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楊的紅樓筆記
古人常用成語“學富五車”來形容一個人學問淵博。這個成語源自《莊子》一書,說的是戰國時的政治家惠施的故事。《莊子》的原文是:“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很多朋友將這句話理解為他讀過五車書,的確很厲害!那古代的五車書到底有多少呢?今天咱們就來算算。
“學富五車”中的五車書,和我們今天的書是不一樣的。今天的書是紙版書,是東漢之後才有的。儘管東漢的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但東漢並未普及紙版書。直到魏晉時期,因為佛教的傳播需要大量佛經,廉價方便的紙版書才在我國普及開來。那在“學富五車”的先秦時期,書是用什麼材料寫的呢?答案是簡牘。
簡和犢是兩樣東西,區別主要體現在寬度上,簡細長,牘則更寬。在製作材料上,兩者大體都用竹或木。一般簡多用竹,牘多用木,所以又稱“竹簡”和“木牘”。
△木牘(長沙簡牘博物館收藏)附圖一
△竹簡附圖二
竹簡在商朝就出現了,後來在戰國時期被廣泛使用,一直用到漢朝。竹簡的製作方法很複雜。首先得選用上等的青竹裁切成適合的大小和長度。竹簡的寬度在0.5釐米到1釐米之間,長度則根據書寫內容而固定。如寫詔書律令的竹簡長三尺(約67.5釐米),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釐米)。民間寫書信的竹簡一般長一尺左右(約23釐米),字數少的書信用一塊木牘就夠了,也是一尺長,因此古代又稱信件為“尺牘”。裁切後的竹片要拿到火上烤,一方面是為了減輕竹簡的重量,還有一方面是為了乾燥後防黴防蛀。烘烤之時,本來新鮮溼潤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水珠來,就像出汗一樣,所以這道程序叫“汗青”,也稱“殺青”。今天電影拍攝完成時也稱“殺青”,這種叫法就是源於竹簡的製作工序。殺青後,就可以在竹片上寫字了。如果寫字時寫錯了,就用小刀將錯字刮掉後重寫,以避免一整片竹簡的廢棄。這種刮錯字用的刀叫“書刀”,是古代文人常用的文化用品。竹片寫完了,再在竹片上打孔穿繩,將若干片竹簡聯接在一起,這就是一冊竹簡了。
牘大多用木片製成,漢代多以胡楊和紅柳作為原材料。牘比簡寬許多,能達到6釐米左右,個別的達15釐米以上。單片牘比單片簡能承載更多的文字量,所以牘多單片使用,不用聯結成冊。牘呈長方形,故又叫作“方”或“版”。牘也用來畫地圖,這就是後世將國家疆域稱為“版圖”的由來。
“學富五車”時代的書是竹簡,其重量和今天的紙版書不可同日而語。《漢書》記載:漢武帝時,有個叫東方朔的人,博覽群書,給漢武帝寫自薦信,用了3000片竹簡,需要兩個人抬著才能運到宮殿。一片竹簡能寫30多個字,3000片竹簡就是10萬字左右,與您正在讀的這本書字數相當,這就足以看出竹簡之重。
那五車竹簡有多重呢?臺灣歷史學者邢義田先生曾考證過,東方朔上書用的竹簡重量可達12公斤多。我們計算一下,3000片竹簡能寫10萬字左右,能達到12公斤多,平均算下來每公斤竹簡有8000字。古代馬車的載重量一般可達200公斤,五車竹簡就是1000公斤,算下來大概有800萬字。
800萬字是什麼概念呢?以人民出版社版本的四大名著為例,《紅樓夢》約107.5萬字,《三國演義》約72.6萬字,《水滸傳》約92.5萬字,《西遊記》約83萬字,加起來大約355萬字。“學富五車”的讀書量,大概就是四大名著總字數的兩倍。這個水平,今天的中學生基本就能達到。
然而我們是否可以藐視古人而自稱“學富十車”呢?恐怕不可以。首先,古代的文章用文言體,其信息量遠遠多於白話文。其次,古人讀的都是學術著作,四大名著那是白話小說,難度上也不在一個水準。另外,“學富五車”這一成語的本意不是“讀”了五車書,而是有五車書的著作,是“寫”了五車書的意思!以王老師目前日夜趕稿的速度,穿越回古代,也只能算是“學富五筐”!
穿插游擊隊
學富五車,是形容人讀的書很多,很有知識和見識,是受人尊重的人!
其實這是很久以前的典故了,古人用竹簡寫書,幾卷書就是竹簡捲成存放而形成的,惠子讀的簡書有五車之多,用現在看,其實不算多吧,未必夠一個U盤存的多哎!
我們推祟別人學富五車,是推祟他的好學不倦,只有好學多讀的人,知識更豐富,能力更強,見識更高,境界更奇,更豁達也更有味!
我們比先賢有更好的條件,如果能學富五車U盤,人生不是更精彩嗎!
😀😀😀😀😀😀😀😀
江雪3908
譚詩詩689
典源:《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後遂用“五車書、書五車、五車、五車讀、惠子書、惠車、學富五車”來形容讀書多,學問深。
天谷尋蘭
學富五車來自《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後逐用五車書,書五車,五車讀,惠子書,惠車,學富五車,來形容讀書多,學文深等;後來有了成語“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之說;告戒後人們多讀書,並“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金玉良言!
手機用戶大家庭
用而有用才有用。無用十車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