但意大利使馆在译解第二封电报时却出现延误,使德马蒂诺认为之前的电报已经是最终决定,因此立即向清政府递交了最后通牒。而清政府仍然严辞拒绝了意大利人的无理要求,而且很快英国路透社也得到消息,当作特大新闻向全世界播发,之后立即引发全球舆论大哗。意大利政府则立马吓麻爪了,在12日宣布召回德马蒂诺,并向全世界声明无意攻占三门湾。

三门湾事件的后续

而当时国际舆论对意大利强租三门湾反应如此强烈,除了意大利本身国力有限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中国国内针对列强的强烈怒火与相关运动已经使他们感到了一些不安。当时英国媒体对意大利行动的反对尤其激烈,其理由就是他们认为当时中国民间对白人已经有了强烈的不信任和愤恨,而此事会进一步促进中国民间“排外情绪的爆发”。他们指责意大利在进行此事之前甚至连外交官或传教士被杀的理由都没找,因此被拒绝后连报复的借口都没有。

列强在中国划定的势力范围,绿粉橙黄黑分别代表俄日英法德

因此,此事后来被担任过意大利首相的吉奥瓦尼·吉奥利蒂称为“浪费了数百万里拉的国耻”。但此事却并未就此结束。当年5月,意大利又派出5艘军舰进驻上海,继续向中国提出租借领土要求。同时,在此前后,比利时向清政府提出在汉口建立定居点,日本要求在厦门设立租界,英国则完成了对新界的接收,英国和沙俄还就划分中国势力范围达成一致,相互约定长江流域和长城以北互为各自势力范围。


而这一系列举动进一步激发了中国民间的怒火,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而义和团又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意大利又加入八国联军之中,最终通过辛丑条约在天津获得了租界。而直到二战意大利战败之后,天津意租界才由中国正式收回,可以说三门湾事件引发的余波到此时才告一段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