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會質疑別人?

漩渦寒米


質疑的本意是疑問、疑惑。

1. 學會傾聽和思考;當一個人表達對某件事物的看法或觀點時,我們可以先認真聽完對方的表述後加上自己對這件事的思考和理解。

2. 增強自身的求知慾;古話說活到老學到老。現在是一個很好的互聯網時代,我們除了可以從傳統書本上學習到很多有用的知識外,還可以在浩大的網絡世界裡獲取更多的信息。

3. 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會驅使一個人敢於去提出問題,敢於質疑不同觀點和結論。而並不是人云亦云,被動接受別人給的觀點和結論。

以上就是我對本次問題的回答,也歡迎有不同觀點的朋友發表評論,大家一起探討。謝謝


吃辣小海豚


您好,這位朋友。我有跟你一樣的心路歷程,當我看到您的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回想了,我以前的種種遭遇,彷彿讓我看見了我自己。

那麼我現在有資格來回答您的這個問題,因為我現在已經懂得去如何質疑別人,包括質疑任何人,任何事物。

如果您有興趣,我推薦您讀一讀王陽明的心學,一定要讀他的原著叫傳習錄。從這裡邊我覺得可以體悟一二。

我並不是因為讀了他的傳習錄而覺悟,而是在某然一個時刻,然後我又想起了高中所學的他,專門研習了他的著作,感悟至深。

接下來我大概的概述回答一下你的問題,如何懂得質疑別人?我認為質疑別人不需要懂得,我們只需要瞭解我們自己,我們只需要做真實的自己,如果你是一個真實的你,那麼你不需要去懂得質疑,你只需要去做出你想做的事,當一個人說了假話,或者說了你不認可的話,那麼此時此刻,真實的你,只是想反駁他。做回真實的自己,你就會靈活自如,應對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不知道你是否能,明白。我並不是一個說教者,歡迎關注,相互切磋,相互學習,感謝觀看。


茅臺與非象


您好,這位朋友。我有跟你一樣的心路歷程,當我看到您的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回想了,我以前的種種遭遇,彷彿讓我看見了我自己。

那麼我現在有資格來回答您的這個問題,因為我現在已經懂得去如何質疑別人,包括質疑任何人,任何事物。

如果您有興趣,我推薦您讀一讀王陽明的心學,一定要讀他的原著叫傳習錄。從這裡邊我覺得可以體悟一二。

我並不是因為讀了他的傳習錄而覺悟,而是在某然一個時刻,然後我又想起了高中所學的他,專門研習了他的著作,感悟至深。

接下來我大概的概述回答一下你的問題,如何懂得質疑別人?我認為質疑別人不需要懂得,我們只需要瞭解我們自己,我們只需要做真實的自己,如果你是一個真實的你,那麼你不需要去懂得質疑,你只需要去做出你想做的事,當一個人說了假話,或者說了你不認可的話,那麼此時此刻,真實的你,只是想反駁他。做回真實的自己,你就會靈活自如,應對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不知道你是否能,明白。我並不是一個說教者,歡迎關注,相互切磋,相互學習,感謝觀看。


李京博實名認證


“質疑”這個詞有兩重意義:一是質詢疑難問題、二是質疑別人的懷意,動機和行為。前一種是學術場合的事,後者則是處世和社交的辦法和方式。應該說在工作中,有些時候質疑別人,還是有必要的。記得,中央號召綠化,有個縣用油漆把幾座山塗成綠色,在火車上遠看也看不出。這種辦法速度快,但是認真的上級領導一質疑,馬腳立即會暴露出來。但是在一般同事之間,還是不要去質疑別人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的動機為好。否則人家會認為,你這個人疑心病太重,不好相處。

在學術場合,不一樣。學問學問,我們在學習過程中,會質疑很重要,這是獲得真知的辦法和途徑。孔子主張“不恥下問”。好的老師在課堂上,一般是先提出與本課有關的問題,闡述其重要性,然後再講述答案和內容。優秀的學生,會提出與別人不同的意見。所以學會質疑要從小抓起。讓孩子多多思考,看到自然界的一切,要問為什麼?為看到社會上的一切,要問為什麼?看到書本上的一切,更加要問為什麼?久而久之在學習過程中,養成質疑的習慣。在一切學術論文報告會上,報告人的研究結果當然重要,但是最精彩的,往往是報告之後的聽眾質疑和討論。這和網上發文一樣,文後的網友評論,也最最令人矚目。


