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煩雜貨鋪
曾國藩和左宗棠湖南人,李鴻章安徽人,張之洞貴州人。
曾公最大的貢獻應該是發掘了左公和李鴻章,而且毛澤東和蔣介石對曾國藩家書推崇備至;左公功在當時,利在千秋的貢獻應該是保住了新疆,保住了祖國西北邊疆,維護了近代祖國的國土;李鴻章褒貶不一,晚清柱國之臣,但又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身為人臣,時時是也;張公,問之較少,不變多言!
露臺小樹岱
曾國藩。嘉慶十六年十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出生於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大坪村)。
左宗棠。嘉慶十七年十月初七(1812年11月10日)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陰縣左家塅(今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界頭鋪鎮新光村左家段)。
李鴻章。道光三年農曆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出生於安徽省合肥縣東鄉(今瑤海區)磨店鄉群治村。
張之洞。道光十七年八月三日(1837年9月2日)出生於貴州興義府(今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四人被當代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是晚清最有地位,最有身份,最有權勢的漢族官員,是晚清朝堂上聲名赫赫的朝中重臣、要員。
首先是曾國藩。他是晚清時期戰鬥力最強的地方軍,即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湘軍的威名,我想無需多說,作為晚清“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的強軍,若不是湘軍的異軍突起,清朝恐怕會淹沒在太平天國的起義浪潮下,正式結束其對於中國百餘年的統治。因此,可以說湘軍對於清朝而言,是有“再造之功”的軍隊,是挽救清朝於危難之際的大功臣,由此想想看,作為擁有如此大功的湘軍的創立者,曾國藩在清廷地位之高,這絕對是可以想象的。
事實上,自曾國藩率領湘軍攻克太平天國的都城天京,覆滅太平天國後,曾國藩也就走向了人臣的頂峰。此後,他官居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成為超品的存在,位居人臣之巔。最後,他去世後,又被清廷追諡“文正”,“文正”為文臣所能獲得的最高的諡號,而從這點我們亦可看出曾國藩地位、身份之高。
其次是左宗棠。說到左宗棠,人們想到的無疑就是收復新疆這等壯舉,當然左宗棠的壯舉遠不止這些。首先,左宗棠是晚清地方強軍之一“楚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依靠著這支部隊,左宗棠是屢立奇功,接連在與太平天國的戰鬥中取得大勝,而隨著戰功的增加,左宗棠的官運也是越發的亨通,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等職,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成為清朝超品的宰相。
想想看,作為清朝名副其實的宰相,他的地位能不高嗎?絕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此外,在左宗棠死後,清廷還追贈他為太傅,追諡“文襄”,“文襄”是清代文臣所能獲得的第三高的諡號,僅次於文正、文忠。由上亦可知左宗棠的地位,畢竟單單看他獲得的諡號就知道,清朝獲得過這個諡號的只有14個,其中就包括洪承疇、福康安、兆惠、于敏中等。
再是李鴻章。李鴻章在晚清的地位無需多說,一個被晚清統治者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的人物,他的地位能不高嗎?李鴻章,作為晚清洋務運動的領軍人物,晚清時期最重要的武裝力量之二,淮軍和北洋艦隊的創始人和統帥,無論是在地位,還是在權力上,他都是晚清政壇最為頂尖的存在。
李鴻章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在這其中,文華殿大學士是清朝閣臣中地位第二高的閣臣,地位僅低於保和殿大學士,但是清時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多數時以文華殿大學士為百官之首,因此他是晚清四大中興大臣中地位最高的。李鴻章死後被追諡為“文忠”,僅次“文正”,清代索尼、傅恆、林則徐等都曾獲得過此諡號。
