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討論“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為什麼要這樣形容學者才學高?

野駱駝9005184025938


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是兩個成語,都是形容一個人非常有才華,學識過人。

才高八斗和學富五車出自兩個典故,“才高八斗”出自謝靈運對曹植的誇獎。“學富五車”則出自《莊子集釋》卷十下〈雜篇·天下〉將的是一個叫惠施的人。

才高八斗

南朝宋國時期,著名山水詩人謝靈運才華橫溢,被譽為山水詩人的鼻祖。但謝靈運此人,天生傲氣,鼻孔朝天,自我感覺之良好可與李太白一較高下。當時國君宋文帝很賞識他的才華,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並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為“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作文。

而才高八斗一詞,出現在一次謝靈運喝酒時。他和朋友們喝酒時說,天下才華共有一旦,曹子建獨佔八斗,還剩下的兩鬥,一斗由他謝靈運佔了,還有一斗天下人共之。

明的是誇曹子建才高八斗,實際上是在自誇,因為他一個人的才華就可以和整個天下的人媲美。

《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自此,才高八斗一詞廣為流傳。後來就慢慢的變成了一個四字成語。以此來形容某人才華橫溢、學識過人。

學富五車

成語學富五車的意思與才高八斗相似,也是形容某人知識淵博,有才華。字面上的意思更加好理解,因為在造紙術還沒有推廣之前,人們把字刻在竹簡上,因為一篇文章需要很多卷竹簡才能刻的下。一個知識淵博的人,看的竹簡都可以堆成小山了,需要五輛馬車才能裝的下。所以用學富五車來形容一個人學識過人,看的數多。

而學富五車的典故,最早出自《莊子集釋》卷十下〈雜篇·天下〉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其實,在這話是在批評惠施,大概的意思是說,惠施這人會很多方術,雖然他寫的著作夠斡旋五國興衰,但是他說的道理卻有許多是舛誤與雜亂的,他的言辭也有不當之處。說的是學的雖然多,但很雜。

不過到後來,學富五車這個成語就沒有貶義的意思,只有褒義的讚揚某人的學識淵博。

結語

典故是中華幾千年文化傳承的一部分,我覺得我們都需要好好的學習瞭解。學習典故不但能增加自己的知識閱歷、瞭解歷史、瞭解中華文化,還能很好的傳承傳統文化。

就像才高八斗和學富五車這兩個成語,如果不瞭解典故,就沒法理解,為什麼要用這兩個成語來形容學者才學高。


暮秋鴻雁


“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形容人的學識淵博,才華橫溢。

“五車”出自《莊子·天下》篇:“惠施有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說的是戰國人惠施方術甚多,卻雜亂不純,而且言而不當。所謂“其書五車”是指他的藏書豐富可裝五車。古時的書都是用竹簡(片)製成的,每片上刻有字,串起來就成了書。當時的五車書雖與現在的五車書不可等量齊觀,但擁有五車藏書也可謂“飽學之士”了。

惠施和莊子是好友,兩人之間也有不少典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兩人在橋上的那場著名的辯論“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學富五車這個成語就是在莊子的著作《莊子》中描寫惠施的。

其實,原本這句話是貶義的,帶有一定的諷刺意味,說惠施雖然學識淵博,但是卻華而不實,很不靠譜。但是後來被斷章取義,完全被當成是褒義詞了。

“八斗”是南朝詩人謝靈運稱頌三國魏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謝靈運對自己的才學也是相當自負的,謝靈運是南朝著名文學家,他開創了山水田園詩中的山水詩一派,也是山水詩的代表人物(田園詩是陶淵明)。他的作品深受當時的宋文帝的喜愛,並授予他官職。這樣一來謝靈運就有些飄飄然了,於是乎說了這句著名的話,說得是霸氣側漏,目空一切。後來就簡化成了才高八斗這個成語。後來人們便把“才高八斗”這個成語比喻文才高超的人。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在《可嘆》詩中寫道:“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即曹植)八斗才。”詩中就借用了“才高八斗”這個典故。

今天,我們說某人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不象古代專指文學上的才華,因為古代與現在的衡量標準不同了,現在考試分科那麼細,除了文學,還有理工等,若某人是理工類頂尖人才,也是可以說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的,突出其在自己的某一專業領域知識淵博,屬於拔尖人才。


納蘭自強


“才高八斗”和“學富五車”兩個成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但有趣的是,前者是一位名士酒後狂言,而後者的原意卻和最初的本義相悖,是後來人們望文生義的歪曲用法,並逐漸形成了定論。

“才高八斗”的故事和謝靈運有關

據《南史·謝靈運傳》記載,謝靈運有一次酒後狂言:

