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考研‖中國文學史筆記1.1.緒論

中國文學史筆記

——袁行霈四卷本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文學本位、史學思維與文化學視角

一、史家記述:

(一)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為屈原、賈誼立傳,涉及宋玉、唐勒、景差等屈原之後賈誼之前辭賦家,文學發展過程初步描述。

(二)班固《漢書•司馬遷傳贊》,《史記》前史官之文發展過程追述;

(三)齊梁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南朝宋以前詩歌發展歷程,關於詩歌史比較詳細論述。

(四)(南朝宋)范曄撰《後漢書》,始創《文苑傳》,將22位文學上有成就的人的傳記合在一起,按時代先後排列,提供文學發展線索。

二、目錄學著作:

(一)班固在劉歆《七略》的基礎上撰成《漢書•藝文志》,其《詩賦略論》對詩賦發展有初步的描述。

(二)此後,如《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大都繼承《漢書•藝文志》傳統,在著錄書目的同時考辨源流。(清)幻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可算是這類書中的集大成者。

三、在詩文評方面:

(一)(梁)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以下20篇論及文體形成過程,《時序》等篇也有關於文學發展論述。

(二)(梁)鍾嶸的《詩品序》,文學發展詳細論述。

(三)鄭玄《詩譜序》追述詩歌起源,歷數周文、武、成王以至懿、夷、厲、幽王時政治變遷與詩歌關係,政治角度對詩歌發展描述。

(四)(西晉)摯虞《文章流別論》文體流變角度,論述文學發展。

(五)白居易《與元九書》,《詩》、《騷》以來詩歌發展歷程作總結。

(六)李清照的《詞論》追述了詞的發展概況。

(七)(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為398位唐代詩人作傳,間有評論,從中可以看 出唐詩發展的因革流變。

(八)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題辭,漢魏六朝文學發展脈絡。

(九)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對明代詩人一千六百餘家作了評述。

(十)《全唐詩》,為唐代詩人作簡介,可看到唐代詩歌發展線索。

四、文學史著作:

20世紀初出現,林傳甲京師大學堂編寫講義《中國文學史》為濫觴。謝無量《中國大文學史》、胡適《白話文學史》上卷、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劉大傑《中國文學發展史》、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文學史》、遊國恩等主編《中國文學史》,分別代表了20年代、30年代、四五十年代、60年代文學史著作所能達到的成就。王國維的《宋元戲曲史》、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分體文學史最早、最有影響著作。

五、文學史是文學的歷史,文學史著作要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上描述文學本身演進的歷程。

六、其他因素對文學影響:

1.先秦兩漢文學作品之簡練跟書寫繁難有關係;

2.唐宋詞的演唱方式對創作的影響;

3.印刷術發明以後大量文獻得以廣泛而長久流傳,這對宋代作家學者化,進而對宋詩以才學為詩特點形成有重要影響;

4.宋元說話藝術對小說創作影響,宋元戲曲演出方式對劇本創作影響。

第二節 中國文學的演進

一、影響文學發展的內部因素。

(一)首先文學發展的不平衡:

1、文體發展的不平衡。一方面,各種文體形成和成熟的時代不同;另一方面,各種文體從萌生到形成再到成熟,其過程的長短也不同。

2、朝代的不平衡。

3、地域的不平衡。一是不同朝代,各地文學的發展有盛衰;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體孕育生長,從而使一些文體帶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二)相反相成的因素。俗與雅;各種文體(詩者緣情,賦者體物;詩不忌簡,賦不厭繁;詩之妙在內斂,賦之妙在鋪陳;詩之用在寄興,賦之用在炫博);復古與革新;文與道。


文學考研‖中國文學史筆記1.1.緒論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第三節 中國文學史的分期 ——


一、三古、七段劃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兩漢(公元3世紀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漢

中古期:魏晉至明中葉(公元3世紀至16世紀)

第三段:魏晉至唐中葉(天寶末);

第四段:唐中葉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葉(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葉至“五四”運動(公元16世紀至20世紀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鴉片戰爭(1840);

第七段: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1919)

文學本身的發展變化九個方面:

一、創作主體;二、思想內容;三、文學體裁;四、文學語言;五、藝術表現;六、文學流派;七、文學思潮;八、文學傳媒;九、接受對象。

二、概述:

(一)上古期 包括先秦、秦漢。

總:體裁,思想基礎,儒重社會功能,道重審美價值已形成。

1、第一段先秦文學。創作主體由群體到個體;史從巫中分化出專門從事人事記錄;士興起活躍;文史哲不分,詩樂舞結合。

2、秦漢文學屬於上古期的第二段。創作主體處境變化,士聚集形成若干作家群體,以歌功頌德或諷喻譎諫為己任。

(二)中古期 魏晉到明朝中葉

劃分依據:

(1)文學自覺在南北朝完成;

(2)文學語言古奧到淺近;

(3)詩、詞、曲鼎盛;

(4)文言小說魏晉南北朝初具規模,唐代成熟,白話短篇小說宋元兩代繁榮,白話長篇小說元末明初出現《三國志演義》、《水滸傳》等作品;

(5)出現印刷出版、講唱、舞臺表演等傳媒;

(6)創作主體和對象,包括宮廷、士林、鄉村、市井等各個方面。

1、第一段魏晉到唐中葉。

(1)五七言古體詩繁榮發展並達到鼎盛,五七言近體詩興起、定型並達到鼎盛。文向詩靠攏,出現駢文;賦向詩靠攏,出現駢賦。杜甫承前啟後。“建安風骨”和“盛唐氣象”兩個詩歌的範式確立;

(2)文學創作個性化;

(3)宮廷核心作用,形成文學集團並相互切磋,提高文學技巧;

(4)玄學佛學滲入文學。玄學真和自然,佛教真與空、心性、境界的觀念,文學觀念多樣化。

2、第二段是唐中葉開始,“安史之亂”起,南宋滅亡止。

(1)韓、柳倡古文引起文學語言和文體改革,宋歐陽修等完成改革;

(2)詩歌到宋尋到新路。就宋詩與唐中葉以後詩歌延續性而言:中晚唐始,重日常生活描寫,相關人文意象增多,宋代已成風氣;

(3)由杜、白開創反映民生疾苦、積極參與政治的傳統及憂患意識,晚唐減弱,宋代加強;

(4)宋詩人學者身份合一,議論成分增加,化俗為雅的美學追求;

(5)唐中葉後曲子詞興盛,經溫、李等之手,成為宋文學代表;

(6)唐中葉後傳奇興盛,標誌中國小說進入成熟階段;城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人小說”興起,宋代“說話”的興盛,標誌文學新發展。

3、第三段元代到明中葉。

(1)元代始敘事文學佔主導。文學對象從案頭讀者轉向勾欄瓦舍聽眾;傳媒除紙上讀物,還有說唱扮演;元文學以戲曲和散曲為代表,以大都為中心的雜劇與以溫州為中心的南戲;明傳奇對元曲繼承與發展;

(2)元末明初出現 《三國志演義》、《水滸傳》兩部長篇白話小說。

(三)近古期  嘉靖後總特點:

(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學創作商品化;文學作品的內容、題材、趣味發生變化;

(2)王學左派影響,創作主體個性;肯定情慾;理學禁慾主義衝擊;

(3)小說最富生命力。

1、嘉靖初到鴉片戰爭是近古期第一段。

文學集團和派別大量湧現及論爭。詩文方面公安、竟陵、神韻、格調、性靈、桐城派主張和實踐;詞方面有陽羨、浙西、常州詞派主張和實踐;戲曲方面有“臨川派”和“吳江派”兩大群體論爭。

2、第二段從鴉片戰爭開始。

(1)向西方尋求富國強兵之路同時尋求到新文學靈感;

(2)文學創作發生變化。救亡圖存的意識和求新變於異邦的觀念,成為文學的基調。文學被視為社會改良工具,小說地位得到肯定;外國譯作逐漸增多,文學敘事技巧更新;報刊媒體出現,寫作方法變化,出現報刊文體。

近古期終結,在“五四”運動 爆發的1919年。

三古七段和朝代分期雙視角

雙視角 在處理中國文學史分期問題上,將三古七段與朝代分期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相得益彰。朝代分期在目前的文學史教學和研究中符合長期以來的習慣,更便於操作。朝代的更換有時也確實給文學帶來了興衰變化。以唐宋兩代詩文的創作而論,隨著本朝之內時間的推移,都有一個從漸盛到極盛再到漸衰的發展過程,其中似乎存在著與朝代興衰有關的某種原因。因此,朝代分期自有其不可完全替代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