最後是張之洞。張之洞雖說是晚清四大中興大臣中存在感最低,地位、身份也都是最低的人物,但是相對於其他清朝官員,他的地位無疑也是拔尖的存在。張之洞歷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早年間,他就是晚清朝堂上清流派的首領,為朝中清流官員所尊崇。而後,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相繼去世後,張之洞就成為了漢族官員實際領袖,無論是在身份,還是在地位、權勢上,都是漢族官員之最,連袁世凱都比不上他。
總得說,晚清時期,李鴻章、左宗棠、曾國藩、張之洞的地位都是尊崇無比的,是清朝賴以生存的肱骨之臣,他們每一個人單獨拿出來都是能鎮的住一方的人物,都是被皇帝重視的臣子,都是被百官仰望的存在,總之是地位無比尊崇。
澳古說歷史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這四人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但是這個也是絕對,因為中興四大名臣還有一個說法,就是胡林翼替代張之洞,其他三個不變。這裡提一下胡林翼,湖南益陽人,出身富豪之家,早年放蕩,後來一朝醒悟,便開始了開掛的人生,但可惜命不長久,49歲便去世,如在世可能中興四大名臣就要改寫了。
好了,來說說樓主的問題。
這四大名臣的地位我認為應該作如下排序:
一、曾國藩,湖南雙峰人,湘軍創始人,挽清朝於狂瀾之中,平息了以洪秀全為首的太平天國的內亂,後又平捻軍,清朝得以苟延殘喘。曾國藩被稱為聖人,對自己在著極高的要求,時時注意修身養德,成為後世人的楷模。主辦洋務,向外國的先進文化和生產力學習,成為晚清的一道強光。
二、左宗棠,湖南湘陰人,個人最喜歡和崇拜的晚清第一人,左宗棠早年生活不是很如意,數次落榜,但終因才氣被世人所識,可謂是大器晚成。主要功績有收復新疆、中法戰爭。
三、李鴻章,安徽合肥人,李鴻章非常聰明,得到了曾國藩的賞識,早年追隨曾國藩平亂太平天國,後成為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洋務重臣,但其在晚清最後的屈辱歷史中籤署了一系列恥辱的條約,造成了李鴻章譭譽參半。
四、張之洞,祖籍河北,出生於貴州。是清流派的領軍人物,洋務運動的代表之一。在他的主張下,成立了非常多的學堂,這些學堂後來都成為中國著名的大學。主要功績有抗擊法軍、鎮南關大捷、興辦洋務、參與變法。
道與盜的交織
曾國藩是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人。
左宗棠是湖南省岳陽市湘陰縣人。
曾、左兩位晚清中興名臣關係很一般,到死都不對付,但他們的故里相隔非常近,也就一百多公里,僅兩個小時的車程而已。
李鴻章是安徽省合肥市瑤海區人。
張之洞的出生地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貴陽市六洞橋,其父張瑛為紀念其出生在風光旖旎的六洞橋,故取名之洞;二說是貴州省黔西南州安龍縣。至於具體是哪,兩種說法各執一詞。按照一些學者的考據,他們認為張之洞應該是出生在貴陽,四歲時因其父張鍈被提拔為興義知府,才隨父親搬到興義府的府治安龍縣長大。
不過,不論出生在貴陽還是在安龍,說張之洞是貴州人絕無問題。他的父親張鍈雖然出生於河北,但對張之洞來說,那只是他的祖籍或原籍而已。
地位方面,由於清朝有官職和爵位兩種身份標籤,而且僅以官職和爵位也不能完全提現一個人的政治地位,所以對比他們四位的地位,不能一概而論,要從職、爵、權這三方面進行分別對比。
一、官職排名:李>曾>左>張。
清朝漢人能擔任的最高職務,不是總督,也不是六部尚書,而是從明朝沿襲而來的殿閣大學士,為正一品。並且殿閣大學士也有排名,首輔是保和殿大學士,次輔是文華殿大學士,往下依次排名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
由於曾國藩最終為武英殿大學士(內閣排名第三);李鴻章最終文華殿大學士(內閣排名第二);左宗棠和張之洞分別為東閣大學士(第五)和體仁閣大學士(第六),所以他們的職位排名依次是:
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
PS:雖然四人都是殿閣大學士,但他們入閣的時間差距很大。曾國藩最早,1867年。李鴻章次之,1868年。左宗棠和張之洞分別是1874年和1906年。從時間上可以看出四人的實際地位差距。如果曾國藩不是早死,肯定還有上升空間,李鴻章應該很難超越恩師。
二、爵位排名:曾>左>李>張。
爵位排名很簡單。張之洞因為沒軍功,所以沒爵位,地位相應最低。
李鴻章早年平太平天國有功,加封為一等肅毅伯,但後來一直沒軍功,所以爵位再也沒有上升。雖然他死後加封一等侯,但生前爵位仍然是一等伯,在四人中排第三。
左宗棠早年平太平天國有功,加封為一等恪靖伯,跟李鴻章一樣,但他後來出兵收復新疆有功,又晉封為二等恪靖侯,所以他的爵位比李鴻章要高,在四人中排第二。
曾國藩封爵時間與李、左一樣,封為一等毅勇侯。其實本來他應該封王的,因為咸豐皇帝早就有承諾,誰收復南京就封王,但是由於慈禧忌憚他的權勢,言而無信,所以他不僅沒被封王,就連公爵也沒撈到,只是封了個區區的一等侯而已。不過儘管如此,曾國藩的爵位在四人中仍然是最高的。