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是說,如果天下所有的才學算一石(十鬥)的話,曹植大概佔了八斗之多。剩下的就是我謝靈運自己獨佔一斗了。至於其他人,加起來也就勉強和我相當罷了。

這句話說得很狂妄,雖然他肯定了曹植的文學地位,但是重點卻是在自己那“一斗”之上。這就相當於,謝靈運先是謙虛了一下,說自己遠遠不如曹植,但緊接著就說天下人也遠遠不如他謝靈運。

後來這個故事中謝靈運佔的那“一斗之才”不再被提及,而曹植的“八斗之才”就被引申為才學強盛。

那麼,謝靈運為何會發此狂言呢?他又有什麼資格發此狂言呢?

很多人聽說過謝靈運這個人,但可能不知道他在文學史中有著何等崇高的地位。

劉禹錫有一首家喻戶曉的《烏衣巷》,其中兩句這樣寫道: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王謝”二字,“王”指的是王羲之出身的王家,而謝指的就是謝靈運出身的謝家,在當時是兩個權勢滔天的名門望族。所以謝靈運的出身不俗,在以“九品中正”為人才劃定標準的時代裡,他的社會地位極高。

他主要是以“山水詩”著稱,一般認為,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鼻祖,而謝靈運就是“山水詩”的鼻祖。在文學史發展過程中,這個時期正好是“莊老告退,山水方滋”的時代,謝靈運全力寫作山水詩,作品名篇極多。

比如“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就是出自謝靈運的《登池上樓》,傳誦古今。

他在當時的地位不比李白“詩仙”遜色,和顏延之並稱為“江東第一”,被當時的文壇奉為神人。

並且,李白也是謝靈運的粉絲。

可以想見,這樣一個年少成名的俊才,政治上卻不得意,只能放浪形骸于山水之中,享受文壇之上的盛名,自然是會有些狂放了。

“學富五車”的故事原是莊子對惠子的譏諷

在《莊子·雜篇·天下》裡,莊子有這樣一句話: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

是說,惠施這個人,遇到事情總是有很多辦法,著述也有很多。但是,他的沒有一箇中心思想,很多言論也是有錯誤的,所以他的方法每每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惠子和莊子經常互相抬槓,這次就是莊子在對惠子進行批評。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文意來推斷,這個“書”應該是指著述,並不是惠子閱讀過的書籍。畢竟要說惠子看了“五車”書,全都是“舛駁”的,也不現實。所以應該是惠子的言論、著述頗豐的含義。

惠子是諸子百家中名家的代表人物,和提出“白馬非馬”論題的公孫龍分屬不同派別,但主要還是擅長辯論、言辭的一位學者,所以說他著述、言辭比較多,也是必然的。考慮到惠子曾經做過相國的經歷,莊子有此評價也不過分。

本來這個詞是個貶義,但是後來被望文生義了,認為是有五車書那麼多,象徵著學識淵博。但這種解釋聽起來也還不錯,用來形容才學倒也算順暢,於是就將錯就錯了。

其實這種現象並不奇怪,比如“空穴來風”這個詞,本意就是指事情有根據,但後來很多人錯誤地認為它指事情沒有根據,慢慢地這兩種解釋都具有合理性,要根據語境進行判斷了。

“學富五車”同樣是這種情況,本意和後來的解釋其實是相悖的,但只不過很多人都這樣認為,影響越來越大,於是就有了新的涵義。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大家好,我是國風!

關於這兩句話都有出處。才高八斗者!《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謝靈運的意思是,天下所有的才學加起來算作一石,曹操的兒子曹植一個人佔了八斗。我謝靈運只佔一斗。剩下的一斗古今中外的天下才子共分之。

以謝靈運之狂傲,藐視天下。都不敢藐視曹植。說明曹植的才學絕對非凡!

學富五車者出處:《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意思是:名字叫惠施的這個人,他讀的書有五車那麼多。說明他博覽天下群書。知識淵博!

所以世代以: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來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見識過人!


