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河南------洛陽白馬寺


文化河南------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位於洛陽城東12公里處,它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即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菩提道場,歷來有中國佛教的“釋源”、祖庭”之稱。

關於白馬寺的創建,最流行的是這樣一個說法,相傳東漢永平七年也就是公元64年的時候,漢明帝劉莊有天晚上做了一個夢,他夢見有一個高大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他的宮殿上空盤旋後飛去,明帝百思不得其解,於是第二天召見群臣來給他解夢,有一個博士名叫傅毅,傅毅見多識廣,他給漢明帝解釋道,“臣聞西方有神,名曰佛,形如陛下所夢者”,我聽說啊西方有神,名字叫佛,他的樣子和陛下您所夢到的是一模一樣的。漢明帝於是派出了蔡愔和秦景兩位大臣帶隊到西方拜求佛法,走到西方大月氏國也就是現在阿富汗一帶的時候,遇到了正在遊化宣教的兩位高僧,竺法蘭和攝摩騰,蔡愔和秦景於是邀請他們到中原弘揚佛法,他們用白馬馱載著佛經,佛像,千里迢迢的回到了中原,漢明帝親自迎接,並將他們安置在了負責外交事務的官署大鴻臚寺暫住,大鴻臚寺在當時的規格相當於咱們中國現在的釣魚臺國賓館,所以放到現在講應該叫大鴻臚大賓館或者大鴻臚大酒店。為了方便兩位高僧宣法佈教,第二年漢明帝專門兒給他們修建了一座寺廟,為銘記白馬駝經之功,寺廟命名為白馬寺,從這個時候起,寺,才成了中國佛教寺廟的專屬名詞。(昔明帝感夢金人,乃遣使西天求佛,適遇騰蘭二高僧,於是白馬馱經,同赴帝都洛陽,於雍門外三里御道西建寺奉佛。)

白馬寺坐北朝南,走到寺廟前,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兩匹石馬,可能看到這兩匹石馬,您會想問我:這就是當年駝經的白馬吧?其實不然,這兩匹石馬原是宋代太師太保、駙馬都尉魏咸信(宋太宗趙光義的女婿)墓前之物,1935年重修白馬寺的時候,白馬寺住持德浩法師將它們遷置到山門前。那我們說到白馬寺,很多客人會把它和唐僧白馬取經的故事聯繫在一起,其實這兩者並沒有什麼關係,並且從時間上來講,白馬寺要比唐僧取經早560多年。石馬的後面有兩個獅子,接下來我考大家一個問題,看看誰更有學問:這兩個獅子,哪個是公獅子,哪個是母獅子?這位女士你答對了,左側公獅子,右側母獅子。怎麼區分呢?我們看一下獅子的腳下,腳踩繡球的就是公獅子,代表腳踏寰宇,腳下愛撫著小獅子的則為母獅子,代表孕育子嗣,這跟中國傳統文化的男主外女主內有些相似哦。嗯這位大哥說的也有道理,為啥左邊公獅子右邊母獅子?男左女右嘛,哈哈,也是咱們中原文化的習慣之一。


文化河南------洛陽白馬寺

山門上“白馬寺”三個字是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老先生所題寫得。山門為三個門,中間為空門,佛教認為青春易逝,富貴如過眼煙雲,人生短暫無常,這些在時間中產生的東西都會在時間中消失,正所謂四大皆空。有些人看透了,所以遁入空門。空門在古代的時候是隻有出家的人和帝王才能夠走的門,所以白馬寺的空門平時是關閉的,只有在有重要的佛事活動或者領導人前來參觀的時候才會打開。開著的是兩側的門,東側無相門,佛教認為諸法無相,本無差別,所以不要沉迷於美貌,財富,權勢,名利這些身外之物,不要等到歲月蹉跎了白髮,風霜刻滿了皺紋,才發現幸福也可以簡單到不需要他們做點綴。西側為無作門,咱們有平時有句俚語,叫自作自受,不作不受,簡單說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這也是佛教所宣揚的因果報應,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因為空門是關閉的,所以大家可以選擇由兩側的無相門或無作門進入寺廟,我們開始參觀白馬寺。

