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讀,名家散文,經典段落摘抄


每日一讀,名家散文,經典段落摘抄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要做“一品百姓”》

  半個多世紀前,陶行知從提高全民素質的高度出發,提出做人要做到“一品百姓”的口號。他畢生以此自勉勉人,“想老百姓,做老百姓,愛老百姓,學老百姓”,是光彩耀人,彪炳歷史,比那些一品大員、一品高 官、一品誥命都要高大得多的“一品百姓”。

  “一品百姓”,是百姓之佼佼者,平民之精英,居之不易,體現在一流的德行、一流的襟懷、一流的愛心上。

  《敬畏生命》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腳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後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看弘一法師的傳記,讀到這個細節,總是為弘一法師對於生命深徹的憐憫與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動。

  法國思想家史懷澤在非洲行醫時,有天黃昏看到河馬與他們所乘的船並排而遊,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愛和神聖。於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驀然產生,併成了他今後努力倡導和不懈追求的事業。

  《斷崖》

  石頭很小,山群很大,生命繁忙。

  時間在頭頂上的雲層上空飄逝,斷崖坐落在一個地方,從來沒有移動過。

  樸素的斷崖遠離了燈火的輝煌,堅強的斷崖支撐著深情的凝視。

  我的呼吸在燈光的波紋裡,遙遙地望著村莊邊畔的斷崖,斷崖仍然在它的世界裡。斷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裡。我為它在我的思維裡安排了一個位置,支撐起我的信念,濾得我的目光越來越純淨。

  《恪守心靈的綠色》

  在城市的綠色和鄉村的綠色之外,還有一塊心靈的綠色,它茂盛地長在每個人的心靈沃土上。它不以美麗的外表示人,它獨自體現著生命的本質,既承受陽光雨露,嘔經歷電閃雷鳴。它無形卻勝過有形,因為一個人的心靈如果失去了綠色,也就失去了善意,失去了真誠,失去了生機和活力。

  生命只有寬度,沒有長度,只有在寬度裡發揮彈性,才能保證生命的質量。

  恪守心靈的綠色,就是恪守我們的精神家園,恪守我們的生命。這,應是我們必須堅定地綿延的一種信念!

  《胡楊祭》

  走一路,尋索一路。每有胡楊樹,我必仔細瀏覽,駐足長久,如急於兌現一個久遠的夢。

  而更多平常的日子如同荒原本身一樣樸實無華,如同歲月一樣不露形色,只守著一份心的寧靜與知足。

  《凝望一棵開花的樹》

  我在雜亂的、破舊的村莊寂寞地走過漫長的雨季,將我年少的眼光從晦暗的日子裡打撈出來的是一棵棵開花的樹,它們以一串串卓然不俗的花擦明瞭我的眼睛,也洗淨了我的靈魂。

  我在書本壘砌的階梯上爬行,一棵棵開花的樹站立成我精神的守望者。

  當我把目光從城市的名利枷鎖裡收回,投入大自然的一棵自由開花的樹,一棵開花的樹的精神正注入我的思想,我的目光有了陽光和綠色可以停留,有了自由呼吸的純淨空氣,我脫離了低俗的生活,我的目光和靈魂漸漸變得寬廣和清澈。

  《天真》

  天真是人性純度的一種標誌。天真並不訴諸知識,大學或者中專都不必培養人的天真,或者說那裡只戕滅天真。天真只能是性情的流露。

  天真有時是詩,有時是睿智,有時是幽默,有時也是洞見。

  天真是“真”,由“天”而出,即余光中先生說的“破空而來,絕塵而去”。它得乎天性,非關技巧。

  《青花瓷》

  有青花瓷在的日子,人是不想出門的。我乾脆關世界於門外,攬青花瓷於懷中。天天坐在窗前對它們講薄脆的瓷話,永遠都講不夠。話到辭窮處,不見辭不見窮,卻有一片幽藍,冷冷在目在耳在衣在心。它殷實的底氣使我沉溺其間,並以此拒絕一個粘膩喧譁的世界。

  我終於能安排自己活在青花瓷的時間裡了。至今都不知還有什麼比青花瓷更——瓷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