國風1974


形容人知識淵博才學高深,說他們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出自兩個典故。

“八斗“是南朝詩人謝靈運稱頌三國魏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後來人們便把“才高八斗”這個成語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學富五車”出自《莊子.天下》篇:“惠施有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說的是戰國人惠施方術甚多,卻雜亂不純,而且言而不當。所謂“其書五車”是指它的藏書豐富,可裝五車。古詩的書都是用竹簡製成的,當時的五車書雖然與現在的五車書不可等量齊觀,但擁有五車藏書也可謂是“飽學之士”了。

後人就常用“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來形容一個人,文才超眾。


11笑口11


才高八斗和學富五車分別描述了學者的知識儲備精細度和寬廣度。

學者(以下稱為人才)之所以能立足社會,博攬名利,需要在自己專業領域內有非常深厚的造詣(功底),並且以自己的品行非常融洽的融入團隊,讓自己的學識造福最多的人群。可見,一專多能才是人才,有術無道止於術,有術有道方可兼濟天下,為人才。故我把學者的範圍縮小到建功立業的人才。比如,連自己都養活不了的窮酸秀才,可能懟人之才能極高,飽讀四書五經,能力和學識都高於常人,可謂學有大成者,但不能稱為人才、成功者。

下文的人才指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建功立業的學者。


形容學問大的成語,方便的人可以搜索一下。

學富五車

才高八斗

博古論(通)今

學貫中西

滿腹經綸

著作等身


為什麼用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來形容人才呢?


才高八斗,漢語成語

謝靈運為人輕狂,恃才傲物,曾於飲酒時自嘆道:“天下才共一石(一種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曹子建(即曹植)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意味天下人的才華都不在他眼裡,只有曹植文才卓越,可使他由衷折服。

由此,後世便稱才學出眾者為“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如唐李商隱的《可嘆》中有:“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唐徐夤的《獻內翰楊侍郎》中有:“欲言溫暑三緘口,閒賦宮詞八斗才” 。

學富五車,漢語成語

形容學問淵博。出自《莊子集釋》卷十下〈雜篇·天下〉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歷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注意古文原文沒有標點符號,需要讀者圈逗,五在這裡一語雙關,有兩種解釋。

這裡的五不僅僅是虛數,表示多,還是形容詞,意思是:交午,縱橫交錯,故用六九等詞。如:葛屨五兩。——《詩·齊風·南山》,羔羊之皮,素絲五紽。——《詩·召南·羔羊》。

人 窮則獨善其身 學習一技之長

才 達需兼濟天下 踐行道德文章

—————————————

不才是言不警人誓不休的正經一本,

分享國學正經正能量、關注個人成長。

歡迎關注、分享、留言、探討、收藏、轉發。


正經一本


“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是成語,但都有出處。

“才高八斗”(網絡圖片)

一、“才高八斗”。

“才高八斗”出自南朝詩人謝靈運稱頌三國魏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後來人們便把“才高八斗”這個成語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二、“學富五車”。

“學富五車”出自《莊子·天下》篇:“惠施有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這所謂的“其書五車”是指他的藏書很多,很豐富,可以裝五車。雖然,古時的書都是用竹簡(片)製成的,每片上刻有字,串起來就成了書,與現在的五車書不可等量而語,但這“其書五車”也足以稱其為 “飽學之士”了。

“學富五車”(網絡圖片)

三、為什麼要這樣形容學者的才學呢?

一是為了尊重學者。真有學問的人的確是值得人們尊重的,人類的思想與生活進步,與學者們的才氣,堅實的學識基礎有直接的關係。

二是提高學者們的社會地位。無論是當權者還是老百姓,心裡都很清楚學者們很不容易。從小苦讀寒窗,後來又著書立說。只有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當權者才能得有執政方略,老百姓才能心明眼亮。

三是鼓勵學者們繼續努力。“才高八斗,學富五車”這些成語都是帶有誇張性質,都是對學者的讚美之詞。讚美學者的目的,就是鼓勵學者繼續努力,好好研究學問,為國家,為社會不斷底做出新貢獻。

“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書法(網絡圖片)

總之,文創“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成語,是為了肯定與讚美有學問的人,更重要是鼓勵學者們繼續努力,不要固步自封,停滯不前。


言者青青


學富五車,五車出自莊子,“惠施有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莊子對惠施讀書雖多,卻沒有明確的學術觀點其實是頗不以為然的,五車反而略有諷刺意味。只是隨著時間推移演變,後人取其能夠刻苦求學,博覽群書之意。

才高八斗,八斗出自南朝詩人謝靈運,其非常推崇曹植,寫下了“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之句,天下才學,十佔其八,非常誇張的形容一個人詩學天賦之高,冠絕世人。

我覺得,兩個成語典故,一個出自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出自南北朝時期,應該是後世文人,因為其對仗工整,含義又能互補,連在一起使用,可以形容一個人天生聰慧,又能刻苦讀書,自然能夠成就極高的學問。