文化河南------洛陽白馬寺

咱們中國的傳統建築有一個特點,它講求對稱,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中軸線,沿中軸線排列的是主要建築,兩邊是附屬建築,所以我們今天白馬寺的參觀就沿著這條中軸線來進行。

進入山門以後,大家先看向左右兩側。在我的右手邊是一座鐘樓,左手邊兒是一座鼓樓,早上的時候寺廟會先敲鐘以鼓相應,晚上則先擊鼓以鐘相應。所謂晨鐘暮鼓,最早指的是這種敲擊之法,後來演變為使人警醒的話語,比如我們聽過的那句:晨鐘暮鼓驚醒多少山河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無邊苦海夢中人。鐘樓和鼓樓再往東側和西側就是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的墓冢。

白馬寺一共五重主殿,第一重主殿為天王殿。我們抬頭看向屋頂的最上方,四個字兒:風調雨順,其實後面還有四個:國泰民安,到後面我們會看到。中國以前是農業社會,靠天吃飯,糧食的充足直接關係著國運的興衰,所以古代帝王來寺廟的時候,首先都是先敬拜四大天王的,因為他們掌管著風雨雷電,決定著我們人間的風調雨順。咱們今天也隨著古代帝王的足跡先參觀天王殿。

進入天王殿,迎面看到彌勒佛樂呵呵地坐在門口,歡迎我們來遊覽白馬寺。有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在印度寺廟,彌勒佛作為未來佛形象是很莊嚴的,但是咱們在國內的寺廟裡,彌勒佛卻是如此憨態可掬的形象,什麼情況?原來五代的時候,浙江奉化嶽林寺有一個名叫契此的和尚,他兩耳垂肩,袒胸露肚,慈顏常笑,但出語無定,寢臥隨處,每每拎著一個布袋行走在山林和鬧市之間,他看到缺吃的缺喝的人就從布袋裡面掏出吃的喝的來救濟窮人,並勸人信佛,世間的人都以為他是一個神僧。他在嶽林寺圓寂的時候留下一首詩: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什麼意思呢?我是這樣理解的:不要固守只有一個彌勒佛的觀念,佛祖和菩薩在人世間都是有千千萬萬的化身的,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心懷善念的芸芸眾生,都是佛祖和菩薩在人世間的化身。(大肚彌勒相傳為五代梁朝時明州(今寧波)奉化人,常以杖荷一布袋,終日奔走,勸化人信佛,人稱布袋和尚,他在嶽林寺圓寂時口唸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

彌勒佛的後邊兒是一個身穿甲冑的威猛少年,他的名字叫韋陀。韋陀站在大肚彌勒的後面,面朝寺院,忠實的守護著寺廟佛法僧三寶的安全。韋陀菩薩左手拿的這個法器叫做金剛降魔杵,韋陀菩薩右手托起的叫須彌山,任何組織都有大本營和根據地,佛教也一樣,佛教的大本營就是韋陀菩薩手裡托起的須彌山,須彌山可大可小。大的時候充斥整個宇宙,小的時候可以被託在手掌心上,須彌山半山腰的四個方向上就住著我們的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

進入大佛殿,我們看到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女共七尊像。主佛釋迦牟尼,釋迦是民族名稱,像我們漢族,回族一樣,牟尼,本意是明珠,寓意是聖人,釋迦牟尼意思就是釋迦族的聖人。佛祖兩側站著的是大弟子迦葉和小弟子阿難,在往外是佛祖的左右挾侍,司智慧的文殊菩薩和司德行的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咱們中國的父母大部分跟他很熟,一到大考小考中考高考各種考試的時候,成群結隊的就來求他了,我聽說文殊菩薩可靈驗了,有這樣一句話:文殊跟前走一走,清華北大任我走。但是現在咱們講的是素質教育啊,品德也很重要的,所以我建議大家,拜過文殊菩薩之後可別忘了拜一下普賢菩薩哦。