信敏498


那些著名的科學家所說的話都被人們視為真理,但我們卻從未去懷疑這些真理;老師們所傳授的知識都被孩子們視為無可爭議的知識,但他們也卻從未去懷疑這些真正的知識。

古希臘大學者亞里士多德認為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的速度要快。世世代代的學者都接受這個論斷,堅信不疑。但年輕的伽裡略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亞里士多德的說法是錯誤的,是荒唐的。如果沒有空氣的摩擦阻力,重物體和輕物體下落的速度相同。伽裡略就是在比薩斜塔上做實驗,證明這個理論的。他在斜塔上同時丟下兩個同樣大小的球,一個是木頭的,一個是鐵的。站在塔下的千百觀眾親眼看到兩個球在同一時刻落地,都驚訝不已。

經過近兩千年的時間,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論斷才被推翻,難道這期間就沒有其他科學家站出來勇敢地質疑嗎?是的,從那以後人們都只在學習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他的所有思想都被尊為不可懷疑的真理。不敢於懷疑"真理"的人都是在死學,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 

當今社會,似乎各種知識都已經完全下了定論,而我們只要去記去背就行了,那是不正確的,我們需要去質疑權威,提出自己的觀點,有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我們才能學得更好。 

在一本古代數學書中,出現'圓一週三的定論'.也就是直徑為一的圓周長為三這個'權威'定理一直被使用了七百多年,也沒有人質疑,似乎這便是完美的答案。但是數學家祖沖之卻質疑了這個觀點,因為生活中有太多實例與此不同了。但人們總說,也許是出了一點誤差也說不定,這可是書上權威的答案。祖沖之通過'割圓法'經過了一個個日日夜夜,他終於得出了 等於3.1415926---3.1415927之間,打破了權威,起初不相信他的那些'專家'們也都服氣了,祖沖之因質疑而打破了權威。 

只有學會了質疑權威,這個世界才會飛速進步,如果牛頓沒有質疑畢達哥拉斯定理,物理學又怎會上一個臺階;如果哥白尼沒有質疑'地心說'又怎麼會有後來天文學的突飛猛進;如果沒有人質疑神佛妖魔,也許現在人們仍愚昧無知。 

所以說質疑可以打開包裹著真理的層層迷霧,帶人們走向真理。不要認為教材是'權威定論',老師講的都是'金口玉言',我們不但要學會聽講,更要學會用大腦去分析和思考,我們需要擁有敢於質疑權威的這種可貴的精神,不要認為這是件很可怕的事,馮驥才先生還不是因為馬蜂蜇人後不會死這件事向一位中學生感謝嗎? 

所以,請發揮出你的能力,勇敢質疑吧,這不光是種能力,更是一種精神。

可是,為什麼很多人根本想不到可以質疑的地方呢?那隻能說明不善於思考,或是勇氣不夠。

華羅庚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來教育他的學生:

一個袋子裡放著一些東西,如果我們伸手去摸,第一次,從中摸出一個乒乓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還是摸出了乒乓球,於是我們會認為這個袋子裡裝的全是乒乓球。

當我們再繼續摸到第六次時,摸出了一個大小相同的玻璃球,那麼我們判斷,這個袋子裡裝的是一些一樣大小的球吧。

當我們繼續摸,第七次,摸出了一個小木球,我們就會想,這裡面裝的是一些球吧。

可是,如果我們再繼續摸下去呢?沒人知道還會摸出些什麼。

所以,不要想當然地讓已經知道的事情成為你推斷未知的障礙。同樣,也不要讓一切已經知道的事情,一切權威已做出的定論,成為你思考未知事情的障礙。

一個小男孩問爸爸:"是不是做父親的總比做兒子的知道得多?"爸爸回答:"當然啦!"小男孩問:"電燈是誰發明的?"爸爸說:"是愛迪生。"小男孩又問:"那愛迪生的爸爸怎麼沒有發明電燈?"

故事中的"爸爸"就是權威。

大家都認為,權威之所以成為權威,肯定是在某一領域經驗豐富,非常精通,但權威也是人,也有犯錯的時候。任何時候,都不要因為有權威在,自己就不去作判斷。某些時候,你可能是對的,權威可能是錯的,關鍵看你自己是否能堅持自己的信念。

有個剛剛畢業的護理專業的學生,來到一家大醫院實習。一天,醫院接收了一個轉院的生命垂危的病人。醫院馬上安排搶救,這位實習護士被安排做一位外科手術專家的助手,這位專家也是該院的院長。

複雜的手術進行了近十個小時,終於快結束了,只剩下最後一道程序--縫合。這時,那個實習護士突然嚴肅地對院長說:"院長,我們用了10塊紗布,可是您只取出了9塊,要不要再檢查一下?"