不為何足道哉


形容人知識淵博才學高深,說他們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出自兩個典故。

“八斗“是南朝詩人謝靈運稱頌三國魏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後來人們便把“才高八斗”這個成語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學富五車”出自《莊子.天下》篇:“惠施有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說的是戰國人惠施方術甚多,卻雜亂不純,而且言而不當。所謂“其書五車”是指它的藏書豐富,可裝五車。古詩的書都是用竹簡製成的,當時的五車書雖然與現在的五車書不可等量齊觀,但擁有五車藏書也可謂是“飽學之士”了。

後人就常用“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來形容一個人,文才超眾。


馬火蟻


才高八斗,最早說的三國時的曹植曹子建,就是七步成詩的那位,一般認為出自山水詩的鼻祖--南北朝時期的謝靈運。


謝靈運為人狂傲,曾於飲酒時自誇道:“天下才共一石(古代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鬥),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 就是說在他那個年代,古往今來,也就一個曹植文才他是佩服的,其他人就算了。

謝靈運這個人,很有意思。出身名門,是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少即好學,博覽群書,工詩善文,據說在整個江南,幾乎就是第一的存在。十八歲就襲封為康樂公,歷任參軍、太尉參軍等職。劉宋(劉裕,南朝宋的建立者)代晉後,他也出任過不少官職。宋文帝劉義隆更是很欣賞他,登基後就兩次召見他,想讓他出任身邊的秘書監職務。可是謝靈運竟然兩次都沒有理睬他!最後不得已,讓手下光祿大夫寫信大大的稱頌了他一番,他才前來相見。到職後,派的差事,沒有一件他認真上心的,都是不了了之。文帝也沒怪他,還升他官,稱他的詩文和書法為"二寶",一時恩寵無二。大概也就是這個期間,他說了這段著名的才高八斗論。

這哥們是謝玄的孫子啊,總認為自己是治國的棟樑之才。可人家皇帝只當他是文人,於是牢騷滿懷,還常常十天半月不上班,招呼也不打一個。最後皇帝也忍不了了。只好暗示他稱病辭官。回鄉後,在遊山玩水,大力發展山水詩事業的同時,他也不消停,動用勞役,又和當地父母官槓。終於和當地太守交惡,人家就以他侵擾百姓,想謀反等誣告他。雖然皇帝查明他冤枉,也不能放任他了,把他派往其他地方。結果還是得罪人。最後落得個充軍廣州,更因有人誣告說他收買人試圖劫囚車救自己而最終被皇帝下令處死,終年僅四十九歲。(見《宋書·卷六十七·列傳第二十七》)


人生不幸詩家幸。這個人的才華的的確確是很高的。看看滿紙的讚歌:

南朝宋文學家鮑照:謝五言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

鍾嶸《詩品》:①才高詞盛,富豔難蹤。謝客為元嘉之雄,顏延年為輔

南朝梁簡文帝蕭綱:以當世之作,歷方古之才人,遠則揚、馬、曹、王,近則潘、陸、顏、謝,

唐代王勃:至若開闢翰苑,掃蕩文場,得宮商之正律,受山川之傑氣。雖陸平原、曹子建,足可以車載斗量;謝靈運、潘安仁足可以膝行肘步。

唐代詩人李白《留別金陵諸公》:地扇鄒魯學,詩騰顏謝名。

唐代詩人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

唐代詩人白居易《讀謝靈運詩》:吾聞達士道,窮通順冥數。通乃朝廷來,窮即江湖去。謝公才廓落,與世不相遇。壯志鬱不用,須有所洩處。洩為山水詩,逸韻諧奇趣。大必籠天海,細不遺草樹。豈唯玩景物,亦欲攄心素。往往即事中,未能忘興諭。因知康樂作,不獨在章句。

北宋文學家蘇軾《次韻程正輔遊碧落洞》:詩成輒寄我,妙絕陶謝並。

...



學富五車,則出自《莊子·天下》: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歷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


莊子的本意卻不是誇獎惠施,而是說惠施這個人學問是很大,他的文章能夠裝五輛車之多,可以斡旋五國興衰。(古時候,車也可以引申為國家。所以,這裡解釋為文章可以寫五車那麼多,也可以說可以說動五國,或者也可以簡單理解為胸中有五輛車裝起來的書本那麼多的知識)。

但是下面一句是說他知識豐富,卻有些雜亂,言辭也有不當的地方。後文還舉了不少例子來闡述莊子的論點。這本是莊子尋常的論述套路。著名的相聲演員有個段子也叫《學富五車》,把各種讀本知識故意弄亂製造笑料。倒是和莊子說的“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有點呼應。


但成語就是這樣,傳著傳著,有些意思就被引申改變了,就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了。現在說別人學富五車,肯定是褒義了。


今天我們就常常以“才高八斗”或“八斗之才”、學富五車等來形容一個人學識出眾,經驗豐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