最外側是身姿曼妙的是供養人,相傳當年佛祖講經,深入淺出,妙語連珠,一到精彩之處,兩邊的仙女就騰空而起, 灑下朵朵天花。那有一天呢,佛祖在靈山上大課,眾多弟子眼巴巴的望著他,佛祖卻一言不發,只是從容的拿起一朵金色婆羅花,對著眾弟子轉了一圈,弟子們誰也不懂老師是什麼意思,這就很尷尬了,這個時候迦葉一臉恍然做會心的微笑狀,緊接著,佛祖開口講話了:“吾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意思是說:“徒兒們聽好了,我有絕妙高招,可以直接悟道,剛才已經傳授給迦葉同學了,你們要學,就問他去吧!”我們眼前的這組佛像講的就是這個場景。參觀完大佛殿,接下來帶大家到下一個大殿——大雄殿裡看一下白馬寺的鎮寺之寶。(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站在大雄殿前我們回頭看一下大佛殿的後邊兒,那兒有一尊背對大佛面向北方的觀音,叫倒坐觀音。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覺得觀音是男的還是女的?其實,不管是佛祖菩薩觀音,羅漢,他們都是沒有性別的,他們既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和彌勒佛一樣,觀音也是有千千萬萬的化身的。大家比較熟悉的有提籃觀音,觀世音,送子觀音,千手千眼觀音。我們看到的這個是倒坐觀音,我們中國有句俗語:問觀音何以倒坐,嘆世人不肯回頭。倒坐觀音就是提醒大家每一天過去的時候,回過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做過的事,多反思多反省,知錯就改,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轉過身,我們現在參觀白馬寺的主殿大雄殿,經常到佛寺的朋友肯定都發現啦,佛教寺廟的主殿一般叫做大雄寶殿,那為什麼白馬寺的這個殿叫做大雄殿呢,這個跟咱們中國人的性格頗有相似之處,大家有沒有發現咱中國有這樣一個現象,有錢人經常哭窮,沒錢的倒喜歡打腫臉充胖子,這個大殿也是這樣子,它藏著白馬寺的鎮寺之寶,卻不言寶,那白馬寺的鎮寺之寶是什麼呢?24尊夾苧乾漆像,大家猜一下,中間的這個金光閃閃的佛像有多重?這些個佛像,每一個僅有幾公斤重,咱們一隻手就可以把他托起來,它們的厚度只有我們眼鏡片那麼厚。

那何為夾紵乾漆工藝呢?他是先用泥沙做成素胎,然後纏上苧麻布,然後施漆,然後再纏苧麻布,再施漆如此反覆多次,最後描金繪彩,等徹底乾透以後用鐵棍伸入佛像下面的圓孔裡,把泥巴搗碎了倒出來,於是就形成了我們眼前看到的這種中空的佛像,這種工藝最大的優點是它做出的佛像比泥佛堅固,又比銅佛輕便,而且沒人偷盜,因此歷經千秋依然金碧輝煌。佛像身上採用的是手工彩繪技術。每一根線條都是採用極其複雜的瀝粉貼金的方法彩繪成的,難度非常大。但是他的也有缺點,怕水,怕火,所以這個大殿之前是不通電的,也不能進去近距離的參觀。佛教認為世界有十方淨土,其中比較有名的三方,東方淨琉璃世界,西方極樂世界,中土娑婆世界。

大佛殿主佛就是三方佛。東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主佛藥師佛,他手裡託著一個藥丸兒,可醫治眾生疾病,大家如果要祈求身體健康或藥到病除的話,那等下就拜一下藥師佛,西邊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主佛阿彌陀佛,他主宰的世界,是一個百年之後我們的靈魂都會到達的世界,所以呢,如果是生前無憂只想百年之後有個好歸宿的,或者想給自己已經過世的親人朋友祈福的,等下可以拜一下阿彌陀佛。中間釋迦摩尼佛主宰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佛經中稱之為娑婆世界,娑婆,意思是堪忍,這個世界裡人人都有生老病死,也有痛苦哀愁,所以這個世界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需要我們忍受很多,但是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不完美,才有了我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如果沒有這些不完美,給你再多的幸福,你也體會不到快樂,所以知足常樂。三方佛兩側是佛教的兩個護法使者,韋陀和韋力。

