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月收入一百元,真的能夠養活一家五口人嗎?

嶺南人士葉生


40年前能有100元工資的人就象今天的富豪。當年平均工資是五六十元,工人基本是三四十元左右。我75年參加工作,第一年學徒15塊,第二年19塊,第三年23塊,然後轉正等加工資。後來我算運氣好了,每次加工資都有份,一直到81年達到45.50元,另加5塊錢獎金。


儲能量


40年前,我父母月工資加起來不到100元。

那時候白麵0.18元/斤,醬油(醋)0.14元/斤。豬肉1.26元/斤(但一個月一個人供應1斤吧)。一根油條7分錢,一個2兩的饅頭5分錢。

那時候幾乎沒有什麼家用電器,除了燈泡和收音機,就是手電筒了。

那時候讀書幾乎不花錢,一學期最多3–5元學費,除了課本,幾乎沒有課外教材,不需要校服,連書包都是自己縫的。

我89年讀大學,學校的通知書特別註明:南京消費較高,一個月的生活費大概在60元左右。

70-80年代那個時候,一個家庭一個月的收入在100元左右,算是中等偏上收入了。養活一個5口之家,差不多,稍微緊一點。


老Z家的小Z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我家十口人,兄弟姐姝八個,四男四女。我父親是教育界老前輩,工資77點五元,是當時教育界工資差不多最高的,我們兄弟姐妹八個全都上了學,我大姐讀了吉林化工學院畢業,我一九六八年高中畢業,我二姐初中畢業,我二弟小學畢業,我三妹初中畢業,我老妹師範畢壯,我三弟初中畢業,我小弟哈爾賓船舶學院大學畢業。我家上學全免學費,書費1元,我讀高中享受二等補助,月補八元,伙食費共12元,每月只交四元錢,我媽每月給我2O元,吃不飽時用1角錢買一個大鍋餅吃。.


手機用戶55672264960


我父親84年退休,退休前每月工資是84元,我們一家6口人,生活比較拮据,因為我有個大姑夫死的早,我爸爸時不時的總會給我大姑一些錢,接濟她們的生活。我們家就這樣還攢了一百多元錢買了一間房子。記得當時吃飯不是問題,就是穿衣服不太好,我們家個子都很高,沒有布沒有棉花,自己做鞋子。我母親都是自己給我們做衣服。冬天棉衣夏天單衣,雖說不富裕,但也是乾淨利索。一到過年4個孩子就是每人一身新衣服,但平時都是破了的衣服補好了接著穿,實在不行了,補不了的也不扔了,而是打鞋膀納鞋底做鞋穿,我還記得我母親把最新衣服剩的布頭剪好放在新作鞋子的表層,這樣可以讓鞋子好看還結實。那時我們家總愛做羊肉餡的餃子。一個月都要做一回,天津的小夥伴都知道那時的天津生活水平不高,25號是借糧的日子,我們家人除了我,吃飯都少,除非家裡來客人多了,才在25號借糧。倒是每年冬天都要買好多白菜大蔥放在家裡的小煤屋裡。我記得一到冬天一買煤球就是一車十筐。天暖和點了就把剩的煤灰團成煤餅子晾乾了在做飯生爐子用。

那時候儘管物資匱乏但基本的物資供應充足價格平穩,家裡有多少錢花多少錢都可以自己掌控。不像現在,價格飄忽不定人們都心裡沒有底,所以都要多存些錢,以備不時之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信任出現了危機,那時候國家的政策一切都是圍繞著百姓的生活開展,不像現在一樣多是圍繞著國家發展壯大而考慮的。我想再過一兩代人我們中國人肯定會有一個質的飛躍,就像我們的祖輩、父輩、我們自己經歷的過程一樣,我們的國家是在一代代人的付出中成長起來的,希望我們的未來會更好,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更好。


時代456123


四十年前,也就是1980年。那時,一百元月收入、只有四口人的家庭,是經濟條件不錯的家庭。不但能養活四口人,而且還有節餘。因為那時的豬肉只有六、七毛錢,雞蛋五、六分錢一個,大米白麵也就是一、二毛錢一斤。一家人算下來,一個月:主糧120斤,需20多元;豬肉20斤15元;其他蔬菜水果等副食品,最多10元就夠了。這樣算下來,吃飯只需不到50元,至於穿衣等其他開支,平均每月20就夠了。

我記憶中:物價是從1984年以後開始上漲的。沒幾年就漲了兩倍。如果還是月收入100元的四口之家,生活水平就下降了。


用戶13688672191


我今年四十歲,我的爺爺奶奶生了九個孩子,爺爺建國初期在天津是拉膠皮(黃包車)的,每個月到手基本六十多塊,只給我奶奶三十多,自己留三十塊去喝酒[捂臉],而奶奶就用這三十幾塊養活包括自己在內的十個人,那時候艱苦嗎?現在幸福嗎?不知道!


中年天津大叔


那個年代,農村燒鍋做飯,地下水,生孩子有接生婆,幾年買不了新衣服,一年吃不幾次肉,喝不上幾次水餃,沒有電視,空調……基本沒有花銷,孩子上學沒有接送,放學了還下地幫父母幹活,沒有攀比心,虛榮心……現在農民表面上過好了,攀比心,虛榮心一個比一個強,樣樣花錢,一天不掙錢連涼水都喝不上……


苦瓜不苦55007314


我今年66歲,知道40年前的一些情況。

40年前,也就是1980年,那時人們生活水平很低,還沒改革開放,農民勞動一天,還掙不了五毛錢。一個普通工人每月工資40一50元,縣長每月工資也不超過100元。那時100元能買800斤小麥,能買150斤豬肉,能買200斤牛羊肉,能買3000塊磚,能辦一場紅白喜事。

40年前,人們消費很低,人們只要能吃飽肚子,衣服不露皮,房不漏雨就行了,沒有汽車,沒有樓房,沒有空調,最多家裡有輛自行車,縫紉機,手電筒。一百元的手錶也是奢侈品。

那時一個家庭每月能收入100元,真是小康家庭,一家五口真是神仙也比不上,人人羨慕。


鄉鄰老趙


本人七八年參加工作,一級工三十四塊錢加上補貼四十元一個月,和我一起上班的老工人一個月五六十塊錢的算是高工資的,那時的理想是,到退休每月工資一百多塊錢就是心滿意足的生活了,現在退休了,每月退休金五千多,感覺生活衣食無憂。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八十年代,私家車基本上不敢想,七七年如果誰家有一臺九寸黑白電視機,那是非常了不起的家庭,八七年,彩色電視機陸續進入普通工人家庭,電冰箱,洗衣機基本普及,兩千年手機開始出現,BB機,兩千年以後私家車逐步進入普通家庭,


比劉翔慢一點


40年前家庭收入100元養5個人是可以的,且生活水平處於中等稍偏上。主要原因是當時物價低,肉0.77元/斤,米0.138元/斤,中檔次煙0.25元/包。房租水電費更便宜,看病公費醫療掛號費0.05元。本人80年父母月收入120多元,自己84年軍校畢業87元,85年工資改革150多元,屬於中上等生活水平,目前唯一留下來的是一塊78年底花125元買的上海牌19鑽手錶,至今完好無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