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棋王》:從“棋王”王一生看如何面對生存壓力和精神追求


阿城《棋王》:從“棋王”王一生看如何面對生存壓力和精神追求

不做俗人,哪兒會知道這般樂趣?家破人亡,平了頭每日荷鋤,卻自有真人生在裡面,識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類,就是每日在忙這個。可囿在其中,終於還不太像人。

時常感嘆:大千世界,芸芸眾生,自己不過是一個平凡過客。平凡,於人生而言,似乎與平淡無奇、索然寡味劃上了等號。但如果我們找到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也許就會發現,俗人亦有樂趣,平凡也可從容受之。《棋王》講述的就是普通人“王一生”的故事,讀懂了“王一生”,就可以更加坦然的面對人生。

阿城《棋王》:從“棋王”王一生看如何面對生存壓力和精神追求

小說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紀60年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期,“棋呆子”王一生從小學習成績優秀、酷愛下棋,但由於家庭貧苦、食不果腹,沒錢參加學校象棋培訓班,於是一邊想辦法填飽肚子,一邊四處找人下棋。在下鄉時,王一生遇到另外一名象棋高手“腳卵”倪斌,兩人相約一起參加地區比賽。由於王一生經常請假出去賽棋,農場領導認為他不好好工作,不同意他報名參加。比賽快結束時,王一生找藉口趕到城裡觀看比賽,遇到腳卵。腳卵為調動到城裡工作,把祖傳的象棋送給了文教書記,並請書記幫忙讓王一生參加決賽。王一生拒絕了腳卵的“善意”,自己找到地區象棋比賽前三名,以盲棋形式同時跟冠亞季軍以及其他六人比賽,最終取得了勝利。

《棋王》表面寫的是“棋呆子”王一生下棋的故事,實際上如何面對生存壓力和精神層面追求的矛盾,在解決基本溫飽後如何繼續面對人生,是貫穿著全文的主線。

阿城《棋王》:從“棋王”王一生看如何面對生存壓力和精神追求

第一類人:生存至上

小說對王一生在家庭貧困、物質匱乏情況下的生存狀態進行了詳細描寫。王一生繼父身子骨不好,錢賺的少,母親四處打零工,生活十分清苦,家裡只能供給王一生上個學。雖然王一生自小棋藝很好,但家裡條件有限,沒有額外的錢供王一生參加學校象棋組。習慣了經濟極度窘迫的母親,認為“在棋上怎麼出息,到底不是飯碗”“是有錢人乾的”,要求兒子王一生“先說吃,再說下棋”,“等你掙了錢,養活家了,愛怎麼下就怎麼下”。母親是一類人的代表。他們把生存擺在第一位,從始至終只把生存列為人生唯一的努力方向,在沒有解決生存壓力的前提下,刻意躲避精神層面的需求。

阿城《棋王》:從“棋王”王一生看如何面對生存壓力和精神追求

第二類人:精神至上

撿爛紙老頭兒與王一生母親形成了鮮明對比。撿爛紙的老頭兒棋藝高明,與“棋王”王一生連殺三天,只輸一盤;深諳道家陰陽之氣,將道家理論融匯於棋局,談起來口若懸河、字字珠璣。撿爛紙老頭兒謹遵祖上教誨,“為棋不為生”,把用全部精力鑽研棋藝只當做修身養性的愛好,沒有用來謀求生存,在談到“棋道與生道”時,把“棋道”擺在“生道”之前。“從小沒學過什麼謀生本事”的他,只能依靠撿垃圾為生,最後窮困潦倒而死。“撿爛紙老頭兒”在文中絕不僅僅為提高王一生棋藝而出現的,他是一類少數但又典型人群的代表,把精神追求看的比金重、比命貴,畢其一生投入精神世界的追求,忽略了生存追求是第一位的、是精神層面追求的前提。