大殿最東側和最西側是十八羅漢,其中有一個羅漢頭戴花環,上衣下裙,與另外十七尊光頂的羅漢形成鮮明對比,被遊客們戲稱為“十八羅漢一枝花”,大家一會可以看一下。大雄殿的三主佛,二天將,十八羅漢與天王殿的彌勒佛一共二十四尊,是1972年,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參觀白馬寺的時候,為迎接西哈努克親王,周總理親自批文從故宮撥調給白馬寺的一批文物,是傳世極稀的文物瑰寶,其中十八羅漢為國內僅存的一套,是白馬寺的鎮寺之寶。

大雄殿與接引殿之間有一個小臺子,上置一桃型古文物,我聽這裡的老百姓說,它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環遊世界時候留在中原的藥葫蘆,裡面裝滿了仙丹,所以很有靈性,這附近的居民,如果身體有不舒服的地方,都喜歡來這裡摸一下這個葫蘆,再摸下自己身體的那個部位,他們說這樣能藥到病除,如果身體很健康的話,摸下它再摸下自己,也能強身健體,所以就有了這麼一個歌謠:寶葫蘆,銀線穿,打開葫蘆倒仙丹,仙丹到了我身上,保我全家都平安。那大家隨我一起把手放在上面,我再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據說這個寶物還有另一個神奇的作用,什麼作用呢?一摸官,二模財,三摸桃花自然來。大家想要什麼就開始摸吧,摸過之後咱們接引殿門口見。

接引殿是白馬寺最小的佛殿,裡面供奉的主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他的胸前有一個“卍”字符號,表示佛祖福德無量,萬德圓融,武則天定此符號讀音為“萬”。佛祖面前放著一碗淨水,寓意希望每一個禮佛的人都能夠心如止水,佛祖右側為觀世音菩薩,她一手持淨瓶,一手持楊柳枝,楊柳在佛教看來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植物,我們說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佛教希望它傳播的這種信仰擁有像楊柳枝一樣強大的生命力,只需要一滴水,就可以在每一個禮佛者心中蔚然成蔭,長成參天大樹。左側為大勢至菩薩,相傳他出生的時候地動山搖,有大威勢,所以得名大勢至。


文化河南------洛陽白馬寺

參觀完這個白馬寺最小的殿堂之後,帶大家參觀下白馬寺最古老的一個殿堂,清涼臺上的毗盧閣。

清涼臺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讀書避暑的地方,中國的第一個僧人朱士行在此剃度,中國的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在此譯出,最早來華的印度僧人在此居住傳教,這是一個特別的所在,這裡是中國佛教文化的出發點。走上清涼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放生池,現在被遊客戲稱為許願池,大家可以拿硬幣或者紙幣來投一下許個願試試,如果錢幣浮上來了,表示增福,如果沉下去了,表示增壽,如果您有幸投到了中間的蓮花臺上,那就恭喜你啦,大富大貴之人哦,既增福又增壽的。

放生池左側是一顆藤纏植物,裡面是一棵柏樹,外面一顆凌霄花,每年五月份的時候凌霄花開,像一個個橘色的小喇叭一樣開滿枝椏,很是美麗。藤纏植物一般都長得很快,它只要纏到,很快就會將樹全部纏起來,隨著樹幹長粗,藤蔓越纏越緊,樹幹輸送養分的路就被匝的不通了,藤蔓的葉子繁茂遮光也影響樹的生長,所以藤纏植物裡面的樹長得都不是很好,但是這個藤纏植物不一樣哦,外面的凌霄花枝繁葉茂,裡面的柏樹也是生機勃勃,也許,這就是佛門的靈性吧。

抬頭我們看到一個金光閃閃的“獅窟”牌匾,佛教把高僧的講經說法比喻成獅子吼,如雷震耳,把聽高僧講經說法比喻成“登無上座,聽獅子吼”,送來牌匾的僧人認為白馬寺聚集了中國最優秀的僧人,所以他們將這塊寫有獅窟的牌匾送到了白馬寺。毗盧閣裡端坐著釋迦摩尼的法身佛毗盧遮那,他是代表佛教真理即佛法凝聚所成的佛像,在這個大殿裡曾經有一副對聯讓我感慨頗深,這幅對聯是這樣寫的: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只度有緣之人。說明信佛也是要有機緣的,成佛之人必有兩樣東西,第一:根 這個根是慧根,也是善根,只有足夠聰明,才能夠悟得佛法精髓,也只有足夠善良,才能夠踐行佛法,並將佛法發揚光大,惠及芸芸眾生。第二,緣,佛教是講求機緣的,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如有佛緣,你看這個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沒有佛緣的人,即使進了寺院,也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無法領悟佛法的精妙。

