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為何能在短短四個月之內,就能統一分裂280餘年的中國?

柴創6


  1. 自東漢末年三國鼎立以來,中間晉朝雖然有過短暫統一,但也只有二十四年就陷入了內亂,所以隋朝也可以說是結束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
  2. 隋文帝從稱帝到統一,期間共十年時間,問題中的四個月是如何得來的,實在是無法得知了。

隋文帝楊堅算是歷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雖然是“禪讓”了外孫北周靜帝的帝位,可這也絲毫改變不了他將亂了近三百七十年、戰禍不斷地魏晉南北朝,重新凝固成一個大一統國家的功績。

從公元581年二月,楊堅以隋王身份,接受了年僅八歲的周靜帝宇文闡禪讓,改國號“隋”,改元“開皇”,到公元589年正月,晉王楊廣南下攻陳,俘獲了陳後主陳叔寶,次年八月接受了嶺南冼夫人降服,自此天下才算是一統。


當時擺在楊堅面前有三大難題:

  1. 北周宗室的不滿;
  2. 北方突厥趁國家易權,內部不穩之時蠢蠢欲動;
  3. 南方四朝還剩最後一個陳朝未定。

其餘還有西北的吐谷渾自北周時期就一直侵擾,和西域做生意的絲綢之路被斷,以及接連附庸西魏、北周的西梁國,其盤踞於四戰之地、水陸樞紐的荊州,名義上歸附,實際上一直都在想方設法脫離北方的宗主國。

楊堅剛上任就得應對這些難啃的骨頭,對此他採取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先對那些!不聽話的北周宗室下手。這一步比較重要,也比較容易,畢竟楊堅可是做了三年的攝政王,由於是周宣帝宇文贇的岳父,又是北周八柱國之一,楊堅兩年之內官職連升,很快就掌握了北周大權,並擔任了自古只有帝位繼承人才能擁有的監國之職。

宣帝繼位,以後父徵拜上柱國、大司馬。大象初,遷大後丞、右司武,俄轉大前移。每巡幸,恆委居守。

在楊堅執政之時,很多不服楊堅的宗室和將領都已經被他剷除殆盡,像宗室宇文胄、宇文賢、外戚司馬消難、蜀國公尉遲迥、雍國公王謙等人起兵,都被楊堅打敗了,宇文胄、尉遲迥、王謙被殺,司馬消難兵敗逃入南陳,威脅大不如前了。

當時最具威脅的北周宗室有五人,分別為宇文泰的五個兒子:趙王宇文招、陳王宇文純、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達、滕王宇文遒,楊堅一個個全部殺掉,並且在執政時期大力削弱宇文氏的家族影響,將被宇文泰強制改鮮卑姓的漢人全部改為漢姓,像李淵也在其中,此舉得到了漢族的普遍擁護。之後楊堅稱帝,派人毒殺外孫宇文闡,徹底斷了北周宗室復辟的美夢。


說到這就不得不提一下北周的府兵制了,這種制度自北周宇文泰設立,將跟隨自己打天下的鮮卑六鎮作為主力,令所有將領繼承為鮮卑三十六部的子孫,改姓鮮卑姓氏,設立八柱國將軍管理,類似於少數部落的酋長制度。由於沒了中原王朝對武將條條框框的約束,北周兵爆發出了極強的戰鬥力。

當然這些軍隊的領導人都只能是皇帝,但北周自孝閔皇帝以來,大權旁落,能直接管轄軍隊者是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的權臣宇文護,期間武帝宇文邕殺宇文護奪權,這下子軍隊的老大才換成了皇帝。可之後的宣帝宇文贇耽於享樂、靜帝宇文闡年幼,軍權就又落在了大司馬、都督中外諸軍事的權臣楊堅手裡。

此時距離北周府兵建立也才不過二十多年,很多制度都已逐漸完善,北周軍正是強盛之時,靠著手握軍隊的權力和驍勇的北周府兵,楊堅才能立下大功、平定諸亂,為之後的禪讓打下基礎。需要注意的是:宇文泰建立府兵制時,明確表示北周宗室不得擁有重兵,削弱兵權,此舉是為了防止宗室內亂,可也導致了後來楊堅篡位時,北周宗室無力阻止的後果。


分裂突厥、大敗吐谷渾、滅亡西梁、南陳

解決了內部北周宗室的不穩後,楊堅立刻把矛頭指向了北方的突厥,因為當時的東突厥沙缽略可汗的老婆,正是北周宗室之女,為了給“親家”報仇,突厥在楊堅稱帝的同年,就打著“復仇”的旗號,三次侵略隋朝邊境。

楊堅採取了“先北後南,先難後易”的政策,和突厥展開數次大戰,在強大的隋軍面前,沙缽略可汗多次敗北,雞頭山一戰甚至被打得丟盔卸甲,身邊只剩下幾個騎兵跑回了沙漠。在楊堅一打一撫的手段中,沙缽略可汗上表稱臣,奉楊堅為主,又以重金賄賂西突厥達頭可汗,使突厥內部分裂互攻,讓隋朝得利於中間。

之後東突厥沙缽略死後,其子雍虞閭和什缽苾又因為汗位而內訌,楊堅繼續採取分化政策,拉一打一,支持實力較弱的什缽苾為突利可汗,和雍虞閭所稱的都藍可汗為敵,曾經和波斯帝國對戰不落下風的突厥,正式分裂為都藍突厥、突利突厥和西突厥(達頭突厥)三部互攻。北方的威脅減弱,楊堅又把矛頭指向了南方。


楊堅不愧是政治和軍事高手,深知“遠交近攻”的策略,除了分裂突厥之外,還拉攏了位處突厥北方的匈奴,以其牽制整個東突厥,並多次對西北的吐谷渾開戰,爾汗山之戰,大將梁元山斬殺吐谷渾王,之後又採取招撫政策,打通了絲綢之路,將王朝勢力再次延伸入了西域地區,並仿照突厥政策,以吐谷渾在西部牽制西突厥。至此,威脅了中原數百年的突厥帝國被隋朝弄得內憂外患,自顧不暇了。

接下來的西梁和南陳就更容易了,西梁作為北朝附庸,軍事力量一直被死死地禁錮住,期間西梁國主雖有心脫離,可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公元587年,楊堅召西梁國主蕭琮入朝,降級為國公,滅亡了西梁,打通了水路樞紐,正式開啟統一之路。

西梁滅亡次年,晉王楊廣為大元帥,大將韓擒虎、賀若弼為主力,兩路大軍南下滅陳,陳後主也是一個“李煜”式人物,一見隋軍南下就嚇得膽破心裂,沒有組織有力抵抗,很快建康城破,陳後主就這樣被俘獲了。


除了強大的府兵外,楊堅能夠統一天下還有一個關鍵因素:錢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沒有雄厚的財政支持,楊堅是不可能分裂突厥、控制吐谷渾、拉攏匈奴、滅亡陳朝的,剛接手積貧北周的楊堅又是哪來這麼多錢的呢?

  • 首先,將北魏以來的均田制細緻化,採取保閭制度,規定土地分配:男子每人一百畝,女子四十畝,奴隸樂戶也是一樣的數目,京官以品制高低,所得土地為一到五頃,將其收入作為俸祿,不做官了就將土地收回,行政機構也有“公廨田”耕作,作為公費之用;
  • 其次,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要各州各縣嚴格核對戶口,將那些虛報年齡逃避賦稅的人全部揪出來,再根據各家收入規定納稅的份額;
  • 最後,命“帝國第一建築師”宇文愷開鑿三百里廣通渠,引渭水入潼關,再開山陽瀆,打通江都至淮安的河道,並在山西和安徽修建水利工程,以便灌溉農田、運輸糧食等。

依賴楊堅的經濟改革,隋朝從建國時的一窮二白,GDP一下子像打了雞血一樣極速上升,因為清理了戶籍而人口暴漲了一倍有餘,耕地更是增加了三倍之多,遠超前朝的“文景之治”和後來的“貞觀之治”,記錄保持到直到“開元盛世”才被打破。到了開皇十二年,已經達到了“庫藏皆滿”的程度,在非戰時,糧食可供五十年之用,“唐食隋糧”的故事也為後世津津樂道。

總結:雖然國家富庶,但隋文帝楊堅“躬節儉,平徭賦”,於是“倉廩實,法令行,君子樂生,小人安業,宇內晏如”,是真的做到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封建帝王,也是瘦己肥下的帝王表率。

當然這裡面還有北周的功勞,它幫助隋朝滅亡南方四朝最強大的南梁和北朝最強大的北齊,給隋朝打下了國土基礎,再加上隋朝的一點運氣,在楊堅大力發展的政治、經濟改革和強大的府兵三個因素之下,隋朝才能在不到十年就統一了天下,建立起“四夷歸順,八方來朝”的大隋天下。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勢不可阻擋,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亂世,人民迫切希望一個統一政權來結束亂世。


性感做人感性做事


首先,隋文帝不是短短四個月統一中國,而是在很短時間內掃清叛亂穩定局面進而代替北周稱帝(公元581年),再次實現北方的一統。



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宇文氏統治北朝這是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的。

首先,北朝經六鎮起義之後,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正在進 行各族大融合這個過程,要完成這個歷史過程的任務,如果由中原地區的漢世家大族即門閥士族大地主來完成,是完成不了的; 如果完全由鮮卑勳貴來完成,也會有一些落後的東西被保存下來。只有像楊氏那樣,既是中原大族,又曾久居六鎮,沾染過鮮卑化習俗,明白有些落後的東西,在不傷害民族的感情下可以加以改革,這樣就最為合宜。隋文帝和獨孤皇后,正具備這些條件。

其次,自宇文泰任西魏宰相起,組成了關隴貴族地主統治集團,這個集團既有武川勳貴,又包括關隴河東的世家大族。楊堅之父楊忠,就是這個統治集團的主要骨幹,楊堅也是這個統治集團的後起之秀,由楊堅來挑起這副擔子,建立王朝,從人地兩方面來講,也是非常適宜的。

再次,北周武帝擴大府兵員額以後,“是後夏人(漢人)半為兵矣”《隋書·食貨志》),府兵內部,鮮卑化成分逐漸在減少,漢化的成分逐漸在加重,從而府兵統帥部的實際權力,也會有所變化,即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家中的漢族地主,會比鮮卑勳貴更顯得重要起來楊堅的父親楊忠既是漢人,又是屬於府兵統帥部早期統率府兵的十二大將軍家,楊堅在北周宣帝住命他為大司馬之後,又掌握了發調府兵的實際權力北朝的軍政大權落到楊堅手裡,這更是水到渠成,勢所必然的了。

注:西魏八柱國

西魏時期受封的八位柱國大將軍,史稱"八柱國",分別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於謹,獨孤信(宇文毓和楊堅岳父,李淵的外祖父),侯莫陳崇。

注:北周十二大將軍

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泰侄兒)、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楊堅之父)、豆盧寧、賀蘭祥(宇文泰外甥)、王雄,皆北周之時名將。

北周、隋和唐,雖是前後三個王朝,但這三個王朝的創建者,都屬於關隴貴族地主統治集團這個階層,都屬於府兵統帥部成立前期的最高層。北周是鮮卑勳貴而處於漢化過程中,隋唐是鮮卑化了的漢族地主分子,他們又都是互為裙帶姻親,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且這三個王朝又有個共同點,即他們同樣以均田戶為王朝的剝削對象同樣以府兵為王朝的主要軍事力量。



至於說他統一中國,則要到十年後是我(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收復嶺南後才真正實現天下一統。在這期間,開皇七年(公元587年)滅西梁,開皇八年(公元588年)始伐陳;到九年(公元589年)正月攻入建康(南京),南陳滅亡;十年(公元590年)派使臣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歸順,嶺南諸州悉為隋地。



至於說他為什麼能迅速統一中國,穩住局面,鞏固國家統一成果,我想有一下九項政治舉措:

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限制士族地主的特權,吸收庶族地主參政,加強地方控制,鞏固其統治,在政治、經濟諸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整頓和改革,所制定的主要措施有:

1、改革官制,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在中央設立尚書、門下、內史三省為最高權力機關.內史省的長官是內史監、令,是決策機關,負責起草皇帝的詔令,有取旨決策之功。

2、減化地方行政機構,加強地方控制

在地方,這改變南北朝以來,郡縣設立既多且濫,“地不過百里,數縣並置,戶不滿三千,二郡分領”的官多民少,十羊九牧的狀況.根據“存要去閒,並小為大”的原則,把州、郡、縣三級改為州縣兩級制(煬帝改為郡縣二級),這樣裁併了大量的冗官,節省了政府開支,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3、創科舉制

九品中正制日益成為世家大族把握政權的工具,隋文帝開皇三年,正式廢棄九品中正制,採用考試的辦法,以才選人。開皇十八年,下詔“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煬帝時(605年)又增進士科.進士科的設立,標誌著科舉制度的創立,科舉即是用分科考試的辦法來選拔官吏的制度。

它在初期曾起到了較為積極的作用,沿襲了一千三百多年,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現狀,不僅只憑門第,而且注重才學,通過比較公平的考試,使一大批普通地主讀書人,憑藉其真才實學,在較公正的競爭中,走上政治舞臺,為普通地主的入仕鋪開了道路,為政權源源不斷地輸送了新鮮血液,對封建社會的源遠流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改革府兵制

宇文泰創立府兵制,府兵世襲為兵,另立軍籍,是不屬於地方的兵農分治的職業軍人。隋朝進行改革,漸使兵民合一。文帝開皇十年規定:“凡是軍人,可悉屬州縣,墾田籍帳,一與民同,軍府統領,宜依舊式。”府兵一面在州縣落籍,“一與同民”按均田制下授田,耕種田地,但免租調;一方面仍保留軍籍,輪番宿衛,戰時自備武器資糧出征,使府兵既是府兵制下的軍人,又是均田制下的農民,從而使府兵制與均田制進一步結合起來.使兵農合一,軍農合一。

5、改革刑律

為避免北周“刑政苛刻,群心崩駭”的現象,隋重新制定律法,581至583年,製成《開皇律》,廢除北魏、北齊之梟首、車裂等許多酷法,而定為五等之刑,即死刑、分絞刑、斬刑;流刑:分1000裡、1500裡、2000裡;徒刑:分一年,一年半、二年、二年半、三年;杖刑,杖60-150下,笞刑,這15-50不等。尤其對死刑的判決很慎重。為維護地主貴族的利益,在《開皇律》中,有著名的“八議”和“十惡”條款。

注:八議

"八議"是中國封建刑律規定的對八種人犯罪必須交由皇帝裁決或依法減輕處罰的特權制度。 "八議"最早源於西周的八辟,在曹魏的《新律》中首次入律。

所謂"八議"是指法律規定的以下八種特殊人物犯罪,不能適用普通訴訟審判程序,司法官員也無權直接審理管轄,必須奏請皇帝裁決,由皇帝根據其身份及具體情況減免刑罰的制度。這八種人是: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

注:十惡

十惡俗稱"十惡不赦"。中國古代十種為常赦所不原的重大犯罪。一為謀反,二為謀大逆,三為謀叛,四為惡逆,五為不道,六為大不敬,七為不孝,八為不睦,九為不義,十為內亂。自秦及以後逐漸形成,北齊時始定重罪十條:一反逆,二謀大逆,三叛,四降,五惡逆,六不道,七不敬,八不孝,九不義,十內亂。隋代始以"十惡"之名,定入法典。

《開皇律》繼承了中國封建社會法律的基本精神,為以後所借鑑,尤其為唐律所借鑑.

6、繼續推行均田制

繼續推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在581年頒佈了均田令,對各級人民授予土地。隋的均田制將由政府掌握的官田或無主荒地,分給農民耕種,農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限制了地主的兼併,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於社會的恢復和穩定。

7、實行租調力役制度,改定賦役

以丁男丁女(一床)作為納稅單位,一床一年納租粟三石,調隨鄉出,調絹一匹和綿三兩,麻鄉交布六丈,麻3斤,力役丁男每年服役一個月,年齡規定:3歲以下為黃,4-10歲為小,11-17歲為中,18-60歲為丁,60歲以上為老,以後又將成丁年齡定為21歲。開皇十年,下令百姓年滿50歲者,可以輸庸代役,即交納一定的布或絹代役。隋實行“輕稅入官”的辦法,一方面使農民的負擔有所減輕也使政府控制了更多的農民。

8、整理戶籍,實行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

檢括戶口,把人民加以編制。鑑於南北朝以來,百姓為逃避賦役,或詐老詐小,或依託豪強,或潛逃流亡,脫離戶籍的情況,開皇五年(585),隋文帝下令“大索貌閱”,即根據年齡和體貌特徵,檢查戶籍,發現隱瞞不實者,里正、黨長等地方官就要判罪,流配遠方。同時下令,堂兄弟以下,分戶另居,另立戶頭,叫析籍。另外,又頒佈“輸籍之法”,實行輸籍定樣,國家按財產的多少,劃分戶等,及各戶等所要繳納的稅賦樣本,作為定樣,頒佈全國,然後每年的正月初五,縣令派人到各村,按每家的資產,定出戶等應繳納的數額,並寫成定簿,這樣農民難逃賦稅,地方官吏也不能任情舞弊。兩樣政策,目的在於同豪強地主爭奪剝削對象和勞動人手。有利於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隋代之盛,實由於斯”。

9、統一錢幣和度量衡

以官制的五銖錢作為通用的貨幣,並制定標準的銅鬥鐵尺,這樣也有利於商品經濟的流通與發展. 這些措施,削弱了豪強地主的力量,擴大了王朝的統治基礎,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之呈現出繁榮的景象。


常棣tandy


經歷了幾代後 北周已經是佔有四分之三的土地人口 統一是不可阻擋 佔有絕對優勢 水到渠成而已 隋朝是撿了個大便宜


小李廣27


隋文帝在平定北方之後,開始出兵攻打陳國。雖然當時陳國有一定的實力,但是大部分人都認為隋文帝肯定能夠取得勝利。只不過他取得勝利實在是太容易了,只經歷了短短4個月就把陳國給消滅,最後統一了天下。

三國演義裡面有一句話說得好,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當時已經經歷了將近300年的分裂,所以是到了合而為一的時候了。事實上在北周的時候,北方就對南方的陳國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當時陳國的人口只有幾百萬而已,而北方的人口超過了3000萬,兩者完全不是一個層次上的對手。

在北周的時候,北周不但滅掉了北齊,同時還佔領了巴蜀,甚至是荊襄的一部分。南方陳國所佔領的土地和人口,和前面的宋齊梁三國比起來,實在是有天壤之別。而一般南北對峙的時候,南朝如果不能佔領荊襄和巴蜀的話,面對北方的政權往往就會處於非常不利的狀態。因為南方能夠和北方對峙,往往都是因為長江的天險,但現在長江天險就不在自己這一邊了。

正是因為實力的對比,大家都明白,陳國的滅亡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所以到了隋朝大舉南下的時候,陳國的很多大臣和將領早就沒有為陳國拼命的打算,甚至爭相向隋朝的軍隊投降。陳後主陳叔寶事實上也明白這一點,所以最後也只能乖乖的投降而已。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