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如果沒有進行商鞅變法,會怎麼發展,還能統一六國嗎?

餘兒談歷史


秦國沒有商鞅變法,也會有其他的變法,通過對陝西秦王墓出土文件的查閱,秦王家族從一開始就確定了成為天子的奮鬥目標,並且一代接一代的在努力,關東六國卻固步自封,甚至送土求安,在歷史的長河中,商鞅變法的作用不過是統一的時間提前了而已!


獨上雲霄去解纏


沒有商鞅,秦國也會統一六國。我們可以用馬克思基本原理的視角來看待歷史問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同時承認偉人的活動對推動歷史發展進程有著重大的作用。

傑出的人物是歷史發現的必然產物,任何傑出人物也不能決定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而他們自己確是順應著歷史發展趨勢出現的。比如歷史上歷次農民起義的領袖,資產階級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等等。而六國的統一,正是大勢所趨,歷史前進的潮流。

首先,秦國在商演變法前的秦獻公時期,國力已經很強大了。這是一統前的基礎。

而以"耕,戰"為核心的商鞅變法加快了秦國強大的步伐。但此時的秦國依然無法東出,因為此時的戰七雄裡,他還有一個比自己更加強大的對手—魏國。

其次,戰國戰爭頻率極高,等到了秦惠王時期。在桂陵之戰中元氣大傷的魏國已經衰敗了。而此時,秦國外交方面破縱連橫,用外交手段取得了有利的國際形勢。武力方面,也是通過不斷的小規模戰爭一點點蠶食著六國領土。

最後等到了秦昭王的時候,秦國更是國力雄厚,武將有名將白起,文將有魏冉,范雎。更有近百萬的虎狼之師。此時的秦國已然是一個超級大國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世代潮流浩浩蕩蕩,而統一六國便是浩瀚浪潮中那朵洶湧澎湃的浪花。


劍指蒼穹笑


應該不會,商鞅變法是秦國富強的關鍵之一,如果秦國沒有商鞅變法齊國可能會統一六國,因為齊楚燕韓趙魏秦六國中秦國最弱,可能最早被吞併。

商鞅變法不能被簡單的視作一次封建改革,因為秦的土地制度並沒有變成私有,依然還是國有的,這一點和之前的奴隸社會的土地所有制差別並不大。但秦自春秋中期以來,向西擴充疆域,秦地地廣人稀,商鞅變法的核心政策是“耕戰”,於是變法之後,秦積極吸納關東勞動力來秦移民耕作,商鞅所屬的法家學派的觀點認為,人做事都是出於功利的,通過賞罰可以獎勵耕作,發展生產,於是秦人的積極性得到調動,農業生產很快超過了其他國家。商鞅變法的耕戰政策,明確為耕為戰服務。且商鞅認為,國家如果不主動對外發動戰爭,則會產生一些閒散人員,一方面不利於國內的安定團結,另一方面會消耗國家有限的財富,敗壞國民的風氣,於是在強大的農業生產基礎上,秦國建設了一支非常強大的軍隊,並且秦人若要擺脫低賤貧窮的處境,只能通過耕作生產和努力作戰兩條途徑,使得自己從被剝削階級變成剝削階級,掌握生產資料。戰國時代的變法,主要都是法家在領導,但是隻有秦國成功了,這是因為秦自春秋以來不斷鞏固君主集權,秦沒有很多奴隸社會那樣的宗法關係遺存,宗族勢力不能擺佈國君,而商鞅變法的政策,最大程度上維護了君主一人的權利,且得到秦民的大力擁護,於是變法得以在秦國成功。

秦所處的關中平原,它的東面,是狹長的崤涵險道,它的東南面,是秦嶺夾縫中的武官道,秦在這兩面分別與魏,楚兩強國交界。商鞅變法之初,秦國首先通過欺詐手段,控制了原來魏國在河西地區,從而完全掌握了秦向東的唯一通道,另一方面,秦與楚在武關附近,自秦惠文王到秦昭王時代,秦國通過外交欺詐與軍事打擊兩種手段,將楚國勢力徹底趕出陝南地區,從而完全控制了武關道,這樣秦國在地理上完全佔有了優勢,為秦的最終統一打下良好的基礎。


商山大皓


沒有商鞅,秦國也會強大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就是全民職業化。種地的種地,從軍的從軍。然後政府負責獎勵種地好的,織布好的,尤其是重賞軍功多的。同時抑制權貴,沒有戰功不能獲得封賞。商鞅變法的結果,讓底層民眾看到了晉升的機會,調動了整個秦國的力量,同時也把秦國打造成一個好架戰爭機器。於是秦國開始軍事擴張。秦國先後滅掉西戎,吞併巴蜀,地盤迅速擴大。秦國也由邊陲小國,躋身為大國。

如果沒有商鞅變法,這個假設具有太多可能性。其實商鞅是一個挺在前面的執行者,人們往往忽略了他背後的真正力量,那就是當時秦國的國君秦孝公。商鞅改革之所以能夠順利由上到下推行,主要是一把手秦孝公在全力支持。也就是說,真正要變法的主角不是商鞅,而是秦孝公本人。當年秦孝公即位,雄心勃勃。看到無法躋身於中原的秦國一直被諸侯瞧不起,憤怒的吼出“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秦孝公下決心改變這種困境,所以向天下招攬人才。商鞅只是這眾多人才中的一位。也就是說,沒有商鞅,也會有張三李四等眾多人才。事實也的確如此,秦國的人才層出不窮,後來的張儀、公孫衍、甘茂、司馬錯,再後來的魏冉、白起等人都為秦國的擴張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讀書班