一等侯>二等侯>一等伯>沒爵位。所以四人按照爵位來排名就是: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清朝的公侯伯三級爵位都是超品級,所以如果以爵位論,曾李左三人的地位要高張之洞一個等級,他們三個都是超品級,張之洞是正一品。
三、實權排名:李>曾>左>張。
實權方面的排名也很簡單。
李鴻章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曾國藩是直隸總督,但不兼北洋大臣;左宗棠是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並兩任軍機大臣;張之洞是湖廣總督,並一任軍機大臣。
眾所周知,清朝九大總督中,直隸為首,直隸總督如果兼北洋大臣,其權勢基本就相當於半個皇帝了。除了直隸外,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的權勢也很大,但因為江南不是京畿要地,很多方面受限制,比如兩江總督就不可能像直隸總督一樣練出六鎮新軍,並且還能反鉗制皇帝。所以兩江總督在權勢方面與直隸沒法比。至於湖廣總督,與直隸和兩江沒有可比性。
而李鴻章和曾國藩都擔任過直隸總督,實權自然最大;左宗棠只擔任過兩江總督,實權自然比曾、李要小。至於張之洞,一輩子都沒有當過直隸、兩江總督,實權自然是四人當中最小的。雖說李鴻章和曾國藩都沒入過軍機處,但是左宗棠和張之洞擔任軍機大臣的時間也不算長,並不能因為他們短暫入過軍機就說他們的實權大於曾、李。
Mer86
曾國藩,左宗棠都是湖南人,李鴻章,是安徽人,張之洞是貴州人,論地位,屬於李鴻章地位最高,功勞最大,另外一個就是張之洞,開創湖北工業革命,至於左宗棠最大的貢獻就是收復新疆,包住了西北,至於最後一個,沒有多少貢獻,最大的成績就是鎮壓太平天國
鄭小磊5
答:曾國藩(1811年11月26號至1872年3月12號)字滌生,湖南長沙府湘鄉荷葉鎮白楊坪人。(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大平村),宗聖曾子七十世孫,晚清政治家、戰略家、理學、文學、書法家。晚清四大名臣之首,鎮壓太平天國,倡導洋務運動之能臣。
左宗棠(1812年10月至1885年9月5號)字季高,號湘上農人,湖南省長沙府湘陰縣左家塅人。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參與鎮壓太平天國,鎮壓捻軍,平定陝甘回亂,收復新疆有功,中法戰爭自請赴福建督軍,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李鴻章(1823年2月15號至1901年117號)字漸甫,號少荃,安徽省合肥縣東鄉(今瑤海區)磨店鄉人。他是淮軍和北洋水師創始人。他參與鎮壓太平天國、捻軍。他是洋務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創辦一批近代工業,如開平煤礦、唐胥鐵路等。他在甲午戰爭後,簽訂了《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佔北京之後簽訂了《辛丑條約》等一些喪權辱國的條約。但是他的開放心態還是不錯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稱他“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張之洞(1837年9月2號至1909年10月4號)字孝達,號香濤,祖籍直隸南皮縣,出生於貴州興義府。(今安龍縣)他是晚清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等;教育方面創辦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範學堂等。(南京大學前身)八國聯軍進北京,他在上海和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他還鎮壓維新派唐才常等人和鎮壓自立軍起義。1908年晉升太保,次年病卒。
縱觀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四人的人生軌跡可以看出,他們在不同的境遇,確實支撐著晚清大廈之將傾,不愧為晚清四大名臣,否則,清必早亡。
張俊魁二零二零年二月二十五日農曆二月初三
Zhangjunkui2020
這個問題挺雜的,筆者給大家一點點剖析。
曾國藩,據資料記載,他是湖南長沙府湘鄉縣人。
左宗棠呢,是湖南省長沙府湘陰縣人。
李鴻章則是安徽省合肥縣人。
張之洞是貴州省安龍縣人。
論地位的話,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曾國藩位居高位,湘軍主要領導者,曾領導洋務運動,其著作《曾文正公全集》流傳至今,影響深遠。
李鴻章又稱李合肥,是淮軍的創始人,也是北洋水師的建立者。
張之洞又稱“張香帥”,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對軍工重工業有很多開創性的貢獻,創辦了武大、南大等多所學校。
左宗棠對收復新疆,建設西北有著傑出的貢獻。