院長看了她一眼,但是沒有理睬她的話,說道:"繼續,準備縫合!"

這位實習護士滿臉的不解,憤怒之情溢於言表,她又繼續說道:"做醫生要對病人負責任,你們不能這樣做!在找到第十塊紗布之前,不能縫合!"

所有人都詫異地看著這個不過是個實習生的小護士,這時,一直表現得很冷漠的院長微笑了一下,舉起了左手,裡面拿著一塊紗布。他說:"第十塊紗布在我手裡,別擔心,縫合吧!"

手術結束後,院長決定讓小護士留在醫院成為一名正式員工。原來,他那天是故意要看一下現場的工作人員究竟有沒有職業道德和認真對待工作的品質。

小姑娘當然知道自己是對的,別的醫護人員也知道。可是頂撞權威需要一定的勇氣,這也就是為什麼別人不肯出聲的原因。

什麼時候都不應該盲從權威。當權威出現錯誤的時候,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意見。這樣,才是對自己負責,對別人負責。

對於十幾歲的你來說,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那些年齡比你大、資歷比你老的人都是所謂的"權威",你自然應該尊重他們豐富的經驗,但你不該盲從他們的一切結論。在你的奮鬥之旅中,要時時提醒自己不斷地提出疑問,找出矛盾,然後再去解決這些問題、矛盾,這對你將會大有裨益。


蓮鄉情


看了你的提問,也看了其他網友的回答,有一點很確定,首先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我單位有個反詐中心,每天都在公眾號裡發文章提醒群眾不要上當受騙,但是被詐騙的群眾依然有。說白了就是沒有足夠的社會意識,對詐騙手法沒有識別能力,存在沾小便宜的思想。在社會交往中也是如此,同學,戰友,朋友,同事一大堆,總有關係遠的,關係近的。當一個不常聯繫的人忽然接近你,你就要提高警惕,看透他接近你的目的,不要讓人當了靶子。少說話,多傾聽,以免被人抓住把柄。當然做好份內的事,是自己的本分,幫助別人是情分,這就要看你和他人之間的情分多大,幫助他人對自己有沒有危險,會不會對自己工作有影響。學會質疑別人是一種分辨能力,不是束縛自己,脫離社會的表現。



鐵馬冰河回憶錄


應該是你從小身邊的人都很好,或者一路走來有人很照顧你,為你提前排除掉了一些接觸負面事物的機會,所以你潛意識對身邊的人和事都很信任,沒有警惕之心。

我有個室友兼好朋友和你很像,我教了她大學四年都沒教會她。我覺得質疑別人這種事,(排除原生家庭環境影響)靠別人說教一百遍也教不會的。只要經歷那麼一件事,受了一些傷吃了一些虧,你瞬間就學會了。

其實這樣既好,也不好。

對周圍事物保持懷疑和警惕,能幫你迴避掉很多外界的危險。更進一步,對自己的言行保持警惕,在審視自身的過程中可以調整約束自我,謹言慎行。

但你從“相信—質疑”這個過程中你勢必會喪失掉一些對他人的信任感,如果受到強烈的傷害(被最好的朋友出賣、被最愛的人欺騙感情等等)甚至會導致你不相信人只相信人性。


豆子南山豆


質疑 是基於自身的閱歷的。與其說學會質疑別人,不如去提升自己。有經驗的前輩,在你初入職場時,會對你說,領導說什麼你就做什麼,多聽多看多學。從不會有人告訴你要先去質疑的。但這並不代表你就不能質疑,而是要看時機,當你成為了領導的左膀右臂,甚至自己成了領導,當你在某一領域有了一些知識的積累,當你充分相信自己的時候,面對一些與自己不同的觀點,你自然就會提出質疑。


笙瑟玲瓏


當一件所有人都知道正確的事 有人歪理邪說 可能就會 質疑 謝謝


可愛的寶寶519


當一件事情或者一種言論慢慢露出真相的時候,人們就開始質疑了,比如:人不傳人,可防可控,兒童年輕人不易感染,病毒存活時間非常短…


分享到:


相關文章: