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或許每個人都曾想過,我們的祖宗是什麼模樣?我們來自何方,又去往何處?在尤瓦爾·赫拉利的新書《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這本書與你以往所知悉的歷史書大相徑庭,超宏觀的視角,異想天開的腦洞,生動有趣的語言,讓你拿起就很難放下,看完後直呼刷新三觀。人類如何登上食物鏈的頂端?金錢、帝國、宗教如何橫掃全球?在作者的敘述中,這些複雜的歷史現象和原理,像一部大片呈現在眼前。他用幾近於上帝之眼的高度,俯瞰人類從東非一個普通動物族群,到如今遍佈地球,地位直追造物神的發展歷程。

這本書甫一出版,就掀起世界閱讀浪潮,20多個國家爭相購買版權,成為當之無愧的年度最熱書籍。

作 者 簡 介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尤瓦爾·赫拉利

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年僅40歲的青年怪才,全球矚目的新銳歷史學家,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歷史系教授。在牛津大學時,尤瓦爾·赫拉利曾專攻中世紀史和軍事史,而後,他轉向一種極為宏觀的世界史研究。他是能夠從容遊走於多學科的曠世罕見的歷史學家,寫出了脫離智謀權鬥仍然可以寫上幾千年的真正的歷史。

精 華 解 讀

以下內容為《人類簡史》一書精華解讀,供廣大書友們學習參考,歡迎分享,未經允許不可用作商業用途。

目 錄

一、認知革命

二、農業革命

三、人類的融合統一

四、科學革命

正 文

閱讀,本就是嘗試用別人的視角看世界。我們不妨跟著作者,從上帝視角看下歷史如何通過三次革命,走向今日情形,你一定會大呼過癮。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一、認知革命

1.智人獨尊

很長時間裡,人類對自己的定位,都如西遊記中所言“周天之內有五仙,乃天地神人鬼;有五蟲,乃蠃鱗毛羽昆。”人類認為自己地位超然,自詡萬物靈長。直到達爾文用《進化論》戳破了這個幻象,人才認識到自己也是動物的一種,由猿類進化而來。現代考古更發現,如今的人類,即智人,其實還有其他人屬的親戚,包括:尼安德特人、梭羅人、佛洛里斯人、匠人、直立人等等。當智人完成認知革命,從東非出發,到達各個大陸後,這些人種先後滅絕。

2.走向食物鏈頂端

智人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因為那時的人類只能跟在虎豹、豺狗後面,撿它們吃剩下的骨頭,用石頭敲碎骨頭,吸食裡面的骨髓。更多時候智人靠採集果實,挖取昆蟲,或捕獵小型動物維生,自身一不小心還會被大型動物獵殺。那時的智人沒有半點威風。

可當智人掌握了一個力量強大的工具後,居然一改困境,躍至食物鏈頂端,這個神器就是火。偶然間掌握了火的使用後,力量弱小的智人,開始用火來燒林,嚇退猛獸,烹飪熟食,這不僅改變了人獸力量對比,還讓智人縮短了用餐時間,優化了身體機能。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3.認知革命

大約7萬年前,智人出現了新的思維和溝通方式,就是認知革命。目前,人們普遍認為,是基因突變導致智人這次脫胎換骨。每種動物都有某種語言,動物學家研究發現,青猴就用不同的喊叫,傳達有老鷹或有獅子的預警。

但和其他動物不同,智人的語言非常豐富。只有人類可以繪聲繪色地描述獅子在什麼地方,長什麼樣子,做了什麼,並且和部落的人一起商量如何抵禦。另外,智人也可以八卦人類自己的社群,誰和誰不和,誰喜歡誰。正是這種八卦的能力,有效地維繫著人類的交際溝通,通過八卦,人類甚至可以維繫最多達150人的自然團體。智人語言最獨特之處在於能夠傳達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並且講得煞有介事。討論虛構事物的能力,對人類而言是場至關重要的認知革命。它是一切傳說、神話、宗教、規則得以產生的根本原因。你跟猴子說,只要現在把香蕉給你,死後就能到某個猴子天堂,有吃不完的香蕉,猴子根本不會放手。但人類會,人類會因為聽說並相信“來世”的承諾,而犧牲現世的享樂。這種虛構現實,尤其是人類“一起”想象,編織出種種共同虛構故事的能力,賦予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讓人們得以突破自然八卦團體的限制,集結大批人力,靈活合作。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無論是現代國家、中世紀教堂還是古老的部落,任何大規模人類合作的根基,都在於某種只存在於集體想象中的虛構故事。比如標誌公司的存在,如何證明標誌公司確實存在?雖然路上有很多標誌汽車,可它們顯然不能代表公司,因為即使它們全部變成廢鐵,標誌公司也不會消失,它還能繼續製造汽車。雖然標誌有很多工廠、人員,可即使一場災難讓這些全部消失,標誌公司還是可以重新建廠,重新組合人員。然而,只要法官下令,強制標誌公司解散,那麼即使公司的一切都在,標誌公司也會消失。標誌公司只是我們的一個集體想象,這種想象在法律上稱為“法律擬製”,公司又被稱為法人。雖然它不是一個實體對象,卻可以像人一樣,受到管轄,可以開設賬戶。這背後的概念,可以說是人類一項巧妙無比的發明。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4.亞當和夏娃的生活