有趣的歷史段子
晚清中興四大明臣:
曾國潘,湖南人(1811—1872),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建立湘軍鎮壓太平天國。
左宗棠,湖南人(1812—1885),民族英雄,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鎮壓太平天國,興辦洋務,平定陝甘,收復新疆,建設西北。
李鴻章,安徽人(1823—1901),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建立了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北洋水師,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張之洞,貴州人(1837—1909),改革家,教育家,洋務派代表人物,創辦學校興建工廠,修建鐵路。軍事上抗法取得鎮南關大捷等等。
談史論今10086
曾國藩,左宗棠都是湖南人,曾國藩軍功最高,剿滅了太平天國起義,為清政府中興提供了機會。官拜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死後諡號“文正”。文臣榮譽最高褒獎。左宗棠是唯一沒有考取進士的四大名臣,舉人出生,開始在曾國藩手下當差,後來因為軍功,朝廷升他做巡撫,後來收復新疆有功,入軍機處當輔政大臣。也當過西北省份的總督,比曾國藩榮耀次點。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做官厲害,一路平步青雲,巡撫,總督都幹過,也是幾個人中最終官位最高,中堂大人是首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過李鴻章名聲不好,畢竟在他手裡簽過不少不平等條約,背鍋俠。張之洞是河北人,也是晚清重臣,當過兩廣總督,洋務運動的支持者,也是進入軍機處當過輔政大臣,比起其他幾人軍功不多。級別也相對弱與其他三人。如果按照影響力排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鬼谷先生歷史館
曾國藩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漢族,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人。晚清重臣,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者。清朝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晚清散文"湘鄉派"創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中興名臣"之一。
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漢族,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號湘上農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著名湘軍將領。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鎮壓陝甘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要歷史事件。
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作為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洋務運動時創造了中國"四十六個第一"。
張之洞
張之洞(1837年9月4日—1909年10月5日),字孝達,號香濤、香巖,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生於貴州。咸豐二年(1852年)順天府解元,十八歲中舉人,廿六歲中進士。同治二年(1863年)探花,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教習、侍讀、侍講學士及內閣學士等職,一度是清流派健將,後期轉化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大力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李鴻章科舉考試時,曾國藩是他的坐堂,後來成為曾國藩的門生。曾國藩比左宗棠大2歲,比李鴻章大十幾歲。左宗棠與曾國藩算一輩的,同朝為臣,互相學習欽佩。而左宗棠是曾國藩的幕僚,所以三人都是為大清效力的重臣。他們三人的能力都受到了慈禧的肯定,給予了很高的權利和信任。而張之洞是南洋的大臣,同屬於洋務地方勢力一派。但沒與他們三個一起戰鬥過。基本上沒交情只是同僚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