毗盧閣東西兩側為竺法蘭、攝摩騰兩位高僧當年講經居住的地方,現在供奉著兩位高僧的法相。院落東北角有一個一丈見方的小房子,門頭上寫著方丈二字,古代的寺廟大部分是很清貧的,即使是寺院的最高領導人所居住的地方也才一丈見方,所以他們戲稱自己為方丈。方丈室前面的一口大鐘是方丈召集寺裡僧人時使用的,古時不像現在通訊工具這麼發達,手機電話微信QQ啥都能聯繫上其他人,那時候集合僧人用的只有這麼一種通訊工具,也不錯了哈,雖然交通基本靠走,但是通訊已經擺脫了基本靠吼的階段了,時代的進步。到此,白馬寺古寺的參觀結束,覺得意猶未盡的朋友跟我來,再返回大巴的路上帶你們不出古寺感受一下濃郁的異域風情,我們去看下印度佛殿。

清涼臺的西側有兩個漢白玉圍起來的柱礎,這是唐代清涼臺地基的一部分,唐代的白馬寺規模空前宏大,寺內僧人三千餘人,是歷史上的黃金時代,那時候的白馬寺,山門幾乎直抵洛河北岸,因僧舍距山門遙遠,以至於需要“跑馬關山門”。可惜那個空前壯觀的白馬寺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被回紇兵一把火燒成了塵土,只留下孤零零的兩個柱礎,默默地訴說著那段往事。

下了清涼臺往西走,就是白馬寺的國際佛殿區,現在已經有三個國家在此興建佛寺,分別是泰國,柬埔寨和緬甸,未來還會有更多。泰國佛寺主佛四面佛,在東南亞地區很受歡迎,緬甸佛寺則是按照世界文化遺產仰光大金塔所建的,由於資金有限,這兩個佛寺藝術價值一般,我們主要看的是最漂亮的,最有氣勢的印度佛殿。

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訪問白馬寺,2003年,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訪問白馬寺,併為白馬寺題詞:這座寺廟是中印之間建立聯繫的第一座建築物,我向建立這種聯繫的先驅者表示敬意。受白馬寺泰國佛殿的啟發,瓦傑帕伊產生了在白馬寺建一個印度佛殿的念頭,2006年印度佛殿奠基,2010年正式落成,印度總理帕蒂爾出席落成典禮,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友情出席為印度佛殿開光。印度佛殿主建築是仿照世界文化遺產印度桑奇古塔所建的,這是印度政府在中國捐建的第一個佛寺,建材使用的是印度所特有的黃沙岩,由28個集裝箱整體運來後由印度工程師設計,中國工人施工完成,造價不菲,連細節之處都十分精美。它以塔為中心,四周用堂、閣構成方形庭院,塔裡面只有一尊主佛釋迦牟尼,他的手勢非常獨特,叫初轉法輪印,是佛祖第一次在鹿野苑講經時候的經典手勢,在國內這個手勢很少見。

就世界範圍來說,佛教起源於印度,但是成長於中國,印度本土佛教自公元9世紀逐漸衰微,13世紀初瀕臨滅絕,19世紀後逐漸復興。而公元前後傳入中國的佛教,在中國卻得到了空前發展,形成了牆裡開花牆外香的獨特人文景觀。中國佛教的正式傳播,始於洛陽,而洛陽白馬寺作為佛教在中原大地生根發芽的第一座菩提道場,地位可見一般,因此白馬寺方丈印樂大和尚說:明帝感夢,佛法東來,是佛教歷史上僅次於釋迦創教的曠世奇緣。一馬二僧的長度跋涉,把恆河文明的光芒帶到了華夏文明的心臟,輝耀世界的恆河文明和華夏文明在這裡相遇,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站在印度佛殿,拍一張照片,真的意義非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