秦國在秦始皇在位之前還有兩個極為重要的時期,一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孝公商鞅變法時期,一個是秦昭襄王時期。先說商鞅變法,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強大,為後來秦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其實變過法的國家不只秦國一個,其餘六國皆有不同程度的變法。先拿最早被秦國滅掉的韓國來說,韓國曾有過申不害變法,申不害同商鞅一樣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張通過變法是國家強大實力增長,不過相比於商鞅,申不害更加看重“術”,即君王的御下之術,統治之術,這種側重於“術”的變法對君主的個人能力要求較高,致使韓國主張變法的韓昭侯一死,國家便陷入混亂。

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後來又出現了一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可惜此時的韓國已經積重難返,若使韓非子與申不害所生活的時代調換過來,歷史可能會不一樣,可惜,歷史沒有如果。燕昭王的變法相對於其他國家的變法並不是特別出名,燕昭王為了血洗燕國被齊國滅國的恥辱變法圖強,但這種變法是不深刻的,它還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礎上而非法制。魏國是戰國諸國中變法的先驅,李俚變法對商鞅變法和吳起變法有著很大的影響,魏國因此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但相對於秦國來說,魏國的貴族勢力更加強大,變法的阻力也更大,所以變法相對來說也不是很徹底。

齊國的鄒忌變法嚴格意義上來說更像是一場改革,在國家制度,人才任用上都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國家面貌煥然一新,但這場改革並沒有涉及利益最大的蛋糕,對土地進行改革。田氏齊國取代了原本的姜氏齊國,成為齊國的統治家族,為了鞏固田氏的統治,齊國大封王族,其他老氏族的勢力遠無法與王族勢力相比,這也是齊國在遭受滅國之後,田氏王族還能牢牢統治齊國的原因之一,王族作為當時既得利益最大者,自然不可能允許對土地進行深刻的改革,這也是齊國改革不徹底的最大原因。

楚國的吳起變法是與商鞅變最相似的一個變法,但這場變法還是以失敗告終,相較於商鞅變法於秦孝公在位之初,秦孝公用一生的時間堅持變法,這給了商鞅變法充分的時間和支持,但吳起變法是已是楚悼王在位的晚期,加上楚國的氏族勢力更為強大,所以楚國的變法流產了。趙國在經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已成為東方六國中唯一能與秦國抗衡的國家,但在經歷了長平之戰後一蹶不振,逐漸衰變。

究其原因還是變法不夠徹底,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注重于軍事改革,使趙國軍事力量迅速強大,但他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改革,綜合國力無法與秦國相比,使得它在長平之戰後徹底衰變,東方六國再無力阻撓秦國東進。相對秦來說,其餘六國最大的問題就是改革不夠徹底,沒有動了土地這塊最大的蛋糕,但秦國變法的成果能延續下去也是重要的一點,沒有人死政亡。秦孝公是一位偉大的君王,商鞅變法之初,他安排了一場朝會來討論變法之事,朝會上商鞅舌戰老氏族,給眾人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從此秦國將變法奉為國策。

一個長期發展的策略,歷代君王均奉行此策略,堅持變法100年不動搖(跑題了),秦人,歷代秦君知變法的好處,遵循下去,才有了秦國的強大。昭襄王時期秦國已經有了強大的國力作為支撐,但如何實施兼併六國的計劃還沒有一個確定的方向,這時范雎出現了,他為秦國帶來了遠交近攻的策略,通過遠交近攻的戰略,秦國不斷蠶食著其餘諸侯國,昭襄王在位時通過長平之戰為他的曾孫秦始皇除掉了他統一六國中最大的敵人,昭襄王死後繼位的孝文王、莊襄王只在位3天和3年,秦國陷入內耗,直至秦始皇親政掌權後才又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步伐,如昭襄王多活十年,六國統一便會在他這一代完成。

總而言之,秦國能實現統一,於內有商鞅變法後的國家政治制度保證,對外有遠交近攻的戰略在指導。有了長久的,賴以支撐的國策在,即使中間出了什麼岔子,實現統一的大方向還是在的,秦國依舊會沿著路繼續走下去,不出特別大的變故,秦國統一是遲早的。



青梅煮酒之水煮沉浮


春秋時期,秦國的崛起不同於其他中原國家,其深入西隅,被中原國家排擠。商鞅變法可以說極大的推動了秦國的發展,也為秦國後來統一六國打下堅實基礎。可以說,商鞅變法在秦國發揮出深遠而無與倫比的影響。但是,功勞不能全算在商鞅變法上面,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秦國的歷代重要的國王,在秦國不斷髮展的進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包括秦國的一些世族,也為秦國社稷賣命效力。總之,制度是人踐行的標準,但如果沒有上行下效、同心同德的君臣關係,如果沒有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臣民信仰,只是商鞅變法,是難以在封建統治時期發光發熱的。


歷史—小當家


商鞅變法之所以在秦國成功,是因為秦國有適合商鞅變法的土壤。秦國重軍功,輕文士,與其他六國深厚的“士”文化完全不同,這也是為什麼其他六國把秦看作蠻夷。六國人重禮儀,吃穿講究,秦國人卻崇尚儉樸。所以,秦人的“內核”與商鞅變法的“屬性”是高度適配的。如果沒有商鞅變法,秦國憑藉著這種制度,依然可以強大起來,而只要強大起來,秦國就必然會把山東、荊楚等富裕之地收入囊中,那麼滅掉六國也是遲早的事兒。



BP獨立寫作人


沒有商鞅變法,秦國難以統一六國


樸安居士


沒有商鞅變法無法激勵民眾積極備戰,戰鬥勇猛。很難實現兵強馬壯,橫掃6國


蝸牛牛牧


歷史不能設置“如果……”之類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