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月收入一百元,真的能够养活一家五口人吗?

岭南人士叶生


40年前能有100元工资的人就象今天的富豪。当年平均工资是五六十元,工人基本是三四十元左右。我75年参加工作,第一年学徒15块,第二年19块,第三年23块,然后转正等加工资。后来我算运气好了,每次加工资都有份,一直到81年达到45.50元,另加5块钱奖金。


储能量


40年前,我父母月工资加起来不到100元。

那时候白面0.18元/斤,酱油(醋)0.14元/斤。猪肉1.26元/斤(但一个月一个人供应1斤吧)。一根油条7分钱,一个2两的馒头5分钱。

那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家用电器,除了灯泡和收音机,就是手电筒了。

那时候读书几乎不花钱,一学期最多3–5元学费,除了课本,几乎没有课外教材,不需要校服,连书包都是自己缝的。

我89年读大学,学校的通知书特别注明:南京消费较高,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在60元左右。

70-80年代那个时候,一个家庭一个月的收入在100元左右,算是中等偏上收入了。养活一个5口之家,差不多,稍微紧一点。


老Z家的小Z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家十口人,兄弟姐姝八个,四男四女。我父亲是教育界老前辈,工资77点五元,是当时教育界工资差不多最高的,我们兄弟姐妹八个全都上了学,我大姐读了吉林化工学院毕业,我一九六八年高中毕业,我二姐初中毕业,我二弟小学毕业,我三妹初中毕业,我老妹师范毕壮,我三弟初中毕业,我小弟哈尔宾船舶学院大学毕业。我家上学全免学费,书费1元,我读高中享受二等补助,月补八元,伙食费共12元,每月只交四元钱,我妈每月给我2O元,吃不饱时用1角钱买一个大锅饼吃。.


手机用户55672264960


我父亲84年退休,退休前每月工资是84元,我们一家6口人,生活比较拮据,因为我有个大姑夫死的早,我爸爸时不时的总会给我大姑一些钱,接济她们的生活。我们家就这样还攒了一百多元钱买了一间房子。记得当时吃饭不是问题,就是穿衣服不太好,我们家个子都很高,没有布没有棉花,自己做鞋子。我母亲都是自己给我们做衣服。冬天棉衣夏天单衣,虽说不富裕,但也是干净利索。一到过年4个孩子就是每人一身新衣服,但平时都是破了的衣服补好了接着穿,实在不行了,补不了的也不扔了,而是打鞋膀纳鞋底做鞋穿,我还记得我母亲把最新衣服剩的布头剪好放在新作鞋子的表层,这样可以让鞋子好看还结实。那时我们家总爱做羊肉馅的饺子。一个月都要做一回,天津的小伙伴都知道那时的天津生活水平不高,25号是借粮的日子,我们家人除了我,吃饭都少,除非家里来客人多了,才在25号借粮。倒是每年冬天都要买好多白菜大葱放在家里的小煤屋里。我记得一到冬天一买煤球就是一车十筐。天暖和点了就把剩的煤灰团成煤饼子晾干了在做饭生炉子用。

那时候尽管物资匮乏但基本的物资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家里有多少钱花多少钱都可以自己掌控。不像现在,价格飘忽不定人们都心里没有底,所以都要多存些钱,以备不时之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任出现了危机,那时候国家的政策一切都是围绕着百姓的生活开展,不像现在一样多是围绕着国家发展壮大而考虑的。我想再过一两代人我们中国人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就像我们的祖辈、父辈、我们自己经历的过程一样,我们的国家是在一代代人的付出中成长起来的,希望我们的未来会更好,希望我们的下一代更好。


时代456123


四十年前,也就是1980年。那时,一百元月收入、只有四口人的家庭,是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不但能养活四口人,而且还有节余。因为那时的猪肉只有六、七毛钱,鸡蛋五、六分钱一个,大米白面也就是一、二毛钱一斤。一家人算下来,一个月:主粮120斤,需20多元;猪肉20斤15元;其他蔬菜水果等副食品,最多10元就够了。这样算下来,吃饭只需不到50元,至于穿衣等其他开支,平均每月20就够了。

我记忆中:物价是从1984年以后开始上涨的。没几年就涨了两倍。如果还是月收入100元的四口之家,生活水平就下降了。


用户13688672191


我今年四十岁,我的爷爷奶奶生了九个孩子,爷爷建国初期在天津是拉胶皮(黄包车)的,每个月到手基本六十多块,只给我奶奶三十多,自己留三十块去喝酒[捂脸],而奶奶就用这三十几块养活包括自己在内的十个人,那时候艰苦吗?现在幸福吗?不知道!


中年天津大叔


那个年代,农村烧锅做饭,地下水,生孩子有接生婆,几年买不了新衣服,一年吃不几次肉,喝不上几次水饺,没有电视,空调……基本没有花销,孩子上学没有接送,放学了还下地帮父母干活,没有攀比心,虚荣心……现在农民表面上过好了,攀比心,虚荣心一个比一个强,样样花钱,一天不挣钱连凉水都喝不上……


苦瓜不苦55007314


我今年66岁,知道40年前的一些情况。

40年前,也就是1980年,那时人们生活水平很低,还没改革开放,农民劳动一天,还挣不了五毛钱。一个普通工人每月工资40一50元,县长每月工资也不超过100元。那时100元能买800斤小麦,能买150斤猪肉,能买200斤牛羊肉,能买3000块砖,能办一场红白喜事。

40年前,人们消费很低,人们只要能吃饱肚子,衣服不露皮,房不漏雨就行了,没有汽车,没有楼房,没有空调,最多家里有辆自行车,缝纫机,手电筒。一百元的手表也是奢侈品。

那时一个家庭每月能收入100元,真是小康家庭,一家五口真是神仙也比不上,人人羨慕。


乡邻老赵


本人七八年参加工作,一级工三十四块钱加上补贴四十元一个月,和我一起上班的老工人一个月五六十块钱的算是高工资的,那时的理想是,到退休每月工资一百多块钱就是心满意足的生活了,现在退休了,每月退休金五千多,感觉生活衣食无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改善,八十年代,私家车基本上不敢想,七七年如果谁家有一台九寸黑白电视机,那是非常了不起的家庭,八七年,彩色电视机陆续进入普通工人家庭,电冰箱,洗衣机基本普及,两千年手机开始出现,BB机,两千年以后私家车逐步进入普通家庭,


比刘翔慢一点


40年前家庭收入100元养5个人是可以的,且生活水平处于中等稍偏上。主要原因是当时物价低,肉0.77元/斤,米0.138元/斤,中档次烟0.25元/包。房租水电费更便宜,看病公费医疗挂号费0.05元。本人80年父母月收入120多元,自己84年军校毕业87元,85年工资改革150多元,属于中上等生活水平,目前唯一留下来的是一块78年底花125元买的上海牌19钻手表,至今完好无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