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武漢疫情爆發

漫長的春節假期

我們於居室之內度過

或吃或睡,或玩或樂

被迫性的“居家獨處”

許多人覺得時間由此而變得悠長

從沒像今日一樣渴望工作,渴望社交

在這種狀態中,突然發現

好像居室對現代人的定義

僅僅成了一個休憩的場所

是一種壓力生活之後的暫緩

當休憩的足夠之後

反而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居室之內的生活

一場國難

雖將我們困居在一室之內

但換種角度說

只要能思能想能讀

將這段困居的日子

當做是一場停下來,歇一歇

重新發現自己的旅程

於我們自身而言

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這些年,我們走的太快了

是時候,該停下來

等一等靈魂,整理好自己

而後,再更好地出發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沈從文先生說:“只有在你缺少一切的時節,才會發現,原來還有個你自己。”

這是一句真話。

我們熱愛旅行,逢年節假,總喜歡逃離熟悉的生活環境,去異地旅行,熱切地期盼著能在旅行中發現新的自己。但是,究竟需要多遠多長的旅行,我們才能找到自己呢?或者說,你走過了那麼多的地方,真的看見自己了嗎?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法國作家薩米耶·德梅斯特曾進行了一場不花一毛錢的旅行,並在這場旅行中成功找到了自己,發現了更深的生命意義。但是,旅行的地點卻是在自己的家中。

他將經歷寫成了一本小書《在房間裡旅行》,講述他因一場決鬥被判禁足42天。軍令、屋牆雖然可以禁錮身體的移動,卻無法禁止他心靈的旅行。這42天內,他非但沒有心焦氣躁,反而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過起了在家旅行的日子。以一把滑椅,從臥室移到書房,欣賞自己的床、傢俱、書架、油畫、目之所及,心隨之動。在文學中遨遊、在藝術中暢想、在哲學中思索,竟讓原本鬱悶不堪的禁足,脫胎成一場熱鬧活潑、多彩輕盈的自我探索之旅。

他說:“命令我不許出房間,就像把一隻老鼠放逐在穀倉裡一樣。他們雖禁止我在這個城市裡遊走,但天地如此遼闊,宇宙和永恆都在我的掌控之中。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伊朗電影《心靈印記》中,女主角在一路的旅行追尋中,沒有找到自己。但最後回到家中,卻發現全世界原來就藏在自家花園中的一顆水滴裡。

在僅有的空間裡遊移,看到的大都是自己,及自己性靈反射出來的圖象。有多久,你沒有好好地正視過,撫摸過你居室之中的每個角落?書架上積了塵的書,沒穿過一次卻不捨得扔掉的衣服,儲藏室裡封了箱的兒時玩具,牆上掛著的書畫,當你用心的看著它們時,就會在那裡,看見自己。看見你遺忘了的理想,懈怠了的初心以及那個可以因為一點點成就就無比幸福滿足的自己。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是來自我們不善於在房間裡獨處。”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就是不熱愛自由。”莊子說:“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能夠和自己相處,懂得獨處的人,是為有最尊貴的氣質。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這個時代,獨處對我們來說彷彿很難。大量的信息,娛樂,社交充斥在每日的生活中,等待著處理。每日的繁忙,讓生活中彷彿只有休息,而沒有獨處。即使難得一刻獨處時光,我們還是會感到害怕,害怕孤獨,害怕被遺失,所以總想著要逃避。抖音上,沒有串門的冷清春節裡,人們以各種自嗨去逃避冷清。