我們狩獵採集的祖先比起後來的農夫、牧羊人、工人和上班族,生活似乎要更舒適、也更有意義。如今,發展中國家每週平均工作時間是60~80小時,但採集者平均每週只需要工作35~45小時。

3萬年前,一個採集者,比如今的人類更熟悉周遭環境,他們瞭解植物生長,知道季節變化。他們可能大約早上8點離開部落,在附近的森林和草地上晃晃,采采蘑菇,挖挖根莖,抓抓青蛙,躲下老虎,偶爾遇到棵果樹,把成熟的甜果子吃到再也吃不下為止。中午過後回到部落,煮午餐,剩下大把時間,聊聊八卦、講講故事、逗孩子玩。骨骼化石研究證明,多樣化的飲食,讓遠古時期採集者較少存在營養不良問題,和後人比起來,他們身高較高,也比較健康。雖然,他們擁有的人工製品較少,但資源更豐富,食物出門就可尋找,即使遇到災害,也可以遷移到別的領地去。

5.人類洪水

完成了認知革命後的智人,得到新的技術、組織能力和視野,他們走出亞非大陸,先後到達澳大利亞、美洲和西伯利亞,所到之處,生態系統無不為之驟變。澳大利亞200公斤重、2米高的袋鼠,最大型的掠食者袋獅,超大的無尾熊、鳥,這些巨大的動物,在智人到達的幾千年內消失殆盡。北冰洋的長毛象、美洲的巨型地懶,也和澳大利亞的那些物種一樣,隨著智人的到訪而消失。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二、農業革命

1.史上最大騙局

人類曾有長達250萬年的時間靠狩獵採集維生,直到大約1萬年前,生活方式才大幅改變,開始全心全意地照看幾種特定的植物,這就是農業革命。人們曾想當然地認為,農業革命是人類的大躍進,是由腦力推動的社會進步。但如果不是從生存和繁衍的演化角度衡量,農業革命所帶來的非但不是輕鬆生活的新時代,反而是更辛苦、更不滿足的生活,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樁騙局。

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小麥,但從小麥的角度看,本質上是它馴化了我們,而成功晉升為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一萬年以前,小麥只是無數野草中的一種,短短一千年後,就傳遍了全球,佔據全球大約225萬平方公里的耕地面積。小麥侍弄起來並不容易,人類需要為它,彎腰撿出石頭,整天除草,隨時驅蟲防病,大老遠找水灌溉,不時地施肥滋養。繁重的勞動導致人類大量出現腰椎間盤突出、關節炎等疾病。同時,穀物作為主食,也使人們的營養匱乏。人的收成被固定在麥田上,一發生天災,饑荒往往導致數百萬人死亡。因為土地變成人生存的根基、最寶貴的資源,人們頻繁為之血腥廝殺,暴力、戰爭都變得更加常見。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最初,智人種植小麥,就能收穫更多糧食,生活也就更加富足安定。可是隨著土地承載能力提高,人口開始爆炸式的增長,智人們不得不更辛苦地勞作,以養活更多家庭成員和日漸增多的養尊處優的精英統治者們。母親們的負擔越來越重,嬰兒不得不較早斷奶,吃更多營養低下的穀物製品。農業革命帶來的結果是,成人勞累不堪,疾病纏身,兒童死亡率居高不下,人類的生存質量大幅下降。

至於人類馴養的牛、羊、豬、雞,在這場革命中更加悲慘。它們本來在野外悠閒地吃草,曬太陽,和其他小夥伴愉快地玩耍。而農業社會中,牛被關在狹小的圈裡,套上籠頭,不停犁田或不斷產奶。雞被圈養起來,雞蛋被食用或孵化小雞,不合要求的小雞直接被殺死拋棄。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2.蓋起金字塔