阿城《棋王》:從“棋王”王一生看如何面對生存壓力和精神追求

“棋王”王一生:生存是前提

為了突出這種對比,“棋王”王一生在小說中首先被賦予了一個鮮活、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他雖然還不太明白形而上的“棋道和生道”有什麼不同,但已清醒的對這個問題有了樸素認識。在談到撿報紙的老頭兒時,王一生“很輕地笑了一下,說:下棋不當飯。老頭兒要吃飯,還得撿爛紙”。在母親教誨下,王一生似乎從小就明白了這個道理,他不參加學校春遊、不看電影、不去公園,他認真學習、幫著母親疊書頁。他對待食物懷著一種虔誠、焦急和迫不及待的感覺,作家阿城給出了堪稱教科書式的殿堂級描寫:

常常突然停下來,很小心地將嘴邊或下巴上的飯粒兒和湯水油花兒用整個兒食指抹進嘴裡。若飯粒兒落在衣服上,就馬上一按,拈進嘴裡。若一個沒按住,飯粒兒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雙腳不再移動,轉了上身找。這時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後,他把兩隻筷子吮淨,拿水把飯盒衝滿,先將上面一層油花吸淨,然後就帶著安全到達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輕輕地叩茶几。一粒幹縮了的飯粒兒也輕輕地小聲跳著。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將那個飯粒兒放進嘴裡,腮上立刻顯出筋絡。我知道這種乾飯粒兒很容易嵌到槽牙裡,巴在那兒,舌頭是趕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會兒,他就伸手到嘴裡去摳。終於嚼完,和著一大股口水,咕地一聲兒嚥下去,喉節慢慢地移下來,眼睛裡有了淚花。他對吃是虔誠的,而且很精細。有時你會可憐那些飯被他吃得一個渣兒都不剩,真有點兒慘無人道。

所有這些描寫其實都在突出王一生對生存的渴求。在上山下鄉時,王一生也始終把家人和自己生存擺在重要位置。如同小說中的“我”一樣,王一生非常看重每月二十幾元的工資,剛下鄉時,王一生有大半年都不曾離開農場,小心認真的賺著工資寄給家裡。直到了解到妹妹分到工礦,開始賺錢了,才出來看望朋友、會會棋手。

你不知道,我妹妹在城裡分了工礦,掙錢了,我也就不用給家寄那麼多錢了。我就想,趁這功夫兒,會會棋手。

阿城《棋王》:從“棋王”王一生看如何面對生存壓力和精神追求

“棋王”王一生:精神追求很重要

生存是前提,但精神層面追求也很重要。這兩者本來並非對立存在,而是有機統一的。王一生並沒有把生存完全凌駕於精神之上,在那個精神文化匱乏的年代,他找到了慰藉自己心靈的精神追求。上學時,他“放了學,先做功課,完了就下棋,吃完飯,就幫我媽幹活兒,一直到睡覺”,以至於到了“魔症”的地步,腦袋裡時常想著棋路,吃飯時也不自主的拍桌子喊出“好棋”。

對於王一生而言,這種精神追求是非常純粹的,“為棋不為名”,僅僅為了興趣愛好,而不摻雜功名。當他得知腳卵用祖上傳下來的象棋,順便幫助自己獲得了參加地區決賽資格時,王一生內心非常排斥,拒絕再去參加決賽。他平靜表面下,始終保持著一顆忠於自己人生價值的赤心。即便清醒認識到了一些社會現實,也沒有選擇成為“道德”判官,而是默默、有力的堅守自己選擇,用精神層面的追求來抵抗社會現實,獲得心靈清淨。

我反正是不賽了,被人作了交易,倒像是我佔了便宜。我下得贏下不贏是我自己的事,這樣賽,被人戳脊梁骨。”不知是誰也沒睡著,大約都聽見了,咕嚕一聲:“呆子。

總結

“棋王”王一生在面對殘酷生存壓力和執著精神追求、在面對名利是非和內心價值抉擇時,含蓄、婉轉但又直接、堅定,充滿感召力,使人感覺到他確實可以稱作自己“一生”的“王”。

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的憂慮,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每一個時代的人的痛苦。當下,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不必擔心這一餐應該用什麼來填飽肚子。但是,在工作上講究996、追逐KPI的時代,在生活追求上“寶馬雕車香滿路”的時代,我們的生活壓力似乎並沒有減少太多,不少人也在感嘆生活迷茫、缺乏精神寄託。

人的一生,面對生存壓力和精神追求,究竟如何選擇。我想,“王一生”的形象,穿越時空,給了我們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