但是,自嗨式的狂歡過後,伴隨而來的是更加地恐慌、焦躁與憤怒不安。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能夠靜心獨處,其實是面對災難的安心之法。心安,人才能定,人定,社會才能安。與其焦心,不如將這段困居的生活,作為一場獨處時光。讀書、寫字、做飯、收拾居室、靜坐,就像蘇東坡在詩中寫道的那樣:無事此靜坐,一日當兩日。或許剛開始的獨處時光很難進入,我們害怕與孤獨為伴。但在慢慢熟悉之後,我們會發現,真正的快樂,就藏在與自我相處的時光裡。甚至到最後,我們會感到,萬物皆備於我,我的擁有就在我身,這是最簡單而深刻的幸福。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莊子最深諳這種獨處之道,他的獨處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在獨處中,與生命、宇宙對話,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瀟灑的李白也懂得莊子所說的妙處。他在《月下獨酌》中寫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曾經有人問隻身隱居在瓦爾登湖畔的哲學家梭羅:"你一個人住在那兒一定很孤獨,很想見見人吧,特別是在雨雪天裡。”梭羅卻回答道:"我生活中的最愉快的時光,莫過於春秋時日陰雨連綿獨守空房的時刻。

困居並不可怕,把這段時光轉化為一個得以獨處的機遇。在這段私密的時光之內,與自我對話,與生命對話,去喚回性靈中本有的和美,敏感,與自己達致完美的和諧。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我們常常羨慕古人的慢生活,無論忙碌或無事,他們都總能捉一段流光細嗅風月,剪一段身影留予閒情。閒,並非只是時間的空置,更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我們總渴望著能擁有如古人一般的閒時光,今日終於如是了,但你是否能做到像蘇軾所說的那樣:“做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諷刺的是,閒時光來臨後,我們都變成了一張床,一部手機,一臺電視......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圖片 | @星星九矅

古人的閒,閒的從來都不是時間,而是一種智慧。楊萬里在《靜坐池亭》寫道:卻是閒中有忙處,看書才了又看山。賀鑄在《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一詩中說:若問閒情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簡單的閒時生活,藏的是對生活的情。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身居陋室,以物為伴,獨享閒情。林清玄說過,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是浪漫的。一本書,一幅畫,一張琴,一盤棋,一首詩,一壺酒,一朵花,天涯漫漫,任你逍遙。但是有一天,你突然警醒。世俗的浪濤從遠處襲來,一切都成了有價。要買鹽買米,要加油添醋,你被俗事捆綁,成為平凡的人。但幸好他是作家,在很小的時候,就培養了浪漫的追尋,讓他一直有著浪漫的心,感動的情,理想的懷抱。讓他在這個世俗的社會中,不追趕,不慌張,不功利,不浮躁,可以用最閒適的心態,雕琢最自由的靈魂。林清玄把這統歸於“柔軟的力量”。這種力量,其實就是閒情的力量。

在困居中的我們,是時候,該尋回這股閒情的力量了。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豐子愷,是最具閒情的人。生逢亂世,遷落荒村,困頓不堪,卻種菜養鵝,自得其樂。他寫文,月白風清,閒逸淡雅;他作畫,淡定從容,妙趣橫生。

木心,被關在牢獄之中,每日打掃廁所,手指被敲斷了三根,但活的仍像是一位貴族王子。他在白紙上畫上黑色琴鍵。到了晚上,蜷在角落裡,在無聲的鍵盤上彈奏莫扎特和肖邦。為了省紙,他偷偷寫米粒大小的筆記,畫用放大鏡才能看真的小畫,密密麻麻、工工整整。囚禁18個月,他也寫寫畫畫18個月,66張紙,每一張都兩面寫盡,足有65萬字。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閒情來源於一種心境,灑脫曠然,沉醉其中而又忘卻自我。人世間是渾濁的,若長久處於這種環境中,心靈便會變得疲憊,這時候,放空自己,享一段閒情,看似無用,實則能讓自己在困頓之時認清自身。要利用日常生活中平淡無奇的經驗,使自己成為沃土。不為境遇絆住,不被焦躁留住,念來念轉,身心自在。

獻給疫情爆發後“困居”生活的人們。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願你我的困居生活

能成為戰勝疫情之後

開啟嶄新生活的最好起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