農民胼手胝足勞作,生產出多於需求的糧食,以備洪水、乾旱等災害時期維生之用。但最終餘糧卻被政府利用各種名義巧取豪奪,用來養活一小撮精英分子:國王、官員、牧師、詩人。歷史記載的是這些人的生活,而其他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不停地挑水耕田。

靠著農民生產出來的糧食,越來越多的人可以住在一起,形成村落、城鎮、都市,最後建立起帝國。公元前3100年,尼羅河谷統一,建立起史上第一個埃及王朝,法老王統治著數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管轄著數十萬人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管轄著4000萬人。這些巨型的合作網絡得以運轉,取決於由共同想象所構建的秩序。公元前1776年《漢謨拉比法典》把人類虛構故事的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

這樣由共同想象構建出的社會秩序,充滿著歧視與不公正,比如,印度的種姓制度,有色人種歧視,以及如今仍然存在的性別歧視,無一不在證明,歷史從無正義。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3.文字符號的誕生

一個帝國的運作,會產生大量的信息。此前的幾百萬年間,人類只有大腦可以記錄信息,但大腦會記憶過載。書面文字的發明,克服了這個問題。文字可以表達事實和理念,可以記錄數字、經驗,大大提高信息記錄處理的效率,人類的智慧得以便捷地傳播,抽象思維能力也取得長足進步。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三、人類的融合統一

農業革命之後,人類社會規模變得更大、更復雜,而維繫社會秩序的虛構故事也更細緻完備。當我們把視角拉高到衛星的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出,歷史是有大方向的,分久必合才是不變的大趨勢。公元前1000年間,出現了三種全球通行的秩序,分別是經濟上的貨幣秩序、政治上的帝國秩序和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商人、征服者、各教先知最早跳出“我們”和“他們”的二元區分,推動著全球人類逐步融合統一。

全球秩序之一:金錢的味道

對商人來說,全球就是一個大市場,所有人都是潛在客戶,他們以金錢為工具,聯通全球市場。

人類最初流行以物易物,小社群之間自給自足。可隨著城鎮的壯大,社會分工開始專業化,商業系統不斷複雜化,以物易物難度太大。於是,人類發明了錢的概念,錢是人類願意使用、能夠系統地代表其他物品的價值,作為物品或服務交換使用,是共通的交易媒介。金錢運作的原理,就在於它是一種相互信任的系統,這是有史以來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統。歷史上有貝殼、貴金屬、紙幣和如今的電子數據等各種形式的錢,錢的形式越發展,財富的轉換、儲存和運送就變得越容易,也就越有利於全球商業網絡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與融合。人類在諸多方面互不認同、大打出手,唯有在對金錢的認可上,幾乎不存在任何障礙。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全球秩序之二:帝國的願望

帝國是一種政治秩序,它有兩項重要特徵。第一,帝國統治著許多不同的民族,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認同和領土。第二,帝國的疆域可以靈活調整,幾乎可以無限擴張。帝國每次擴張,統治者都會把帝國中心的文化思想,推廣到帝國新獲得的疆域上,等到新疆域屬民變成精英分子,進入到帝國權力中心時,又會把自身的民族文化,糅合到帝國主流文化中。伴隨著帝國的擴張過程,許多小文化合併到大文化中。對於人類思想、人口、技術的全球性傳播來說,帝國影響居功至偉。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全球秩序之三:宗教的法則

對各教先知來說,全球就該只有一個真理,所有人都是潛在的信徒。他們在全世界傳教,希冀讓所有人瞭解神的主張。

遠古時期,採集狩獵祖先認為萬物有靈,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神祇,人們可能認為村頭那棵特別高大的無花果樹不能砍倒,因為可能會惹得樹神生氣報復。農業革命開始後,宗教革命也隨之而來,人們開始把馴化的動植物看作私人財產,而財產自然不會有靈。隨著時間過去,某些多神論者對自己信仰的某位神越來越虔誠,開始相信那位神靈是唯一的神,是宇宙的最高權柄。自此,他們認為,自己有義務,讓全世界人民都得到這位唯一神的祝福,更有甚者,他們還會認為神需要人類的協助,由此引發聖戰和十字軍東征。而世界也在宗教全球傳播中,變得更加一致。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四、科學革命

如果有個農民,在公元1000年沉沉睡去,公元1500年醒過來,雖然已經過了500年,哥布倫已經登上新大陸,但他看看四周的世界,還是感到十分熟悉。假設這個農民,在公元1500年睡去,公元2000年醒過來,同樣是過了500年,他會發現自己在一個完全陌生、無法理解的世界,很可能會以為自己闖入了天堂或地獄。

過去500年間,人類的力量有了前所未有的驚人成長。公元1500年時,人類還被侷限在地面上,全球智人人口大約5億,以往生產的總價值約合2500億美元。今天,人類早已經登上月球,全球人口達70億,每一年生產的價值就約合60萬億美元。假設有一艘戰艦回到哥倫布時代,能輕鬆擊沉當時所有強國海軍,而自己連個刮痕都不會產生。1945年7月16日,美國科學家在阿拉莫戈多引爆第一顆原子彈,從這時起,人類不僅有了改變歷史進程的能力,更有了結束歷史進程的能力。將人類帶到阿拉莫戈多、帶上月球的這段歷史進程,被稱之為“科學革命”。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1.發現自己的無知

1620年,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三大運動定律,並用三個簡單公式表現出來。此後,任何人只要把數據填入牛頓的公式,答案就會像魔術一樣出現。

1744年,蘇格蘭長老會兩位教士打算成立一個壽險基金,他們建議每一位牧師從收入中把一部分放入基金,基金會用這筆錢進行投資,如果牧師過世,遺孀就能從基金獲利中取得分紅,保障餘生。可是,他們不知道基金規模應該設置為多大。但他們沒有向上帝禱告,也沒有在聖經中尋找答案,而是聯絡了愛丁堡大學的數學教授,收集民眾過世年齡的資料,運用統計學和概率等知識,計算在某一年可能有幾位牧師過世。據此,他們預測,到1765年,這個基金總資本會有58348英鎊。事後證明,到期時,基金總資本為58347英鎊,他們的計算準確到不可思議!今天,他們的基金簡稱為蘇格蘭遺孀基金,是全球最大的退休金和保險公司之一,總值高達1000億英鎊。

對於伊斯蘭教、基督教、儒家這些前現代知識體系來說,他們都假定世上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已經為人或神所知。平民百姓,只要鑽研典籍和傳統,正確理解它們,就能獲得知識。現代科學最獨特之處就在於,公開承認對一些重要問題一無所知,然後以觀察和數學為基礎,創造新理論,並且發展成新的能力。因此它更有彈性,也更有求知慾,這一點大幅提升了人類理解世界運作的能力以及創造新科技的能力。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2.科學與帝國的聯姻

我們熟知大航海時代,是歐洲探險者從新大陸上攫取了大量黃金,是一踏上海岸,就立刻大聲宣告“此疆已歸吾王所有”,然後滅掉當地古帝國,把它變成歐洲各國的殖民地的時代。但是,我們不熟悉的是,很多航行,都會帶上為數眾多的科學家,一路科考。

1769年,英國皇家學會出資贊助詹姆斯·庫克船隊,船隊人員包括人種、地理學家庫克船長,天文學家查爾斯.格林,植物學家約瑟夫·班克斯和丹尼爾·索蘭德,以及負責繪製新土地、動物、植物的畫家。這趟遠征,帶回數量驚人的天文學、地理學、氣象學、植物學、動物學和人類學資料,成了很多學科的重要基礎。當時,遠航最大的剋星,是還一無所知的壞血病。庫克船長相信了一位醫生的研究,攜帶大量酸菜,並且每次登陸都補給新鮮蔬菜水果,結果,船隊沒有任何一個人因為壞血病而喪命。

另外一次重要的科學家遠航,則是1831年英國皇家海軍“小獵犬號”邀請年僅22歲的劍橋畢業生達爾文隨行。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3.資本主義

歷史上大多時候,經濟規模都沒有太大的改變。但到現代,這一切都變了。公元1500年,人均年產值為550美元,而今天,人均產值是8800美元。

經濟學是出了名的複雜,下面這個例子可以幫助理解。

金融家A先生,開了一家銀行。建築承包商B先生,在這家銀行存了100萬美元現金。這時,麵包師傅C小姐,想要創業,向A先生申請貸款,於是A先生將100萬美元的貸款轉到C小姐的銀行賬戶,賬面上她就有了100萬。

接著C小姐請B先生來建她的麵包店,價格剛好100萬美元。等她寫了支票給B先生,B先生又存在了A先生的銀行。

這時B先生戶頭有多少錢?沒錯,200萬美元。銀行保險庫實際上有多少錢?也沒錯,100萬美元。

B先生承包兩個月後,告訴C小姐,因為無法預期的問題和費用,建築費需要漲到200萬美元。C小姐只好再次到銀行,說服A先生再貸100萬給她,而她也將錢轉到了B先生賬戶。

這樣一來,現在B先生戶頭有多少錢?已經是300萬美元了。但銀行實際上呢,一直就100萬美元,而且,這100萬現金從來沒有出過銀行。

聽起來不可思議,其實這是一次人類想象力的驚人發揮。真正讓銀行得以存活甚至大發利市的,其實是我們對未來的信任。在這項系統中,人類發展出“信用”這種金錢概念,代表目前還不存在、只存在於想象中的貨品。正是“信用”的概念,讓我們能夠預支未來,打造現在。這背後有一個基本假設,即未來的資源肯定遠遠超過目前的資源。

在航海探險中,荷蘭原本為西班牙領地的一個偏遠地區,後來不僅成功獨立,還成為全球的海上霸主,成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在世界各地進行殖民和財富掠奪。西印度公司在殖民地築起牆,抵禦英國人的地方,就是如今的華爾街。而荷蘭人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信貸。荷蘭人堅持準時、全額還款,讓貸款人風險降低,並且,荷蘭司法獨立,保護個人權利特別是私有財產權。而因為贊助哥倫布而走了大運的西班牙,卻因為信貸表現糟糕,逐漸失去了投資者的信任。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4.工業的巨輪

經濟成長不僅需要我們相信未來,需要資本家將利潤投入再生產,也需要能源和原料。數千年前,人類就知道利用不同的能源,用火來鍊鐵,用風推動風帆,但是我們不知道如何進行能量間的轉化。漫長的歷史中,我們只能通過人類或動物的身體進行能量轉換,吸收食物中封存的太陽能,再轉換為肌肉運動,用以拉車或犁田。直到蒸汽機的發明,人們才洞悉能量轉換利用的秘密,開始深深著迷於使用機器和引擎轉換各種能量。

工業革命從農業中釋放出巨大人力,由工廠和辦公室吸納,生產出雪崩一樣多的新產品。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生產超出了需求。為了避免生產出來的產品無人買,投資者關門大吉的情形,人類社會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倫理觀:消費主義。消費主義的美德就是消費更多產品和服務,鼓勵人們善待自己、寵愛自己。這讓人們買了無數種並不需要的產品。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5.永遠的革命

智人通過一場場革命,越來越不受自然的控制,甚至全面地改變了自然的生態狀況。但是,人類的日常和心理,卻也被另外的力量改變和重塑。工業化的精確時間概念,代替農業社會的時間節奏,統治了人們的生活。全世界的人,都嚴格遵守共同的時間表。市場和國家的力量有了長足的發展,社群和家庭的能量被大大消解。國家和市場號召著人們:做自己,不要管周圍人的眼光。

核武器的發明和全球化的發展,讓戰爭成本飆升,世界呈現出空前和平的狀態。以往,戰爭的收益是土地、牛羊、奴隸和黃金,搶奪佔領都很方便。可如今,財富的重點是人才、創意,如果俄羅斯武力進犯硅谷,坦克還沒開進來,那些谷歌工程師、好萊塢導演早已經搭機逃往天邊了,俄羅斯會一無所得。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6.我們將去往何處

歷史的車輪不斷向前,人類歷經三次革命的洗禮,力量空前強大,可是我們究竟是比以前更快樂還是更痛苦,卻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如果發展沒有帶來快樂,那麼它的意義又在何處?

如今,智人甚至擁有堪比造物主的能力。通過生物工程,人類可以改造細胞核、基因,獲取需要的生物性狀,也可以利用基因研究復活遠古的生物種類。通過仿生工程,人類甚至可以創造出“生化人”,美國殘疾人可以裝上生化手臂,大腦發出神經信號,轉譯成電子信號,就能操控手臂。創造出完全無機的生命,比如能夠自行演化的計算機病毒,同樣可以改變生命的法則。

《人類簡史》中你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結 語

作者只用了區區400頁,就鋪陳開智人的整個歷史過程,箇中精彩令人拍案叫絕;箇中反思令人掩卷沉思。在7萬年前,智人還不過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動物,在東非的角落中可憐兮兮地生活著。但其後一發而不可收拾,智人很快就躍升成為整個地球的主宰,似乎,只要再跨一步,就能進入神的境界。

從歷史進程來看,人類並沒有一個鮮明的目標,而且,直到如今仍然迷茫。作者最後提出,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責任、貪得無厭,而且連想要什麼都不知道。天下危險,莫過於此!

或許,我們該好好思考下這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