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棋王》:从“棋王”王一生看如何面对生存压力和精神追求


阿城《棋王》:从“棋王”王一生看如何面对生存压力和精神追求

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有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

时常感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自己不过是一个平凡过客。平凡,于人生而言,似乎与平淡无奇、索然寡味划上了等号。但如果我们找到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也许就会发现,俗人亦有乐趣,平凡也可从容受之。《棋王》讲述的就是普通人“王一生”的故事,读懂了“王一生”,就可以更加坦然的面对人生。

阿城《棋王》:从“棋王”王一生看如何面对生存压力和精神追求

小说的故事背景是上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期,“棋呆子”王一生从小学习成绩优秀、酷爱下棋,但由于家庭贫苦、食不果腹,没钱参加学校象棋培训班,于是一边想办法填饱肚子,一边四处找人下棋。在下乡时,王一生遇到另外一名象棋高手“脚卵”倪斌,两人相约一起参加地区比赛。由于王一生经常请假出去赛棋,农场领导认为他不好好工作,不同意他报名参加。比赛快结束时,王一生找借口赶到城里观看比赛,遇到脚卵。脚卵为调动到城里工作,把祖传的象棋送给了文教书记,并请书记帮忙让王一生参加决赛。王一生拒绝了脚卵的“善意”,自己找到地区象棋比赛前三名,以盲棋形式同时跟冠亚季军以及其他六人比赛,最终取得了胜利。

《棋王》表面写的是“棋呆子”王一生下棋的故事,实际上如何面对生存压力和精神层面追求的矛盾,在解决基本温饱后如何继续面对人生,是贯穿着全文的主线。

阿城《棋王》:从“棋王”王一生看如何面对生存压力和精神追求

第一类人:生存至上

小说对王一生在家庭贫困、物质匮乏情况下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详细描写。王一生继父身子骨不好,钱赚的少,母亲四处打零工,生活十分清苦,家里只能供给王一生上个学。虽然王一生自小棋艺很好,但家里条件有限,没有额外的钱供王一生参加学校象棋组。习惯了经济极度窘迫的母亲,认为“在棋上怎么出息,到底不是饭碗”“是有钱人干的”,要求儿子王一生“先说吃,再说下棋”,“等你挣了钱,养活家了,爱怎么下就怎么下”。母亲是一类人的代表。他们把生存摆在第一位,从始至终只把生存列为人生唯一的努力方向,在没有解决生存压力的前提下,刻意躲避精神层面的需求。

阿城《棋王》:从“棋王”王一生看如何面对生存压力和精神追求

第二类人:精神至上

捡烂纸老头儿与王一生母亲形成了鲜明对比。捡烂纸的老头儿棋艺高明,与“棋王”王一生连杀三天,只输一盘;深谙道家阴阳之气,将道家理论融汇于棋局,谈起来口若悬河、字字珠玑。捡烂纸老头儿谨遵祖上教诲,“为棋不为生”,把用全部精力钻研棋艺只当做修身养性的爱好,没有用来谋求生存,在谈到“棋道与生道”时,把“棋道”摆在“生道”之前。“从小没学过什么谋生本事”的他,只能依靠捡垃圾为生,最后穷困潦倒而死。“捡烂纸老头儿”在文中绝不仅仅为提高王一生棋艺而出现的,他是一类少数但又典型人群的代表,把精神追求看的比金重、比命贵,毕其一生投入精神世界的追求,忽略了生存追求是第一位的、是精神层面追求的前提。

阿城《棋王》:从“棋王”王一生看如何面对生存压力和精神追求

“棋王”王一生:生存是前提

为了突出这种对比,“棋王”王一生在小说中首先被赋予了一个鲜活、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他虽然还不太明白形而上的“棋道和生道”有什么不同,但已清醒的对这个问题有了朴素认识。在谈到捡报纸的老头儿时,王一生“很轻地笑了一下,说:下棋不当饭。老头儿要吃饭,还得捡烂纸”。在母亲教诲下,王一生似乎从小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不参加学校春游、不看电影、不去公园,他认真学习、帮着母亲叠书页。他对待食物怀着一种虔诚、焦急和迫不及待的感觉,作家阿城给出了堪称教科书式的殿堂级描写:

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抹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若一个没按住,饭粒儿由衣服上掉下地,他也立刻双脚不再移动,转了上身找。这时候他若碰上我的目光,就放慢速度。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有一次,他在下棋,左手轻轻地叩茶几。一粒干缩了的饭粒儿也轻轻地小声跳着。他一下注意到了,就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我知道这种干饭粒儿很容易嵌到槽牙里,巴在那儿,舌头是赶它不出的。果然,呆了一会儿,他就伸手到嘴里去抠。终于嚼完,和着一大股口水,咕地一声儿咽下去,喉节慢慢地移下来,眼睛里有了泪花。他对吃是虔诚的,而且很精细。有时你会可怜那些饭被他吃得一个渣儿都不剩,真有点儿惨无人道。

所有这些描写其实都在突出王一生对生存的渴求。在上山下乡时,王一生也始终把家人和自己生存摆在重要位置。如同小说中的“我”一样,王一生非常看重每月二十几元的工资,刚下乡时,王一生有大半年都不曾离开农场,小心认真的赚着工资寄给家里。直到了解到妹妹分到工矿,开始赚钱了,才出来看望朋友、会会棋手。

你不知道,我妹妹在城里分了工矿,挣钱了,我也就不用给家寄那么多钱了。我就想,趁这功夫儿,会会棋手。

阿城《棋王》:从“棋王”王一生看如何面对生存压力和精神追求

“棋王”王一生:精神追求很重要

生存是前提,但精神层面追求也很重要。这两者本来并非对立存在,而是有机统一的。王一生并没有把生存完全凌驾于精神之上,在那个精神文化匮乏的年代,他找到了慰藉自己心灵的精神追求。上学时,他“放了学,先做功课,完了就下棋,吃完饭,就帮我妈干活儿,一直到睡觉”,以至于到了“魔症”的地步,脑袋里时常想着棋路,吃饭时也不自主的拍桌子喊出“好棋”。

对于王一生而言,这种精神追求是非常纯粹的,“为棋不为名”,仅仅为了兴趣爱好,而不掺杂功名。当他得知脚卵用祖上传下来的象棋,顺便帮助自己获得了参加地区决赛资格时,王一生内心非常排斥,拒绝再去参加决赛。他平静表面下,始终保持着一颗忠于自己人生价值的赤心。即便清醒认识到了一些社会现实,也没有选择成为“道德”判官,而是默默、有力的坚守自己选择,用精神层面的追求来抵抗社会现实,获得心灵清净。

我反正是不赛了,被人作了交易,倒像是我占了便宜。我下得赢下不赢是我自己的事,这样赛,被人戳脊梁骨。”不知是谁也没睡着,大约都听见了,咕噜一声:“呆子。

总结

“棋王”王一生在面对残酷生存压力和执着精神追求、在面对名利是非和内心价值抉择时,含蓄、婉转但又直接、坚定,充满感召力,使人感觉到他确实可以称作自己“一生”的“王”。

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忧虑,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当下,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不必担心这一餐应该用什么来填饱肚子。但是,在工作上讲究996、追逐KPI的时代,在生活追求上“宝马雕车香满路”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压力似乎并没有减少太多,不少人也在感叹生活迷茫、缺乏精神寄托。

人的一生,面对生存压力和精神追求,究竟如何选择。我想,“王一生”的形象,穿越时空,给了我们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